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榮國(1999)。〈電視收視率量與質的探討〉,《復興崗學報》,67: 191-222。公共電視策略研發部(2007)。《追求共好—新世紀全球公共廣電服務》,台北市: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方念萱(2000)。《傳播媒體的「公共性」問題:以公共電視為主的紮根法研究》。(國
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2-H-004-022)。臺北:政大新聞系。
王泰俐(2002)。〈「新聞娛樂化」對電視新聞節目內容產製的影響〉,中華傳播學
會研討會,台北縣:深坑。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 1-41。
王泰俐(2006)。〈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對閱聽人接收新聞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6: 91- 133。
李秀珠譯(1997)。《媒體管理-案例研究法》。台北:五南。(原書Lacy, S. , Sohn,
A. B., & Wicks, J. L. [1993]. Media management- a casebook Approach.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李秀珠(2002)。《新傳播科技與媒體市場之經營管理》。台北:廣電基金會。
李美華(2002)。〈公視新聞深度報導之節目品質評估〉,《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3:97-142。
李美華 (2006)。〈台灣電視媒體之組織文化與永續發展策略之探討〉,《傳播與管理研究》,5 (2): 37-72。
李美華、黃詩芸(2009)。〈台灣無線數位電視的競爭策略與節目規劃〉,《傳播與管理研究》,9(1): 63 -92。
李羏(2004)。〈初探台灣公共電視節目產製制度對公眾的想像與實踐:從「孽子」
修剪事件談起〉,《廣播與電視》,23: 75-102。
李貞怡、李秀珠(2006)。〈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88: 135-172。吳豐維(1999)。《「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政
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
谷玲玲、劉幼琍、李秀珠(2010)。《我國公共電視體制之政策定位與治理研究》。(行
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RDEC-RES-098-022)。臺北:二十一
世紀基金會。
林春妃(2002)。《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國內公共電視績效評估之研究》。銘傳大
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4 年10 月15 日)。〈調查的迷思一:破解調查方法──戳破收視率的
神話〉,《天下雜誌》,309: 92-98。
林照真(2005)。〈調查新聞學VS.公共新聞學:兩個「公共領域」新聞理想型的對
話與交融〉。中華傳播學會2005 年會。
林照真(2007)。《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歷程之探析與批判》。世新大
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照真(2009)。《收視率新聞學:電視新聞商品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2年 3月 14日)。〈公視新聞六月中旬改版
朝新聞「精品店」概念發展〉(三月十四日新聞稿)【公告】。台北市:財團法
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上網日期:2011 年5 月27日,取自
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394&SEAR
CH=&LISTALL=1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2 年 6 月 29 日)。〈公視四週年、新聞改
版再出發〉(六月二十九日新聞稿)【公告】。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
事業基金會。上網日期:2011 年5 月27 日, 取自
http://web.pts.org.tw/php/newsletter/view.php?NAENO=1&NEENO=513&SEAR
CH=&LISTALL=1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6)。〈公視體檢總報告及未來營運規劃〉。台北市: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8)。〈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08
年第三季〉。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8 年 5 月13 日通過)。〈節目多元指標管
理辦法〉。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9)。〈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09
年第三季〉。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1)。〈公共電視節目收視分析季報告2011
年第一季〉。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11 年 4 月6 日通過)。〈100 年度列管節目
之目標觀眾、目標獎勵收視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炳宏、鄭麗琪(2003)。〈台灣電視產業市場結構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75: 37-71。
陳炳宏(2009)。〈媒體集團綜效偏差之研究〉,《中華傳播學刊》,16:177 -213。
陳金萬(2008 年 3 月20 日)。〈公視新聞說台語 NHK 日語專訪〉,《新台灣新聞
周刊》,626。上網日期:2011 年6 月30 日,取自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77614
陳韻如(1998)。〈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模式—女性主義觀點的探討〉。中華傳播學
會1998 年會。
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
經出版社。(原書:Habermas, J. [1962].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書局。
程宗明(2002)。〈電視政策對制度型塑的回顧與前瞻:四十年的荒原,曠野的呼聲〉,政大傳播學院(編),《台灣電視四十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專題論文》,頁303-350。台北:政大傳播學院。
程宗明(2003)。《批判台灣的電視政策,2000-2002:無線電視台公共化與數位化
之思辯》。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程宗明(2005)。〈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是否為「集團」?一個描述性或分析性概念之爭議〉,《傳播與管理研究》,5(1):1-26。
黃醒醒(1998 年3 月9 日)。〈吳豐山掌舵公視整裝待發─經營電視台自有一套
主張七月一日開播 勢在必行〉,《台灣日報》,版15。
黃葳威(1999)。〈虛擬閱聽人?從回饋觀點分析台灣地區收視/收聽調查的現況—
以潤利、紅木、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公司為例〉,《廣播與
電視》,14: 25-61。
馮建三(1998)。〈公共廣電、市場競爭與效率:關於BBC 前途的五種論述〉,《廣播與電視》,3(4): 21-44。
馮建三(2005)。〈廣電媒體公共化的深層意涵〉,《中央社世界年鑑》。台北:中央
社。
馮建三譯(2008)。《傳媒、市場與民主》,台北:巨流。(原書Baker, C. E. [2002].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馮建三(2010年 1月 14日)。〈撥開公視爭議迷霧〉,《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1
年6 月17 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9975
曾瑋(2004)。〈數位無線廣播電視政策之研究:公共利益的實踐過程—以美國數位無線廣播電視政策發展為例〉,《經社法制論叢》,34。取自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2917&page=%202
曾國峰(2005)。《公共電視發展的危機或轉機?從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談
起》。(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4-2412-H-004-021-)。臺北:政
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彭芸(2004)。《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及觀眾》。台北市:五南圖書。
管中祥(2003)《全球資本下地方文化的衰退與再生產--以新店地區有線電視地方
頻道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臧國仁、蔡琰(2005)。〈再論新聞報導與時間敘事—以老人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83: 1-38。
滕淑芬(1997 年 1 月)。〈公共電視背水一戰〉,《台灣光華雜誌》,22(1): 40。蔡崇隆(2006 年3 月19 日)。〈尋找公共電視核心價值(下)〉,《媒體改造學社電
子報》,19 期。上網日期:2010 年12 月6 日,取自
http://www.twmedia.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357
蔡蕙如(2007)。〈進步的揭弊性格?「爆料新聞學」在台灣〉,中華傳播學會研討
會。
劉幼琍(1994)。《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市:電視文化
研究委員會。
劉幼琍、蔡琰(1995)。〈電視節目品質與時段分配之研究〉,《廣播與電視》,2(1):89-123。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0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的收視行
為研究》。台北:時英。
劉幼琍、劉美琪(1997)。《多頻道環境下的電視經營---問題與對策》。研考會。
劉旭峰(2006),《收視率萬歲!─誰在看電視?》。台北:印刻。
駱彥融(2004)。〈「地方」與「全球」的競賽:體育頻道的節目編排策略—以緯來
體育台、衛視體育台與ESPN為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鍾起惠、陳炳宏(1999)。〈公共電視新聞性節目編排策略之研究—節目類型與收視率研究結構之觀點〉,《廣播與電視》,14: 63-87。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質電視:兼論當前台灣電視節目的困境與出路》,
台北:財團法人廣電事業發展基金。
鍾起惠(2006)。〈當代新聞角色的再思考:重返新聞與公眾的國度〉,鍾起惠(編),《公民的新聞與社群想像》。台北:世新大學。
戴育賢(2000)。〈重返公共領域:哈伯瑪斯、女性主義、羅逖、文化研究〉,《新聞學研究》,62:119-142。
關尚仁(1992)。〈節目策略研究初探〉,《廣播與電視》,創刊號:15-33。關尚仁(2000)。〈公視策略管理建言〉,《新視野公共電視發展與未來國際研討會
大手冊》。研G.2-1∼2-8。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出版社。
Anderson, B.(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 Verso Books.
Bardoel, J. & d’Haenens, L. (2008a).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converging media
modalities: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s from the Netherlands. 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 14(3): 351–360.
Bardoel, J. & d’Haenens, L.(2008b). Reinventing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Europe: prospects, promises and problem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30,
337–354.
Blumler, G. & Mitchell, J. (1994). Television and the Viewer Interest: Explorations inthe
responsiveness of European Broadcasters. London: John Libbey.
Collins, R., Finn, A., McFadyen, S., & Hoskins, C. (2001).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beyond 2000: Is there a future for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1), 3-15.
Croteau, D. & Hoynes, W. (2001) . The Business of Media: Corporation media and
thepublic interest.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Dayan, D. (2001). The peculiar public of televis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23(6):743-765.
Eastman, S. T. (1993). Broadcasting/Cable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4thed.). Belmont, CA: Wadsworth.
Eastman, S. T. & Ferguson, D. A. (1997). Broadcasting/cable Programming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Ellis, J. (2000a). Scheduling: the last creative act in televisi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2(1), 25–38.
Ellis, J. (2000b). Seeing Thing: Television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y. London & New
York: I.B. Tauris.
Hargreaves,I. (2003). Journalism: Truth or Dare? New York: Oxford.
Hodarth, D. (2001).Public-service broadcasting as a modern project: A case study of
early public-affair television in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6(3).
Hujanen, T. (2002). The Power of Schedule: Programme management in the
rransformation of Finnish public service television. Finland: Tampere University
Press.
Jakubowicz, K. (1999).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Media
Development, 2: 45-49.
Kung-Shankleman, L. (2002). Inside The BBC And CNN: Managing media
organisations. Routledge.
McChesney, R. W. (1999).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Urban and Chicago,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Meier, H. E. (2003). Understanding programming strategies of public broadcasters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8: 337.
Morse, J. M. (1994). Designing funded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Porter, M. E. (1980). Industry structure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Keys to profitability.
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36(14), 30-38.
Pringle, P. K., Starr, M. F. & McCavitt, W. E.(1995).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Boston: Focal Press.
Rapley, T. (2007). Doing Conversation, Discourse and Document Analysis. London:
Sage.
Scannel, P. (1996). Radio, Television & Modern Lif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Stavitsky, A. G. (1998). Counting the house in public television: A history of ratings use,
1953-1980. Jou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2(4):520-534.
Wamsley, G. (1990). Refound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Ytreberg, E. (2002). The evolution of basic practices and dilemmas in Nordic television scheduling.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