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案資料
1.    《外紀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2.    《苗匪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3.    《剿捕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    《月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5.    《奏摺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6.    《上諭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7.    《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8.    《史館檔.食貨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9.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民國68年。
10.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民國71年。
11.    《宮中檔嘉慶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12.    《宮中檔道光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13.    《宮中檔咸豐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影印本。
14.    《宮中檔光緒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民國62年。
15.    《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16.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
17.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18.    《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19.    《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20.    《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21.    《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63年。
22.    《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42年。
23.    《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24.    《清代起居注冊—同治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2年。
25.    《皇朝道咸同光奏議》,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8年。
26.    《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27.    《康熙起居注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28.    《雍正硃批奏摺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6l年。
2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第117輯,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12月。
30.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民國83-84年。
31.     黃彰健等校勘,《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
54年。
3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第二冊,臺北: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民國58年。
33.     謝遂繪製《職貢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34.     纂修官陳田初輯,吳懷清覆輯《食貨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二)、官書典籍
1.    《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臺北:華聯書局,民國53年。
2.    《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華聯書局,民國53年。
3.    《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華聯書局,民國53年。
4.    《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臺北:華聯書局,民國53年。
5.    《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臺北:華聯書局,民國53年。
6.    《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臺北:華聯書局,民國53年。
7.    《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民國53年。
8.    《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民國53年。
9.     王先謙修,《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7年。
10.    《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民國78年。
11.    《清朝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民國52年。
12.    《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2年。
13.    田濤、鄭秦點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14.    嚴如煜撰,《苗防備覽》,臺北:華文書局,民國58年。
15.    明誼修、張岳崧纂,《瓊州府志》(道光二十一年修,光緒二十六年補刊本),臺北:
成文出版社,民國56年。
16.    程秉慥修,《樂會縣志》(康熙二十六年崇文齋傳鈔本),臺北:龔少俠影印,民國23
年。
17.    吳應廉修、王映斗纂,《定安縣志》(光緒四年刊本),臺北:定安縣志重印委員會,
民國57年。
18.    《清太宗文皇帝聖訓》,臺北:文海書局,民國94年。
19.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臺北:新文豐書局,民國67年。
20.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民國58年。
21.    《清世祖章皇帝聖訓》,臺北:文海書局,民國94年。
22.    《清聖祖仁皇帝聖訓》,臺北:文海書局,民國94年。
23.    《清世宗章皇帝聖訓》,臺北:文海書局,民國94年。
24.    《清世宗憲皇帝聖訓》,臺北:文海書局,民國94年。
25.    《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5年。
26.    《臺案彙錄壬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5年。
27.     柯培元(清)纂修,《噶瑪蘭志略》,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28.     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第六冊,卷107,乾隆〈御制重修黃寺碑文〉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29.     王宏祚,〈滇南十議疏〉,收入:劉毓珂 (清) 纂修,光緒朝《永昌府志》,臺
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
30.     史密,〈籌辦番地議〉,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民國48年。
31.     多壽等纂修,《恩施縣志》,同治三年修,民國20年鉛字重印本影印,卷7,
風俗志,地情,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湖北省》,第355號,臺
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2-74年。
32.     余文儀,〈楊觀察北巡圖記〉,《續修臺灣府志》,卷22,藝文,南投:臺灣
省文獻委員會, 民國82年。
33.     沈葆楨,〈臺地後山請開舊禁摺〉,《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民國46-50。
34.     佟鳳彩,〈請定土司考成疏〉,《貴州通志》,臺北:華文書局,民國56年。
35.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7年。
36.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1年。
37.     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
38.     乾隆朝《貴州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
39.     張孔修纂,《永順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40.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2年。
41.     鄂輝等,《欽定平苗紀略》,嘉慶年間活字本影印。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
,第4輯,第1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42.     黃叔璥,《臺海使搓錄》,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2年。
43.     溫達,《親征平定朔漠方略》,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44.     董鴻勳纂修,《永綏廳志》,臺北:永綏縣旅臺同鄉聯誼會縣志纂修委員會,民國
70年.
45.     劉沛霖,《宣威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6年。
46.     吉鍾穎,《鶴峰州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48.  雍正,《大義覺迷錄》,臺北:文海書局,民國58年。
47.     黃桂,《太平府志》,臺北:成文,民國63年。
48.     蕭應植修、陳景埙纂,《瓊州府志》,乾隆四十年刊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49.     魏源,〈乾隆湖貴征苗記〉,《聖武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0年
50.     羅繞典,《黔南職方紀略》,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76年。
51.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6年。
52.     俞森,《鄖襄賑濟事宜》,總頁26。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民國74-75年。
53.     姚瑩,〈埔裏社紀略〉,《東槎紀略》,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9年。
(三)、專書著作
1.    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
2.    丁光玲,《清朝前期流民安插政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95年。
3.    于志嘉,《清代江西衛所的沿革與人口分佈》,臺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8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5.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3年。
6.    王迪,《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91
年。
7.    王樹槐,《咸同雲南回民事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9年。
8.    司徒尚紀,《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
9.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臺北:南天書局,民國83年
10.    朱浤源,《從變亂到軍省:廣西的初期現代化,1860-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民國84年。
11.    池子華,《中國近代流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    余光弘,《清代的班兵與移民:澎湖的個案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7年。
13.    吳密察,《臺灣通史》,臺北:時報出版社,民國76年。
14.    宋增璋,《臺灣撫墾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國69年。
15.    林文龍,《臺灣中部的開發》,臺北:常民文化公司,民國87年。
16.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43年。
17.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
所,民國90年。
18.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民國72年。
19.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2年。
20.    張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臺北:臺灣銀行,民國59
年。
21.    張溯崇,《清代刑法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學院華岡出版部,民國63年。
22.    戚嘉林,《臺灣史》,臺北:作者自印,民國87年。
23.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4.    莊吉發,《清世宗與賦役制度改革》,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4年。
25.    莊吉發,《清代秘密會黨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3年。
26.    莊吉發,《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民國88年。
27.    莊吉發,《雍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民國94年。
28.    莊吉發校注,《雍正朝滿漢合璧奏摺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3年。
29.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51年
30.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31.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74》,民國83年。
32.    陳達,〈人口問題〉,《民國叢書》,第一編之十九,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33.    陸寶千,《論晚清兩廣的天地會政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64年。
34.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61年。
35.    新竹文獻委員會,《新竹縣志稿》,民國46年。
36.    熊瑞梅,《人口流動-理論、資料測量與政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77年。
37.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編藏,〈臺灣中部地方文獻資料〉(一),《臺灣文獻》,第34卷第
1期,民國72年。
38.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1854-1867》,北京:商務
印書館,2003年。
39.    劉耀荃,《黎族歷史紀年輯要》,廣州:廣東省民族研究所,1982年。
40.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民國81年。
41.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移墾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75年。42.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43.    閻守誠,《中國人口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
44.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8年。
45.    薛化元,《臺灣開發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88年。
(四)、期刊論文
1.    王嗣芬,〈清代中期川陜楚流動人口與社會案件分析(1736-182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86年。2.    王鍾翰,〈雍正西南改土歸流始末〉。
3.    伍新福,〈試論清朝前期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
4.    何瑜,〈清代海南開發述略〉,《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2年2期,頁38-46。
5.    何瑜,〈論清代的治黎政策〉,《民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4
期,頁32-39。
6.    李世宇,〈康雍乾時期民族政策與西南民族地區的開發〉
7.    李昭賓,〈清代中期川陜楚地區流動人口與川陜楚教亂(1736-1820)〉,臺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民國89年。
8.    卓淑娟,〈清代臺灣中部漢番關係之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9.    周愛文,《明清時期海南島黎漢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10.    林丁國,〈清代臺灣游民研究:以羅漢腳為中心的探討(1684-1874)〉,臺中:私立東
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11.    林其泉,〈施琅與清初治臺政策〉。
12.    林偉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13.    金智,〈清代嘉慶、道光朝臺灣社會動亂的研究(1796-1850)〉,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14.    洪麗完,〈清代臺中開發之研究 (1683-1874)〉,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15.    胡煒崟,〈清代閩粵鄉族性衝突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16.    胡碧珊,〈清代東南山區棚民之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17.    范瑞珍,〈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客家人墾拓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
所做的探討〉,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18.    孫毓棠、張寄謙,〈清代的墾田與丁口的紀錄〉,收入:《清史論叢》,臺北:文海出
版社,民國68年。
19.    秦寶琦,〈明清秘密社會史料新史料──浙閩黔實地考察的創獲〉,《清史研究》,第
3 期,1995年。
20.    張捷夫,〈清代土司制度〉,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論
叢》,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188-202。
21.    張菼〈清代初期治臺政策的檢討〉。
22.    梁志源,〈清代中期苗漢關係之研究—以川楚雲貴地區為例(1723-1850)〉,臺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23.    莊吉發,〈清代海南治黎政策的調整〉,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二),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6年,頁359-360。
24.    莊吉發,〈清代臺灣土地開發與族群衝突〉,收入:莊吉發,《清史論集》,(八),臺
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9年,頁156-160。。
25.    莊吉發,〈清代閩粵地區的人口流動與臺灣的社會衝突〉,收入:《臺灣史國際學術研
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臺北:私立淡江大學主辦,1995年5月12-13日)。
26.    莊吉發著,〈清初人口流動與乾隆年間(1736-1795)禁止偷渡臺灣政策的檢討〉,《淡
江史學》,第1期,臺北:私立淡江大學,民國78年。
27.    莊吉發著,〈清初閩粵人口壓迫與偷渡臺灣〉,《大陸雜誌》,60卷1期,臺北:大陸雜誌出版社,民國60年。
28.    莊英章,〈清代的臺灣漢人移民:一個社會人類學的考察〉,收入:《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集刊》,6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9年),頁179-203。
29.    郭松義《清代邊疆開發》。
30.    陳亦榮,〈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
31.    陳光良著,〈海南人口遷移之我見〉,《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2期。
32.    陳其南,〈清代臺灣社會的結構變遷〉,收入:《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9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70年),頁115-147。
33.    陳其南,〈清代臺灣漢人社會的建立及其結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
34.    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地區的開發〉,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士論
文,民國64年。
35.    黃怡媛,〈清代棚民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
年。
36.    黃煥堯,〈清代臺灣番人與地方治安之關係:義番與番患之研究〉,臺北:私立中國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
37.    楊燿鴻,〈清末在臺民族政策研究(1875-188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38.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
39.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1年。
40.    劉枝萬,《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頁49。收入:《南投文獻叢輯》(六),南投:南
投縣文獻委員會,民國47年。
41.    劉慧真,〈清代苗栗地區之族群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42.    劉錚雲,〈清乾隆朝四川人口資料檢討:史語所藏《乾隆六十年分四川通省民數冊》
的幾點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7年。
43.    蔡秀娟,〈清代閩粵臺偷渡人口問題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44.    蔡淵洯,〈合股經營與清代臺灣的土地開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三期,民國74年。
45.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9年。
46.    蔡瓊瑤,〈民間宗教與土客關係研究—以清代中葉閩浙贛皖棚民為例〉,桃園: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47.    儲方慶,〈饑民墾荒議〉,黃輔辰編著,馬宗由校釋,《營田輯要校釋》,北京:農業
出版社,1984年。
48.    謝宏武,〈清代臺灣義民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49.    蘇雲峰,〈張之洞與海南,1884-1889〉,收入:《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6年。
50.    鐘千琪,〈清朝苗疆例之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