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5 03: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龔冠如
研究生(外文):Kuan-ju Kung
論文名稱:龔冠如鋼琴音樂會樂曲解說
論文名稱(外文):Kung, Kuan-Ju Piano Recital Program Notes
指導教授:胡聖玲胡聖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eng-ling Hu
口試委員:胡聖玲
口試日期:2011-12-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
中文關鍵詞:藍色狂想曲敘事曲版畫幻想曲皮耶佐拉蓋希文德布西布拉姆斯貝多芬鋼琴協奏曲演奏音樂會獨奏音樂會遺忘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
外文關鍵詞:EstampesBalladesFantasiaPiazzollaGershwinDebussyBrahmsBeethovenPiano ConcertoPerformance RecitalSolo RecitalRhapsody In BlueOblivionFour Seasons of Buenos Air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3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包含兩部份:第一部份為「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第二部份為「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

「獨奏音樂會」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的《幻想曲,作品77
》,以即興方式串連不同樂念,呈現調性、風格、節奏與速度的多樣變化,使樂曲極具自由幻想的作品。德布西的《版畫》,包含了三首不同風格的法國印象樂派組曲作品。布拉姆斯《敘事曲,作品10》第二首、第三首,本曲由四首小品構成,每首皆有不同的性格與特色,屬於布拉姆斯早期的作品,但同時顯露出布拉姆斯後期的創作風格。蓋希文的《藍色狂想曲》,一首成功融合歐洲傳統古典音樂與美國最具特色的爵士音樂之作品。

「演奏音樂會」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的《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作品37》、皮耶佐拉的《遺忘》、《冬》、《春》(《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選曲)。
Two parts in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one is “solo recital” program notes; another is “performance recital” program notes.

The program in the solo recital : The first composition is Fantasia in B major for Piano, Op.77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The second one is Estampes by Claude Achille Debussy (1862-1918).The third one is Ballades Op.10 No.2,3 by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The last one is Rhapsody In Blue by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The program in performance recital : The first composition is Piano Concerto No.3 in c minor, Op. 37 by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The second one is Oblivion, The last one is Four Seasons of Buenos Aires“Invierno Porteño (Winter)”“Primavera portena (Spring)”both by Astor Piazzolla (1921-1992).
致謝…………………………………………………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獨奏音樂會」演出曲目…………………………1

「獨奏音樂會」樂曲解說…………………………3

「演奏音樂會」演出曲目…………………………17

「演奏音樂會」樂曲解說…………………………19

參考書目……………………………………………26
中文書目:
李哲洋 主編,《最新名曲解說全集》,台北:大陸書店,1991。
林勝儀 譯,《西洋音樂史---印象派以後》,台北:天同出版社,1966。
邵義強,《現代樂派樂曲賞析》,台北:錦繡出版,2004。
邵義強 著,《協奏曲欣賞上》,台北:全音出版,1987。
音樂之友社 編,林勝儀 譯,《古典名曲欣賞導聆 協奏曲》,台北:美樂出版 社,1997。
達茲F. Dawes 著 林勝儀 譯,《德布西鋼琴曲》,台北:全音,1993。

論文:
方文良,《方文良鋼琴音樂會樂曲解說》,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2009。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李淑蓉,《李淑蓉鋼琴音樂會樂曲解說》,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2009。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林家妃,《林家妃鋼琴音樂會樂曲解說》,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2009。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莊宜瑾,《蓋希文「藍色狂想曲主題結構與演奏詮釋之研究」》,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2008。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陳姿尹,《阿斯托.潘塔利昂.皮亞佐拉給低音管與鋼琴的「探戈練習曲」之研究分析與演奏詮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2009。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郭秋伶,《郭秋伶畢業音樂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2008。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鄭伊茹,《布拉姆斯敘事曲作品10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之研究》,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2002。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謝承峯,《貝多芬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和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東海大學音樂研究所,2004。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西文書目:
Crawford, Richard. “George Gershwin”.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Gordon, Stewart. A History of Keyboard Literature: Music for The Piano and Its Forerunner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ollack, Howard. George Gershwin: his life and work.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Schwartz, Charles. Gershwin: His life and music.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73

網路:
貝多芬。維基百科。2010年11月29日,檢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B2%9D%E5%A4%9A%E8%8A%AC
皮耶佐拉。2011年10月20日,檢自 http://yangjulien.myweb.hinet.net/Piazzolla.html
班多鈕手風琴。2011年11月7日,檢自
http://www.wretch.cc/blog/zansteven/447996
探戈。維基百科。2011年11月3日,檢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E%A2%E6%88%88
探戈的起源。楊淩雁。2011年11月3日,檢自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51276
Nadia Boulanger。2011年11月21日,檢自
http://www.alliancefrancaise.com.hk/paroles/numeros/219/09.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