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參考資料
一、專書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丁樹範,中共軍事發展的影響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9月)。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
丁洪章主編,中共黨員大辭典(北京:華齡出版社,1991年3月)。
中共研究,1995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雜誌社,1995年)。
中共研究,2009中共年報 (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9年8月)。
中國大陸研究暨兩岸關係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國大陸出版社,1995年8月)。
中國共產黨章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2 年9 月6 日通過(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思想(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主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4月)。
中國大陸研究暨兩岸關係論文集,第三輯(台北:中國大陸出版社,1995年8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王冠中,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6月)。
田夫、李欣著,鄧小平建檔理論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谷城,中共政黨軍結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7月)。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楊智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朱宏源主編,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1月)。
余炳輝等編,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87 年8 月)。
洪陸訓,軍事社會學-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5 月)。
洪陸訓,軍事政治學-文武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年)。
真力,鄧小平新時期國防戰略思想之研析(台北:中共研究社,2000年)。徐焰,中國國防導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雲,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莫大華、段復初、李成禹、郭雪真、駱玲伊譯,確保國家安全文武關係關聯的國家安全決策過程改革,(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2010年6月)。
張民,毛澤東是怎樣戰勝對手的(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年,12月)。
張五岳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文化公司,92年)。
張伊寧,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張亞中,李英明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2000年)。葉重新,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年10月)
趙叢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學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 年5 月)。
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鄧小平國防現代化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89年)。
鄧小平,黨和國家的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
鄭永年,中國的政制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紅資訊,2002年2月)。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臺北: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2000 年 2月)。二、期刊
丁樹範,「波灣戰爭對中共解放軍的影響」,中國大陸究,第34卷12期(1991年12月),頁 117-126。---,「十四大後大陸軍事情勢」,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期 (1993年1月),頁44。
王銑,「鄧小平宣佈裁軍百萬與共軍的精簡整編」,中共研究19卷7期(1985年),頁45。包淳亮,「解放軍人員素質的變化」,東亞季刊,第31 卷 第2 期(1990年),頁43-62。洪志安、王官德,「從政治繼承看胡錦濤主政時期的文武關係」,中共研究,第44卷第2期(2010)年2月),頁,95-96。
真力,「鄧小平新時期國防戰略思想之研析」,中共研究,28卷6期,(1994年6月)頁40。寇建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社,第44卷第5 期(2001年5月),頁57-73。
陳明知,「中共鄧小平時期的黨軍關係」,中共研究24 卷(1999年),頁65。吳仁傑,「2009年中共黨政」,中共研究,44卷1期(2009年10月),頁52。吳仁傑,「中共新一屆省委常委會組成與結構分析」,2007年中共重要人事評析專輯(2007年9月),頁28-29。
吳勝利,劉曉江,「建設一支與履行新世紀新我軍歷史使命要求相應的強大的人民海軍」,求是雜誌,2009年第9期(2009年5月1日),頁11-12。
馬振坤,「從人事安排解析中共十七大後對台策略與我方因應」,國防雜誌,第23卷,第4期 (2008年3月25日),頁64-65。---,「以台灣視角看中共建政60周年暨10.1閱兵」,中共研究,第43卷10期(2009年10月),頁32-35。
高力大,「2009年中共國防與軍事(上)」,中共研究,第44卷第2期(2010年2月),頁72-73。
---,「2009年中共國防與軍事(下)」,中共研究,第44卷第3期(2010年3月),頁94-95。
---,「江澤民晉升19員上將」,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7期(1994年7月),頁11。
郭雪真,「中共中央軍委新領導班子對國防戰略與軍事變革之影響」復興崗學報,92 期(2008年10月),頁282-283。美國防部20O8年「中國軍事實力報告」評析,現代軍事雜誌社,第376期(2008年5 月),頁20一21。
楊志恆,「胡錦濤的科學發展關鍵與高階將領人事調整」,展望雜誌,第4卷第2期(2006 年2月),頁6。
靖志遠,彭小楓,「建設中國特色戰略導彈部隊」,求是雜誌,2009年第3期2(009年2月1日),頁11-23。
董立文,「江澤民留任國家軍委主席的意涵,中國大陸研究,第3期第1卷(2000年1月),頁1。潘進章,「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之探究」,中共研究,第43卷8期(2009 年8月),頁105。謝勝益,中共軍事戰略理念之探討,俄情雜誌4卷3期(1995年6 月15日),頁13-14。
三、論文研討會
陳德昇、陳陸輝,「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發表於中共十七大政治甄補與地方治理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發展暨制理論壇主辦,2007年4月14-15日),頁7。莫大華、段復初、鞠德風,「中共軍事改革的變與常:鄧、江、胡軍事指導理論的分析」,發表於中國改革開放卅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中國大陸研究學會主辦,2007年11月13日-14日,頁3。
四、博碩士論文
田飛生,「中共政治精英甄補之研究:以十六大為例」,淡江大學大陸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南慧瑄,「從軍事主義專業的角度探討改革開放後的中共軍隊與黨政關係」,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蘇俊良,「台海兩岸文武關係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志洪,「江澤民時期中共黨軍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2002年)。潘進章,「中共黨軍關係之研究-以十六大為例」,淡江大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2年)。貳、英文參考資料
一、專書
Bullard, Monte R., China’ s Political-Military Evolution: The Party and Military in the PRC, 1960-1984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5).
Gittings, John, The Role of Chinese Arm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Goodman, David S. G., and Gerald Segal (eds.), China Rising: Nationalism and Interdependence (London: Routledge, 1997).
Gurtov , Mel , and Byong-Moo Hwang, China’ s Security: The New Roles of the Military (Boulder,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Jencks, Harlan W., From Muskets to Missiles: Politics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hinese Army, 1945-1981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2).
Joffe, Ellis, Party and Army: Professionalism and Political Control in the Chinese Officer Corps, 1949-1964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1971). The Chinese Army after Mao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Kolkowicz , Roman, “ Interest Groups in Soviet Politics: The Case of the Military” , in Dale R. Herspring and Ivan Vogues (eds.),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Communist System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78).
Lee, Ngok, China’ s Defence Modernisation and Military Leadership (Rushcutters Ba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89).
Segal , Gerald, and William T. Tow (eds.), Chinese Defense Polic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84).
Swaine, Michael D., China: Domestic Chang and Foreign Policy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5).
The Military &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China-Leadership Institutions Beliefs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2).
Swaine, Michael D.,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Rand Corporation, 1998), in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
Wortzel, Larry M., ed., The Chinese Armed Fo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in http://carlisle-www.army.mil/usassi/ssipubs/pubs99/chinese/chinese.pdf .
二、英文期刊
Thomas J. Bickford,“Regularization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An assessment ofchange,”Asian Survey, vol. 40, no.3, May/June 2000, pp. 456-474。
Gittings, John, “The ‘Learn from the Army’ Campaign” ,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8, April-June 1964, pp. 153-159.
Godwin, Paul H. B., “From Continent to Periphery: PLA Doctrine, Strategy and Capabilities Towards 2000” ,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 June 1996, pp. 464-487.
Gurtov , Mel, “Swords into Market Shares: China’ s Conversion of Military Industry to Civilian Production” ,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34, June 1993, pp. 213-241.
Halperin, Morton H., and John Wilson Lewis, “New Tensions in Army-Party Relations in China, 1965-66” , The China Quarterly, No. 26, April-June 1966, pp. 58-67.
叁、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2007年10月24日,第1- 4 版。
人民日報(北京),2007年11月19日,版9。
人民日報(北京),2008年3月12日,第1版。
人民日報(北京),2009年9月24日,第14版。
人民日報(北京),2009年9月25日,第1版。
人民日報(北京) ,2009年l0月2 日,第1版。
人民日報(北京),2009年11月l8日,第14版。
大公報(香港)2007年8月6日、27-31日及9月4日
文匯報(香港),2006年12月20日,第A7版。
中國時報,2007年8月31日,第13版。
明報(香港),2007年10月2日,第A24版。
解方軍報,2003年3月6日,版6。
聯合報,2007年10月22日,第A14版。
肆、網路資料: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大公網http://www.takungpao.com/
天下雜誌網站http://www.cw.com.tw/
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http://www2.nsysu.edu.tw/macs/index.html
北京郵電部http://www.bbn.com.cn/
北京大學http://www.pku.edu.cn/
台灣大學國發所http://www.paging.com.tw/ntu/default.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http://www.mac.gov.tw/big5/rpir/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http://www.gids.nccu.edu.tw/main.php
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http://units.nccu.edu.tw/server/publichtmut/html/w800/cw800.html
淡江大學圖書館http://www.lib.tku.edu.tw/
淡江大學FTP站ftp://ftp.tku.edu.tw/
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
哇塞中文網http://www.whatsite.co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6%96%E9%A1%B5
新華網軍事http://www.xinhuanet.com/mil/
Google台灣http://www.google.com.tw/
YAHOO!奇摩http://tw.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