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于桂蘭、鄧素文、章蕙蓉、武靜蕙、黃美智、章美英(1985)•懷孕中的家庭:需要與護理•于桂蘭等編,產科護理學(上冊)(327-411頁)•台北:文軒。
王琦(2002)•中醫體質學說研究現況與展望•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8(2),6-15。
王琦(2006)•論中醫體質研究的3個關鍵問題(上)•中醫雜誌,47(4),250-252。
王琦(2005)•九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8(4),1-8。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李稍(2006).中醫體質量表的初步編制.中國臨床康復,(3),10。
王濟生、李雲端、崔劍平、李建廣(2006)•關於母嬰體質相關性的臨床研究•中醫藥學刊,24(11),2100-2101。
王希浩、徐立然、羅偉(2003)•妊娠病中醫據質預防法及個體優境學設想•中醫研究,16(4),4-5。
王莉(1998)•男女體質特點及其異同的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4(2),7-9。
王濟川、郭志剛(2004)•Logistic迴歸模型-方法及應用•台北:五南。
石村貞夫、陳耀茂(2005)•多變量分析的SPSS使用手冊•台北:鼎茂。
朱曉蕾(1998)•體質差異與個體病質辨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4(8),3-4。
朱庭儀(1996)•中醫體質分型100例分析•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19(4),48-50。
朱建福(2008,5月)•中草藥生活應用及藥膳養生介紹•台灣護理學會主辦,生活中醫與養生研習會•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匡調元(1986)•關於“體質學Constitutionology” 研究的若干問題•北京中醫學院學報,9(4),2-5。
匡調元(2002)•論辨證與辨體質•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8(2),1-5。
伍卓琪(1997)•婦人妊娠病•伍卓琪編,金匱婦科研究(21-37頁)•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宋玉貞(2004)•飲食計劃對懷孕前期營養狀態相關因素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
李東濤、宋本胜、田代華(2002)•論血虛體質的特性•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8(2),16-18。
李東濤、侯慶勳、田代華(1997)•中醫體質概念的內涵•中醫民間療法,(3),3-4。
李東濤(1998)•論氣虛體質的形成因素•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4(9),8-10。
李燊銘、葉慧昌、王迺聖、陳瑞照(2004)•過敏性鼻炎患者體質證型之分析•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2,15-31。李佳霖(2005)•過敏性鼻炎患者臨床表現與中醫體質陰陽氣血變項之相關性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
李淑琍(2002).不孕婦女在接受生殖科技治療期間對中醫婦女保健的知識態度行為.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李德新、許權維(2004)•中醫基礎理論•台北:合記。
李時珍(1976)•本草綱目•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無日期)•春秋戰國•佚名•黃帝內經•素問•2008年3月9日取自http://www.ccmp.gov.tw
何東燦(1993)•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何東燦編,金匱要略新解(205-230頁)•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何裕民(1996)•體質研究—現時代中西醫學的最佳交融點•醫學與哲學,17(6),288-291。
何裕民、高欽穎、嚴清、張曄、吳亦樵、李紅升(1986)•從體質調研結果探討因時因地制宜治則•中醫雜誌,(5),47-50。
何東初、黎明輝、梁毅、歐敏、潘楊、方邦江、陳如泉(2001)•血虛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探討•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21(6),473-476。
苗凌娜(2006)•對河南質工醫學院1899名女性體質月經週期痛經的調查報告•遼寧中醫學院學報,8(1),102-103。
林杰正(1989)•緒論•張丙龍校閱,新醫用胚胎學(3-19頁)•台北:南山堂。
林淑娟(2007,9月)•探討陰虛證癌症病患之陰虛症狀與自律神經功能的關係及其對存活率的影響•於台灣護理學會研究委員會主辦,第二十三次論文發表暨兩岸護理學術交流•台中:中國醫藥大學。
林睿珊(2005,5月).體質概論.於台灣中醫護理學會主辦,中醫護理學分班.台中:中國醫藥大學。
邱皓政(2006)•量性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三版)•台北:五南。
金東洙、宋亨根、金昌洙(1991)•四象醫學與延邊朝鮮族成人活體測量性體質特徵•延邊醫學院學報,14(1),16-24。
金東洙、全炳烈、許班玉、趙壽東(1991)•四象醫學與延邊朝鮮族成人活體測量性體質特性的關係研究•延邊醫學院學報,14(2),79-88。
金繼春(1975)•孕婦對食物偏愛情形之調查•護理雜誌,22(3),51-56。周雨樺、蕭伃伶、何美華、孫瑞瓊、林淑玲、黃樹欽(2004)•產科護理學•台北:新文京。
易杰、李德新(2005)•古代陰陽體質酚類方法探析•遼寧中醫雜誌,32(7),652-653。
吳塤村(1984)•傷寒論•台北:世一。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
姜永前(2007)•中醫飲食護理淺談•遼寧中醫雜誌,34(6),833。
食物治百病(1988)•台北:隆泉。
姚實林、王琦(2007)•從”濕胜則陽微”論陽虛質特徵•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3(2),91-103。
施奠邦(2001)•食物性味、功能及其主治•施奠邦編,中醫食療營養學(初版,21-102頁)•台北:知音。
許磊(2007)•《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觀之五味調和•中國食物與營養,(8),60-61。
孫燕(2006)•淺談體質與中醫證候•河北中醫,28(8),626-627。
崔海英(2001)•朝醫體質學說概述•中國民族醫藥雜誌,7(1),4。
閆琪(2004)•淺談飲食與疾病•吉林中醫藥,24(3),36。
曾盛和(2005)•對《金匱要略》辨證的幾點體會•中醫藥導報,11(12),10-12、15。
曾雅玲(2004)•揭開妊娠噁心、嘔吐的迷思•護理雜誌,51(3),89-93。畢國偉(2007,6月).坐月子藥膳.於台灣中醫護理學會主辦,中醫基本護理 訓練.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陳太義、莊宏達(1995)•黃帝內經素問新解•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陳慧珍、曾昭明(1988)•婦女體質分型及臨床意義•廣西中醫藥,11(1),15-17。
陳自明、薛立齊(1977)•校註婦人良方•台北:旋風。
陳�琣w(2007)•醫學院通識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醫學史課程•台灣醫學人文學刊,8(1&2),79-99。
陳麗麗(2000)•以傳統中醫學觀點探討台灣常見食物之寒熱性能•護理雜誌,47(3),87-91。陳麗麗、蘇奕彰(2007)•從中醫談虛性體質的健康促進•護理雜誌,54(4),16-20。黃建勳(2005)•從人口學和生活因子與疾病因子探討影響體質之因素•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許超循、馮忠孝(1988)•沈氏女科輯要新釋•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奚復一(1990)•現代中醫婦科學中篇•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唐巍、王鍵、胡建鵬、王穎航、韓小祥(2005)•”辨質論治”在臨床診療中的理論及實踐意義初探•中醫藥學刊,23(12),2181-2183。
郭春秀、皮明鈞(2005)•試論中醫體質理論及其意義•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5(4),24-25。
郭念峰(2007,3月7日)•人格與人格障礙的概念•2007年9月23日取自http://big5.51daifu.com/medical_books/2007/0307/41A5EACC4BA73D09H125983.shtml
彭台珠、李明憲(2001)•女性陰性體質量表之發展與建立•醫謢科技學刊,3(4),315-329。
葉曉文(2000)•初次懷孕婦女孕期健康需求之探討•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北: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許龍泉(2002)•朝醫辨象辨證與八綱辨證•中國民族醫藥雜誌,8(2),3。
許祐寧(2004)•婦女懷孕三期飲食狀況、膳食評估法與影響新生兒體型之前瞻性研究分析•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楊維傑(1994)•黃帝內經靈樞譯解•台北:志遠。
楊新中、何玲玲(1989)•略論正常妊娠對體質的促進作用•中醫藥學報,(1),19-21。
張海凌(1994)•韓國的傳統醫學•天津中醫,11(1),47-48,35。
張淑娟(2007)•職業婦女孕期不適症狀、壓力、社會支持與孕期適應之相關性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壆研究所。
鄭承鋒、鄭立升、楊曉雲、張萍(2002)•福州人飲食性味涼熱和溫度高低與體質關係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8(2),58-61。
鄭竹惠(2000)•接受生殖科技懷孕婦女第一孕期身心症狀、因應行為與幸福安寧感之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中: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
樸昌根(2004)•東醫發展史略•醫古文知識,21(2),17-19。
錢會南、鄭守曾(2002)•中醫體質學說現代研究述評•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5(6),1-3。
錢會南(2005)•論飲食五味對體質的影響•中醫研究,18(2),1-3。
錢會南(2006)•《內經》體質理論特色分析•中醫藥學刊,24(7),1201-1202。
潘佩光、馮虹、潘奔前、李子征(2006)•中醫體質學說與女性孕前體質保健•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6(9),62-63。
潘佩光、潘奔前、黃敏、余琳(2006)•論脾胃學說與孕期中醫體質保健•新中醫,38(10),8-9。
戴玉慈(1994)•護理簡史•於陳月枝總校閱,護理學導論(二版,50-79頁),台北:匯華。
蕭鵬卿、湯玉英(2004)•壓力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3),71-75。蘇奕彰(1991)•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之體質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
蘇奕彰(1994)•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之中醫體質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台中: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
蘇奕彰(2004)•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醫體質量表及分型指標之建立•2007年7月5日取自http://www.ccmp.gov.tw/research/plan_detail.asp?relno=622&selno=0&no=93&detailno=47
蘇奕彰(2006)•體質強化之中醫藥典籍研究•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蘇奕彰(2006,12月28日).中醫體質量表及分型指標之建立與評值.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nhri.org.tw/nhri_org/ bs/biostat/2006/2006_1228.htm
蘇奕彰(2007)•中醫體質量表及分型指標之建立(2-1)•中醫藥年報,25(5),45-144。
劉慶春(2006)•酸性體質百病之源•中華實用中西醫雜誌,19(8),5。
魯明源(2002)•現代生活方式與人類體質演化•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6(1),48-52。
鍾蕙如(2008,6月)•中醫護理訓練簡介•中醫護理學會主辦,中醫護理基本訓練•桃園:長庚紀念醫院林口暨桃園分院。
謝孟志(1994)•妊娠子懸肋疼•謝孟志編,《傅青主女科》發擇(81-103頁)•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羅元愷、曾敬光、劉敏如、夏桂成、毛美蓉、張玉珍(1997)•中醫婦科學•台北:知音。
羅元愷、羅頌平(1996)•妊娠與產育•於羅元愷編,中醫婦科學(23-26頁),台北:知音。
羅綸謙、張�睌E、陳瑞照、許吟姿、吳文祥、黃登源(2001)•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臨床診斷之研究•中醫藥雜誌,12(2),81-89。
劉華、梁國珍、羅頌平(2004)•廣州市部分育齡婦女早期自然流產的中醫病因流行病學研究•中國中醫急症,13(2),101-102。
May, K. A. & Mahlmeister, L. R.(1997)•產科護理學(陳彰惠、胡月娟、黃玉珠、苗迺芳、李絳桃、何美華等譯)•台北:華杏。(原著出版於1994)
Nichol, F. H., & Zwelling, E.(2001).產科護理學(方雅莉等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7)
英文文獻
Buckwalter, J. G., & Simpson, S. W. (2002).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he etiology and treatment of sever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regnancy.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186(5), S210-S213.
Bamigboye, A. A., & Hofmeyr, G. J. (2006). Interventions for leg edema and varicosities in pregnancy what evid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129(1), 3-8.
Chou, F. H., Chen, C. H., Kuo, S. H.,& Tzeng, Y. L. (2006).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women living with nausea and vomiting during pregnancy. Journal of Midwifery & Women’s Health, 51(5), 370-375.
Chae, H., Lyoo, I. K., Lee, S. J., Cho, S., Bae, H., Hong, M., Shin, M. (2003). An Alternative Way to Individualized edicine: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Traits of Sasang Typology.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9(4), 519-528.
Dahle, L., Berg, G., Hammar, M., Hurtig, M., & Larsson, L. (1995). The effect of oral magnesium substitution on pregnancy-induced leg cramps.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173(1), 175-180.
Davis, D. C. (1996). The discomforts of pregnancy.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25(1), 73-81.
Gift, A. G. (1989). Visual analogue scales: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phenomena. Nursing Research, 38(5), 286-288.
Hurley, K. M., Caulfield, L. E., Sacco, L. M., Costigan, K. A.,& Dipietro, J. A. (2005). Psychosocial influences in dietary patterns during pregnancy.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105(6), 963-966.
Halman, L. J., Oakley, D.,& Lederman, R. (1995). Adaptation to pregnancy and motherhood among subfecund and fecund primiparous women. Maternal-Child Nursing Journal, 23(3), 90-99.
Jimenez, S. (1994). If you can’t get comfortable. Childbirth, 11(1), 37-40.
Kellum, A. J., (2000). Determinants of blood pH in health and disease. Critical Care, 4(1), 6-14.
Koren, G., Magee, L., Attard, C., Kohli, M., Atanackovic, G., Bishai, R., Chandra, K., Navioz, Y., & Maltepe, C. (2001). A novel metho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severity of 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94(1), 31-36.
Koren, G., & Maltepe, C. (2004). Pre-emptive therapy for severe 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and hyperemesis gravidarum.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4(5), 530-533.
Koch, k., Goodwin, T., Romero, R., Levine, M., & Tison, H. (2006). Effect of a water load test on gastric myoelectrical activity an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 The Authors Journal compilation, 18(6), 481-482.
Mogren, I. M. (2005). Previous physical activity decreases the risk of low back pain and pelvic pain during pregnanc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3(4), 300-306.
Okun, M. L.,& Coussons-Read, M. E.(2007). Sleep disruption during pregnancy: How does it influence serum cytokines?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73(2), 158-165.
Polit, D.,& Hungler, B.(2001). Nursing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methods(6th). Philadelphia, New York: Baltimare.
Rodriguez, A., Bohlin, G.,& Lindmark, G. (2001). Symptoms across pregnancy in relation to psychosocial and biomedical factors.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80(3), 213-223.
Richter, J. E. (2005). Review article: the management of heartburn in pregnancy.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2(9), 749-757.
Sohrabvand, F., Shariat, M., & Haghollahi, F. (2006). Vitamin B supplementation for leg cramps during pregnan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95(1), 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