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10)。菲律賓版新編華語課本。台北:僑務委員會。
方永泉(2003)譯。(原作者P. Freire)。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ia do Oprimido)。台北:巨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0)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六種研究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20,37-44。方德隆(2004)譯。(原作者Ornstein &; Hunkins)。課程發展與設計(Curriculum: Foundations, Principles, and IssuesⅡ)。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4)
王志弘、徐苔玲(2006)譯。(原作者T.Creswel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群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4)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勇智、鄧明宇(2008)譯。(原作者Riessman, C.K.)。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台北:五南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93)
王道還(2002)譯。(原作者T. Kuhn)。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台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2)
王慧霞(2008)。國外關於教師信念問題的研究綜述。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0卷第5期,61-65。
王賡武(1976)。華僑一詞起源詮釋。載於王賡武(2005)。移民興起的中國(154-167頁)新加坡:八方文化出版社。
王賡武(1994)。移民地位提升:既不是華僑,也不是華人。載於劉宏.黃堅立(主編)。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78-96頁)。新加坡:八方文化出版社。
王賡武(1998)。海外華人:未來中的過去。載於劉宏.黃堅立(主編)。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32-59頁)。新加坡:八方文化出版社。
王賡武(1999)。再論海外華人的身分認同。載於劉宏.黃堅立(主編)。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97-116頁)。新加坡:八方文化出版社。
王賡武(2000a)。華人移民變遷史。載於王賡武(2005)。移民興起的中國(17-38頁)新加坡:八方文化出版社。
王賡武(2000b)。海外華人與作為中國人載於王賡武(2005)。移民興起的中國(181-200頁)新加坡:八方文化出版社。
王燕燕(1996)。菲律賓華校的閩南話與普通話情結。語文建設,1996年第6期。
王麗雲(2002)譯。(原作者M. W. Apple)。意識型態與課程(Ideology and curriculum)。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丘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2008年第五期,1-35。古鴻廷(1994)。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台北:聯經出版社。
伍志鵬、楊均易(2010)。論教師信念及其改變。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第2卷第6期,21-23。
匡臘英、張娜(2010)。菲律賓華裔青少年語言使用調查研究及華文教育對策。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年12月,133-136。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2001)譯。(原作者出版者: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台北:群學出版社。
朱杰勤(1990)。東南亞華僑史。載於於朱杰勤(2011)。華僑史,1-208。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苑瑜、葉玉珠(2003)。實習教師信念改變的影響因素之探討。師大學報教育類,2003年第48期,41-66。
朱桃香、代帆(2002)。融合與衝突-論海外華僑華人的認同。東南亞研究,2002年第3期,64-68。
朱浤源(2001)。華僑相對論:從國到境。載於中央研究院(2001)。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05-428。台北:中研院。
朱煥芝(2010)。淺談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潛在危機和解決策略。科教文匯,2011年11月,71-72。
江惜美(2008)。菲律賓版新編華語課本選文分析。載於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8)。第四屆文學與資訊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1-16。
何粵東(2005)。敘說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005年第25期,55-72。何懿(2008)。淺談簡化字與繁體字。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8)。菲律賓華文教育綜合年鑑1995-2004。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吳乃德(2001)。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載於張茂桂(2001)主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吳文煥(1986)譯。(原作者:施振民)。菲律濱有關華人的書刊。載於洪玉華主編。華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紀念文集(The Chinese Immigrants: Select Writings of Professor Chinben See)。馬尼拉:菲律濱華裔青年聯合會、拉剎大學中國出版社。(原作發表年1985)
吳文煥(1991)譯。(原作者:K. K. M. Jensen)。美統時期的菲律濱華人。馬尼拉:世界日報/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原作出版年1956)
吳文煥(2000)譯。(原作者:A. R. Wilson)。西統時期菲律濱華人簡史(Ambition and Idientity: China and the Chinese in the Colonial Philippines, 1885-1912, Charpet 2)。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原作出版年1998)
吳叡人(2010)譯。(原作者: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台北:時報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6)
呂必松(2005)。語言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正賢(2006)譯。(原作者:C. Marshall &; G. B. Rossman)。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五南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99)
李如龍(2000)。馬來西亞華人的語言生活及其歷史背景。載於李如龍(2000)主編。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李奇瑞(2003)。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前景。九江師專學報,2003年第3期,64-65、72。
李金梅(2001)譯。(原作者:E. Gellner)。國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台北:聯經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83)
李金梅(2006)譯。(原作者E. J. Hobsbawm)。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92)
李威宜(1999)。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族、國家社群與族群。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盈慧(1997)。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台北:國史館。
李美枝、李怡青(2003)。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層次到人的層次。本土心理學研究,2003年12月第20期,3-38。李榮美(2001)。融入主流社會。于以同文教基金會出版。菲律賓:馬尼拉。
汪土星(1977)。菲律濱華僑學校聯合總會(校總)創會經過及其時代使命。載於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10)主編。菲律賓華文教育概況。馬尼拉:菲華校聯。
沈文(2008)。菲律賓華語教師的抽樣調查。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8)。菲律賓華文教育綜合年鑑1995-2004。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沈紅芳(2004)。菲律賓華校的嬗變及其誘因探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4年第2期,36-44。
阮岳湘(2004)。論新加坡語言政策規劃的政治考量。學術論壇,2004年第5期,133-136。
周虎林(1994)。菲律賓首都地區華語文教學實例之研究。載於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94)主編。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00-119。台北:世華會。
周虎林(1995)。菲律賓華語文教學的過去與未來。載於朱浤源(1995)主編。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38-73。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周南京(1993)。菲律濱與華人。載於吳文煥(1993)主編。菲律濱與華人。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周健(2010)。新編菲律賓華語課本的探索。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1期,10-15。
周慶華(2010)。反全球化的新語境。台北:秀威資訊。
周蔚(2001)譯。(原作者:D. Crstytle)。語言的死亡(Language Death)。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0)
周靜(2009)。關於當代菲律賓新型華校的思考。載於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09)。首屆華文教育論壇論文集。馬尼拉:菲華校聯。
林文琪(2006)譯。(原作者K. Woodward。認同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台北:韋伯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97)
林水福(1999)譯。(原作者:遠藤周作)。深河。台北:立緒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93)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俊宏等(2007)譯。廖伯森審訂。(原作出版者:H. D. Brown)。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台北:朗文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7)
林開忠、王宏仁(2006)。移民研究的知識社會學考察—以東南亞台商與婚姻移民為例。載於施正鋒(2006)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林開忠、李美賢(2004年12月)。東南亞客家人的「認同」流變:一些初步的觀察。「2004年台灣的社會學會年會」發表之論文。新竹:清華大學。
邱炫元、何景榮、陳琮淵、林育建(2012)譯。(原作者:雲昌耀)。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文化、政略與媒體(Chinese Identity in Post-Suharto Indonesia: Culture, Politics and Media)。台北:群學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8)
邱榮禧(2008)。辛勤耕耘,傳薪樹人—我在母校三十五年教學生涯回顧。載於菲律濱華教中心(2008)。僑中85周年校友文集。馬尼拉:菲律濱華教中心。
邵建寅(1993a)。華文學校任重道遠—菲華校聯成立大會講辭。載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03)。春風十里,綠片天涯: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成立十週年特刊。馬尼拉:菲華校聯。
邵建寅(1993b)。在蛻變中的菲律濱華人路向。載於邵建寅(1994)。中正五年。馬尼拉:菲律賓中正學院校友會。
金日(2006)。”漢語熱”、”孔子學院”與”中國和平崛起”。載於朱永生、彭增安(2006)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姚亞平(2001)。我國社會集團的語言關係及其政策協調。南昌大學學報,2001年10月,115-120。
姜興山(2011)。傳承與融合:菲律賓華文教育變遷(1945-1975)。歷史教學,2011年第2期,61-67。
施正鋒(1996)。語言的政治關聯性。載於施正鋒(1996)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施正鋒(2010)。由族群研究到原住民族研究。載於施正鋒(2010)編。原住民族研究。台東: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訂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前衛。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2003)譯。(原作者:H. D. Brown)。原則導向教學法(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台北:培生教育。(原作出版年2001)
施約安娜(1997)。菲律賓華文教育現況。載於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1997)編。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3-17。台北:世華會。
施振民(1976)。菲律賓華人文化的持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民國65年秋季第42期,119-206。
施振民(1980)。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載於洪玉華(1992)編。華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紀念文集。馬尼拉:菲律濱華裔青年聯合會、拉剎大學出版社。
施穎洲(1992)編。菲華文藝。馬尼拉:菲華文藝協會。
洪鎌德(2002)。全球化下的認同問題。哲學與文化,29卷第8期,689-695。胡幼慧(2008)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范啟華(2005)。漢語教學志願者「菲律賓模式」探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卷第6期,22-25。
郁漢良(2001)。華僑教育發展史(下)。台北:國立編譯館。
夏明菊(2005)編。菲島華教點滴—華僑大學首屆赴菲漢語志願者論文集。馬尼拉:華教中心。
夏誠華(1995)。戰後菲律賓政府菲化政策對華文教育之影響。載於朱浤源主編。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夏誠華(2003)。菲律賓菲化政策形成之研究。亞洲研究,第8期。孫大川(2001)。母語是通往祖靈的護照。載於周蔚(2001)譯。D. Crstytle(2000)。語言的死亡(Language Death)中文版序。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徐大明(2010)。社會語言學實驗教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徐淑華(2002)。二戰後影響菲律賓華人同化和融合的因素。八桂僑刊,2002年第3期。
耿紅衛(2007)。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歷史沿革及現狀。八桂僑刊,2007年第一期。
郝海庭(2009)。菲律賓華語教學改革實踐的思考。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9)。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郝愛廷(2009)。菲律賓華語測試的初期階段。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9)。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馬燕冰、黃鶯(2007)。菲律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張世濤(2009)。菲律賓華文教育的變革與主流社會。載於安然、崔淑慧(2010)主編。文化的對話:漢語文化與跨文化傳播。北京:北京大學。
張存武、朱浤源、潘露莉(1996)。菲律賓華僑華人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京媛(2007)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
張其昀(1960)編。中菲文化論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社。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茂桂(2006)。台灣族群和解的坎坷路。載於施正鋒(2006)編。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台北: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曹云華(2001)。試論菲律賓華人與當地民族的關系。東南亞研究,2001年第5期,61-68。
曹榮湘(2006)譯。(原作出版者:M. Castells)。認同的力量(The Power of Identit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3)
章石芳(2004a)。淺論菲律賓華語教學的特點。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4年4月,81-83。
章石芳(2004b)。購建菲律賓特色的華文教育體系—兼論新時期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路向。海外華文教育,2004年第4期,69-74。
章石芳、盧飛斌(2009)。菲律賓華裔中學生族群文化認同調查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134-143。
莊國土(2003)。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郭忠華(2010)譯。(原作出版者:A. Gidden)。全球時代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 in The Global Age)。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原作出版年2007)
郭熙(2006)。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杭州:浙江大學。
郭熙(2007)主編。華文教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玉清(2003)。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獨立後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南投縣。陳育含(2010)譯。(原作出版者:S. Kvale)。訪談研究法(Doing Interviews)。台北:韋伯文化。(原作出版年:2007)
陳昌宏(2010)。華裔離群對中國認識的一種途徑:以新加坡東亞所和黃朝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台北市。陳東風(2004)等譯。 (原作出版者:E., B., Brian, L. , Scott,M. C., Miles O. &; Greg, S.)。文化研究導論(Introducing Cultural Stuie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4)
陳松岑、徐大明、譚慧敏(2000)。新加坡華語的語言態度和語言使用情況的研究報告。載於李如龍(2000)主編。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陳金燦(2009)。全方位促進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發展。載於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09)。首屆華文教育論壇論文集。馬尼拉:菲華校聯。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烈甫(1958)。菲律濱華僑教育。台北:海外出版社。
陳烈甫(1968)。菲律賓的民族文化與同化問題。台北:正中書局。
陳烈甫(1979)。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台北:正中書局。
陳烈甫(1996)。菲律賓民主制度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正中書局。
陸建勝(2000)。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南投縣。陸象淦(2008)譯。(原作者:S.A. Wurm)。語言消亡的原因和環境。收錄於第歐根尼中文精選委員會(2008)。文化認同性變形。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發表年1991)
彭增安(2007)。跨文化的語言傳通。上海:學林出版社
彭澤潤(1998)。語言學概論和語言政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12月,280-282。
曾少聰(2001)。菲律濱華人認同的變遷—從移民社會向定居社會轉變。載於商報(2001)。商報創辦八十二週年暨復刊十五週年紀念特刊。馬尼拉:商報。
程棠(2008)。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原則、方法第二版。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童春發(2008)。教育部國語會的原住民語言政策。原教界,21,6-7。
菲律賓華教中心(2008)。菲律賓華文教育綜合年鑑1995-2004。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菲律濱中西學院(1999)。中西百齡-菲律濱中西學院百年紀念暨邁進新世紀特刊。馬尼拉:菲律濱中西學院。
菲律濱華文學校校聯合會(2010)編。菲律濱華文教育概況。馬尼拉:菲華校聯。
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03)。春風十里,綠片天涯: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成立十週年特刊。馬尼拉:菲華校聯。
黃一軒(2008)。菲律賓的語言政策與華語教育發展。載於銘傳大學華文教學系(2008)。第一屆華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暨工作坊論文集。台北:文鶴。
黃一軒(2011年5月)。華族認同影響下的菲律賓華語教學:菲華學校辦學理念及其轉變初探。「比較視野下的華僑華人研究:海峽兩岸三地研究生論壇」之論文。中國:廣州暨南大學。
黃亞平、劉曉寧(2008)。語言的認同性與文化心理。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78-81。
黃宣範(1992)。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春明(1998)。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
黃珍玲(2003)。菲華文學與華文教育。載於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03)。春風十里,綠片天涯: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成立十週年特刊。馬尼拉:菲華校聯。
黃美真(2009)。把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創意—菲律濱經驗為例。載於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09)。首屆華文教育論壇論文集。馬尼拉:菲華校聯。
黃滋生(1982)。16-18世紀華僑在菲律賓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載於吳文煥(1998)編。菲華問題論辨-黃滋生教授論文編選。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黃滋生(1987)。菲律賓華僑對中國抗戰做出較大貢獻的原因。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1987年第三期。
黃滋生(1997)。近代菲律賓華僑社會的形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36-42。
黃滋生(1998)。菲律賓華人的同化和融合進程。東南亞研究,1998年6月,47-53。
黃滋生(1999)。吳文煥(1998)編。菲華問題論辯:黃滋生教授論文選編。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黃琬蓉(2009)。菲律賓華文教育的機遇和挑戰。載於於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09)。首屆華文教育論壇論文集。馬尼拉:菲華校聯。
黃端銘(2004)。對菲律賓高校漢語教學的一次問卷調查。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33-36。
黃端銘(2008)。華校學生減少問題初探。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8)。菲律賓華文教育綜合年鑑1995-2004。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黃端銘(2009)。全面唱響華文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9)。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楊巧玲(2008)。教育改革對教師專業認同之影響。高雄師大學報,2008年第53期,25-54。
楊宗翰(2010)。菲律賓華文學校的四大病灶。中原華語文學報,2010年第五期,57-69。葉江(2006)譯。(原作出版者:A. D. Smith)。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3)
葉來城、王勇主編(2004)。辛墾集—菲律濱辛墾文藝社社員自選集。馬尼拉:辛墾文藝社。
葉德明(1999)。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2)。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鄒嘉彥、游汝杰(2003)。漢語與華人社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僑務委員會(2009)。各國華人人口專輯第三輯。台北:僑務委員會。
廖赤陽、黃端銘、楊美美(1996)。菲律賓華人學生文化背景與認同意識的調查。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2期,37-43。
廖鴻基(2007)。領土˙出航。台北:聯經出版社。
甄曉蘭(2004)。課程的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文輝(2009)。為什麼菲律賓部分學生現在對華語缺乏興趣。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9)。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劉芝田(1958)。菲律賓華僑史話。台北:海外文庫出版社。
劉芝田(1970)。菲律賓民族的淵源。香港:東南亞研究所。
劉郎(1949)。母校的回憶。載於菲律濱中西學院(1999)。中西百齡-菲律濱中西學院百年紀念暨邁進新世紀特刊。馬尼拉:菲律濱中西學院。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智濬(2010)。認同.書寫.他者:1980年代以來漢人原住民書寫(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劉頌浩(2007)。第二語言習得導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潘肇英(1979)。我在中西卅五年—為誰辛苦為誰忙。載於菲律濱中西學院(1999)。中西百齡-菲律濱中西學院百年紀念暨邁進新世紀特刊。馬尼拉:菲律濱中西學院。
潘肇英(1994)。菲律濱的華文學校。載於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10)主編。菲律賓華文教育概況。馬尼拉:菲華校聯。
潘露莉(1996)。菲律賓華人的屬性認同與菲律賓華人教育。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2期,44-49。
蔡德奇、江永良(2001)。華僑華人的新發展。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蔡藝術(2009)。轉變觀念,改革華教—菲律賓僑中學院華教改革經驗介紹。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9)。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鄧伯宸(2004)譯。(原作出版者:H. R. Issacs)。族群(Idols of Tribe)。台北:土緒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75)
鄭紹隆(2008)。深厚溫馨的師生情誼—緬懷五十年代師長們。載於菲律濱華教中心(2008)。僑中85周年校友文集。馬尼拉:菲律濱華教中心。
盧佛(1995)。菲律賓華裔青少年華語教育個案調查與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95年第2期,72-76。
盧增緒(1995)。菲律賓華文學校之困境及其突破。載於朱浤源主編。東南亞華人教育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蕭曦清(1995)。中菲外交關係史。台北:正中。
賴慶安。(2002)。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賴麗珍(2007)譯。(原作出版者:J. P. Raffini)。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150種策略(150 Ways to Increas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台北:心理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96)
鮑事天(1957a)。團結華僑學校,發展華僑教育。載於鮑事天(1991)。詩田言論選集。馬尼拉:菲律濱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
鮑事天(1957b)。關閉僑校問題—僑校設立是否違憲?危及菲國利益?阻礙同化?。載於鮑事天(1991)。詩田言論選集。馬尼拉:菲律濱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
鮑事天(1962)。現階段的菲華教育。載於鮑事天(1991)。詩田言論選集。馬尼拉:菲律濱中正學院詩田文教基金會。
鮑事天(1993)。同根同源,共創光明前途—菲華校聯成立大會講辭。載於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03)。春風十里,綠片天涯: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成立十週年特刊。馬尼拉:菲華校聯。
鮑事天(1994)。菲島淪陷三年沉痛史實。載於張存武、朱浤源、潘露莉(1996)。菲律賓華僑華人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謝國斌(2010)。台灣族群研究的發展。載於施正鋒(2010)編。原住民族研究。台東: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謝國雄(2007)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出版社。
謝劍(2006)。東南亞華人的認同問題: 對RJ Coughling 雙重認同理論的再思考。台灣東南亞學刊,2006年3卷2期,3-18 。
謝繼昌(2003)。族群、認同與文化。載於香港中文大學(2003)全球下中華文化的發展研討會論文集,395-40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術交流處編。
鍾鎮城、黃湘玲(2009)。客籍新移民女性之語言使用與自我移民認同形塑。高雄師大學報,2009年第26期,49-64。
藍小玲(1999)。菲律賓華文教育的現狀與改革。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第2期,106-109。
藍毓仁(2008)譯。(原作出版者:J. Ritchie &; J. Lewis)。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Practice: A Guide for Science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台北:巨流。(原作出版年2003)
顏文初(1929)。三十年來菲律濱華僑教育。載於菲律濱中西學院(1999)。中西百齡-菲律濱中西學院百年紀念暨邁進新世紀特刊。
顏長城(1996)。菲律賓華文教育的過去和現在。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6年第2期。
顏長城(2003)。再談師資培訓。載於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2003)。春風十里,綠片天涯:菲律濱華文學校聯合會成立十週年特刊。馬尼拉:菲華校聯。
顏長城(2009)。發展中的菲律賓華文教育。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9)。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顏長城、黃端銘(2008)。菲律濱華文教育的演變。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8)。菲律賓華文教育綜合年鑑1995-2004。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羅世宏(2004)等譯。(原作出版者:C. Barker)。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tice, 2nd ed.)。台北:五南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4)
羅慶銘(1997)。菲律賓華校華語教育改革述評。八桂僑刊,1997年第2期。
蘇山(2009)。淺談華語教學考試。載於菲律賓華教中心(2009)。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馬尼拉:菲律賓華教中心。
英文文獻
A. Gonzalez(1998).The Language Planning Situ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 19, 487-525.
Baker, C.(2000). The care and education of young bilinguals: an introduction for professionals. 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
C. J. McCarthy(1973). 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In C. J. McCarthy (Ed.). Philippine-Chinese profile : essays &; studies. Manila : Pagkakaisa Sa Pag-unlad.
Coughlin, R. J.(1960).Double Identity:the Chinese in Modern Thailand.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G. McBeath(1973).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the Philippine-Chinese. Berkeley, California: Center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Studies.
Garcia, O.(2009).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global perspective.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Gardner, R. and W. Lambert(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Hall, S.(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Rutherford, J. (Ed.) Identity . 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
Kotta, C. P.(1997)。Anthropology:the Exploration of Human Diversity. 7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McKay, S. L.(2006). Research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hinney, J.S.(1989).Stages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group adolescent.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9, 34-49.
Phinney, J.S.(1990).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3, 499-514.
Phinney, J.S.(1993)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among Hispanics and Other Minoriti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T. A. See(1989). Integration and Idientity: Social Change in the Post-WWⅡ Philippines Chinese Community. In T. A. See (Ed.),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VolumeⅠ, 1-19. Manila: Ka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
T. A. See(1991).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tegration, and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Filipinos. In T. A. See (Ed.),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VolumeⅡ, 201-203. Manila: Ka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
T. A. See(1992). Image of the Philippines. In T. A. See &; Aileen S. P. Baviera (Ed.), China Across the Seas &; the Chinese as Filipinos, 105-123. Manila: Ka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
T. A. See(1994). The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 A. See (Ed.),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VolumeⅡ, 105-136. Manila: Ka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
T. A. See(1996). The Ethnic Chinese as Filipinos. In T. A. See (Ed.), Chinese in the Philippines VolumeⅡ, 24-68. Manila: Ka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
Wallerstein, I.(2000).The Construcgtion of Peoplehood:Racism, Nationalism, Ethnicity, in I. Wallerstein (Ed.). The Essential Wallerstein (New Press Essential), pp. 293-309. New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