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家鴻(2006)。組織溝通要素、組織溝通效能及設計績效間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振源(2001)。兩岸軟體開發人員創造力影響因素比較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朱南光(2005)。學校人員人格特質與服務品質知覺之探討。銘傳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錦鳳(2005)。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評量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昭(1981)。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武典、林幸台、王振德、郭靜姿(1996)。基本人格量表成人版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思華(2005)。十年後,成為華人世界相關領域的代表性機構。2007年10月7日,取自http://www.ccis.nccu.edu.tw/CCIS%20Epaper/20040
6/01a.htm
吳清華(2006)。人格特質及自我效能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考試院及其所屬部會公務人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靜吉(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國際創造力教育趨勢。台北:教育部。
吳靜吉(2006)。創造力的3T和3B。經理人月刊Manager Today,3(47),52-58。
李春雄(2005)。e-Learning的現況與應用。2007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bm.mit.edu.tw/upload/e-Learning的現況與應用.ppt
林能白、邱宏昌(1999)。以需求理論為基礎處所建立之服務品質之分類。管理學報,18,231-253。
洪新原、梁定澎、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3(2),68-85。孫春在(1995)。超媒體網路與遠距教學合作式電腦輔助學習。教學科技與媒體,21,29-37。涂富嵩(2000)。創造力人員激勵因素偏好之研究-以電子業為例。大同大學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陶幼慧(1998)。資訊功能部門參與全面品質管理的補強模式。2007年5月25日,取自http://tao.nuk.edu.tw/MIS2/TQMPresent.ppt
張金鐘、林福仁(200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對數位教材接受程度。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翊祥(2004)。團隊成員人格特質組合對團隊效能影響之研 —以團隊互動過程為中介變項。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陳年興(2003)。網路教學同步式線上Office Hours 之問題與對策--以中山網路大學為例。「TANET2003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台北。
陳年興(2005)。網路學習重要觀念與小組同步合作學習模式探討。2006年8月11日,取自http://sample.ctust.edu.tw/陳錦杏/教學卓越計畫/1216-2.pdf
陳年興、王逸宏(2004)。網路學習重要觀念與小組同步合作學習模式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25,74-92。陳衍華(2003)。同步與非同步學習模式探討。2007年1月6日,取自http://www.iiiedu.org.tw/knowledge/knowledge20030131.htm
陳雪華(2003)。網際網路內容服務產業。2002年網際網路應用及發展年鑑,4(2),217-228。
陳群聰(2004)。影響R&D人員創新行為之因素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龍安(1988)。創意潛能開發專題研究大綱。2006年10月7日,取自http://3q.creativity.edu.tw/modules/newbb/viewtopic.topic_id=9579
陳龍安(200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彭立忠(2008)。課程網站經營之教戰守則—網站經營經驗分享與線上帶領技巧。2008年1月17日,取自http://ctld.nccu.edu.tw/epaper
/index.php?fn=newsa&id=77
彭剛毅、閆嬰紅(2002)。工業設計科產品造型設計創造力技法研究。亞東學報,22(1),121-130。黃忠英(2006)。創造力教育。2006年10月11日,取自http://nr.stic.gov.tw/ejournal/Nscm/9503/9503-01.pdf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圓方科技(2004)。INTERWISE 線上學習平台 & eTalk 影像電話讓完美的網路應用概念再現。2008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sonyvcs.com.tw/news_1117.htm
楊家興(1998)。同步與非同步學習模式之探討。2008年1月11日,取自http://www.iiiedu.org.tw/knowledge/knowledge20030131.
htm
楊惠合(2004)。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楊雅惠(2004)。創造力教學的效應在成人補習教學教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資策會(2003)。數位學習最佳指引。台北:資策會教育訓練處。
經濟部工業局(2006)。由美國市場看企業數位學習未來應用趨勢(二)。2006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elearn.org.tw/NR/exeres/C22
D0002-8789-4F9F-A0BE-F7F8113EE0CF.htm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出版社。
葉重新(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詹益民(1996)。個人屬性、人格特質與內滋激勵與外附激勵關聯性之研究-以交通部數據通訊所員工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鄭伊芬(2005)。東森電視公司各部門員工人格特質、組織文化與員工創造力之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蕭錫錡、張仁家、黃金益(2000)。合作學習對大學生專題製作創造力影響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4),395-410。簡玉坤(1988)。人格特質。2008年1月17日,取自http://w3.sce.pccu.edu.tw/nonarts/paper/paper-0104-1.htm
二、外文部分
Abush, B. (1984). Job stress in mid-life working women: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ity type,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ten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1), 36-44.
Adams, T.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ease of use,and usage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replication ”. MIS Quarterly, 16(2), 227-247.
ASTD. (2006a). ASTD's Source for E-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6,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6/March/2006synch_poll.htm
ASTD. (2006b). Synchronous E-Learning Survey Results. Retrieved October 8, 2006, from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6/March/2006
synch_poll.htm
Chen, N. S., Ko, Kinshuk, H.C., Lin, T.Y. (2005). Synchronous Learning Model over the Interne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2(2), 181-194.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Norm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4, 5-13.
Davis, Fred 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IT.
Ebiz.enable. (2006). Synchronous e-Learning. Retrieved December 22, 2006, from http://strategis.ic.gc.ca/epic/internet/inee-ef.nsf/en/h_ee00900e.
html
Foreman, J. (2005). Distance Learning and Synchronous Interaction. Retrieved October 6, 2006, from http://technologysource.org/article
/distance_learning_and_synchronous_interaction/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Y: McGraw-Hill.
Guilford, J. P., 1968: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1st Ed.). CA., Robert R. Knapp
Hofmann. (2004). Insync Training-Synchronous learning. Retrieved October11, 2006, from http://www.insynctraining.com/
Houston. (1996). Capabilities Guide. Capabilities Guide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7,from www.crisp-mcs.com/pdf/whitePapers/Capabilities%20Guide.pdf
Shalley,C. E. (1995). Effects of coaction,expected evaluation, and goal setting on creativity and produc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2), 483-503.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Y: The free press.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台北:遠流。
Torrance, E. P. (1962).Cultural discontinu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riginality of think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9, 2-13.
Straub, D. (1995). Measuring system usage: Implications for IS theory testing. Management Science, 41(8), 1328-1342.
Webkonferenz (2006). Survey of online learning tools. Survey of online learning tools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8, from http://www.webconferencing-test.com/site/eng/home.html
Wikipedia(2005). Synchronous_learning.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05, from http://online-edu.org/glossary/index.php/Synchronous_learning%E3%80%90%E5%90%8C%E6%AD%A5%E6%95%99%E5%AD%A6%E3%80%91
Wikipedia(2006)。九型人格。2006年10月7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9D%E5%9E%8B%E4%BA%BA%E6%A0%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