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1996)。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方吉正(2003)。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方進隆、林晉利、巫錦霖、黃谷臣、蔡秀華、謝錦城。載於卓俊辰主編(2007)。健康體適能理論與實務。台中市: 華格那。
文崇一(1990)。台灣居民的休閒活動。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王煥琛(1994)。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的研討。台灣教育,523,9-17。
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資訊與教育,77期,36-47頁。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琳、林美珍、陳皎眉(2002)。母親教導衝突解決策略之內容與孩子知覺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中),221-250。王順正(1998)。運動與健康。台北市:浩園文化。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漢文。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35,62-69。方進隆(1997)。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08-21。臺北市:教育部。
方進隆(1999)。概念導向的體適能教學。八十八學年度體適能教學研習會資料。高雄市。石國棟(2005)。問題導向教學法(PBL)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動作技能與批判思考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江界山(1997)。體適能的檢測與評量。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313-323。臺北市:教育部。
朱江文(2003)。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改善學童數學態度與教師成長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欣穎(2000)。淺談如何設計健康體適能課程。中華體育,14(2),28-33。李勝雄(2001)譯。體適能教學策略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李鍾元(1996)。特殊青少年休閒活動的需求與規劃。載於中華民國84 年全國青年輔導會議跨世紀的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專輯,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何忠鋒、胡雲雯、周資眾(2008)。國中生課後補習對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第11期,81-88。何金龍、陳五洲(2000)。國民小學虛擬體育環境的發展與規劃。於 國立體育學院論叢 ,15-30。宋美妹(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沈易利(2003)。學校社團認知與活動行銷。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2 年度學生體育運動社團幹部研習手冊(頁39-44)。台北: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吳明隆(2010)。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市: 五南。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 五南。
呂有仁(2006)。嘉義地區青少年休閒參與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何忠鋒(2008)。國中生課後補習對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的影響。運動教練科學第11 期,頁81~90。周建智、黃美瑤(2010)。健康體適能教學方案在高中體育課的應用:問題導向學習理論觀點,體育學報,147-170。
周建智、黃美瑤、蘇晏揚(2009)。直接教學法與專題導向教學法對健康體適能認知之比較。北體學報第18期,1~12。林依玲(2006)。運用問題導向學習於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重控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本源(2001)。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林國書(2002)。PBL教學在國中理化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宗賢(2002)。體適能教學及文宣海報的介入對學生體適能知識、態度和運動行為效果之研究。藝術學報,71,211-226。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2000)。體適能和學校體育。學校體育雙月刊,10(4),04-05。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第十期,第33-49 頁。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坤曉(2003)。健康體適能虛擬教室輔助國中體育教學對學生健康體適能表現與認知的影響(以台北市芳和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俞雅珊、章景媛、范德鑫(2009)。人為什麼要學習?以問題導向學習法進行綜合活動主題課程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5,211-257。郭靜晃、張瓊云、賴宏昇、蔡嘉洳(2001)。週休二日青少年休閒狀況與態度調查。臺北:行政院青輔會,青年輔導報告。
姚如芬(1993)。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柯正峰(1989)。升大學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榮昭(2004)。PBL教學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61期,10-12。徐崇城(2004)。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合作學習之影響。 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徐永能(1989)。休閒教育的科際整合。師友,266,8-9。時蓉華(1989)。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
陳綺華(2005)。問題導向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國中生活科技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製造科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俊忠(1997):體適能與疾病預防。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87-100。臺北市:教育部。
陳毓凱(2004)。「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中二年級學生自我導向科學學習傾向與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思倫(1997)。休閒遊憩概論,台北。
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美玲(1997)。嘉義地區不同年齡成人之休閒態度、休閒參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彰儀(1985)。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型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書局。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1。
高石城(1999)。數學新課程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與數學態度影響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69-78。高廣孚(2000)。杜威教育思想。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陸光(1989)。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梁良淵(2007)。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許淑玫(200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倫理守則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智傑(2009)。原住民藝能班青少年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湯麗君、蔡宗宏、蔡長書(2008)。問題導向學習法中之學習內在動機促進因素研究-以兩所大專校院為例。醫護科技學刊,10(1),65-76。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 東華。
教育部(2010)。體適能網站。2011年08月06日 擷取自 教育部體適能:http://www.fitness.org.tw/。
教育部(2009)。國民教育社群網。2011年08月17日 擷取自 教育部國教司: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莊美鈴(1997)。體適能教學設計。載於方進隆(編輯)。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189-206。
莊懷義(1992)。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彭康助(2007)。資訊融入國小五年級體育教學探究兒童身體自我概念與身體活動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曾玉玲(1993)。臺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家球(2001)。新竹縣尖石鄉國小原住民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需求之探討研究。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任閔、吳昭璇(2010)。 國小學童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2010 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任閔、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學生休開參與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第三期(2007.01)。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 五南。
黃美瑤(2006)。運用問題導向學習、資訊融入問題導向與傳統教學策略探究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實驗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5-2413-H-179-007。黃美瑤(2009)。資訊融入問題導向教學策略介入對高中生健康體適能學習態度之研究。體育學報,42(2),87-99。黃偉銘(2004)。『問題導向學習』與『傳統教學法』在國中自然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淑惠(2002)。問題本位學習的課程設計評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學報,8期,頁 53-73。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聿恒(2004)。台灣地區中老人與老年人休閒活動差異之探討。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定國(1991)。休閒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台灣教育月刊,482,1-6。黃德祥(民79),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技巧、社會行為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87-116。趙善如(2008)。青少年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以屏東縣為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 第七卷第一期,頁179-223。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頁 215-235。
廖宏勳(2009)。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策略融入體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動作技能的影響。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廖本民(2006)。健康體適能概念及測驗評量辦法探討。通識教育學報,9,145-154。廖嘉洋(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健康體適能認知自評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鄭宇樑(1997)。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度及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鄭宇樑(2006)。問題導向學習的課程與教學。致遠管理學院學報,頁 177-195。鄭順璁(2001)。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蕭慧雯(2003)。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網路輔助教學融入問題導向生涯發展課程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蕭梨梨(2001)。國民中學教師應用問題導向學習教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保禎(1990)。「發展心理學」課程介紹。空大學訊67,頁 59-60。謝伸裕等譯(2002)。發展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合記圖書。
闕月清(1999)。健康體適能課程活動設計。台灣省學校體育,9(3),頁 28-33。羅玉枝(2006)。探討大學體育課學習情境知覺、滿足感、體適能及體適能認知之研究。北體學報14,頁 132-145。嚴祖弘(2001)。休閒活動對在學青少年行為之影響及輔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二、英文部分
Aleman& Lopez C.A.N.E.C.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ceeding of Intertech 2000 , June 14-17, Cincinnati , Ohio.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 (1999). Physical Education for lifelong fitness: Physical Best teacher’s guid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arrowsH.S.,&Tamblyn,R.n.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BredoE.(1996).Cognitivism, situated cognition, and Deweyian pragmatism. 擷取自 http://www.ed.uiuc.edu/COE/EPS/PESYearbook/94 docs/BREDO.HTM
Bridges,E.M.&Hallinger,P.(1992).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administrators. Eugene, OR: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University of Oregon.
BrooksG., & Brooks, M. G.J. (1993). In search of understandin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rownS., Collins, A., & Duguid, P.J.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2), 32-42.
Bloland, P. A. (1987). Leisure As A Campus Resource For Foster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65,291-294.
Cronbach,L.J.(1951).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16, 297-334.
DannG.U. (1993). Rea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health and fitness and the perception of exercise.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3), 343-347.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林寶山譯(1995):民主主義與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Dods, R. F. (1997).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romoting the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of knowledge.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20(4), 423-437.
Diaz ComachoE.J. (2002). Comparing declarative and procedural learning strategies under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EvensenH., & Hmelo, C. E.D. (200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
FogartyR. (1997).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other curriculum models for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classroom. Arlington Heights: IRI/SKYLIGHT Training and Publishing,Inc..
GilliesR.M. (2002). The Residual Effects of Cooperative-Learning Experiences:A Two-Year Follow-up.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rch,96(1)., 25-30.
Hmelo , C. E., & Lin, X. (2000). Becoming self-directed learners: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D. H. Evensen & C. E. Hmelo (E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c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Lond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Johnson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D. (1994). The new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ave& Wenger, E.J. (1991). 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esqueE.J. (1999). A comparis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lecture methods on medical student performa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Houston.
Liu, M. (2004). Examining the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s of sixth graders during their useof a problem-based hypermedia learning environ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3), 357-280.
Nagel, N. G. (1996). Learning through real-world problem solving: The power of integrative teaching.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 Corwin Press, Inc.
PillinerA.E. (2003). Perception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attitudes towards its adoption among K-12 teachers in Seventh-day Adventist schools in Florid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drews University.
Ragheb, M. G., & Griffith, C.A.(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 (4), 295-306.
Ragheb, M. G. (1980).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 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attitud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2,(2), 138-149.
Sidentop D. (1992). Thinking differently about secondary P.E. JOPERD 63(7) , P69-72。
Schmidt, H. G. (1993). Foundation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some explanatory notes. Medical Education,27, 422-432.
SaveryR., & Duffy, T. M.J. (1995). Problem-based:learning :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framework.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5), 31-35.
SlavinE.R.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N. J.: Prentice Hall.
Smits, P. B. A., Verbeek, J. H. A. M., & de Buisonje, C. D. (2002). Problem based learningi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A review of controlled evaluation studies. BritishMedical Journal, 324(7330), 153-157.
TropL.,&Sage,S. (1998). Problems as possibilities: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2 education(2nd ed).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op, L., & Sage, S. (2002). Problems as possibilities: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6 education (2nd ed).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Von GlasersfeldE. (1989). Cognition, construction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 . Synthese, 80, 121-140.
WongPugh, K., Prawat, R., Jackson, P., Mishra,P., Worthington, V., Girod, M., Packard, B., &Thomas, C.D.,. (2001). Learning science: A Deweyan Perspective.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8(3)., 317-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