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8 00: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湯朝任
研究生(外文):Chao-Renn Tang
論文名稱:離心式增壓器之性能測試與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Performance Test and Analysis of a Centrifugal Supercharger
指導教授:楊 文 美
指導教授(外文):Wen—Mei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機械工程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機械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7
中文關鍵詞:離心式增壓器魯式增壓器伺服馬達控制器引擎功率計不準度分析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以實驗方法探討離心式增壓器的性能,並與魯式增壓器比較。實驗中,以伺服馬達與引擎兩種驅動方式經由皮帶驅動增壓器,在不同轉速下量測空氣的流量,並利用壓力調節閥控制出口的壓力,以得到不同的增壓值。實驗所要量測數據有空氣流速、增壓器出口壓力及消耗功率,由實驗數據可計算出增壓器的輸出功率、壓縮效率、流量係數、壓力係數與功率係數,再利用相似定理以無因次參數繪出代表增壓器性能的特徵曲線,作為日後選擇增壓器匹配引擎時的依據。
由實驗結果得知,離心式增壓器於較高的轉速下,可以得到較大的空氣流量;在較高的增壓值,空氣流量會減少。至於消耗功率方面,在較高的轉速下,可以得到較大的消耗值;在較高的增壓值會使增壓器的消耗功率減少。效率方面而言,增壓器的最大效率,在不同轉速下出現在不同的增壓值,並不一定在最高的增壓值。

目 錄
摘要 ………………………………………………………………… i
目錄 ………………………………………………………………… ii
表目錄 ……………………………………………………………… iv
圖目錄 ……………………………………………………………… v
照片目錄 …………………………………………………………… vi
符號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前言 ……………………………………………………………… 1
1-2文獻回顧 ………………………………………………………… 1
1-3使用增壓器的目的 ……………………………………………… 4
1-4機械增壓器與渦輪增壓器之原理 ……………………………… 5
1-5研究目的 ………………………………………………………… 7
第二章 增壓器的分類與性能 ……………………………………… 8
2-1增壓器的分類與工作原理 ……………………………………… 8
2-2增壓器之性能計算……………………………………………… 10
2-3無因次參數的推導 …………………………………………… 11
第三章 實驗設備與實驗步驟……………………………………… 13
3-1實驗原理………………………………………………………… 13
3-2實驗設備………………………………………………………… 13
3-3實驗步驟………………………………………………………… 14
3-4不準度分析……………………………………………………… 1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18
4-1離心式增壓器之流量…………………………………………… 18
4-2離心式增壓器之消耗功率……………………………………… 19
4-3離心式增壓器之輸出功率……………………………………… 19
4-4離心式增壓器之效率 ………………………………………… 20
4-5離心式增壓器之性能曲線及其應用 ………………………… 21
4-6離心式增壓器之特徵曲線及其應用 ………………………… 21
第五章 結 論 ……………………………………………………… 22
參考文獻 …………………………………………………………… 23

參考文獻
01.李添財譯,1992,汽車用渦輪壓器,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02.陳永昌編著,1991,汽車引擎,新科技書局。
03.Zinner, K., 1978, Supercharging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Berlin, New York: Springer - Verlag.
04.Arbon, Ian M., 1994,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rotary
twin-shaft compressors in the oil and gas process industry.
05.Heinz, P. B., 1995,A practical guide to compressor tech-
n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06.Nicholas P.C. & Paul,N.C.,1992, Compressors and fans,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07.Robert, W. Fox, Alan, T. McDonald, 1978, Introduction to
fluid mechanics, New York, Wiley.
08.Douglas, J. F. & Gasiorek, J. M. & Swaffield, J., A., 1979,
Fluid mechanics, London, Pitman.
09.李一匡,1983,流體機械,文化圖書公司。
10.林昭仁,1990,流體機械,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1.楊建裕,1998,流體機械,高立書局。
12.Richard Chihg-Tao, Chen. Turbo, Super-charging Gasoline
Engine. Resewrch Engineer, Ford Motor Co.
13.楊宗成、王之政,2000,Turbocharge and Supercharge(汽車增
壓器),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4.黃世吉,2001,增壓器之性測試與分析,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
15.Merle C. Potter & David C. Wiggert, 1997, Mechanics of
Fluids, Prentice-Hall, Inc.
16.Gulf. P., 1978, Compressor Handbook,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17.Peter A. Oneill, 1994, Compressed air-Industrial
Applications.
18.Imeche, 1994, Developments in Industrial Compressors and
their System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ublications Limited.
19.Jay Matley, 1979, Fluid Movers Pumps, Compressors, Fans and
Blowers, New York.
20.Kline, S. J. 1985, The Purpose of Uncertainty Analysis, J.
Fluids Engineering, v.107, pp. 153-16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文律(民88a)。從校長必備能力看校長培育。教育資料與研究,28,6-13。
2. 林文律(民88b)。校長職務與校長職前教育、導入階段與在職進修。教育資料與研究,29,1-10。
3. 林明地(民88)。校長專業發展課程設計理念與教學方法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37,10-20。
4. 林明地(民89b)。校長專業發展課程設計理念與教學方法之探討。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37,頁10-20。
5. 林海清(民89)。從校長培育與專業發展看校長證照制度。教育資料與研究,37,21-25。
6. 秦夢群(民88)。校長職前教育之分析與檢討。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29,頁11-16。
7. 張素貞(民88)。校長在職專業發展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29,20-22。
8. 張德銳(民85)。對「中小學學校之經營」之評論。教改通訊,19,頁9-12。
9. 馮丰儀(民89a)。我國校長專業發展培育之探討。研習資訊,17(3),78-81。
10. 楊美雪(民85)。由教學設計觀點論需求評估的模式與內涵。教學科技與媒體,26,頁29-35。
11. 劉春榮(民87)。教師專業自主。教育資料集刊,23,25-38。
12. 蔡美錦(民89)。美國校長專業機構與校長中心功能與運作模式。教育資料與研究,37,58-63。
13. 謝文全(民88)。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評鑑制度。教育資料與研究,28,1-5。
14. 羅清水(民88)。校長評鑑與專業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29,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