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9 02: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睦芸
研究生(外文):HO,MU-YUN
論文名稱:「在此一舉」-從舉牌社群情動凝聚朝向社會擴展之藝術行動探論
論文名稱(外文):"Here We Stand": An Art/Action Project on the Cohered Emotions of the Community of Human Billboard Workers and the Effects on Broader Social Aspects
指導教授:高俊宏高俊宏引用關係楊凱麟楊凱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O, JUN-HONNYANG, KAI-LIN
口試委員:吳瑪悧蔡佩桂
口試委員(外文):WU,MA-LITSAI,PEI-KUEI
口試日期:2019-06-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跨域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舉牌社群反劇場挪用情感政治空間批判
外文關鍵詞:human billboard worker communitiesanti-theatreappropriationaffective politicscritical spatial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2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這是一個抵抗勞動異化的舉牌藝術計畫,也是開啟另類思想的身體行動。

資本主義社會下的舉牌產業,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其設下的控制機制讓舉牌個體承擔一切風險,人的勞動價值在此異化為房地產廣告牌之附屬-看顧廣告牌,別無他用。舉牌工作者被零散部署在仕紳化的街道,受制於廣告牌的方寸之間,其身體在城市空間異化為肉柱,耗費時間既為手段亦是目的。

《在此一舉》計畫企圖開展舉牌勞動者獨有的抵抗性藝術行動,發起一個虛構卻真實運作的舉牌公司「美友房屋」,組織業餘的藝術勞動社群。以帶有劇場性的行動策略、挪用舉牌工作情境,與舉牌工作者以對等合作關係展開行動,藉以反制勞動異化與批判空間仕紳化發展。計畫囊括的事件除了潛入奇岩重劃區劃界荒地的〈荒草游擊隊〉、數次於台北街頭展開的〈兩名舉牌師的在場宣言〉直演,更包含創作之外的臥底田野、與他者成為朋友、建構藝術檔案流通的管道,在社會真實與虛構創造之間復返。計畫將透過一次又一次佔據城市空間的游擊行動,建構邊緣社群的主體性,以此創造新的構框-改變認識我群與他者的方法。本文以創作計畫為主軸,一方面引用相關藝術理論,疏理計畫如何從體制邊緣轉向社會擴展的實踐;另一方面,初探台灣社會運動以文化作為組織方法,其中情感連結所凝聚的社會動員力,試著從社會運動中的藝術性,反看藝術創作中的政治性,提出交互辯證的參照。

This Art/Action project comprises first and foremost of an intervention in the human billboard workers’ community, and, as such, it constitutes a resistance to the alienation of their labor and institutes a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 for their bodily emancip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ies, the human billboard industry operates at the edge of breaking the law, such that the institutional imputation of work-related risks to individual workers deprives the workers of their labor-value and renders them subordinate to the very advertising signs that they hold—devaluing human beings to “peripatetic placards.” Accordingly, scattered across the gentrified neighborhoods, these human billboard workers are confined physically by these advertisement placards and their bodies are reduced to mere standing columns made of the mire of human flesh, fading senselessly into the urban landscape. The wasteful exhaustion of their time is both the instrument and purpose of the industry.

Here We Stand aims to initiate an art-resistance movement unique to the human billboard workers’ community by the creation of a fictitious yet substantively operative human billboard advertising agency “MeiYou FangWu” [美友房屋], literally meaning “Lovely Friend Estate,” a Chinese homophonic pun to “homelessness”/ “having no house.” This agency recruits amateurs from arts-related industry to pose as sign-holding workers and, via theatrical approaches, appropriates the precarious workspace in order to organize workers, in an equal manner, to resist against alienation and to problematize the gentrifie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The events of this project include “Guerrilla on Wild Grassland,” sneaking in Qiyan Re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Testimony of Two Human Billboard Workers,” several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of in the street of Taipei. Besides, non-creative endeavors such as covert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inority outreach (connecting with the “other”), and the circulation of art archival materials. Shuttling between the fictional and non-fictional conditions, this project spares efforts to construct the subjectivities of the minor communities via guerrilla actions of occupying city space, further intending to create a new framework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 and the “other” on the scale of community. The main axis of this project is art creation. With the help of related art theories, this project on the one hand attempts to figure out a practical path to extending its concern for the institutional minorities to the whole society and on the other discusses the way culture as a coordinating method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among those, this project particularly focuses on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which serves as the mobilizing force in society to examine the politics of arts creations through the art of social movement and to propos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dialectical inter-referencing.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V
目錄 VI
圖目錄 X

導論 1
第一節 前言 1
第二節 計畫動機:引動信號彈 2
第三節 創作問題意識 5
一、當代劇場生產的疑難 5
二、白盒子的不滿 6
三、創作轉向社會:業餘性的探索 7
第四節 書寫觀點與反身跨域行動 9
一、《在》計畫的跨域思考 10
二、書寫手勢 11
第五節 章節概述 12

第一章 藝術與田野的交互建構 14
第一節 潛在的行動:踏入街道上的無形監獄 14
一、全景敞視的工作狀態 14
二、「自由中的不自由」與「不自由中的自由」16
三、等待果陀—舉牌版 17
第二節 脆弱的田野 19
一、不穩定的無產階級 19
二、街道上的朋友 21
第三節 創作者的田野調查 23
一、不分內、外的田野 24
二、田野中生成的創作 26
第四節 從局外人到局內人 27
一、和阿榮吵架 28
二、空缺的主體 30
三、「挪用」作為創造檔案的方式 31

第二章 計畫實踐概述 33
第一節 仕紳化空間佔領:〈奇岩荒草游擊行動〉33
第二節 劇場在哪裡:〈兩名舉牌師的在場宣言〉行動 39
一、劇場的揚棄 39
二、低限劇場 41
三、檔案的缺席與再生 43
四、舉牌師宣言 46
第三節 觀演者的書寫建置 48
第四節 直演行動後的佈局 56
一、液態現代性與反思 56
二、18理髮廳的親密展呈 58
三、網路傳播 60

第三章 反劇場的劇場 61
第一節 失落的小劇場 62
第二節 對等的場 64
一、和差異於我的人一起工作 65
二、難以再現的情感交流 67
第三節 劇場到街頭 68
一、兩兼其外的空間 69
二、參與者 70
三、時間與文本 71
第四節 並非為了再現檔案 73
一、紀錄劇場概述 73
二、從紀錄劇場探討舉牌行動 76

第四章 對話如何開始 77
第一節 藝術創作中的政治性,社會運動中的藝術性 78
一、轉向後台:情感價值的交換 78
二、社運現場的邏各斯中心主義 80
三、受迫遷社區作為「抗爭—藝術」實踐場 82
第二節 我們身處監獄,但仍有朋友 85
一、舉牌群體的情緒勞動 85
二、舉牌社群的情動勞動 86
三、情動勞動的潛能 88
第三節 從脆弱出發 90
第四節 在黑暗中傾聽 95
一、行動現場的回訪 95
二、情感作為運動的隱性驅力 98
三、生命的斷章 100

第五章 結論 101
第一節 一名內向創作者朝向未來的行動 101
第二節 創造新的團結形式 104

參考書目 109
附錄一 舉牌田野日誌 115
附錄二 舉牌社群田野檔案 117
附錄三 〈宣言〉節目單 121
附錄四 〈兩名舉牌師的在場宣言〉行動紀錄 126
一、牌下的執迷 126
二、20181217藍天白雲卻冷冽的西門町舉牌日 128
三、12月20日天氣晴,忠孝復興舉牌記 130
四、一封給Jim的信 132
五、由行動生產意義: 從《等待果陀》到《美友房屋》135
附錄五 運動現場外的空間延伸-18和她的理髮廳 137
附錄六 「我們如何逃離邏各斯中心主義」-社運中的藝術與組織方法思辨 142
附錄七 大觀社區作為「抗爭—藝術」實踐場 147
附錄八 【待騰空的地上物】最後展覽:大觀社區的污名、抵抗、哀悼 152

一、直接引用書目

翻譯書籍
Agamben Giorgio (2014),《潛能》,王立秋、嚴和來譯,桂林:漓江出版社。
Arthur Danto(2010),《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林雅琪、鄭惠雯譯,台北:麥田。
Brené Brown (2013),《脆弱的力量》,洪慧芳譯,台北 : 馬可孛羅。
David Graeber (2016),《規則的烏托邦:官僚制度的真相與權力誘惑》, 李尚遠譯,台北 : 商周。
David Harvey (2016),《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許瑞宋譯,新北 : 聯經。
Edward Said (2011),《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台北 : 麥田。
Edward Soja (2004),《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台北 : 桂冠。
Elliot Liebow (2009),《泰利的街角》,黃克先譯,台北 : 群學。
Erich Fromm(2015),《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寂與恐懼》,劉宗為譯,新北:木馬。
Grant Kester (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譯,台北 : 遠流。
Guy Standing (2019),《不穩定無產階級:一個因全球化而生的當代新危險階級,他們為何產生,造成什麼問題,社會又該如何因應?》,劉維人譯,台北 : 臉譜出版。
Hannah Arendt (2016),《人的條件》,林宏濤譯,台北 : 商周。
Iris Marion Young (2017),《正義與差異政治》,陳雅馨譯,台北 : 商周。
Italo Calvino(1998)。《看不見的城市》。王志弘譯。台北:時報文化。
Josef Pieper (2003),《閒暇:文化的基礎》,劉森堯譯,新北 : 立緒文化。
Karl Marx (2016),《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李中文譯,新北 : 暖暖書屋。
Karl Marx、Friedrich Engles (2014),《共產黨宣言》,麥田編輯室譯,台北 : 行人。
Marc Auge (2017),《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陳文瑤譯,台北 : 田園城市。
Michael Hardt、Antonio Negri (2002),《帝國》,韋本、李尚遠譯,台北 : 商周出版。
Naomi Klein (2003),《No Logo》,徐詩思譯,台北:時報文化。
Nuccio Ordin (2015),《無用之用:醞釀之必要,徒然之必要,歡迎來到無用時代》,郭亮廷譯,台北 : 漫遊者文化。
Paulo Freire (2006),《受壓迫者教育學》,方永泉譯,台北 : 巨流。
Ruth Behar (2010),《傷心人類學:易受傷的觀察者》,黃珮玲、黃恩霖譯,台北 : 群學。
Samuel Beckett (2008),《等待果陀.終局》,廖玉如譯,台北 : 聯經。
WalterBenjamin (2019),《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莊仲黎譯,台北 : 商周出版。
Zygmunt Bauman (2018),《液態現代性》,陳雅馨譯,台北 : 商周。
小熊英二 (2015),《如何改變社會: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陳威志譯,台北 : 時報文化。
安藤丈將 (2018),《新左運動與公民社會:日本六〇年代的思想之路》,林彥瑜譯,新北 : 左岸文化。
國分功一郎 (2018),《閒暇與無聊》,方瑜譯,新北 : 立緒文化。
港千尋 (2015),《革命的做法:從318太陽花看公民運動的創造性》,林暉鈞譯,台北 : 心靈工坊。

中文書目
王墨林 (1992),《都市劇場與身體》,新北 : 稻香。
王墨林等作、鄭慧華編 (2009 ),《藝術與社會:當代藝術家專文與訪談》,台北 : 北市美術館。
汪民安 (2013),《文化研究關鍵詞》, 台北 : 麥田。
許煜 (2016),《佔領論:從巴黎公社到佔領中環》,香港 : 圓桌精英。
許寶強 (2018),《情感政治》,香港 : 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陳傳興 (1993),《憂鬱文件》,台北 : 雄獅美術。
管中祥主編 (2015),《公民不冷血:新世紀台灣公民行動事件簿》, 台北 : 紅桌文化。
劉人鵬、宋玉雯、鄭聖勳、蔡孟哲 (2012),《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新北 : 蜃樓。
墨者工作室 (2014),《魯蛇之春:學運青年戰鬥手冊》,台北 : 公共冊所。
賴俊雄編 (2009),《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台北 : 麥田。
鍾明德 (2018),《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台北 : 書林。

外文期刊
Kathryn M. Morris. (2014, May). Documentary Theatre: Pedagogue And Healer With Their Voices Raised.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Michel Foucault. (1986). Of other spaces. Diacritics 16(1). Jay Miskowiec Trans.
Michael Hardt. (1999). Affective Labor. boundary 2(26), 89-100.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1988).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Basingstoke: Macmillan.
Walter Benjamin. (1970, Jun). The Author as Producer. New Left Review, 83-96.

中文期刊
周慧玲(2014),〈臺灣現代劇場的產業想像:一個「參與觀察者」的劇場民族誌初步書寫〉, 《戲劇研究》(13),頁45-174。
萬毓澤(2006),〈義大利自主主義運動與政治馬克思主義:對《帝國》的脈絡化解讀與批判〉,《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8),頁93-149。

雜誌類
Andreas Wittel(2013年4月1日),〈勞動/工、文化、主體性-自底層出發的政治經濟學〉,李宇軒譯《藝術觀點ACT》(54),頁108-117。
吳孟晉(2010年1月),〈《等待果陀》與戰後台灣的前衛美術:論《劇場》雜誌與黃華成之裝置藝術作品〉,《ACT藝術觀點》(41)。
林怡秀、王品驊(2010年1月),〈六〇年代《劇場》雜誌與八〇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ACT藝術觀點》(41),頁60-68。
邱俊達(2011年10月),〈單獨者的行動:從葉偉立的《勘誤》談起〉,《ACT藝術觀點》(48),頁49-59。
耿一偉(2018年),〈在台灣思考紀錄劇場〉,《當記錄變成劇場》,頁44-48。
彭靖文(2019年3月),〈劇場裡有意義的事,在於傾聽與同理〉,《PAR表演藝術》(315),頁52-57。
鴻鴻、葉繪(1993年5月),〈「台灣戲劇」何處去—與陳傳興談歌仔戲及其他〉,《表演藝術》(7)。
龔卓軍(2015年6月),〈四十週年關鍵字專題〉,《藝術家》,台北:藝術家雜誌出版社。


二、其他參考書目

翻譯書籍
Alexander Nehamas (2018),《論友誼:穿梭哲學、藝術、文學、影劇,探尋歷史河流中的友誼真相》,林紋沛譯,台北:大塊文化。
Barbara Ehrenreich (2010),《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林家瑄譯,新北 : 左岸文化。
Boris Groys (2015),《藝術力》,郭昭蘭、劉文坤譯,台北 : 藝術家。
Claire Bishop (2015),《人造地獄: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 林宏濤譯,台北 : 典藏。
David Harvey (2010),《資本的空間 : 批判地理學芻論》,王志弘、王玥民譯,台北 : 群學。
David Harvey (2018),《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克思與資本論》,毛翊宇譯,新北 : 聯經。
Erving Goffman (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曾凡慈譯,台北 : 群學。
Micheal Foucault (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譯,台北 : 桂冠。
Paul Lafargue、Charles Kerr (2016),《懶惰的權力以及其他》,陳蒼多譯,台北 : 唐山。
Richard Sennett (2003),《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黃煜文譯,台北 : 麥田。
Richard Sennett (2008),《再會吧!公共人》,萬毓澤譯,台北 : 群學。
Suzanne Lacy (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悧譯,台北 : 遠流。
Zygmunt Bauman (2018),《廢棄社會:過剩消費、無用人口,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谷蕾、胡欣譯,台北 : 麥田。
柄谷行人 (2011),《倫理21》,林暉鈞譯,台北 : 心靈工坊。
湯淺誠 (2010),《反貧困:逃出溜滑梯的社會》,蕭秋梅譯,台北 : 早安財經文化。

中文書目
王墨林 (2009),《台灣身體論:評論選輯1979-2009》, 台北 : 左耳文化。
侯志仁 (2013),《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新北 : 左岸文化。
侯志仁 (2015),《反造城市:台灣非典型都市規劃術》,新北 : 左岸文化。
柄谷行人、小嵐九八郎 (2011),《柄谷行人談政治》,林暉鈞譯,台北 : 心靈工坊。
高俊宏 (2015),《陀螺:創作與讓生》,新北 : 遠足文化。
高俊宏 (2015),《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新北 : 遠足文化。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 (2006),《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 : 巨流。
曾曬淑 (1999),《思考=雕塑:Joseph Beuys的藝術理論與人智學》,台北 : 南天。
趙恩潔、蔡晏霖主編 (2019),《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新北 : 左岸文化。

外文期刊
Hal Foster. (1995). The Artist as Ethnographer?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02-309.
Jerzy Kociatkiewicz、Monika Kostera. (1999, Jan). The Anthropology of Empty Spaces. Qualitative Sociology, 37-50.
Kris Rutten、An van. Dienderen、Ronald Soetaert. (2013). Revisiting the ethnographic turn in contemporary art. Critical Arts (27).

中文期刊
林開世 (2016),〈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 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 《考古人類學刊》(84),頁77-110。
黃雅慧(2013),〈「戒嚴」身體論:王墨林與 80 年代小劇場運動〉,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楊禮榕(2017),〈劇場的新公共性──試論櫻井大造的帳篷行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

雜誌類
王家琳(2011年7月),〈一九八〇年代台灣的差異化行動「身體-藝術」領域〉,《藝術觀點ACT》(47),頁32-39。
王墨林(2010年10月),〈身體作為一種媒體作用,台灣小劇場運動的「行為論」〉,《藝術觀點ACT》(44),頁52-57。
林冠吾(2015年3月),〈德國當代新「紀錄劇場」的究竟真實〉,《美育》(204),頁20-21。
林冠吾(2016年7月),〈里米尼會議記錄「生活專家」演出 打破現實認知〉,《PAR表演藝術》(283),頁80-81。
肥力(2018年8月),〈香港紀錄劇場的未來式?─《當紀錄變成劇場》〉,《劇場.閱讀》。
龔卓軍(2015年6月),〈藝術十年關鍵字:田野〉,《藝術家》,台北:藝術家雜誌出版社。
龔卓軍(2015年8月),〈當代藝術,民族誌者羨妒及其危險〉,《藝術家》,台北:藝術家雜誌出版社。

網路類
PeterM.Boenisch(2008年2月1日),《Other People Live: Rimini Protokoll and their ‘Theatre of Experts’》,擷取自Rimini Protokoll: https://www.rimini-protokoll.de/website/en/text/other-people-live-rimini-protokoll-and-their-theatre-of-experts?fbclid=IwAR0aJ18UYGUe0RIe2eRONmgmp9EZ6coi0zF7e3HKLr3X_4-JKocrXs3VCV4
Wikipedia(2019年7月27日),《Infoshop》,擷取自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foshop
王聖閎(2013年10月),《田野調查,一個當代藝術實踐方法論的初步探問》,擷取自 伊通公園ITPARK: 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33/2095
許瑞芳、汪兆謙、陳泰松、郭亮廷、莫兆忠、周伶芝(2015年10月29日),《田調與劇場 ── 作為方法與實踐的初步觀察」現場紀錄(上)》,擷取自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18252
許瑞芳、汪兆謙、陳泰松、郭亮廷、莫兆忠、周伶芝(2015年11月5日),《田調與劇場 ── 作為方法與實踐的初步觀察」現場紀錄(下)》,擷取自表演藝術評論台: 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18282
陳竹亭、唐功培(2012年12月1日),《【跨科際意涵】跨科際(Transdisciplinarity)與界領域(Interdisciplinarity)的差異》,擷取自 跨科際對話平台: http://shs.ntu.edu.tw/shs/?p=16712&fbclid=IwAR09OsKUbaLvh-AtlN2O_yFBCh2sP6lCNWUYEANkI1dBRFO0lwnuF4QCDEo
陳代樾(2017年4月25日),《關於紀錄的紀錄⟨遺忘的故事—紀錄劇場工作坊⟩》,擷取自 感性邏輯: http://a-yueh.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25.html
陳順孝(2017年6月26日),《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擷取自 阿孝札記: https://axiao.tw/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36b8a1c9c85f?fbclid=IwAR2WsD-Zy3gbzFiUpvcgD2nGV40DOpK0AalMwZaob-VlbcvxfUblhvLAHO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