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6 22: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石靜瑜
研究生(外文):Shih, Ching-Yu
論文名稱:蘇格拉底對話在國小高年級數學課上的運用
論文名稱(外文):The Application of Socratic Dialogue in Senior Grades Math Class of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潘小慧潘小慧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吳瑞珠謝仁真潘小慧
口試日期:2012-06-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蘇格拉底對話法建構式數學教學討論式數學教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6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嘗試將蘇格拉底對話方法運用在國小六年級的數學課上,針對數學教室中語言的溝通、社會互動的情形,探討此對話方法對於學生的學習意願、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所造成的影響。期望能運用「蘇格拉底對話法」提供學生一個不一樣的數學學習情境,讓學生玩出對數學的興趣與自信,並有效提昇學生的數學學習。根據研究結果,得到下列結論:
一、對話課程能發展學生的社會與情緒智商
在課堂上專注的聆聽,在評論前會做深度思考,試著先正確理解別人想表達的內涵,這樣的作為強化了彼此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學會了尊重,同儕間的衝突因此減少了許多。
二、參與對話,讓學生對問題思考更主動、學習更積極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和參與者,藉由同儕的互動激發思考,引發更多的想法,讓學習歷程更具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對話可以幫助學生釐清對數學概念的想法
每個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一樣的解題策略,透過對話的過程,比較、分析不同的解法,產生認知衝突,進而達到同化、調適並澄清彼此的數學概念,加深學習印象,達到有意義的理解。
四、對話教學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信
「數學成績」不等於「數學能力」。有些孩子的數學成績不是很理想,可是邏輯推理的能力很強,在「蘇格拉底時間」裡,這兒成了他們展現、揮灑的舞台。從對話課中,學生找回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2
第二章 蘇格拉底對話……………………………………………..…5
第一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基本理念、理論基礎和特徵………...5
第二節 蘇格拉底對話的規則、 教學模式及後設對話….……9
第三節 蘇格拉底對話在校園中實施的經驗……………….….13
第三章 國小數學教育現況………………………………………….17
第一節 國小數學教育趨勢……………………………………..17
第二節 建構式數學教學………………………………….…….21
第三節 討論式數學教學…………………………………….….28
第四章 研究設計…………………………………….…………..…..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時間..............................................................38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39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整理..........................................................42

第五章 實施歷程與研究結果……………………………………....43
第一節 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教學的初步行動……………..……43
第二節 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教學的發展………...……………...47
第三節 實施蘇格拉底對話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5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65
第一節 結論…………………………….………………….……65
第二節 建議…………………………..…………………………67
第三節 後記……………………………………………………..69
參考文獻.................................................................................................71
附錄一 期末問卷…………………………………………………….75
附錄二 數學教材…………………………………………………….76
附錄三 學生數學日記 & 教師省思札記…………………………..87
附錄四 課堂轉譯資料舉例………………………………………….98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杜聲鋒,《皮亞傑及其思想》,遠流出版社,1997。
王擎天、武瑛娟,《玩出聰明左右腦》,台北:博識晴天,2008。
林文生、鄔瑞香,《數學教育的藝術與實務:另類教與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1999。
林玉体,《西洋教育史》,台北:文景出版社,1997。
吳瑞珠譯,雷娜‧莎朗◎芭芭拉‧尼塞編著,《心靈探索──在教育中的蘇格拉底對話》,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
梁瑞芸譯,溫明麗、黃乃熒、林建福、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註解,《行動研究教育學》,台北,洪葉文化公司,2002。
教育部編,《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台捷,1993。
教育部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2000。
教育部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2010。
張玉成,《思考技巧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3。
張世忠,《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
潘小慧,《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8。
劉秋木,《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
黃金鐘主編,《國民小學六上數學備課指引教學篇(第十一冊)》,台南:南一書局,2011。

二、期刊論文
朱則剛,〈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1994。
王寶玲,〈邏輯推理教室〉,《國語日報》專欄,2011。
林文生、鄔瑞香,〈建構主義在國小數學科教學試煉〉,《現代教育論壇文集-解構與再造-談建構主義教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印行,1996。
林生傳,〈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998。
周筱亭,〈數學新課程趨勢〉,《研習資訊》,11(3),1994。
陳文霖,〈溝通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之友》,43(2),1991。
陳招池,〈對傳統教學的顛覆與省思〉,《師友》,413,2001。
張靜嚳,〈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4,1996。
曾志華,〈談溝通在解題教學上所扮演的角色〉,《教師之友》,35(5),1994。
曾志華,〈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1997。
甯自強,〈掌握課程的教學活動精神及適應新課程研討實況〉,發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1994。
甯自強,〈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教育期刊》,1(1),1993。
鄔瑞香,〈我的數學教學模式─探索、反省與成果〉,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1994。
楊龍立,〈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1997。
甄曉蘭、曾志華,〈建構教學理論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997。
蔡清田,〈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3),1998。
蔡聰明,〈從蘇格拉底的教學法談起〉,《科學月刊》,29(7),1998。
蔡敏玲,〈「內」、「外」之間與之外的模糊地帶:再思建構論之爭議〉,《課程與教學季刊》,1(3),1998。
鍾靜,〈數學教室文化的新貌〉,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1996。
鍾靜,〈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數學教學特質分析研究I、II〉,《國科會八十九年度第一、二期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2000、2001。
蘇育任,〈「兒童的科學」研究之沿革與其對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啟示〉,《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1993。
戴寶蓮,〈數學教育的根更紮實---談國小低年級數學科教學〉,《教與學》,23,1991。

三、學位論文
王玉品,〈建構數學教學模式:一位國小教師面對自己教學抗拒的歷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2007。
江珮瑤,〈以問題導向學習融入討論式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江嘉敏,〈關鍵性問話在討論式數學教學中之研究~以速率教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何維國,〈一位國小六年級教師實行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綠梅,〈一個國小五年級老師建構式數學教學行動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呂美貞,〈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數學科教師教學評量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文生,〈一位國小數學教師布題情境及其對學生解題交互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李永蓉,〈國小實習輔導教師與實習學生實踐討論式數學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房昔梅,〈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4。
吳幸收,〈建構式教學法在兒童電腦課程中的實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8。
許馨月,〈國小教師實行討論式數學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淑娟,〈透過合作行動研究探討一個國小班級的數學討論活動〉,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劉藍芳,〈蘇格拉底對話之教育意涵〉,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鄭善福,〈弗雷勒對話教育在社區成人基本教育上的應用—以上楓社區成教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西文部分
Baroody, A. J., Problem solving, reasoning, and communicating, k-8: Helping children think mathematically. New York: Macmillan, 1993.
Bodner, G. M., Constructivism: A theory of knowledg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63(10), 1986.
Bridges, D., Education, Democracy & Discussion . U.S.A.: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79.
Bruner J. S.,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Harvard, 1986.
Chen, H.L.S., Knowledge, reflection, and dialogue: An educative exploration of co-operative inquiry as critical art in tw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ites.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OH: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93.
Dolk, M., den Hertog, J. & Gravemeijer, K., Using Multimedia Cases for Educating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or: A Design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7(2), 2002.
Gergen, J.,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In L. P. Steffe, & J. Gale (Eds.),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 17-39.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1995.
Hoyles, C., What is the point of group discuss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985.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Marinoff, L., Philosophical Practice.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2002.
Nohda, N., Teaching by open-approach method in Japanese mathematics classroom. PME, 24 (1), 2002.
Raymond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 1984.
von Glasersfeld, E., An introduction to radical constructivism. The invented Reality(17-40). New York.W. W. Norton, 1984.
von Glasersfeld, E.,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yntheses, 80, 1989.
von Glasersfeld, E., An exposition of constructivism: why some like it radical In R. B. Davis, C. A. Maher, & N. Noddings (Eds.),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990.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e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1978.
Wertsch, J., Culture , Communication , and Cognition:Vygotsky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育任,〈「兒童的科學」研究之沿革與其對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啟示〉,《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1993。
2. 蔡敏玲,〈「內」、「外」之間與之外的模糊地帶:再思建構論之爭議〉,《課程與教學季刊》,1(3),1998。
3. 蔡聰明,〈從蘇格拉底的教學法談起〉,《科學月刊》,29(7),1998。
4. 蔡清田,〈建構主義取向的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1(3),1998。
5. 甄曉蘭、曾志華,〈建構教學理論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997。
6. 楊龍立,〈建構主義教學的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8,1997。
7. 甯自強,〈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教育期刊》,1(1),1993。
8. 曾志華,〈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1997。
9. 張靜嚳,〈傳統教學有何不妥?〉,《建構與教學》,4,1996。
10. 陳招池,〈對傳統教學的顛覆與省思〉,《師友》,413,2001。
11. 陳文霖,〈溝通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之友》,43(2),1991。
12. 周筱亭,〈數學新課程趨勢〉,《研習資訊》,11(3),1994。
13. 林生傳,〈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998。
14. 林文生、鄔瑞香,〈建構主義在國小數學科教學試煉〉,《現代教育論壇文集-解構與再造-談建構主義教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印行,1996。
15. 朱則剛,〈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