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30 13: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雅芳
研究生(外文):Ya-Fang Lin
論文名稱:武打動作之視覺效果表現研究-以台灣和香港武俠漫畫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Visual Effect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Using Taiwan and Hong Kong Wu Xia Comics as Example
指導教授:湯永成湯永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ng-Cheng T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視覺效果香港台灣漫畫武俠武打動作
外文關鍵詞:ComicsWu XiaTaiwanHong Kong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Visual Effe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0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旨在探討武打動作之視覺效果表現在台灣與香港武俠漫畫中的運用研究,針對發生在台灣兩次「在地」與「外來」武俠漫畫所帶動的武俠風潮,藉由武打招式動作的畫面表現特色與發展過程,進行時代差異性的比較。本研究採用歸納法的方式,對這兩個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武俠作品,進行武打招式畫面表現的探討分析,研究結論分別從圖像、文字、分格三部分切入,探討「武打招式的演進」、「武打招式動作的表現形式」與「比較武打招式的差異」、「武打動作表現的差異」四個部分。摘述如下:
武打招式的演進
招式名稱在60~80年的台灣武俠漫畫作品中,名稱文字未曾出現在對話框以外的位置。80年代香港漫畫將招式名稱文字,表示於招式動作圖像旁的四周,將文字賦予了圖的特性。
武打招式動作的表現形式
60~80年代的武打招式動作畫面,以單頁2分格到單頁多格分格形式,表現出不同武打動作畫面的效果感覺。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的作品,則是採取單頁單分格的表現方式,用在戲劇性的劇情或作為預告頁的效果表現。
武打招式的差異
台、港在武打招式名稱的命名應用,到了後期都傾向以一招多式的命名方式,進行名稱設定。招式名稱文字的表現,到了80年代香港漫畫的進入,招式文字不再受對話框的侷限。當招式名稱與擬音字,同時出現在分格的圖像四周時,過多文字提示,更容易造成圖像辨識上的困難度。
武打動作表現的差異
《小俠龍捲風》中的武打動作與招式名稱為互相呼應連結關係。隨著招式名稱日漸複雜化同時,有限的人體肢體動作表現,破壞了圖與文互相呼應的關係。直到取用招式名稱的文字內容做為武打招式圖像呈現效果,才讓武打動作畫面有了代表招式名稱的圖像線索,此時的圖與文才再次達到呼應效果。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visual effect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 in the Taiwan and Hong Kong Wu Xia comics. It is the comparison for different eras of comics’ development, by using Wu Xia fashion tread that happened in Taiwan twice from “Local” and “Foreign” Wu Xia comic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expression on the pictures for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 To sum up the research, it has been divided by four parts, “The evolution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 “The expression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s”, “Compare the different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s” and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s” to discuss the pictures, wording and sections on the comics. Here is the summary,
The Evolution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
The fighting name of Kung Fu was shown inside the dialogue frame in 1960’s to 1980’s in the Taiwan Wu Xia comics. But in the Hong Kong Wu Xia comics, the name was shown around the picture of fighting action in 1980’s.
The Expression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s
In 1960’s to 1980’s, in the picture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 it used 2 sections to several sections in the one page to express the fighting impression. In the late 1980’s to 1990’s, the artwork used one section in the one page to express the dramatic plots or as an advance announcement.
Compare the Different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s
The name application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 in Taiwan and Hong Kung, it tended to use one fighting action with several styles. Until Hong Kong comics were introduced in 1980’s, the name of fighting movement was departed from the dialogue frame. However, when the fighting names and onomatopoeic words were shown around the pictures, too many wording caused the difficulty to recognize the pictures easily.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s
In the comics “Tornado Knight” (Xiao Xia Lung Juan Fang), the Kung Fu fighting movement was responded to the fighting name. But the name of the fighting movement was getting complicated gradually; the limited body fighting expression had broken the correspondence of pictures and wording. It was improved until the fighting name represented to its own picture. Thus, the picture was corresponding to the wording.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一、 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方法 3
1.4 研究架構與流程 4
1.5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二、 文獻探討
2.1 武俠相關研究
2.1.1 「武俠」的定義 6
2.1.2 台灣武俠文化的崛起 8
2.1.3 武功招式的演變 10
2.1.4 武功招式的視覺表現 12
2.2 武俠漫畫的起源
2.2.1 台灣武俠漫畫的發展 14
2.2.2 香港漫畫引發的武俠效應 15
2.3 漫畫教學應用方式之相關資料-
2.3.1 「漫畫」的定義 21
2.3.2 漫畫的分類 23
2.3.3 漫畫的構成要素 27
2.3.4 漫畫相關研究 28
2.3.5 漫畫動作的詮釋 31
2.3.6 視覺上的誘導 34
2.3.7 漫畫中的文字表現 36
2.4 小結 38

三、 武俠漫畫與武打招式資料收集
3.1 台灣武俠漫畫的搜尋 39
3.2 香港武俠漫畫的搜尋 45
3.3 武打招式相關資料蒐集 48
3.4 小結 53

四、 武打招式表現形式
4.1 武打圖像表現
4.1.1 圖像為主的武打決鬥表現 53
4.1.2 以擬音字為輔助的武打決鬥表現 54
4.1.3 以打鬥對白為輔助的武打決鬥表現 55
4.1.4 以旁白文字為輔助的武打決鬥表現 56
4.1.5 具有招式名稱的武打決鬥表現 57
4.2 武打名稱的功能 58
4.3 招式文字的畫面表現 60
4.4 招式名稱與圖像的關係
4.4.1 招式名稱與圖像的配合 62
4.4.2 招式圖像的比較 65
4.4.3 招式名稱的比較 66
4.5 小結 69

五、 台灣與香港武俠漫畫分析
5.1 樣本設定 70
5.2 招式名稱分類 72
5.3 武打動作的表現形式 77
5.4 武打招式動作中的輔助圖像 79
5.5 武打動作之分格形式 82
5.6 武打畫面分格數的比例 84
5.7 小結 92

六、 結論與建議
6.1 研究結果
6.1.1 武打招式的演進 93
6.1.2 武打招式動作的表現形式 94
6.1.3 比較武打招式的差異 95
6.1.4 武打動作表現的差異 96
6.2 後續研究建議 97

七、 參考文獻
7.1 相關書籍
7.1.1 漫畫相關書籍 96
7.1.2 武俠相關書籍 97
7.1.3 武術相關書籍 97
7.2 期刊論文部分 98
7.3 網路部分 99
7.4 漫畫資料部分 99

附錄 101
7.1相關書籍
7.1.1漫畫相關書籍
1. しけたみがの,2003,《數位漫畫入門》(王公哲譯),尖端出版,台北。
2. 牛哥,1999,《看漫畫.學漫畫》,牛哥漫畫文教基金會出版,台北。
3. 日下翠,2000,《漫畫學のススメ》,白蒂社出版,東京。
4. 四方田犬彥,1999,《漫畫原論》,筑摩書房出版,東京。
5. 手塚治虫,1985,《漫畫入門》,武陵出版,台北。
6. 田中為芳,《漫畫超級技術講座》,(マンが/スーパーテクニシク講座;1988)(大然出版譯),大然出版,台北。
7. 石之森章太郎,1989,《漫畫家入門》,武陵出版,台北。
8. 杜雲之,1988,《中華民國電影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台北。
9. 李闡,1998,《漫畫美學》,群流出版,台北。
10. 李賢文,1990,《漫畫百寶箱:自編、自導、畫漫畫》,雄獅美術出版,台北。
11. 東正德,1991,《漫畫描繪法》,大坤書局出版,台南。
12. 臥白雲,1980,《漫畫的藝術》,藝術圖書出版,台北。
13. 長谷邦夫,2000,《漫畫の構造學》,インデックス出版,東京。
14. 洪德麟,1994,《台灣漫畫40年》,時報出版,台北。
15. 洪德麟,1999,《台灣漫畫五十年》,新竹文化中心出版,新竹。
16. 夏目房之介,1997,《マンガはなぜ面白いのか》,日本放送出版協會,東京。
17. 馬榮成,1990,《香港漫畫家巡禮90》,天下出版,香港,pp.6~7。
18. 莊瑞榮,1986,《初學漫畫入門》,裕文堂書局出版,高雄。
19. 陳儒修,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萬象圖書出版,台北,pp.44-45。
20. 陳仲偉,2006,《台灣漫畫文化史》,杜威廣告出版,台北。
21. 傻呼嚕同盟編,2000,《動漫2000》,傻呼嚕同盟出版,台北。
22. 傻呼嚕同盟編,2001,《動漫2001》,傻呼嚕同盟出版,台北。
23. 張有為,1953,《漫畫藝術》,全民出版社,台北。
24. 袁建滔,1992,《新漫畫語言》,尖端出版,新店。
25. 齊藤千穗,1980,《少女漫畫學院》,大然出版,台北。
26. 漫畫技法研究會,《1996,漫畫葵花寶典-第1卷人物篇》,龍辰出版,台北。
27. 漫畫技法研究會,《1996,漫畫葵花寶典-第2卷構圖篇》,龍辰出版,台北。
28. 廖金鳳,卓伯棠,傅葆石,容世誠等/著,2003,《邵氏影視帝國:文化中國的想像》,麥田出版,台北。
29. 齊藤千穗,1980,《少女漫畫學院》,大然出版,台北。
30.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五南出版,台北。
31. 顏艾琳,1998,《漫畫鼻子》,探索文化出版,台北。


7.1.2武俠相關書籍
1. 易劍東,2000,《武俠文化》,楊智文化事業出版,台北。
2. 矦健,1983,《中國小說比較研究》,東大圖書出版,台北。
3. 邱金松,1999,《古拳譜輯錄:形意拳》,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編印,台北。
4. 陳墨,2001,《視覺金庸》,遠流出版,台北。
5. 陳墨,2001,《武學金庸》,遠流出版,台北。
6. 葉洪生.林保淳,2005,《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遠流出版,台北。
7. 葉洪生,1994,《論劍---武俠小說談藝錄》,聯經出版,台北。
8. 戴俊,1994,《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臺灣商務出版,台北。
9. 潘國森,1999,《武論金庸》,遠流出版,台北。

7.1.3武術相關書籍
1. 王培生,1997,《吳式太極劍》,大展出版,台北。
2. 任海,1993,《中國古代武術》,臺灣商務出版,台北。
3. 何登田,1980,《十形拳》,中華民國松鶴門國術協會出版,台北。
4. 林伯原,1989,《中國古代武術論文集》,華聯出版,台北。
5. 林世榮,1996,《虎鶴雙形》,文國出版,台南。
6. 林玉生,2000,《陳氏太極劍》,五洲出版,台北。
7. 林柏森《太極劍法新編》,正中出版,台北。
8. 李德印,1995,《太極劍入門》,大展出版,台北。
9. 吳殳,1996,《手臂錄:中國槍法的不傳之秘》,逸文出版,台北。
10. 邱金松,1999,《古拳譜輯錄:形意拳》,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編印,台北。
11. 松田隆智,1986,《中國武術史略》,五洲出版,台北。
12. 徐谷鳴,1999,《心意六合拳》,五洲出版,台北。
13. 陳家棟,1984,《中國拳法》,信宏發行,台北。
14. 陳湘陵,2002,《武當劍》,大展出版,台北。

7.2期刊論文部分
1. 古采豔,1997,〈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2. 朱善傑,2004,〈漫畫表現形式在動畫中的應用研究—以漫畫造型與漫畫符號為中心〉,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李衣雲,1996,〈斷裂與再生-對台灣漫畫生產的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陳大為,2002,〈另類章回--論香港武俠漫畫的蛻變〉,《國文天地》17卷8期,pp.49-59
5. 黃雅芳,1997,〈台灣漫畫文化工業初探〉,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6. 黃義茗,2005,〈少年漫畫之背景效果表現形式調查研究〉,《景文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所:2005國際學術研討會》
7. 蔡錦佳,2004,〈面向性格在漫畫人物造形之應用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
8. 蕭湘文,2005,〈漫畫新國度:談新媒下的漫畫風貌〉,《2005年漫畫研究學術研討會暨展覽》,口頭發表。
9. 蕭嘉猷,1999,〈虛擬角色性格塑造與視覺表現探討-漫畫與卡通人物的視覺語彙演進與符號屬性組構〉,《1999商業設計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pp.211-224。
10. 蕭嘉猷,2001,〈連環圖畫視框的心理意象導向構成探討〉,《商業設計學報》,5,pp.29-52。
11. 劉百堅,2005,〈漫畫中對話框在情緒表現之探討〉,《景文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所:2005國際學術研討會》
12. 簡嘉良,2003,〈漫畫讀者對「霹靂風暴」與《漫畫大霹靂》的基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鄭俊皇,1998,〈漫畫於視覺上的應用研究:以擬音字與閱讀順位中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


7.3網路部分
1. 東立出版社,http://www.comicplay.com.tw,上網時間:2005年6月
2. 原全黃玉郎大圖鑑,1998,http://www.ivan-ho.com/yuklong/,上網時間:2005年6月
3. 金庸茶館,http://jinyong.ylib.com.tw/index.htm,上網時間:2005年6月
4. 香港漫畫聯盟,2005,http://hk.geocities.com/hkcomickers,上網時間:2006年3月
5.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中華武俠文學網》,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kungfu/index.htm,上網時間:2005年6月
6. 漫畫數位博物館,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collection/museum/index.htm,上網時間:2005年6月
7. 漫畫帝國網,http://www.kingcomics.com/,上網時間:2005年6月
8. 臺北市立圖書館:漫畫館,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index.php?subsite=comic,上網時間:2005年6月

7.4漫畫資料部分
1. 一筆生,1970,《血梅牌》,1-8集,啓銘出版,台北。
2. 沙村廣明,1996,《無線住人-第1卷》,東立出版,台北。
3. 高橋留美子,2004,《犬夜叉-第33卷》,青文出版,台北
4. 陳海虹,1984,《小俠龍捲風》,1-29集,再版,皇冠出版,台北。
5. 楠桂,1991,《人狼草紙-第1卷》,新書館出版,東京。
6. 楠桂,1996,《人狼草紙-第1卷》,長鴻出版,台南。
7. 黃燕飛,1967,《凌空一劍》,1-5集,環島出版,台北。
8. 黃玉郎,1983~1989,《如來神掌》週刊,29、300、367、370、372、379、
394集,玉郎圖書出版,香港。
9. 黃玉郎,1995,《如來神掌》彩色經典版,1-15集,長鴻再版,台南。
10. 黃玉郎,1993,《天子傳奇伍-如來神掌》網路版,1-214集,玉皇朝出版,香港。
11. 紀文贏,1969,《追魂客》,1-8集,義明出版,台北。
12. 張宇爵編、莊娟紅(藝光)繪,1976,《乾坤劍侶》,1-2集,文輝出版,台北。
13. 淚秋,1972,《巨劍》,1-8集,宏昌出版,台北。
14. 許斐剛,2003,《網球王子-第20卷》,青文出版,台北。
15. 蔡志昌,1979,《紅劍劫》,1-2集,再版,義明出版,台北。
16. 廖文昌,1983,《墨簫神掌》,1-9集,裕泰出版,台北。
17. 鄭秉乾,1969,《血龍劍》,1-7集,義明出版,台北。
18. 龍祥,1970,《盲啞殘三義俠》1-5集,大明王氏出版,台北。
19. HIROAKI SAMURA,1997,《BLADE-OF THE IMMORTAL-ONE》,DARK HORSE COMICS,CANAD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紀俊臣,2001,<地方自治法制化之政策取向>,《中國地方自治》,54卷1期,3-19頁。
2. 廖益興,1996,<威權轉型與地方政治生態之變遷>,《國家政策雙周刊》,第97期,3-5頁。
3. 廖益興,1994,<從政黨的地方經營看基層選舉>,《國家政策雙周刊》,第79期,15-16頁。
4. 黃錦堂,2000,<大選後地方政府制度的展望>,《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219-238頁。
5. 江大樹,1996,<國家發展、政府層級與行政區劃>,《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9期,2-4頁。
6. 10. 蕭嘉猷,2001,〈連環圖畫視框的心理意象導向構成探討〉,《商業設計學報》,5,pp.29-52。
7. 4. 陳大為,2002,〈另類章回--論香港武俠漫畫的蛻變〉,《國文天地》17卷8期,pp.49-59
8. 蘇淑華, 2000/4,<政府採購法與圖書資料採購作業>,《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館刊》,第5期,網址:http://www.lib.ncku.edu.tw/journal/journal/5/1_1.htm,「2006/7/6」。
9. 林水波、莊文忠,1999,<民主行政觀的政府再造策略>,《人事行政》,第128期,6-29頁。
10. 謝嘉梁,1996,<當前鄉鎮市自治面臨的困難與解決之道>,《國家政策雙周刊》,第149期,8-9頁。
11. 周志宏,1997,<修憲與地方自治的地殼變動>,《月旦法學雜誌》,第26期,38-48頁。
12. 江大樹,2000,<鄉鎮市長官派應有完整配套措施>,《政策月刊》,第60期,40-42頁。
13. 江大樹,1997,<台灣地方自治的改造與重建>,《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4期,73-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