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說明:
1.典籍、專書是按照筆劃順序排列。
2.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是按照岀版年月日排列。
一、 典籍
毛子水,《論語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北大歷史系論衡注釋小組,《論衡注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孫人和,《論衡舉正》,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年4月初版。
班固,唐•顏師古,《新校漢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73年。
袁華忠、方家常,《論衡》,臺北:台灣古籍,1997年。
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黃忠業、陳思林,《論衡選譯》,成都:巴蜀書社出版,1990年。
黃暉,《論衡校釋》,共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楊家駱、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楊家駱,范曄,唐•李賢,《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
書局,1991 年。
蔣祖怡,《論衡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蔡鎮楚,《新譯論衡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劉盼遂,《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76年。
蕭登福(譯注),《論衡》,臺北:台灣古籍,2000年。
二、 專書
(一)王充及《論衡》專著
王舉忠,《王充論》,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田鳳台,《王充思想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李偉泰,《漢初學術及王充論衡述論稿》,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李維武,《王充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2000年。
周桂鈿,《王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桂鈿,《虛實之辨─王充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林麗雪,《王充》,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林麗真,《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墨子、商鞅、莊子、孟子、荀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康保延,《王充天人思想研究》,出版地不詳:祥生出版社,1979年。
徐敏,《王充哲學思想探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
陳正雄,《王充思想評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陳拱,《王充思想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陳叔良,《王充思想體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陳麗桂,《中國歷代思想家(五)—王充、王符、鄭玄、荀悅、仲長統、何晏、阮籍、傅玄》,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黃雲生,《王充評傳》,高雄:三信出版社,1975年。
黃雲生,《王充教育思想論》,高雄:復文出版社,1985年。
蔣祖怡,《王充卷》,河南省:新奉書店,1983年。
鄭文,《論衡析詁》,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謝旡量,《王充哲學》,共三冊,臺北:文星書局,1962年。
謝朝清,《王充治學方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
鍾肇鵬、周桂鈿,《桓譚王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二)中國思想史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
王鐵,《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兩漢魏晉隋唐篇),臺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
朱貽庭(主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何兆武,《中國思想發展史》,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
李景明,《中國儒學史》(秦漢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金春鋒,《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周桂鈿,《中國歷代思想史》(秦漢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周桂鈿,《秦漢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周紹賢,《漢代哲學》,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3年。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58
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
徐復觀,《增訂兩漢思想史》,共三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陳定閎,《中國社會思想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太平洋圖書公司,197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出版社,1992年。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勞幹,《秦漢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
黃錦鋐,《秦漢思想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劉澤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96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羅光,《中國思想史(一)》,臺北:先知出版社,1975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氣》,臺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年。
黃俊傑,《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傅樂成,秦漢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韓復智,《漢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臺北:三民書局。
龔鵬程,《漢代思潮》,臺北: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三、 期刊論文
牟宗三,〈王充的性命論〉上,《人生雜誌》, 21卷10期,1961年4月,2~13頁。
牟宗三,〈王充的性命論〉下,《人生雜誌》, 21卷11期,1961年4月,9~16頁。
徐道鄰,〈王充論〉,《東海學報》,第3卷,1961年6月,197~214頁。
任卓宣,〈王充的問孔刺孟述評〉,《銘傳學報》,第4期,1965年11月,39~45頁。
潘志峰,〈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河北學刊,1967年2月,56-58頁。
黃國安,〈王充「疾虛妄」論之研究〉,《台東師專學報》,第1期,1973年,51∼110頁。
陳麗桂,〈王充自然思想研究〉,《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75年, 167∼224頁。
徐道鄰,〈王充論〉。載於:牟宗三等著:《中國哲學思想史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6年,147∼177頁。
李道顯,〈論王充之生平與作品〉,《台北師專學報》,第6期,1977年, 85∼95頁。
潘清芳,〈王充研究〉,《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78年,583∼718頁。
陳麗桂,〈充滿批判精神的王充〉,《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3卷,第5 期,1981年5月出版,52~59頁。
田鳳台,〈東漢思想家王充與論衡〉,《孔孟學報》,第43期,1982年,337∼358頁。李道顯,〈王充之批評理論及其影響〉,《臺北師專學報》,第10期,1983年,57∼103頁。
周桂鈿,〈王充哲學與東漢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5期(總第137期),28-36頁。
高懷民,〈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鬼神思想〉,《文史哲學報》,第35期,1987年, 95∼118頁。
張奉箴,〈論衡思想及其影響〉,《教育學刊》,高雄師範大學研究所,第7期,1987年,320~350頁。張奉箴,〈論衡思想及影響〉,《教育學刊》,第7期,1987年,1∼31頁。董承文,〈荀子與王充教育思想比較提要〉,《教育學刊》,第8期,1989年,39∼74頁。王躍生,〈我國古代重農政策與歷史人口〉,《爭鳴》,第6期,1989年。
林惠勝,〈王充問孔研究-兼談儒學之現代化〉,《臺南師院學報》,第22 期,1989年4月,283~299頁。
李震,〈王充與無神主義〉,《哲學與文化》,第180期,1989年5月,40~51頁。
周桂鈿,〈王充生平考辨〉—兼評徐復觀「王充論考」,《中國文化月刊》,第129期, 1990年, 29∼50頁。鄔昆如,〈性善性惡的反省與檢討—漢儒的人性論〉,載於台大哲學系主編《中國人性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159∼174頁。
王躍生,〈中國古代宗族人口探析〉,《齊魯學刊》,1990年。
傅堅,〈王充的效驗論證法試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1991年7月, 38~43頁。
王躍生,〈中國封建社會民族人口遷移政策研究〉,《中國人口科學》
第4期,1994年。
曾漢塘,〈試觀王充論死〉,《哲學年刊》,第10期,1994年6月,203~216
頁。
林俊宏,〈論衡的思想研究〉,《鵝湖月刊》,第20卷第5期,總號233,1994年11月, 42~56頁。
詹哲裕,〈兩漢經學時期「儒學法家化」之探析〉,《復興崗學報》,第54卷1,1995年6月,131~161頁。
丁亞傑,〈文人與國家符驗─王充文論重詁〉,《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第2期,1995年6月,47~57頁。
戴杏林,〈王充《論衡.問孔篇》中的一些問題〉,《孔孟月刊》,第33卷,第12期,1995年8月,34~40頁。
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從宇宙論的角度談起〉,《文史哲學報》,第45期,1996年,117∼135頁。
王全吉,〈王充的生平及時代背景〉,《中正學刊》,20期,1996年10月, 49~70頁。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從宇宙論的角度談起〉,《文史哲學報》,第45卷,1996年12月,115~134頁。
劉見成,〈王充的形神論思想及其社會義涵〉,《中國文化月刊》,第204卷,1997年3月,38~45頁。
曾漢塘,〈試論王充「氣」的觀念〉,《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年7月。
王全吉,〈王充的哲學思想〉,《中正學刊》,第21期,1997年10月,81~101頁。陳章錫,〈王充的教育思想探究〉,《鵝湖》,第23卷第5期,1997年11月,20~28頁。陳寧,〈漢晉時期思想界的命運觀〉,《新史學》,第8卷,4期,1997年12月。
薛俊麟,〈王充命運觀探微-─以「論衡」之思想方法的角度試論〉,《史苑》,第58卷,頁1~16,1998年1月。
胡順萍,〈王充的形神論〉,《哲學雜誌》,第24卷,1998年5月,124~138頁。盧文信,〈西漢天人思想於天文學中的體現與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第8期,1998年9月。
傅錫任,〈《論衡》的神話觀解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期,1999年,1∼22頁,。
趙雅博,〈王充論衡之思想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1999年3月,1~38頁。
魏敏慧,〈王充文學主張探析〉,《新埔學報》,第17 期,1999年10月, 13-27頁。陳必正,〈王充「論衡」之天人論述〉,《新埔學報》,第18期,2001年9月,231~237頁。
韓復智,〈王充的農學與醫學〉,《歷史月刊》,第165卷,1991年10月,80~84頁。
邵維慶,〈王充政治思想研究〉,《宜蘭技術學報》,第8期,2002年6月,115-128頁。
葉海煙,〈論兩漢「大一統」觀念的哲學性—以董仲舒為例〉,《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2003年,5~16頁。
鄭志明,〈禁忌文化的哲學省思〉。《鵝湖月刊》,第29卷第6期,2003年,12~22頁。劉謹銘,〈從「問孔」「刺孟」論王充批判經典的原旨〉,《鵝湖》,第29卷第7期,2004年1月,39~45頁。
吳瑞銀,〈王充「論衡」所論及之人才問題析探〉,《東方人文學誌》,第3卷第1期,2004年3月,1~20頁。四、 學位論文
田鳳台,《王充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5年。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轉變》,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翁麗雪,《東漢經術與士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2年。
劉翰平,《東漢儒學與東漢風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2年。
黎惟東,《王充思想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邵維慶,《王充的基本思想與政論》,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連小萍,《王充生死觀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曾漢塘,《王充命定觀之淵源與內涵探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陳超群,《王充《論衡》之人性論研究─人性問題的重構與再評價》,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朱麗秀,《王充形神思想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馮曉馨,《徐復觀先生〈王充論考〉評析》,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蔡文村,《《論衡》神話批評運用析論》,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葉淑茵,《王充命運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盧文信,《王充批判方法運用例析》,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朱珮瑜,《王充《論衡》思維方法探析》,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康靜文,《王充認識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明昇,《王充《論衡》之教育思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沈子杰,《西漢前期政權與知識階層》,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