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1993)。台灣高等教育白皮書。台北:時報文化。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王淑芳、類淑河、王洪欣(2006)。大學有效教學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20-122。
王淑俐(1997)。我是教學高手嗎﹖:有效教學的規準。師友,366,25-29。
王雅琦(2007)。遊戲教學法影響國防通識教育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朱建民(2002)。大學通識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通識教育,9(2),143-151。朱敬一(2008)。未來高等教育發展中通識教育應有之定位。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佚名(2000)。第二屆華人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科學、技術與社會。通識教育,7(1),15-123。
吳清山(2009)。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挑戰、對策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78,5-23。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通識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3,76-78。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進安、巫銘昌(2002)。對現行大學通識教育的人文思考。論文發表於「全國技職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975-994),屏東。
吳靖國(1999)。技職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吳韻儀(1998)。傑出教師五大信念。天下雜誌特刊,23,26-294。李亦園、黃俊傑、許榮富、陳德華、李珮琳(1994)。日本的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通識教育,1(4),77-97。李柏毅(2008)。探究「一位教學傑出教師的生命與特質」—以外甥與研究生角色進行探究。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李振清(2006)。建立有效教學機制-教師發展是高等教育評鑑的核心議題。評鑑雙月刊,3,9-12。李咏吟、單文經(1997)。教學原理(最新修訂版)。台北:遠流。
沈君山(1994)。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的展望。通識教育,1(1),75-89。沈君山、黃俊傑(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大學通識敎育。通識教育,2(1),1-5。沈宗瑞(2008)。高教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彼此的合作與競爭。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谷家恆、王俊秀(1998)。技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契機與創新-高雄技術學院個案探討。通識教育,5(2),1-15。林安梧(2005)。孔子的「六藝之教」就是通識教育-世界最早的通識教育家。通識在線,1,7-8。林孝信(2005)。什麼是通識?新世紀的通識教育目標為何?。通識在線,1,14-15。林孝信、黃俊傑(1996)。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啓示。通識教育,3(4),117-132。林明儀(2006)。社團音樂劇實作教學在大學通識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出版碩士論文。林思伶、蔡進雄(2007)。我國技專校院通識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全人教育學報,1,209-241。林從一(2008)。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全校課程系統化過程中課程地圖所扮演之角色。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林富士(2008)。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彼此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一個歷史教師的經驗。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林進材(1998)。從時代變遷談師生倫理的重建。輔導通訊,53,5-8。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進材(2006)。教學論。台北:五南。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文化。
姜得勝(1998)。跨世紀教師角色的蛻變與新圖像的建立。高市文教,63,25-29。施佩芳(2000)。新時代的好老師:好老師的工作壓力與因應之道。師友,398,35-39。
柳嘉雯(2007)。一位大學優良教師的教育實踐—女研究生與主角的共同敘說。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紀博棟(2006)。大學通識經濟教育課程內涵與實施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國立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徐式寬、岳修平(2005)。大學教師教學目的與策略。載於黃俊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64-81)。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馬莉萍(2007)。教育研究中的有效教學方法。教學研究,30(4),347-348。
張一蕃(2005)。專業型大學的通識教育-Why and How。論文發表於「南台灣2005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屏東。
張瑞雄(2007)。通識教育的核心。論文發表於「新世紀通識教育改革之趨勢」國際研討會,高雄。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通識教育九十六年計畫簡介。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97年度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宜穎(2008)。大學教學傑出教師之教學實踐與教學發展。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陳迺臣(1991)。博雅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教園地,34,4-14。
陳舜芬(1986)。我國大學課程之分析與檢討。現代教育,1,126-135。陳舜芬(1995)。一九八○年代初期台灣大學的通才敎育。通識教育,2(1),83-106。陳舜芬(2000)。東海大學早期實施的通才教育及其啟示。通識教育,7(2&3),5-46。陳舜芬(2001)。台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7,283-300。陳舜芬(2007)。核心課程與分類選修的比較—從哈佛大學通識課程改革談起。論文發表於「新世紀通識教育改革之趨勢」國際研討會,高雄。
陳雅雯(2008)。用心傾聽一段永不停止的關係-一位大學傑出教師與學生關係之敘說。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秀雯(2005)。通識教育藝術領域教師之教學信念研究-以花蓮師範學院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傑(2002a)。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大學理念與大學教育:問題與對策。通識教育,9(2),167-180。黃俊傑(2002b)。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桃園: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4)。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6)。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高雄: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2008)。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中: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黃俊傑、萬其超、張光正、朱建民、王福林(1997)。美國的大學通識教育考察報告。通識教育,4(1),65-106。黃炳煌(1985)。 通才教育的理念與實施,中國時報,特刊14、15。
黃雅容(2002)。大學教師的挑戰與發展。教育研究,104,87-94。黃儒傑(2002)。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教學成敗歸因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溫振源(2005)。以學生事務的角度觀察博雅教育的實踐。載於黃俊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51-60)。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葉坤靈(1997)。博雅教育概念的歷史演進。今日教育,62,39-48。
葉金裕(2001)。教師有效教學行為之探討。國立編譯館通訊,14(1),15-22。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第二版)。台北:心理。
詹佩容(2007)。我國技職校院實施通識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劉兆漢(2005)。二十一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的理念。載於黃俊傑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3-9)。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兆漢、劉阿榮(2000)。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與發展。通識教育,7(2&3),1-4。
劉振維(2004)。教育本質芻議。朝陽學報,9,367-392。
潘淑滿(2003)。質性硏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雅惠(2007)。技術校院通識課程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雲林縣三所技術校院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蔣丙煌(2008)。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彼此之間的合作與競爭。論文發表於「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台中。
謝文英(2001)。通識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分析。教育研究資訊,5(3),14-28。謝思琪(2003)。我國大學教師優質教學模式之探索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魏美惠、鄭仲育(2006)。大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研究、教學或服務能力之調查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103-130。Bain, K.(2005)。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傅士哲譯)。台北: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年)。
Banner, J. M., & Cannon, H. C.(2001)。Teaching,希望工程的藝術(陳文苓譯)。台北: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1997年)。
Bok, D.(2008)。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8門課(張善楠譯)。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年)。
Yelon, S. L.(2001)。教學原理(劉錫麒等譯)。台北: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英文部分
Berg, B. L.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5 th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orich, G. D. (2004).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5 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Chickering, A. W. & Gamson, A. F. (1987). 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AHE Bulletin, 39, 3-7. [online]. Available URL:
http://www.aahea.org/bulletins/articles/sevenprinciples1987.htm (accessed 21 February 2009).
Dick, W., Carey, L., & Carey, J. O. (2005).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6 th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agné, R. M., Wager, W. W., Golas, K. C., & Keller, J. M. (2005).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5 th edition). Belmont, CA : Thomson.
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 (2001).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 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cGriff, S. J. (2000).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 using the ADDIE model. [online]. Available URL:
http://ehopac.org/TransformationReports/ISD-ADDIEmodel.pdf (accessed 20 Jul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