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與通訊研究所(2005),茶產業營運模式與供銷架構之研究,經濟部商業司,17〜18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3),國內農產品產地名稱保護成效說明暨檢討會議議程,我國註冊產地證明標章及產地團體商標使用情形,附件2,1〜9頁。
林怡萱(2011),企業社會責任表現對消費者知覺及購買意向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3頁。林怡萱(2012),顧客知識管理、銷售技巧、情緒智力與銷售績效對工作滿足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i〜ii頁。林霖(2012),台灣茶的創意與行銷,2012首屆台灣茶產業論壇-茶文化與創意行銷,台灣茶文化推廣協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論文集,42、48〜49頁。
吳振鐸(1980),茶葉,臺灣農家要覽(上),豐年社,pp.147〜162。
阮逸明(1976),不同產季不同部位茶葉咖啡因含量之分析,出自“茶業改良場(65)年報pp.105〜106.桃園:臺灣省茶業改良場。
阮逸明(1997),臺灣之茶文化及其科學,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6:79〜85。梁炳琨、施依凡(2011),竹山產業產地認證的發展與另類食物網絡:以甘藷、杉林溪茶為例,農業推廣文彙期刊,台灣農業推廣學會,農業推廣文彙 56輯,44〜59頁。
陳國任、黃國資(1984),不同採摘法對茶樹品種及季節間茶芽特性之影響,臺灣茶業研究彙報3:81〜90。
陳右人(1995),茶樹生長與發育,出自“茶業技術手冊”,pp.89〜98。
馮鑑淮、蔡俊明、施金柯、陳右人(1993),海拔高度與茶葉採摘週期、芽葉農藝性狀及包種茶品質的影響研究,臺灣茶業研究彙報12:47〜64。葉瑞鐘(2012),兩岸茶葉國際認證制度建立之可行性研究,逢甲大學,碩士論文,11〜14頁。蔡永生、區少梅、張如華(1990),不同包種茶官能品質與化學組成之特徵與判別分析,臺灣茶業研究彙報9:79〜97。蘇登照(2012),「茶產業結構調整計畫」暨「推動台灣名茶計畫」101年度計畫檢討及102年計畫研提會議議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1〜4頁。
Hennig-Thurau, T., Gwinner, K. P. and Gremler, D. D. (2002),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Marketing Oustcomes: An Integration of Relational Benefit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4(3), 230-247.
Patterson, P.G. and Smith, T. (2001), “Relationship Benefits in Service Industries: A Replication in A Southeast Asian Context,”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5(6),
42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