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6 22: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佳豫
研究生(外文):TSAI, CHIA-YU
論文名稱:傑出通識教師有效教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EFFECTIVE TEACHING OF EXCELLENT TEACHERS IN GENER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林思伶林思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SHIH-L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通識教育傑出教師有效教學
外文關鍵詞:general educationexcellent teachereffective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實踐通識教育的關鍵即在於教學的過程,如何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瞭解課程內容,並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對教師而言是一大挑戰。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傑出通識教師所具備的教學信念與行動,希望藉由傑出通識教師的經驗分享,提供大專校院推動通識教育、通識教師進行教學之仿效參考。
本研究以訪談、觀察以及文件分析的方式蒐集資料,茲針對7位獲得96、97年度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之大學通識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同時亦非正式訪談20位學生。根據訪談逐字稿、課堂觀察記錄與相關文件分析的結果,歸納出以下研究結論:
一、傑通教師十分關切通識教育的現況與未來發展,並積極參與通識教育相關計畫及活動。
二、傑通教師具備清晰的通識教育理念,並將理念落實在通識課程中。此理念包括1.通識教育的功能為培養學生具備未來生活的能力;以及2.通識教育實為專業教育的基礎,不應將之過於二元對立。
三、傑通教師對於通識教育秉持專業、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四、傑通教師掌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則進行教學,並持續自省與改進,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成效。
五、傑通教師所教授的通識課程特色包括1.課程設計以學生為主體;2.課程目的為培養學生具備生活演繹的能力;3.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連結;以及4.課程內容以專業知識為基礎。
最後,本研究基於上述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大專校院主管階層宜針對各校的教育目標與特色,發展合適的通識課程,並主動支持、協助通識教育的推動,以形塑良好的通識教育氛圍。
二、通識教師應積極參與通識教育相關計畫及活動,並加入通識教師的專業社群。在通識課程方面,則應掌握以學生為中心、專業知識為基礎的原則進行教學,甚至可在通識課程中進行教學行動研究。
三、後續研究宜進行持續性瞭解,可從不同角度切入探討通識教師的有效教學,並以更多元的方式蒐集研究資料,以整全相關研究之面向。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key in practicing general education. How to let students learn profound things through simple ways and then apply them in real lives is a great challenge for teachers. H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what need to have in their teaching beliefs and actions as excellent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It is expected, through experiences learned from excellent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provide the examples and guidance for institutes in promot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for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eaching.
The research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Seven excellent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were interviewed using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protocols design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seven interviewees were selected from those who were awarded the Annual Distinguished Award for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of 2007 and 2008.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also interviewed twenty students informall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rom these interview transcripts, class observation records, and analyses of related documents.
1. Excellent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always concern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y participate in relevant projects and activities actively.
2. Excellent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possess clear conception 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apply it in general courses. The conception contains two aspects: the fun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aving the capabilities to live in the future, and the general education actually is the base of specialized education, which should not be in the opposite sides.
3. Excellent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have the spirits of specialty, engagement, and enjoyment for general education.
4. The excellent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manage to be flexible in teaching and adjust themselves in accordance with students’ capabilities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Besides, they constantly self-examined and improved as needed, and are able to achieve the results of teaching-learning co-improving.
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l courses taught by excellent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include: a) students should be the main subject for the design of courses, b) developing students to have living skills should be the purpose of courses, c)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should be linked with th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d) specialized knowledge should b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tents of course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1. The supervisors of institutes should focus on their individual educational goal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respective appropriate general courses. In addition, they should support the impetus of general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ampuses.
2.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s and activities related to general education actively, and take part in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Besides, in practicing teaching,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and specialized knowledge as teaching basis. Moreover, they can carry out action researches in general courses.
3. The subsequent researches can proceed from various aspect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ct data from different methods and integrate th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all aspects.
謝詞……………………………………………………………………… vii
摘要……………………………………………………………………… ix
目次……………………………………………………………………… xv
表次…………………………………………………………………… xvii
圖次…………………………………………………………………… x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遭遇問題與解決方式………………………………………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通識教育之起源、意涵與定位………………………………………… 11
第二節 通識課程之規劃與挑戰………………………………………………… 15
第三節 有效教學之要素………………………………………………………… 19
第四節 國內相關論文之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五節 資料蒐集、編碼與分析………………………………………………… 42
第六節 研究嚴謹度與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1
第一節 傑通教師對通識教育的看法與教學理念……………………………… 51
第二節 傑通教師的的特質與角色認定………………………………………… 65
第三節 傑通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與行動……………………………………… 83
第四節 傑通教師開設的通識課程特色………………………………………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3
中文部份………………………………………………………………………… 133
外文部份………………………………………………………………………… 138

附錄…………………………………………………………………… 141
一 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要點……………………… 141
二 教育部97年度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實施計畫………… 145
三 訪談同意書與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151
四 訪談大綱…………………………………………………………………… 155
五 觀察記錄一覽表…………………………………………………………… 159
六 文件資料一覽表…………………………………………………………… 163
七 省思札記一覽表…………………………………………………………… 167
中文部分
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1993)。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台北:時報文化。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王淑芳、類淑河、王洪欣(2006)。大學有效教學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20-122。
王淑俐(1997)。我是教學高手嗎﹖:有效教學的規準。師友,366,25-29。
王雅琦(2007)。遊戲教學法影響國防通識教育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朱建民(2002)。大學通識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通識教育,9(2),143-151。
朱敬一(2008)。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中通識教育應有之定位。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佚名(2000)。第二屆華人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科學、技術與社會。通識教育,7(1),15-123。
吳清山(2009)。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挑戰、對策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78,5-23。
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通識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3,76-78。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進安、巫銘昌(2002)。對現行大學通識教育的人文思考。論文發表於「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975-994),屏東。
吳靖國(1999)。技職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吳韻儀(1998)。傑出教師五大信念。天下雜誌特刊,23,26-294。
李亦園、黃俊傑、許榮富、陳德華、李珮琳(1994)。日本的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通識教育,1(4),77-97。
李柏毅(2008)。探究「一位教學傑出教師的生命與特質」—以外甥與研究生角色進行探究。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振清(2006)。建立有效教學機制-教師發展是高等教育評鑑的核心議題。評鑑雙月刊,3,9-12。
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最新修訂版)。台北:遠流。
沈君山(1994)。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的展望。通識教育,1(1),75-89。
沈君山、黃俊傑(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敎育。通識教育,2(1),1-5。
沈宗瑞(2008)。高教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彼此的合作與競爭。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谷家恆、王俊秀(1998)。技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契機與創新-高雄技術學院個案探討。通識教育,5(2),1-15。
林安梧(2005)。孔子的「六藝之教」就是通識教育-世界最早的通識教育家。通識在線,1,7-8。
林孝信(2005)。什麼是通識?新世紀的通識教育目標為何?。通識在線,1,14-15。
林孝信、黃俊傑(1996)。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啓示。通識教育,3(4),117-132。
林明儀(2006)。社團音樂劇實作教學在大學通識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出版碩士論文。
林思伶、蔡進雄(2007)。我國技專校院通識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全人教育學報,1,209-241。
林從一(2008)。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全校課程系統化過程中課程地圖所扮演之角色。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林富士(2008)。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彼此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一個歷史教師的經驗。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林進材(1998)。從時代變遷談師生倫理的重建。輔導通訊,53,5-8。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進材(2006)。教學論。台北:五南。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文化。
姜得勝(1998)。跨世紀教師角色的蛻變與新圖像的建立。高市文教,63,25-29。
施佩芳(2000)。新時代的好老師:好老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之道。師友,398,35-39。
柳嘉雯(2007)。一位大學優良教師的教育實踐—女研究生與主角的共同敘說。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紀博棟(2006)。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國立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式寬、岳修平(2005)。大學教師教學目的與策略。載於黃俊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64-81)。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馬莉萍(2007)。教育研究中的有效教學方法。教學研究,30(4),347-348。
張一蕃(2005)。專業型大學的通識教育-Why and How。論文發表於「南台灣2005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屏東。
張瑞雄(2007)。通識教育的核心。論文發表於「新世紀通識教育改革之趨勢」國際研討會,高雄。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通識教育九十六年計畫簡介。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97年度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宜穎(2008)。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之教學實踐與教學發展。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迺臣(1991)。博雅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教園地,34,4-14。
陳舜芬(1986)。我國大學課程之分析與檢討。現代教育,1,126-135。
陳舜芬(1995)。一九八○年代初期台灣大學的通才敎育。通識教育,2(1),83-106。
陳舜芬(2000)。東海大學早期實施的通才教育及其啟示。通識教育,7(2&3),5-46。
陳舜芬(2001)。台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7,283-300。
陳舜芬(2007)。核心課程與分類選修的比較—從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談起。論文發表於「新世紀通識教育改革之趨勢」國際研討會,高雄。
陳雅雯(2008)。用心傾聽一段永不停止的關係-一位大學傑出教師與學生關係之敘說。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秀雯(2005)。通識教育藝術領域教師之教學信念研究-以花蓮師範學院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2002a)。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問題與對策。通識教育,9(2),167-180。
黃俊傑(2002b)。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桃園: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4)。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6)。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8)。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中: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萬其超、張光正、朱建民、王福林(1997)。美國的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通識教育,4(1),65-106。
黃炳煌(1985)。 通才教育的理念與實施,中國時報,特刊14、15。
黃雅容(2002)。大學教師的挑戰與發展。教育研究,104,87-94。
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溫振源(2005)。以學生事務的角度觀察博雅教育的實踐。載於黃俊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51-60)。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葉坤靈(1997)。博雅教育概念的歷史演進。今日教育,62,39-48。
葉金裕(2001)。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14(1),15-22。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心理。
詹佩容(2007)。我國技職校院實施通識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兆漢(2005)。二十一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的理念。載於黃俊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3-9)。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兆漢、劉阿榮(2000)。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與發展。通識教育,7(2&3),1-4。
劉振維(2004)。教育本質芻議。朝陽學報,9,367-392。
潘淑滿(2003)。質性硏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雅惠(2007)。技術校院通識課程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縣三所技術校院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蔣丙煌(2008)。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彼此之間的合作與競爭。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謝文英(2001)。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
謝思琪(2003)。我國大學教師優質教學模式之探索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魏美惠、鄭仲育(2006)。大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研究、教學或服務能力之調查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103-130。
Bain, K.(2005)。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傅士哲譯)。台北: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年)。
Banner, J. M., & Cannon, H. C.(2001)。Teaching,希望工程的藝術(陳文苓譯)。台北: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1997年)。
Bok, D.(2008)。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張善楠譯)。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年)。
Yelon, S. L.(2001)。教學原理(劉錫麒等譯)。台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英文部分
Berg, B. L.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5 th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rich, G. D. (2004).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5 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Chickering, A. W. & Gamson, A. F. (1987).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AHE Bulletin, 39, 3-7. [online]. Available URL:
http://www.aahea.org/bulletins/articles/sevenprinciples1987.htm (accessed 21 February 2009).
Dick, W., Carey, L., & Carey, J. O. (2005).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6 th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agné, R. M., Wager, W. W., Golas, K. C., & Keller, J. M. (2005).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5 th edition). Belmont, CA : Thomson.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 (2001).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 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cGriff, S. J. (2000).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 using the ADDIE model. [online]. Available URL:
http://ehopac.org/TransformationReports/ISD-ADDIEmodel.pdf (accessed 20 July 20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2. 朱建民(2002)。大學通識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通識教育,9(2),143-151。
3. 吳清山(2009)。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挑戰、對策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78,5-23。
4. 吳韻儀(1998)。傑出教師五大信念。天下雜誌特刊,23,26-294。
5. 李亦園、黃俊傑、許榮富、陳德華、李珮琳(1994)。日本的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通識教育,1(4),77-97。
6. 李振清(2006)。建立有效教學機制-教師發展是高等教育評鑑的核心議題。評鑑雙月刊,3,9-12。
7. 沈君山(1994)。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的展望。通識教育,1(1),75-89。
8. 沈君山、黃俊傑(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敎育。通識教育,2(1),1-5。
9. 谷家恆、王俊秀(1998)。技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契機與創新-高雄技術學院個案探討。通識教育,5(2),1-15。
10. 林安梧(2005)。孔子的「六藝之教」就是通識教育-世界最早的通識教育家。通識在線,1,7-8。
11. 林孝信(2005)。什麼是通識?新世紀的通識教育目標為何?。通識在線,1,14-15。
12. 林孝信、黃俊傑(1996)。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啓示。通識教育,3(4),117-132。
13. 林思伶、蔡進雄(2007)。我國技專校院通識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全人教育學報,1,209-241。
14. 林進材(1998)。從時代變遷談師生倫理的重建。輔導通訊,53,5-8。
15. 姜得勝(1998)。跨世紀教師角色的蛻變與新圖像的建立。高市文教,63,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