徵引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檔案
《財政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陳誠副總統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經濟部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臺北: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革命文獻》。臺北:國史館藏。
《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二)報紙
《大公報》(上海),1947年7月。
《大公報》(天津),1945年8月~1948年8月。
《文匯報》(上海),1946年10月。
《中央日報》(重慶),1945年10~12月
《中央日報》(瀋陽),1946年9月~1948年9月。
《世界日報》(北平),1948年5月。
《中蘇日報》(瀋陽),1946年3月~1947年10月。
《申報》(上海),1948年3月。
《金融日報》(上海),1947年5月。
《和平日報》(瀋陽),1946年9月~1948年2月。
《東北日報》(瀋陽),1945年11月。
《前進報》(瀋陽),1948年1月~1948年8月。
《新生報》(長春),1946年10月。
《新聞報》(上海),1946年12月。
《益世報》(天津),1945年8月~1948年8月。
《益世報》(北平),1948年6月。
《國民公報》(重慶),1946年1月。
(三)專書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第5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中央通訊社徵集部輯,《平津及東北社會生活一般》(剪報資料,1946年7月~1948年7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藏。
中央通訊社徵集部輯,《記者筆下的東北》(剪報資料,1945年10月~1947年7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藏。
中央通訊社徵集部輯,《臺幣流通券及游資問題》(剪報資料,1946年12月~1948年8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藏。
中央通訊社徵集部輯,《東北現狀與東北問題》(剪報資料,1946年4月~1948年1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藏。
王念祖,《我的九條命——王念祖回憶錄》。香港:明窗出版社,2002。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參事室編,《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第二輯(1924~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財政經濟(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財政經濟(三)》。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1。
王勝今,《偽滿時期中國東北地區移民研究史──兼論日本帝國主義實施的移民策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孔經緯,《中國東北地區經濟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1。
四聯總處秘書處編,《四聯總處重要文獻彙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0。
四聯總處秘書處編,《四聯總處業務章則彙編》。重慶:四聯總處秘書處,1947。
吉林省金融研究所編,《吉林省解放區銀行史料》。北京:金融出版社,1990。
吉林省金融研究所編,《偽滿洲中央銀行史料》。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吉林省圖書館偽滿洲國史料編委會編,《偽滿洲國史料》,第29冊。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2。
朱建華,《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稿》。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沈雲龍、林能士訪問,藍旭男記錄,《淩鴻勛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
吳岡,《舊中國通貨膨脹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吳淑鳳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國共戰爭》。臺北:國史館,2005。
狄超白主編,《中國經濟年鑑(下)》。香港:太平洋出版社,1948。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第98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東北文化社年鑑編處編纂,《東北年鑑》。瀋陽:東北文化社年鑑編印處,1931。
東北行轅經濟委員會經濟調查研究室編,《東北經濟統計月報》。瀋陽:東北行轅經濟委員會經濟調查研究室,1946。
東北物資調節委員會研究組編,《東北經濟小叢書:金融》。臺北:學海出版社,1971。
東北淪陷十四年史總編室、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室編,《偽滿洲國的真相——中日學者共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三)》。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林美莉,《抗戰時期的貨幣戰爭》。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1996。
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金廣鳳主編,《長春市志─—金融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姚崧齡編著,《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重慶市檔案館與重慶市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合編,《四聯總處史料(上)(中(下))》。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經濟發展史(二)》。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3。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第5卷,下冊。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78。
淩鴻勛,《七十自述》。臺北:三民書局,1969。
陳立文,《從東北黨務發展看接收》。臺北:東北文獻雜誌社,2000。
陳永發,《共產革命七十年(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
陳永發、沈懷玉、潘光哲訪問,周維朋紀錄,《家事、國事、天下事:許倬雲院士一生回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臺北:南天書局,1994。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
陳慈玉、莫寄屏等訪問,陳南之、蔡淑瑄、潘淑芬紀錄,《蔣碩傑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張玉法訪問,沈松僑紀錄,《董文琦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張維亞,《中國貨幣金融論》。臺北:臺灣新生報,1952。
陳嘉驥,《白山黑水的悲歌》。臺北:撰者出版,漢威出版社總經銷,1986。
陳嘉驥,《東北變色記》。臺北:撰者出版,漢威出版社總經銷,2000。陳嘉驥,《認識東北》。臺北:正中書局,1970。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遠見出版公司,1995。
賈士毅,《民國財政史:三編(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
雷震著,傅正主編,《第一個十年》,收於《雷震全集》,第31冊。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雷慧兒,《東北的豆貨貿易(1907~193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1。
滿史會編著、東北淪陷十四年史遼寧編寫組譯,《滿洲開發四十年史》。遼寧:東北淪陷十四年史遼寧編寫組,1988。
董彥平,《蘇俄據東北》。臺北:反攻出版社,1965。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鈴木隆史著,周啟乾監譯,《日本帝國主義與滿洲》。臺北:金禾出版社,1998。
熊式輝,《海桑集:熊式輝回憶錄(1907~1949)》。香港:明鏡出版社,2008。
劉統,《東北解放戰爭紀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編,《民國職官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
銀行學會主編,《民國經濟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0。
錢公來,《東北史話》。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9。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民國三十四年至四十一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蕭軍,《人與人間——蕭軍回憶錄》。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
霍燎原、崔國璽,《從淪陷到解放──1931年至1948年的長春》。長春:長春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5。
薛銜天,《中蘇關係史(1945~194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遲景德、吳淑鳳訪問紀錄,《趙自齊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0。
瀋陽市金融學會與中國人民銀行瀋陽分行合編,《瀋陽金融志》。瀋陽:瀋陽市金融學會,1989。
遼寧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編,《遼寧省志──金融志》。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四)論文及專文
〈由錦州到平泉〉,《世界日報》(北平),1946年2月15日。轉見於中央通訊社徵集部輯,《記者筆下的東北》(剪報資料,1945年10月~1947年7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藏)。
〈社評:東北的經濟與金融〉,《大公報》(天津),1946年3月7日。
〈社評:官僚作風管制不了東北資金內流〉,《世界日報》(北平),1948年5月23日。
〈社評:復員中的苦惱〉,《大公報》(天津),1946年1月14日。
〈社論:平物價以安民生〉,《和平日報》(瀋陽),1946年10月9日。
〈社論:東北的經濟工作〉,《中蘇日報》(瀋陽),1946年9月30日。
〈社論:法幣應該出關〉,《中蘇日報》(瀋陽),1946年10月9日。
〈社論:限制提取東北匯款〉,《前進報》(瀋陽),1948年6月27日。
〈社論:從速穩定瀋陽物價〉,《中蘇日報》(瀋陽),1946年5月25日。
〈社論:當前東北的財政經濟問題〉,《中央日報》(瀋陽),1948年8月24日。
〈社論:蘇軍票問題〉,《中蘇日報》(瀋陽),1946年8月2日。
〈東北的流通券〉,《新聞報》(上海),1946年12月3日。
〈長城銀行工作總結報告〉,《金融物價》,第27期,1948年,哈爾濱。
〈瀋陽小事〉,《大公報》(天津),1946年4月24日。
子文,〈請東北銀行老闆們辦法〉,《攻堅》,第1卷,第3期,1946年,凌源。
大華,〈當前東北匯兌問題之檢討兼論法幣應該出關問題〉,《中蘇日報》(瀋陽),1946年10月29日。
于衡,〈採訪二十五年(一)〉,《傳記文學》,第20卷,第1期,1972,臺北。于衡,〈被圍困的長春城——採訪二十五年之五〉,《傳記文學》,第20卷,第5期,1972年,臺北。于衡,〈國軍接收後的長春——採訪二十五年之二〉,《傳記文學》,第20卷,第2期,1972年,臺北。于衡,〈遼西會戰的失敗——採訪二十五年之六〉,《傳記文學》,第20卷,第6期,1972年,臺北。中央交農四行聯合辦事總處編,〈關內外匯兌審核內規〉,《金融週刊》,第7卷,第46期,1946年,上海。
王冰,〈東北解放區的貨幣問題〉,《黑龍江史志》,第11期,2006年,哈爾濱。
王良,〈敵偽時期東北的貨幣制度(上)〉,《東北文獻》,第7卷,第4期,1977年,臺北。
王良,〈敵偽時期東北的貨幣制度(中)〉,《東北文獻》,第8卷,第1期,1977年,臺北。
王良,〈敵偽時期東北的貨幣制度(下)〉,《東北文獻》,第8卷,第2期,1977年,臺北。
王良,〈民國初年東北地區的貨幣與金融〉,《東北文獻》,第6卷,第4期,1976,臺北。
牛軍,〈戰後初期美蘇國共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鬥爭〉,《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北京。
王寒生,〈由蘇軍票說到田賦徵實〉,《中蘇日報》(瀋陽),1946年8月11日。
方煌,〈于斌歸來話東北〉,《東北前鋒報》(瀋陽),1947年8月30日。轉見於中央通訊社徵集部輯,《東北現狀與東北問題》(剪報資料,1946年4月~1948年1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藏)。
王壁岑,〈政權統一與因地制宜──對撤銷東北特殊化設施的看法〉,《和平日報》(瀋陽),1947年3月29日。
王惠民,〈近代東北通貨之演變〉,《東北集刊》,第3期,1942年出刊,1985年重印,臺北。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戰勝利後處理敵偽鈔券資料——蔣介石致財政部代電抄存選登〉,《民國檔案》,1990年第3期,南京。
北山富久二郎著,許冀湯譯,〈日據時代臺灣之幣制政策〉,《臺灣經濟史七集》,臺灣研究叢刊第68種,1959年,臺北。
田文彬,〈東北匯兌問題〉,《大公報》(天津),1946年11月19日。
向步黎,〈滿眶血淚東北人〉,《民主報》(重慶),1946年8月6日。
朱斯煌主編,〈金融消息〉,《銀行週報》第35卷,第30期,1946年,上海。
沈克,〈東北——由混亂轉向麻痺〉,《大公報》(天津),1946年7月24日。
汪宇平,〈東北金融回顧(上)〉《東北》,第2卷,第6期,1940年,重慶。
汪宇平,〈東北金融回顧(下)〉《東北》,第3卷,第1期,1940年,重慶。
何延年,〈桓仁舊金融業的改革〉《桓仁文史資料》,第2輯。桓仁:政協桓仁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87。
何廉原作,〈何廉回憶錄之八:負責起草戰後經濟計畫(按:應為之九)〉,《傳記文學》,第63卷,第2期,1993年,臺北。
李怡庭,〈臺灣惡性物價膨脹的始末── 1945年─1951年〉,《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2期,1989年,臺北。李野光,〈”八一五”前後旬間記〉,《長春寬城區文史資料》,第3輯,1985年,長春。
孟士衡,〈東北流通券宜速調整〉,《經濟評論》,第2卷,第2期,1947年,上海。
呂書田,〈錦州地區流通的貨幣〉,《錦州文史資料》,第10輯,1989年,錦州。
呂德潤,〈東北通訊(一)此時此地〉,《大公報》(重慶),1945年10月16日。
呂德潤,〈風砂小景〉,《大公報》(天津),1946年4月19日。
呂德潤,〈三看長春(續)〉,《大公報》(天津),1946年6月21日。
呂德潤,〈哈爾濱之行(一),《大公報》(天津),1946年7月3日。
汪朝光,〈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東北決策研究〉,《歷史研究》,1995年第6期,北京。
吳煥章,〈抗戰勝利後接收東北的回憶(上)〉,《東北文獻》,第6卷,第1期,1978年,臺北。東北行轅經濟委員會金融處,〈東北金融政策實施概要〉,《東北經建》,第1卷,第1期,1948年,瀋陽。
周啟綸,〈解放前天津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紀實〉,《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1979年,天津。
周舜莘,〈戰後東北幣制之整理〉《東北經濟》,第1卷,第1期,1947年,瀋陽。
竺磊,〈紅軍票的糾紛〉,《益世報》(天津),1946年8月17日。
竺磊,〈錦州所見〉,《益世報》(天津),1946年1月25日。
栗國成,〈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談判(1945.10~1946.4)〉,《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2003年,臺北。高超,〈法幣出關與流通券貶值所激起的波浪〉,《觀察》,第4卷,第6期,1948年,上海。
高純淑,〈戰後中國政府接收東北之經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章友江,〈光復後東北之輸出入貿易〉,《中央銀行月報》,第3卷,第7期,1948年,上海。
袁笑星,〈東北流通券在平津〉,《中央日報》(瀋陽),1948年8月9日。
陳立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之背景、經過及其檢討〉,收錄於《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2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
郭而清,〈酷寒黑夜着籠罩長春〉,《大公報》(天津),1947年1月29日。
陳志明,〈外國貨幣在黑龍江省之演變〉,《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哈爾濱。
陳紀瀅,〈在長春所見之東北〉,《大公報》(重慶),1945年11月4日。
陳紀瀅,〈長春流水〉,《大公報》(重慶),1945年11月24日。
郭垣,〈光復後東北區金融建制問題〉,收錄於王大任主編,《東北研究論集》。臺北:中華文化事業出版委員會,1957。
陳建群,〈錦州經濟的歷史回顧〉,《錦州文史資料》,第10輯。錦州:政協錦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89。
陳逸達,〈暴風驟雨:中共東北土地改革 1945~194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許雪姬訪問,吳美慧記錄,〈吳金川先生訪問記錄〉,《口述歷史》,第5期,1994年,臺北。
許偕平,〈東三省近代貨幣金融〉,《遼寧文史資料》,第12輯。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
湯象龍,〈東北的經濟動態〉,《大公報》(天津),1946年12月30日。
程嘉文,〈國共內戰中的東北戰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張軍光,〈東北人民的鈔票災〉,《金融日報》(上海),1947年5月31日。
張高峰,〈東北在變〉,《大公報》(上海),1947年11月25日。
張高峰,〈崩落中的瀋陽(上)〉,《大公報》(天津),1946年7月19日。
張載黎,〈論東北的通貨膨脹〉,《東北公論》,第3卷,第5期,1946年,瀋陽。
張潛華,〈政學系在東北接收問題上的如意算盤〉,收錄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文史資料選輯編輯部編,《文史資料選輯》,第12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
張嚴,〈接收東北親歷記(上)〉《傳記文學》,第87卷,第2期,2005年,臺北。張嚴,〈接收東北親歷記(下)〉《傳記文學》,第87卷,第3期,2005年,臺北。黃恆浩,〈抗戰勝利後東北金融情形〉,《東北文獻》,第11卷,第2期,1981年,臺北。
黃家廉,〈戰後中國設立東北行營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之比較〉,《政大史粹》,第18期,2010年,臺北。
黃福慶,〈九一八事變後滿鐵調查機關的組織體系(1932~194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上冊,1995年,臺北。黃鴻森,〈內戰下的東北通貨〉,《大公報》(天津),1947年4月3日、4日。
黃鴻森,〈「金圓券」到了東北〉,《經濟周報》,第7卷,第9期,1948年,上海。
黃鴻森,〈東北經濟近態〉,《大公報》(上海),1947年7月30日。
黃鴻森,〈當前東北的財政問題〉,《財政評論》,第18卷,第4期,1948年,上海。
黃鴻森,〈垮矣﹗東北流通券〉,《經濟周報》,第7卷,第5期,1948年,上海。
惠琪,〈錦州拾零〉,《國民公報》(重慶),1946年1月4日。
蜀君,〈政府與民社黨的橋樑——東北大員張嘉璈〉,《大眾夜報》(上海),1946年12月9日。轉見於彭曉亮、李嘉寶、張一整理,〈張嘉璈簡報資料輯錄(1946~1948)〉,《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2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
楊志信,〈特殊的東北流通券〉,收錄於文芳主編,《貨幣風潮——幣禍》。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楊志信,〈關於東北流通券〉,《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1983年,北京。
雷特,〈瀋陽二三事〉,《文匯報》(上海),1946年10月3日。
寧恩承,〈東北失敗的總檢討(中)〉,《傳記文學》,第66卷,第3期,1992年,臺北。
寧恩承,〈記東三省的邊業銀行〉,《傳記文學》,第60卷,第2期,1995年,臺北。
楊華,〈光復後的瀋陽(一)〉,《益世報》(天津),1946年3月11日。
楊綽庵主編,〈經建一旬〉,《物調旬刊》,第24期、第35期、第42期、第44期、第47期,1947年、1948年,瀋陽。
赫心如,〈東北物價變動的原因與其對策〉,《和平日報》(瀋陽),1947年1月7日。
趙中孚,〈清末東三省改制的背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1976年,臺北。趙中孚,〈東三省易幟對全國統一的歷史意義〉,收錄於《近世東三省研究論文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趙石萍,〈東北幣制之檢討〉,《中蘇日報》(瀋陽),1946年8月4日。
趙世洵,〈東北見聞錄(五)〉,《大成》第41期,1977年,香港。
趙世洵,〈東北見聞錄(十一)〉,《大成》,第48期,1977年,香港。
趙世洵,〈東北見聞錄:東北的其他面貌〉,《大成》,第50期,1977年,香港。
趙世洵,〈東北見聞錄(十七)〉,《大成》,第57期,1977年,香港。
趙蔭棠,〈國防前哨話熱河〉,《大公報》(天津),1946年12月24日。
劉毅夫,〈承德的秋天〉,《大公報》(天津),1946年9月17日。
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2004年,臺北。錢大章,〈回憶”四聯總處”的十年〉,收錄於壽充一、壽樂英編,《中央銀行史話》。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
潘子明,〈松花江畔的陰陽界〉,《觀察》,第2卷,第22期,1947年,上海。
潘峻山,〈東北根據地銀行券的印刷與發行〉,收錄於鄭海章主編,吳振強、王鶴齡副主編,《東北革命根據地鈔票》。瀋陽:遼瀋書社,1991。
黎深,〈關於瀋陽最近實際情形的詳細報告〉,《觀察》,第3卷,第21期,1948年,上海。
鄧野,〈東北問題與四平決戰〉,《歷史研究》,2001年第4期,北京。
滕茂桐,〈東北光復後的匯兌問題〉,《東北經濟》,第1卷,第2期,1947年,瀋陽。
滕茂桐,〈東北貿易管理之經驗與教訓〉,《實業金融》,第1卷,第2期,1948年,上海。
滕茂桐,〈東北幣制整理之回溯〉,《經濟評論》,第4卷,第2期,1948年,上海。
樹模,〈東北問題在哪裡?〉,《中華時報》(上海),1947年7月9日。轉見於中央通訊社徵集部輯,《東北現狀與東北問題》(剪報資料,1946年4月~1948年1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藏)。
戴建兵,〈淺論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對戰時貨幣的整理〉,《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北京。
魏福祥,〈奉票的產生及其種類〉,《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1985年,瀋陽。
聶世琦,〈今日東北〉,《中央日報》(重慶),1946年4月26日。
譚精中,〈東北地區銀行發行貨幣情況綜述〉,收錄於鄭海章主編,《東北革命根據地鈔票》。瀋陽:遼瀋書社,1991。
黨宇平,〈東北九省流通券始末〉,《東北文獻》,第13卷,第4期,1983年,臺北。
觀察特約記者,〈熱河:東北與西北之間的走廊〉,《觀察》,第2卷,第7期,1947年,上海。
觀察特約記者,〈爛污東北〉,《觀察》,第4卷,第7期,1948年,上海。
二、外文部分
Chang, Kia-Ngau(張嘉璈), The Inflationary Spiral: The Experience in China,1939~1950, Cambrigde, MA: The Technology Press of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58.
Chou , Shun-Hsin(周舜莘), The Chinese Inflation 1937~1949,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Gillin, Donald G.&. Myers, Ramon H. Last Chance in Manchuria──THE DIARY OF CHANG KIA-NGAU, edited. Stanford, C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9.
Myers, Ramon H. The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nchuria, 1932 ~1945 ,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2.
山本有造,《「満洲国」経済史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
山本有造,〈国民政府統治下における東北経済〉,收錄於江夏由樹等編,《近代中国東北地域史の新視角》。東京:山川出版社,2005。
上田貴子,〈哈爾濱の日本人──1945年8月──1946年9月〉,收錄於山本有造編著,《満洲:記憶と歴史》。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7。
小林英夫、加藤聖文、南郷みどり,《満鉄経済調查会と南郷龍音 : 満洲囯通貨金融政策史料》。東京:社会評論社,2004。
三隈源治,《事變後の奉天事情》。奉天:文庫堂,1932。
日本鉄道旅行地図帳編輯部編,《満洲、朝鮮復刻時刻表》。東京:新潮社,2009。
中村隆英,《戦時日本の華北の経済支配》。東京:山川出版社,1983。
井村哲郎、山本有造編,〈「張公権文書」目録〉,《近現代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東京:亞細亞經濟研究所網站,所內資料.地域研究部No.6-2,1995。Accessed http://opac.ide.go.jp/asia_archive/collections/collections_cho.html。連結時間:2009年9月9日。
井村哲郎,〈戦後ソ連の中国東北支配と産業経済〉,收錄於江夏由樹等編,《近代中国東北地域史の新視角》。東京:山川出版社,2005。
田畠真弓,〈張公権と東北地方経済再開発構想——「満州国」の“遺產”をめぐって〉,《経済学研究》,第20號,1990年,東京。
西村成雄,《中国近代東北地域史研究》。京都:法律文化社,1993。
安冨 歩、福井千衣,〈満洲の県流通券───県城中心の支払共同体の満洲事変への対応〉,《アジア経済》,第1期,2003年,東京。
安冨 歩,〈満洲中央銀行の資金創出‧資金投入メカニズム──日中‧太平洋戦争期を中心に〉,《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硏究所紀要》,第69期,1991年,京都。
武田英克,《満州中央銀行始末記》。東京:PHP研究所,1986。
武田英克 ,《満州脱出──満州中央銀行幹部の体験》。 東京:中央公論社,1995。
岡部牧夫,《満州國》。東京:三省堂,1985。
栃倉正一著,波形昭一、木村健二、須永德武監修,《満洲中央銀行十年史》。東京:ゆまい書房,2001,1942年版本複印。
柴田善雅,《占領地通貨金融政策の展開》。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99。
高碕達之助,《満洲の終焉》。東京:實業之日本社,1953。
須永德武著,〈張公権文書〉,收錄於井村哲郎主編,《1940年代の東アジア:文献解題》。東京:アジア経済研究所,1997。
満州中央銀行史研究会,《満州中央銀行史:通貨.金融政策の軌跡》。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1989。
塚瀨進,《中国近代東北経済史研究》。東京:東方書局,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