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7 05: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秀
研究生(外文):Mei-Siou Chen
論文名稱:性侵害犯罪與社區處遇制度之研究-以軍人犯性侵害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sexual crime and ommunity treatment system:focus on military sexual offender
指導教授:許福生許福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管理學院
系所名稱: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性侵害社區處遇科技設備監控預防性測謊觀護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8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為有效處遇性侵害犯罪加害人防止其再犯,法務部提出建構以觀護系統為主軸之「性侵害案件受保護管束人社區監督輔導網絡」以茲配合,是以性侵害犯罪加害人除必須在監獄中接受治療外,返回社區後亦需接受身心治療與輔導教育、嚴密監控措施(如密集約談、訪視、宵禁、指定住居、測謊、科技設備監控)及登記、報到,並供特定人查閱。軍中性侵害犯罪之治療與處遇雖與司法同樣受監獄行刑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等法律之規範,但軍法刑事政策自有其不同於司法之特別考量,是以探究軍法對於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社區處遇究有何不同於司法之處,乃本論文主要研究動機。本論文共分六章,茲摘述如下: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係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及論文架構提出簡要說明。
第二章則就性侵害與犯罪及刑罰規範等做介紹,並整理有關性侵害犯罪之定義、特性、加害人之分類與現況統計資料,以通盤了解目前國內性侵害犯罪現況;另外分析與性侵害犯罪有關之法律規範,針對其立法演進加以探討。
在第三章中,先說明社區處遇之理論基礎,再帶到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社區處遇之理念與目標,並論及目前以「監控」為取向之社區處遇模式,試圖使美國「鑽石模式」監督圖與我國社區處遇模式相結合。
而第四章當中,則分別介紹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與新加坡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治療與處遇現況,並與國內制度、現況作比較,以茲為軍中處遇之參考。
至於第五章,除分析軍人犯性侵害案件之特性外,並介紹目前軍事監獄對於性侵害犯罪受刑人之治療處遇方式,以釐清軍人犯性侵害與非軍人犯性侵害之處遇不同。之後以軍法觀護人立場,從社區監督、身心治療與科技設備監控,就分析所得之「軍中之特殊性」,針對現行軍人犯性侵害案件社區處遇之現況加以探討。
第六章則提出本論文結論與建議,俾供之後研究者及軍法實務界參考。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
第二章 性侵害犯罪之類型 7
第一節 性侵害與犯罪 7
第一項 性侵害犯罪之定義 7
第二項 性侵害犯罪的特性 8
第三項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分類 13
第四項 高危險連續性罪犯的發現 17
第二節 性侵害犯罪與刑事法律關係 20
第一項 性侵害犯罪與刑法 20
第二項 性侵害犯罪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28
第三項 性侵害犯罪與監獄行刑法 33
第四項 性侵害犯罪與陸海空軍刑法 35
第三節 我國性侵害犯罪現況 36
第四節 小結 42
第三章 性侵害犯罪與社區處遇 45
第一節 社區處遇之基本理念 45
第一項 社區處遇的意義 45
第二項 社區處遇的理論基礎 46
第三項 社區處遇的歸類 48
第四項 社區處遇的優點及限制 51
第二節 以監控為取向之社區處遇 53
第一項 美國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社區處遇 54
第二項 英國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社區處遇 57
第三項 加拿大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社區處遇 58
第四項 我國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社區處遇 58
第三節 小結 60
第四章 性侵害犯罪之治療與社區處遇現況 62
第一節 監獄治療與社區治療 62
第一項 美國方面 64
第二項 英國與加拿大 67
第三項 我國方面 69
第二節 科技設備監控 72
第一項 科技設備監控與刑事司法 72
第二項 科技監控設備與運作系統 74
第三項 外國立法例 80
第四項 我國科技設備監控之規定 85
第三節 登記及查閱制 86
第一項 梅根法案的背景 87
第二項 我國相關規定 88
第四節 運用於性侵害犯罪之測謊 89
第一項 測謊之定義 90
第二項 測謊之演進 90
第三項 測謊理論與測謊儀器 92
第四項 測謊與性侵害犯罪 95
第五項 我國規定 97
第五節 小結 99
第五章 軍人犯性侵害犯罪之社區處遇現況與問題 103
第一節 軍中性侵害犯罪之特性 103
第一項 概念釐清:軍人&軍人犯 103
第二項 軍中性侵害案件與軍事審判處遇 104
第三項 軍人犯性侵害犯罪之治療處遇 108
第二節 社區監督之現況與問題 111
第一項 密集觀護 113
第二項 驗尿 116
第三項 登記報到及查閱 117
第三節 身心治療與輔導教育之現況與問題 117
第四節 預防性測謊之現況與問題 121
第五節 科技設備監控之現況與問題 125
第一項 科技設備監控之過渡方案 126
第二項 實行現況 127
第三項 軍法機關適用科技設備監控之評估 128
第六節 小結 13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34
第一節 結論 134
第二節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4
附錄 154
訪談一:南部地方軍事法院檢察署軍法觀護人 154
訪談二:北部地方軍事法院檢察署軍事檢察官 156
訪談三:中部地方軍事法院檢察署軍法觀護人 159
訪談四:東部地方軍事法院檢察署軍事檢察官兼軍法觀護人 160
訪談五:板橋地檢署觀護人兼任北區測謊中心測謊員 162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相同者依出版日期)
1.丁道源,刑事政策學,自版,2002年。
2.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洪葉文化公司出版,1994年。
3.王燦槐,臺灣性侵害受害者之創傷-理論、內涵與服務,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3月。
4.林山田,刑罰學,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92年。
5.林山田,刑法各論罪,自版,2005年。
6.林山田、林東茂,犯罪學,三民書局,1995年8月。
7.林茂榮、楊士隆,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8.林明傑,法律犯罪心理學,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4年2月。
9.侯友宜,性侵害殺人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6月。
10.袁士枚,軍刑法詮釋,自版,1980年5月。
11.高恒信譯,Janice K.Marques 著,性侵害者之高危險情境因素, 性侵害再犯之防治,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年出版。
12.高鳳仙,性暴力防治法規-性侵害、性騷擾及性交易相關問題,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3.許春金,犯罪學,三民書局,1993年。
14.許福生,變動時期的刑事政策,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15.許福生,刑事政策學,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8月。
16.陳若璋,性罪犯心理學,張老師文化,2007年8月。
17.黃茂榮,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32)-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3年7月。
18.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19.廖鳳池,認知治療理論與技術,天馬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
20.蔡德輝,犯罪學:犯罪理論與犯罪防治,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年2月。
21.蔡德輝、楊士隆著,犯罪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3 月。
22.蔡兆誠,最好與最壞的時代:當代司法與人權評論,2000年。
23.張甘妹,刑事政策,三民書局,1997年4月。
24.謝瑞智,中外刑事政策之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1987年6月。
25.謝添富、趙晞華,修正軍事審判法論釋,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二、專書文章(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相同者依出版日期)
1.余麗貞,2005年刑法保安處分章修正之說明及對實務運作之影響,收錄於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2005年,臺灣刑事法學會。
2.林明傑,性罪犯之心理病理及危險評估,收錄於法律犯罪心理學,2004年2月初版1刷,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3.林明傑、曾姿雅,性侵害犯罪問題與防治對策,收錄於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5月。
4.陳筱萍、鄭添成、周煌智,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獄內治療,收錄於周煌智、文榮光主編,性侵害犯罪防治學-理論與臨床實務應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5.蔡德輝、鄧煌發,社區犯罪矯治處遇之發展與未來趨勢,收錄於楊士隆、林健陽主編,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5月。
6.蔡景宏、龍佛衛,測謊技術在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評估與運用,收錄於周煌智、文榮光主編,性侵害犯罪防法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4月。
7.陳筱萍、周煌智,性侵害犯罪被害人的創傷與治療,收錄於周煌智、文榮光主編,性侵害犯罪防法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4月。
8.沈勝昂,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社區監督,收錄於周煌智、文榮光主編,性侵害犯罪防治學-理論與臨床實務應用,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4月。
9.鄧煌發,社區處遇,收錄於許春金主編,刑事司法概論,自版,2001年。

三、期刊文章(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相同者依出版日期)
1.李紹威,陸海空軍刑法修正之刑事政策,軍法專刊,第43卷第12期,1997年12月。
2.李清泉,受刑人在假釋期間應否服兵役,法務通訊,第2031期,1991年5月3日。
3.李聖傑,從性自主權思考刑法的性行為,中原財經法學,第10期,2003年6月。
4.李瑞典、軍法觀護工作回顧與前瞻,軍法專刊,第52卷第3期,2006年3月。
5.邱惟真、邱思潔、李粵羚,三個月的性侵害加害人社區輔導教育團體該做什麼:政策與實務的對話,輔導季刊,第43卷第2期,2007年6月。
6.孟玉梅,新刑法與性犯罪,全國律師,第9卷第9期,2005年9月。
7.吳景欽,利用電子監控解消性侵害犯再犯疑慮之立法評析,軍法專刊第51卷第8期,2005年8月。
8.吳文正,從精神醫學之觀點探討性侵害加害人之強制治療,全國律師,第9卷第10期,2005年10月。
9.林世英譯,藤本哲也著,美國刑事司法的歷史和現況,刑事法雜誌,第35卷第5期,1991年10月。
10.林東茂,刑法體系對於集團犯罪的回應,臺灣法學會學報,第18輯,1997年11月。
11.林故廷,測謊技術之沿革,刑事科學,第48期,1999年9月。
12.林明傑,美國性犯罪心理療方案及技術暨我國改進之道,社區發展季刊,第82期,1998年。
13.林明傑、張晏綾、陳英明、沈勝昂,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處遇-較佳方案及三個爭議方案,月旦法學,第96期,2003年5月。
14.林明傑,性犯罪之再犯率、危險評估、及未來法律展望,律師雜誌,第301期,2004年10月。
15.林順昌,犯罪者處遇新動向-以日本中間處遇制度之發展為中心,月旦法學,第130期,2006年3月。
16.法思齊,論性侵害犯罪之本質與修正,月旦法學,第145期,2007年6月。
17.周煌智,性侵害加害人的特徵與治療策略,公共衛生,第27卷第1期,1990年4月。
18.周愫嫻、張祥儀,突圍:論性侵害犯罪人再社會化之可能性,月旦法學,第96期,2003年5月。
19.徐畢卿、謝素真、趙文杏,認識性侵害,護理雜誌,第48卷第2期,2001年4月。
20.陳志龍,刑法的目的與預防理論,臺大法學論叢,第23卷第1期,1994年1月。
21.陳若璋, 劉志如,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輔導教育制度與再犯率分析評估,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999年4月。
22.陳若璋,從楊姓受刑人談性暴力連續犯(SVP)人,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1期,2001年12月。
23.陳若璋、劉志如、王家駿,性暴力連續犯危險因子分析研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3期,2002年5月。
24.陳志龍,性犯罪者排除於假釋之外-就刑事制裁體系的基本觀念探討,月旦法學,第96期,2003年5月。
25.許福生,強姦罪行為之檢討,警政學報,第22期,1993年3月。
26.許福生,強制猥褻罪之猥褻概念,警大法學論叢,創刊號,1996年3月。
27.許福生,美國社區處遇的新方案-以電子監控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2期,1998年3月。
28.許玉秀,妨害性自主之強制、乘機與利用權勢-何謂性自主?,臺灣本土法學,第42期,2003年1月。
29.許福生,犯罪者處遇理念變遷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6期,2003年2月。
30.許福生,科技設備監控在再犯預防之運用-以性侵害犯社區監控為例,刑事法雜誌,第51卷第2期,2007年4月。
31.張秀鴛,性侵害犯罪面面觀,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1期,2001年12月。
32.黃富源,工作場所性騷擾及其預防之研究,師說,第82期,1993年6月。
33.黃富源,校園校騷擾與性侵害,學生輔導通訊,第48期,1997年1月。
34.黃富源,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登記與公告制度與其法律問題,月旦法學,第96期,2003年5月。
35.黃玉臻,性侵害防治介紹,慈濟醫學雜誌,第17卷第5期,2005年12月。
36.詹明華、李文章,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犯罪偵防上之應用,刑事科學,第59期,2005年9月。
37.靳宗立,性罪犯強制治療立法修正之介紹與檢討,全國律師,第9卷第10期,2005年10月。
38.楊士隆、鄭添成、陳英明,性犯罪者之處遇與矯治制度,月旦法學,第96期,2003年5月。
39.鄧煌發,社區處遇之探討,警學叢刊,第30卷3期,1999年11月。
40.蔡德輝、楊士隆,犯罪矯正新趨勢:社區處遇制度之可行性研究,法學叢刊,第179期,2000年7月。
41.蔡景宏、龍佛衛、曾冬勝,測謊對於性侵害受刑犯否認態度之運用,臺灣精神醫學,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
42.劉邦繡、蕭丁苑,刑事執行程序中之假釋與保護管束,法令月刊,第55卷第12期,2004年12月。
43.趙晞華,性罪犯強制治療制度之探討,法令月刊,第54卷4期,2003年4月。
44.趙晞華,軍事審判應否引進緩起訴制度之研究,軍法專刊,第49卷第11期,2003年11月。
45.盧映潔,我國刑法修正草案有關保安處分修正條文之評釋,臺灣本土法學,第46期,2003年5月。
46.簡慧娟,性侵害犯罪防治法94年2月5日修正內容簡介,全國律師,第9卷第9期,2005年9月。
47.羅燦煐,強暴是有意識的犯罪選擇-簡介美國夏威夷州強暴犯教育處遇方案,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13期,1990年11月。
48.羅時強,測謊在性侵害犯罪防治上之運用,警光雜誌,第562期,2003年5月。

四、研討會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林明傑,如何行個案資料進行性侵害加害人之評估,收錄推動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南區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2.高鳳仙,我國性侵害受害兒童保護之政策回顧與展望,收錄於財團法人刑事法雜誌社基金會主辦,犯罪與社會研討會-以兒童性侵害之保護為中心,2006年8月29日。
3.陳若璋,性罪犯評估要素,收錄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評估專業訓練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
4.黃政吉,論紓解矯正機關超額收容問題之方式,收錄於犯罪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
5.趙庸生,社區處遇理念及其施行,第一屆中美防制犯罪研究會論文集,1988年。
6.盧映潔,我國刑法修正草案有關保安處分修正條文之評釋,收錄於「掌握學術新趨勢,接軌國際化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3月。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白崢智,我國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社區處遇之探討-以成年觀護系統為研究範疇,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2.易承翰,從性騷擾之法規範論國軍性騷擾之防治,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3.陳玉琳,我國成年觀護制度之法規研究-以觀護法草案芻議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4.陳英明,性侵害加害人接受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陳正琳,軍中性侵害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
6.張淙瀚,軍事審判應否實施緩起訴制度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7.楊從健,軍事刑法立法主義之研究-兼論我國陸海空軍刑法之修正方向,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8.楊萬郁,論軍事法益在刑法保護法益上之地位,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9.黃軍義,強姦行為之心理歷程的動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10.周煌智,921大地震倖存者精神疾病追蹤研究,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11.周文虎,運用科技設備監控性侵害犯罪者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2.魏士凱,科技設備監控之理論與實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六、外文文獻(依論文引用先後排列)
1.Gole, G.F.,(1995)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cess. CA: Wadsworth..
2.Gorth, A. N. & Holmstrom , L. L. (1977). Rape : power, anger, and sexua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4(11).
3.Gorth, A. N., &Burgess, A. W.(1979). Men who rape: The psychology of the offender. NY: plenum.
4.Lin, M. J., Maxwell, R. S., &Barclay, A. M.(2000). The propor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x offenders and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in treating them: A comparison of the perceptions by clinicians in Taiwan and in Michi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44(2),
5.Morris , Norval and Michael Tonry , Between Prison And Probation: Intermediate Punishments in a Rational Sentencing Syst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6.Clear , T. R . &Cole , G . F.( 1986)American Corrections, NY: Brooks /Cole。
7.Fox, V. (1976)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y. NJ : Prentice-Hall.
8.Lab, Steven P.( 1992) , Crime Prevention :Approaches, Practices and Evaluations, Second Edition, OH:Anderson,
9.Edited by D.Richard Laws,(1997) Sexual Deviance. New York。
10.Marshall, W.L,Hudson, S.M.&Ward, T.. (1992)Sex deviance In P.H. Wilson(Ed.)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Relapse Prevention. London:Guilford.
11.Fabiano, E.A., Porporino F.J. &Robinson D.(1991) Canada’s Cognitive Skills Program Corrects Offenders’ Faculty Thinking. Corrections Today. Vol.53, No.5, , American Corrcetional Association Press.
12.Gorden, A.&Porporino F.J.(1991) Canada Targets Sex Offenders According toTreatment Needs. Corrections Today. Vol.53, No.5, American Correctional Association Press.
13.Snow, P.(1999) Electronic Monitoring of Offend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Computers and Technology, 13, 3,。
14.Ann H Crowe , Linda Sydney ,Pat Bancroft and Beverly Lawrence(2002), Offender supervision with electronic technology, American Probation and Parole Association.
15.Mayer, M. (2004) Evaluation of a Pilot Project in Electronic Monitoring.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Foreign and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 Freiburg.
16.“Will Electronic Monitoring have a Future in Europe?” workshop, June 13-15, 2002 in Freibure(Germany).
17.Francoise Richardson,“Electronic Tagging of Offenders:Trials in England”,The Howard Journal Vol 38 No 2. May 99。
18.Hansom, R.K,Scott, H.,and Steffy,R.A.(1995).A Comparison of Child Molesters and Non-Sexual Criminals:Risk Predictors and Long-term Recidivis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vol.32,.
19.Alexander, M.A.(1999) Sexual Offender Treatment Efficacy Revisited. Sexual Abuse: A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 vol. 11,.

七、網路資料(依論文引用先後排列)
1.林式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http://www.sop.crg.tw/921ta4.htm.
2.黃爾璇,審慎評估犯罪處遇制度之可行性,2001年5月4日:http://www.wufi.org.tw/ng/ng252.htm。
3.陳若璋,我們關心性侵犯假釋後處遇治療,女性電子報,第142期: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41.htm。
4.電子監控假釋犯,美國是先趨,深耕教育-科技反思:http://sg.ck.tp.edu.tw/introspection/2005_9_26101913.htm,2005年9月26日
5.英國內政部官方網站:http://www.homeoffice.gov.uk/justice/sentencing/criminaljusticeact2003。
6.黃徵男,新加坡刑罰、獄政與青少年犯罪防治策略:http://www.mtp.moj.gov.tw。
7.楊財坤、劉正君,測謊器應用於假釋審查工作之探討:http://www.ksd.moj.gov.tw/article.asp,2004 年9 月6 日。
8.法務部:施行電子監控迄今沒有違規現象,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Print/0,4670,110105x112007091401346,00.html,2007年9月14日。

八、官方資料(依出版日期先後排列)
1.立法院公報,83卷7期2861號上冊,1994年。
2.立法院公報83卷20期2694號1994年。
3.張錦麗,性犯罪被害人之保護,法務部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1998年6月。
4.陳鴻斌,測謊證據能力之研究,司法院司法行政廰編輯,1999年6月。
5.陳文琪,仿美國加州採取三振法立法之可行性,法務部檢討暨改進當前刑事政策研究小組研究資料彙篇,1999年。
6.林明傑,美國性罪犯治療的理論與技術,推動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身心治療及輔導教育研討會會議手冊,1999年,內政部性侵害犯罪防治委員會。
7.候崇文、周愫嫻,性侵害案件偵查心理描繪技術運用,2000年,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專題報告。
8.楊士隆、吳芝儀等,認知行為處遇法在犯罪矯正上之應用,2000年,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印行。
9.陳若璋,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模式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001年7月。
10.陳若璋,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模式之再探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003年5月。
11.沈勝昂,建構本土化性侵害加害人社區監控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及嘉義市為實驗社區方案,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003年11月。
12.曹光文、黃金島,建立性侵害犯罪人觀護監督治療網絡之研究,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專案研究報告(未發表),2004年8月23日。
13.鄭添成,科技設備監控運用於保護管束可行性評估報告,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檢察署研究發展報告,2004年11月。
14.吳景欽,對假釋犯為電子監控之可行性探討,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3期,2005年3月。
15.孫冀薇,淺談性侵害犯罪處遇架構,公訴達人--務實與飛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出版,2005年12月。
16.李錦明,研習測謊基礎訓練及「性犯罪者測試」進階訓練,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出國報告,2006年2月6日。
17.許福生,性侵害犯罪及其處遇之探討--以運用科技設備監控為中心,收錄於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9),法務部保護司編,法務部出版,2006年11月。
18.徐國超、歐陽泰儒,赴美研習測謊技術心得報告,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2007年2月14日。
19.兩性犯罪統計專刊-85年至94年,法務部編印,2007年5月。
20.中華民國刑案統計-中華民國95年,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編印,2007年11月。
21.林吉鶴,刑事被告電子監控制度之研究,法務部委託研究95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期末報告,2007年10月12日。
22.楊忝圍,性侵害犯罪者之處遇及其他,行政院所屬各所各機關因公出國報告書,行政院研考會編印,2002年。
23.沈勝昂,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再犯危險評估量表之建立-動態危險因素之探測,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2004年12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3. 陳若璋、劉志如、王家駿,性暴力連續犯危險因子分析研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3期,2002年5月。
2. 22. 陳若璋,從楊姓受刑人談性暴力連續犯(SVP)人,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第61期,2001年12月。
3. 19. 徐畢卿、謝素真、趙文杏,認識性侵害,護理雜誌,第48卷第2期,2001年4月。
4. 18. 周愫嫻、張祥儀,突圍:論性侵害犯罪人再社會化之可能性,月旦法學,第96期,2003年5月。
5. 16. 法思齊,論性侵害犯罪之本質與修正,月旦法學,第145期,2007年6月。
6. 15. 林順昌,犯罪者處遇新動向-以日本中間處遇制度之發展為中心,月旦法學,第130期,2006年3月。
7. 14. 林明傑,性犯罪之再犯率、危險評估、及未來法律展望,律師雜誌,第301期,2004年10月。
8. 13. 林明傑、張晏綾、陳英明、沈勝昂,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處遇-較佳方案及三個爭議方案,月旦法學,第96期,2003年5月。
9. 12. 林明傑,美國性犯罪心理療方案及技術暨我國改進之道,社區發展季刊,第82期,1998年。
10. 11. 林故廷,測謊技術之沿革,刑事科學,第48期,1999年9月。
11. 10. 林東茂,刑法體系對於集團犯罪的回應,臺灣法學會學報,第18輯,1997年11月。
12. 8. 吳文正,從精神醫學之觀點探討性侵害加害人之強制治療,全國律師,第9卷第10期,2005年10月。
13. 7. 吳景欽,利用電子監控解消性侵害犯再犯疑慮之立法評析,軍法專刊第51卷第8期,2005年8月。
14. 6. 孟玉梅,新刑法與性犯罪,全國律師,第9卷第9期,2005年9月。
15. 5. 邱惟真、邱思潔、李粵羚,三個月的性侵害加害人社區輔導教育團體該做什麼:政策與實務的對話,輔導季刊,第43卷第2期,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