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5 06: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綠芳
研究生(外文):YEH, LU-FANG
論文名稱:我國參與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歷程探析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aiwan Participate in The Paralympic Game
指導教授:陳文長陳文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WEN-CHANG
口試委員:楊宗文賴復寰
口試委員(外文):YANG, TSUNG-WENLAI,FOU-HWAN
口試日期:2017-07-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適應體育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身心障礙競技運動帕運
外文關鍵詞:DisabledathleticParalympic Ga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7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帕運是為身心障礙者所舉辦的最高層級運動會,其競賽水準如同奧運,參與帕運能展現一國綜合國力及顯示具備完善的身障者社會福利。我國至1992年參賽到現今,每屆皆能獲取資格參加而組隊為國爭光,但近期已連續兩屆無奪得金牌。故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和訪談法,探討帕運發展現況及國際身障運動趨勢,並探究我國參與帕運歷程情形,了解我國身障運動現況及究尋未來發展方向為何。研究結果為帕運發展逐步全球化,近期以女性和青少年身障運動發展為主;國際身心障礙運動競技化趨勢,發展重心移往亞洲;我國參與帕運歷程情形為平均每屆能派出十名以上選手參賽,但選手平均年齡呈逐屆老化。女性選手有遞增而男性選手遞減現象。參賽種類以田徑、游泳、桌球、柔道、射擊、射箭、輪網和健力等8類為主。我國每屆皆有奪牌佳績,但始至第十三屆2008年北京帕運起,我國世界排名呈逐屆下滑。我國身障運動現況為協會提供身障者從事運動管道,且女性選手較具國際競爭力和國內現有身障選手大多有意繼續從事身障運動,但仍有總體選手數不足和年齡老化及開發來源困難問題,使單項身障運動競賽舉辦不易。身障運動專業人才流失及訓練場地與器材的匱乏。我國具備承辦身障運動國際賽能力,但舉辦次數不多。績優身障運動選手就業輔導資格門檻過高,現僅受惠帕運金牌選手,及帕運選手和有功教練獎金差於奧運選手及教練。政府觀念不同國際身障運動競技化,且高層管理缺乏具身障運動專業者,導致經費補助與相關資源贊助短絀、欠缺宣傳效益,使代表協會行政支援不足,造成代表團名額分配不均;我國身障運動未來發展方向,建議以政府認同國際身障運動轉競技趨勢為改善主軸,廣邀身障運動專業者加入體育高層主管機關,增修相關補助經費和行政支援,與縣市、學校和機構合作開拓身障選手及專業人才來源,增建一般運動場地之無障礙設施、訓練器材並加入選手集訓模式,增加舉辦國內單項身障運動競賽和國際賽次數,擴大績優身障選手就業輔導資格,與提高帕運績優選手和教練之獎勵金額,增置選手賽是需求人員名額,並帶動國內媒體重視身障運動以提升贊助廠商意願。
The Paralympic Games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sports held for the disabilities,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as the Olympic Games, participate in the Paralympic can show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show the perfect social welfare of the disabled is excellent. Taiwan participate in the Paralympic from 1992 to now, each session can get the qualification and forming teams for the country glory, but the recent two consecutive won no gold medal. So the study of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Paralympic Games and the Trend of the disabled sports, and Taiwan participate course in the Paralympic,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Taiwan disabled sports and look for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result pointed out the Paralympic Games development gradually globalization,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wom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isabled sports; International disabled sports movement competitive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cus shifted to Asia; Taiwan Participate in the Paralympic Game is the average of our country can send more than ten athletes participating each the Paralympic Game average, and age of the athletes was aging year by year; female athlete have increased and the male athlete are diminished; the main of sporting events to Athletics, Swimming, Table tennis, Judo, Shooting, Archery, Wheelchair tennis and Powerlifting, There are eight sporting events; every times are medal success, but to the 13th in 2008 Paralympic began, Taiwan's world ranking was declining. The status quo of Taiwan disabled sports is the association provides the disabled to engage in sports, mo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female athlete, and most of the existing athlete are willing to continue to engage in the disabled sports, but there are still the overall population shortage and aged and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the loss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the lack of training venues and equipment; the personality disabled sports games is not easy to plan, Taiwan has the ability to undertake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competitions, but the nu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abled sports games in Taiwan is a small amount; the elite disabled athletes's social security work qualification is too high, and the Paralympic Games athlete and active coach bonuses are worse off the Olympics; the government concept of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disabled sports is competition, the sport managerial no professionals with disabilities, resulting in funding subsidies and related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short, lack of publicity benefits, so that the association of administrative support is insufficient, resulting in uneven allocation of delegation quota. Taiwan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disabled sports, it is recommended to the government should identify the international disabled sports to competitive, inviting the professionals with disabilities to join the sport managerial, to increase the relevant subsidy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schools and agency together to develop the sources of disabled athletes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increase the general sports venues of the barrier-free facilities, training equipment and join the training mode to establish of general sports venues of the barrier-free environment and training equipment, join the mode of assemble for training,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imes for the personality disabled sports gam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sabled sports games, reduce to qualification of the elite disabled athletes's social security work and improve the Paralympic Games athlete and active coach bonus, and drive the media attention to the disabled sports to enhance the corporate sponsorship will.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歷史 7
第二節 我國參與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歷史 28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41
第五節 研究信效度 4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發展現況 46
第二節 國際身心障礙運動趨勢 52
第三節 我國參與帕拉林匹克運動會歷程情形 63
第四節 我國身心障礙運動發展現況 75
第五節 我國身心障礙運動未來發展方向 9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結論 100
第二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107
一、 中文文獻 107
二、 外文文獻 120
附錄 123
一、 訪談逐字稿 12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中國政府網 (2008)。北京殘奧會項目介紹。取自:https://goo.gl/jvinUV。取得日期:2017/06/20。
中國政府網 (2009)。中國殘疾人體育綜合訓練基地。取自:https://goo.gl/nd1BdE。取得日期:2017/06/25。
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4)。港協暨奧委會就索契2014冬奧中國香港代表團事件於2014年3月5日的回應。取自:https://goo.gl/HMmkK1。取得日期:2017/07/27。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2004)。我國2004年殘奧代表隊。取自:https://goo.gl/vJ4Typ。取得日期:2017/06/25。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2017)。首頁。取自:https://goo.gl/gpXSgD。取得日期:2017/06/26。
中國殘疾人體育協會 (2016)。我國2016年殘奧代表隊。取自:https://goo.gl/5uJznt。取得日期:2017/06/25。
中國殘疾人體育協會 (2017)。組織概況。取自:https://goo.gl/BF262i。
取得日期:2017/06/25。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2017a)。關於殘總。取自:http://www.ctsod.org.tw/。取得日期:2017/06/20。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2017b)。協會事跡。取自:http://www.ctsod.org.tw/。取得日期:2017/06/20。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2016)。國際奧會奧林匹克2020改革議題。取自:https://goo.gl/s4boiq。取得日期:2017/06/28
丌湘、葉曉月、楊裕隆 (1988)。不同參賽組別及運動經歷與大專軟網球員訓練環境困擾因素的關係。臺大體育學報,2,17-37。
王文科 (2009)。質的教育研究法(4版)。臺北市:師大。
王文科、王智弘 (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秀惠 (2006)。運動、民族主義與國際政治角力:二十世紀以來的國際運動比賽。取自:http://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article/200604/運動、民族主義與國際政治角力.pdf。取得日期: 2017/06/19。
王亭文、唐慧媛、王文宜 (2017)。孩子,讓我幫你!談競技運動中的父母涉入議題。中華體育季刊,31(2),161-170。
王信凱、黃健行 (2009)。運動無礙-淺談「運動」對身心障礙者的需求、權利與價值。2009兩岸運動觀光產業暨體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王雅萍、李加耀、林鼎淵 (2011)。中華民國殘障運動總會發展歷史考察(1983-2011)。第九屆東北亞體育運動史學術研討會,臺南市。
王楓、黃貝君 (2010)。世界優秀女子100m欄運動員奧運年的比賽安排分析。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6(5),36-38。
王靖鑫 (2002)。我國優秀運動選手獎勵政策一以國光體育獎章為對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漢忠、張嘉雄、范姜逸敏 (2017)。我國優秀運動選手獎勵與輔導之現況。國民體育季刊,46(1),5-10。
王誼邦 (2008)。由呂文德衛冕三商名人賽論國際賽事在台舉辦對台灣高球發展的重要性。淡江體育,11,150-158。
田文政 (1993)。大專院校運動場地使用規畫之研究。體育學報,16,115-132。
田家安、洪聰敏(2014)。城市棒球隊選手生涯規劃之現況探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2),254-265。
甘業芊 (2009)。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之介紹。大專體育,101,1-8。
行政院衛生署、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2009)。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行政院衛生署、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998)。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身心障礙國民運動委員會組織規程。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1999)。打造21世紀身心障礙體育運動願景。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3)。九十四至九十七年度中程施政草案。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6a)。中國體育運動制度。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6b)。德國體育運動制度。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0)。有功教練獎勵辦法。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1)。運動彩券經銷商體育運動專業知識認定標準。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朱敏進 (1994)。殘障者運動國際間未來發展趨勢。殘障體育運動會刊,1,10-12。
呂丁旺、王仁越 (2010)。考察日本財團法人及政府資訊公開制度報告。臺北市:法務部。
李士範、張家銘 (2008)。運動偏差行為對於臺灣運動彩券投注標的決策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74-183。
李元宏、曾沈連魁 (2013)。臺灣地區網球訓練班經營現況及其影響因素。成大體育學刊,45(2),55-67。
李世國、吳政昆 (2004)。中國高水平運動員實施獎勵狀況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8(2),94-101。
李亦珍 (2009)。後天失明者復原歷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良禹、孫衙聰 (2013)。教練領導行為與領導信任對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以北區運動代表隊為例,萬能學報,35,119 -128。
李建平、施致平 (2003)。大專優秀網球選手訓練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34,149-160。
李建璋 (2008)。運動員心理技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李建興、王宏義 (2008)。論足球教練如何成為專業的訓練者。大專體育,96,28-34。
李昭慶、林淑惠 (2002)。2000年世界優秀田徑運動員年齡之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6(1),155-161。
李雲光、蔡琪揚、羅興樑 (2015)。輪椅籃球運動介紹及選手核心肌群訓練。中華體育季刊,29(4),281-286。
李慶珠 (2008)。臨場心理支援的探討。取自:http://www.hkssep.org/chinese.htm。取得日期:2017/07/22。
吳昇光、李曜全、許弘昌 (2008)。台灣肢障桌球與游泳選手之運動傷害與分級特性分析。物理治療,33(1),41-48。
吳芝儀、李奉儒(譯) (1995)。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臺北市:桂冠。
吳長展 (2005)。中國優秀運動員獎勵制度之探討。大專體育,78,1-5。
吳郁銘 (2004)。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萬華會所會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縣。
吳純慧、河內清彥 (2010)。從失明時期探討中途失明者之日常生活問題與其相關影響因素。特殊教育學報,31,27-52。
吳萬福 (1996)。我國精英運動選手的培訓理念與具體做法。國民體育季刊,25(4),4-19。
吳錦雲 (1995)。男子100m、200m訓練模式之研究。臺北市:立昌出版社。
黃久玲 (2014)。企業贊助體育運動之探討。運動知識學報,11,143-153。
黃永旺、吳永發 (2005)。中國大陸獎勵制度對奧運會競技運動員之影響評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3),31-42。
黃金柱 (1984)。影響體育績優保送生訓練意願因素之調查分析。師大學報,29,229-286。
黃奕琵、許光麃 (2016)。優秀桌球運動員生涯規劃個案探討。身體文化學報,22,83-103。
黃榮松 (2001)。迷你網球。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網球委員會九十年度級教練講習手冊,18-21。
肖煥禹 (2009)。《日本體育白皮書》解讀。體育科研,30(5),17-25。
江廣和、陳俊欽 (2008)。運動訓練理論創新發展趨勢。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2(12),70-76。
邱慶宏 (1982)。本校特殊體育運動器材設備及其使用簡介。臺大體育,1,76-82。
周國金、陳玟瑾 (2011)。日韓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政策與制度。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周潔、倪明、楊榕 (2006)。新時期我國現/退役運動員文化教育發展方向的研究。湖北體育科技,25(6),636-638。
法務部 (2015)。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條文。取自:https://goo.gl/WZq51s。取得日期:2017/07/12。
林川詠、范春源 (2012)。我國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之變遷(1973~2010)。台東大學體育學報,16,1-19。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 ,3(2),122-136。
林房儹、林文郎、莊木貴、黃煜、張振崗、呂佳霙、王慶堂 (2004)。我國運動休閒產 業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展緯 (2005)。日月潭與冬山河水上划船訓練中心訓練環境的優略(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鎮坤 (2003)。身心障礙者運動人口倍增策略-一個政策分析的觀點。國民體育季刊,32(2),53-57。
林麗惠 (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顯丞、闕維正 (2015)。2017 世界大學運動會賦予大專院校排球運動的契機。大專體育,133,22-29 。
侯力波、陳紹杰 (2008)。先進複合材料與運動器材。高科技纖維與應用,33(5),31-34。
洪立、余宗龍 (2007)。我國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大專體育,88,100-108。
洪志昌 (2002)。我國與美國、韓國、澳大利亞運動訓練中心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洪惠娟 (2013)。淺論女性主義崛起對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競賽意識與表現之探討-以101 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為例。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2(2), 55-65。
洪嘉文 (2001)。學校體育發展現況。學校體育,11 ( 4 ),4 -13。
胡幼慧 (1996)。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質性研究。臺北市:巨流。
胡躍進、顧月蘭 (1992)。系統化訓練在男子400米訓練中的運用一談短跑運動員謝宏的92年訓練。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23-25。
柯明期 (2003)。中途失明者適應與重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柳冠銘、楊竣凱、陳浩翰、朱銳錡 (2011)。企業舉辦國際表演賽對企業形象與客群知覺價值關係之探討-以蓬勃運動事業有限公司舉辦傳奇再現夢幻球星邀請賽為例。休閒事業管理系學生專題集,臺中市。
施婉婷、王俊人 (2014)。運動彩劵購買決策因素:方法目的鏈之應用。大專體育學刊,16(2),136-150。
俞智贏 (2007)。從博奕論談體操訓練思維:以2005 年東亞運體操賽為例。大專體育,90,121-127。
姜凱心、李建興 (2016)。流浪者之歌-臺灣羽球學生運動員奧運逐夢歷程自我敘說。運動文化研究,29,29-60。
陶于、周兵 (2007)。「比賽訓練法」與「以賽帶練」的訓練學闡釋與思。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3(3),1-8。
徐元民、郭憲偉 (2011)。臺灣百年體育運動賽會回顧與前瞻。學校體育,21(4),51-55。
徐宇瓊 (2009)。輪椅運動的歷史。取自:http://www.tdpsf.org/myweb/。取得日期:2017/06/20。
陳向明 (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欣漪、莊艷惠 (2010)。淺談運動員臨場心理支援,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系刊,10,33-39。
陳金榮 (2013)。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推動殘障運動之現況與展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亞甄 (2008)。承辦世界運動會對區域發展之公共價值評估2009世運會對高雄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承功 (2002)。薩瑪蘭奇對現代奧林匹克活動貢獻之研究(1980-200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雨鑫 (2009)。臺灣運動彩券的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38(1),59-60。
陳益晟 (2008)。桃園市高齡者運動休閒涉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體育推廣學系,桃園縣。
陳鈺方 (2004)。探索運動員追求自我實現的可能性:從交易領導與專型領導理論探討之。中華體育季刊,18(2),43-49。
陳鈺芳、高三福 (2006)。要求與領導行為一致性、領導信任與效能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4),63-77。
陳鴻雁、陳楷傑 (2009)。臺灣舉辦國際性運動賽會之關鍵成功因素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8,17-33。
唐娜 (2008)。從奧運到醫療。醫藥人期刊,87,57-61。
馬啟偉、張力為 (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馬媛媛、常生 (2009)。中國田徑運動競賽的主要發展趨勢。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精品論文,20(1),347-356。
高馨玲、任麗華 (2005)。智能障礙者維持就 業階段工作適應之探討-以三位中度智能障礙女性為例。特殊教育舉復健學報,13,179-207。
張育瑋、盧美麗、蔡文宬 (2012)。身心障礙保齡球選手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10,21-28。
張育愷 (2013)。激發運動員的顛峰表現─運動心理學。科學發展,492,30-35。
張林芳 (2012)。論中國殘疾人體育政策 。人民網。取自:http://www.people.com.cn/。取得日期:2017/06/19。
張厚福 (1999)。我國運動員幾個主要權利的保護。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3(4),10-13。
張振、宋明偉 (2010)。世界優秀短跑運動員200年奧運會前參賽頻率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1,109-111。
張福生 (2008)。台灣與國際不同級別視障男子田徑選手競賽成績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朝琴 (2014)。友善職場:以職務再設計探究肢體障礙者工作權的實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2(1),38-53。
莊秀惠 (2010)。影響雇主僱用身心障礙者意願因素之研究–以澎湖縣旅館業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莊慶棋、林紀玲、吳穌 (2010)。休閒參與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身心障礙者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2),44-60。
文匯報(2012,8月25日)。國家奧運金牌選手帶來自豪與鼓勵。文匯報,A6版。
張少熙、黃睿宏 (2009)。舉辦大型運動賽事對城市永續發展之影響-以高雄2009世運為例。城市發展,8,8-24。
張少熙 (2010)。2008年北京帕運對臺灣殘障運動的啟示與影響。殘障體育運動會刊,20,21-25。
張志剛 (2012)。思入風雲:何來龍象之爭。取自:http://orientaldaily.on.cc/。取得日期:2017/06/19。
張恆豪、顏詩耕 (2012)。從慈善邁向權利:臺灣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33,402-416。
張碩文、陳耀宏 (2008)。臺南市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發展之研究。2008國際運動知識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南縣。
許立宏 (2013)。失能運動與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國際組織發展趨勢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42)3, 10-21。
許麗蕙 (2009)。優秀帕運運動員運動參與動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教育部 (1993)。推廣特殊體育及殘障運動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1997)。教育部獎助績優殘障運動選手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 (2012)。我國參加倫敦奧運備戰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41(2),40-42。
教育部體育署 (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 (2015)。績優身心障礙運動選手及其有功教練獎勵辦法。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體育署 (2016)。績優運動選手就業輔導辦法。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黃文盛 (2007)。2006 年第九屆遠南運動會游泳比賽參賽心得報告。適應體育電子報,39,49-55。
黃郁綺、陳昱文、湯添進 (2016)。世界競技運動強國青少年選手培訓體系之困境探析。中華體育季刊,30(3),161-170
黃昆輝 (200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振紅 (2007)。企業參與運動贊助效益之探討。淡江體育,10,183-194。
黃啟煌 (2006)。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的現況與未來。國民體育季刊,35(1),16-21。
黃啟煌 (2013)。運動員的守護天使。科學發展月刊,492,6-9。
黃啟煌 (2016)。備戰 2016 里約奧運後勤支援。運動表現期刊,3(2),85-90。
黃瑞琴 (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國恩、楊穎超 (2004)。體育活動與綜合國力:以中共申辦2008年奧運為例。大專體育,71,59-64。
馮冠超 (2012)。獎牌背後那看不見的手。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取得日期:2017/06/19。
程紹同 (2004)。運動賽會管理–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揚智。
湯善森 (2015)。教練行為問卷的因素結構與運動員變項的關係探討。政大體育研究,18,43-48。
湯銘新 (2004)。我國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史。國民體育季刊,33(2),29-34。
彭貽海、徐本力 (2001)。論國際競技體育發展的新變化。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5(2),53-56。
程瑞福 (2004)。台灣地區體育教師專業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31-42。
程寶玉、賀峰 (2007)。以案例分析看家庭培養競技人才方式-以斯諾克運動員丁俊暉為個案。湖北體育科技,26(6),626-627。
曾慧青 (2010)。台灣申辦國際賽會之評析。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游慧珍 (2011)。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之探討。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473-490。
詹元碩 (2014)。淺談德國身心障礙運動。國民體育季刊,43(3),59-62。
詹元碩、黃韻玲 (2007)。德國殘障運動政策發展與殘障運動指導人才培養。臺大體育,46,57 -64。
葉至誠 (2000)。社會科學概論。新北市:揚智。
葉雪鳳 (2010)。2010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宗文 (2005)。非營利體育組織人力資源現況及其因應策略。國民體育季刊。2(34),63-70。
楊佳政 (2007)。網球選手一般性「選才」辦法之探討。競技運動,9(2),31-35。
楊明雄 (1985)。我國運動績優學生升學輔導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集刊,12,245-367。
楊雪慧 (2009)。字母拼讀法和多媒體圖像記憶法對國中資源班學生英語字彙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國華 (2001)。參加比賽對田徑運動員之影響。大專體育, 57,32-36。
萬明美 (2000)。中途失明成人致盲原因及適應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59-78。
鄭三權 (2009)。臺北市地區高齡族群休閒需求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3),160-171。
鄭敏雄、劉一民 (1991)。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以參加79 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國手選拔賽之球隊為例。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八十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報告書,235-252。
鄭舜平、林朝加 (2009 )。身心障礙運動競技。臺灣醫學,13 ( 6 ),606-609。
趙玨 (1999)。台灣碳纖維運動器材市場現況及發展。高科技纖維與應用,24(6),1-4。
廖文志、成之約、王瀅婷 (2016)。都會區銀髮人才資源適任工作類別。臺北市: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黎天生、李光武、黃崇儒、陳建利、陳堅雄 (2007)。探討協助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可行方向。北體學報,15,214-222。
蔡文鳳 (2003)。師範院校加強國家培訓選手學業及就業輔導策略之研議。屏師體育,7,74-79。
蔡佳良、黃啟煌 (2004)。身心障礙運動員運動傷害的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8(1),35-41。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賴淑蘭、陳貴珍 (2009)。成年後失明者學習方案暨參與阻礙研究。復健諮商,3,1-30。
賴名彥、畢璐鑾 (2007)。非營利體育組織爭取社會資源之策略應用。大專體育,92,53-59。
賴復寰 (1998)。殘障體育運動概論。 臺北市:中正。
賴復寰、陳金榮 (2012)。我國參加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競技種類項目與選手。國民體育季刊,41(2),33-38。
闕月清、游添燈 (2000)。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顏姿卉、陳振明、葉靖雲、江秋樺 (2016)。一位後天視覺障礙者的生活適應與職業選擇歷程之敘說研究。惠明特殊教育學刊,3,45-69。
魏香明 (2008)。臺灣競技運動發展歷程之研究(1949-2008)。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7,7-16 。
魏香明 (2015)。臺灣競技運動發展之目標定位及實現策略。大專體育學刊,17(1),1-17。
魏瑜慧 (2008)。台灣教育高齡學相關學位論文研究取向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簡素枝 (2004)。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羅中岳 (2006)。以社交生活型態為基礎之中高齡者部落格介面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臺北市。
羅志勇、周資眾 (2010)。體育教師與運動教練的任務與功能-以網球為例。屏東教大體育,13,195-200。
羅慕謙 (2005)。做個超級老師。台北市:寂天文化。
羅鴻仁 (2008)。大學運動績優生運動訓練現況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5,135-149。
饒哲瑋 (2012)。同儕指導應用於智能障礙學生運動技能學習之研究-以足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蘇雄飛 (1989)。大陸選手培訓成功因素的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4),26-32。
蘇嘉祥 (2008)。運動巨人張星賢:第一位參加奧運的台灣人。 臺灣:聯經。
蘇嘉祥 (2015)。我國參加世大運的歷史與意義─ 亮麗、耀眼,投資報酬率高。國民體育季刊,44(3),5-11。
嚴嘉楓、林金定 (2003)。身心障礙者人權與福利政策發展。身心障礙研究,1(1),20-31。
二、外文文獻
Agitos Foundation. (2017). Re: Next generation to be shown ‘I’m Possible’. Retrived June 26,2017, form https://goo.gl/Lje3gj.
Allen, M. (1988). Adjustment of adults to a visual impairment: Preliminary finding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10 572).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PL101-336), Federal Register. July 26, 1990
Asian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7). Re:Asia Para Games. Retrived June 26,2017, form https://goo.gl/Nzpz4o.
Berg, B.L. (2004).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New York, NY: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Chirban, J. T. (1996). Interviewing in depth: The interactiverelational approa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td.
Claudine Sherrill (1995).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Recreation and Sport-Cross 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4)/Brown & Benchmark.
Coakley, J. J. (1983). Leaving competitive sport: Retirement or rebirth. Quest, 35(1), 1-11.
Die Deutsche Behindertensport Jugend. (2015). Re: Jugendcamp für Kinder und Jugendliche mit Amputationen und Gliedmaßenfehlbildungen. Retrived May 25,2015, form https://goo.gl/j4TTxx.
Harwood, T., & Clarke, J. (2006). Grounding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practice.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3(1), 29-39.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12). Re: IOC and IPC sign agreement extension until 2020.Retrived June 26,2017, form https://goo.gl/i3y3Ts.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1). Re: South Africa to make 2020 Olympic bid.Retrived July,13,2011, form https://goo.gl/yzmFos.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4). Re: Maria Lyle named Allianz Athlete of the Month Best Youngster.
Retrived September 26,2014, form https://goo.gl/Y89Bzy.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6). Re: four in men’s 1,500m finish faster than Olympics. Retrived December 24,2016, form https://goo.gl/JW8a38.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7a). R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Retrived June 26,2017, form https://goo.gl/1pGD7u.
International Paralympic Committee. (2017b). Re: IPC operational structure.Retrived June 26,2017, form https://goo.gl/AkUaby.
Jan Godfrey & Marilee Weisman. (2009). A History of Wheelchair Sports: Sir Ludwig Guttmann.
Kim, S. S. and J. F. Petrick (2005).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impacts of the FIFA2002 World Cup: the case of Seoul as a host city. Tourism Management. 26:25-38.
Lunenberg, M., & Willemse, M. (2006).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ors.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9(1), 81-98
May, T. (2001). Social Research Issues, Methods and Process (3rd Ed.).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McCormack,D.A.R.,Reid, D.C.,Steadward,R.D.,& Syrotuik,D.G. (1991).Injury profiles in wheelchair athletes:results of a retrospective survey.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1, 35-40.
Moschkovich, J. N., & Brenner, M. E. (2000). Integrating naturalistic paradigm into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cognition and learning. In A. Kelly & R. Lesh (Eds.), Handbook.
Olympic and Amateur Sports Act in the Omnibus Appropriations Bill (PL105-277), Federal Register. October 21, 1998.
Peter Walker.(2012). London 2012:Taiwan compete reluctantly under flag of convenience. The Guardian.Retrived July 30,2012. form https://goo.gl/EYJfqM.
Roche, M. (1994). "Mega-events and urban policy", Annals of Tourism.
Roessier, R. T., Rumrill, P. D., & Fitzgerald, S. M. (2004). Factors affecting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employed adul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70(3), 42-50.
Sternberg,R.J., & Williams,W.M.(2002). Education Psychology. Boston:Allyn and Bacon.
Stefan, G. (2007). An exploration of HR policies and practices affec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hotel industry in major Canadian tourism destinations,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6, 666–686.
Special Olympics (2017). Re:The Athletes of Special Olympics.Retrived June 26,2017, form https://goo.gl/eZR2o1.
The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 Federal Register.1993.
The Disability Services Act, Federal Register.1986.
The Rehabilitation Act(PL93-112), Federal Register. September 26, 1973.
Wagen,L.V. D. (2001), "Event management for tourism, Cultural, business and Sporting events".
Yvonna S. Lincoln, Egon G. Guba.(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SAGE, New York by Sara Miller McCun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漢忠、張嘉雄、范姜逸敏 (2017)。我國優秀運動選手獎勵與輔導之現況。國民體育季刊,46(1),5-10。
2. 王誼邦 (2008)。由呂文德衛冕三商名人賽論國際賽事在台舉辦對台灣高球發展的重要性。淡江體育,11,150-158。
3. 田文政 (1993)。大專院校運動場地使用規畫之研究。體育學報,16,115-132。
4. 田家安、洪聰敏(2014)。城市棒球隊選手生涯規劃之現況探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2),254-265。
5. 甘業芊 (2009)。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之介紹。大專體育,101,1-8。
6. 李元宏、曾沈連魁 (2013)。臺灣地區網球訓練班經營現況及其影響因素。成大體育學刊,45(2),55-67。
7. 李世國、吳政昆 (2004)。中國高水平運動員實施獎勵狀況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8(2),94-101。
8. 李良禹、孫衙聰 (2013)。教練領導行為與領導信任對團隊凝聚力之相關研究-以北區運動代表隊為例,萬能學報,35,119 -128。
9. 李建平、施致平 (2003)。大專優秀網球選手訓練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34,149-160。
10. 李建興、王宏義 (2008)。論足球教練如何成為專業的訓練者。大專體育,96,28-34。
11. 李昭慶、林淑惠 (2002)。2000年世界優秀田徑運動員年齡之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6(1),155-161。
12. 李雲光、蔡琪揚、羅興樑 (2015)。輪椅籃球運動介紹及選手核心肌群訓練。中華體育季刊,29(4),281-286。
13. 吳昇光、李曜全、許弘昌 (2008)。台灣肢障桌球與游泳選手之運動傷害與分級特性分析。物理治療,33(1),41-48。
14. 吳長展 (2005)。中國優秀運動員獎勵制度之探討。大專體育,78,1-5。
15. 吳純慧、河內清彥 (2010)。從失明時期探討中途失明者之日常生活問題與其相關影響因素。特殊教育學報,31,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