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9 17: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萬居
研究生(外文):Wan-Chu Huang
論文名稱:企業運用環境管理提昇競爭力之研究-以ISO14000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G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ISO 14000 )
指導教授:洪明洲洪明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高階公共管理組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1
中文關鍵詞:組織創新綠色創新ISO14000競爭力環境管理
外文關鍵詞:competitive advantagesenvironmental managementISO 14000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37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由於地球環境不斷受到污染與破壞,人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威脅,環境保護成為普世價值!各國政府訂定許多嚴格的環保法令,而國際環保公約也逐一實施,國內外之環保規約對企業均造成直接的衝擊,企業必須面對嚴苛的挑戰!
許多企業仍存在著傳統的看法,認為企業勵行環保措施將產生另外的成本,導致更高的價格並削減了企業競爭力。Porter & Linde(1995)指出環保與競爭力對立的靜態觀點是錯的,事實上企業是在一個動態的競爭世界中運作,只有積極地去研發創新,在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中,從製程改善、減廢、回收、再利用,去毒化等不斷努力,而達到提高資源生產力,將帶給企業競爭力。
國內外某些公司已開始實施企業環境管理,來提昇資源生產力,提高工安環保績效,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並達到維護地球環境之社會責任。企業實施環境管理,大多依循國際標準組織(ISO)1992年公布的ISO14000環境管理系列。1996年ISO140001環境管理系統指引公布後各國均積極推動,這是自發性之企業環境管理,以追求企業永續發展,提升競爭力為目標。
有關企業運用環境管理提昇競爭力之研究方與未艾,本研究乃針對國內三家企業-台電公司台中電廠、正隆紙業大園廠及大同公司進行實證分析,介紹三家公司實施環境管理之概況與績效,本研究採深度訪談及實際觀察法,並以Scott(1992)的創新組織要素來探討三家個案公司在「綠色創新」與「創新組織管理」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一)環保法令、國際環保公約是企業綠色競爭力的主要壓力與創新因素。(二)勵行環保,因創新而產生效益,可降低成本,並提昇競爭力。(三)決策高層重視環保,設立專責組織,全面實施環境管理是成功之要素。(四)淺綠型之創新研發仍是大多數企業較易實施,也易有成效之方式。(五)企業實施環境管理,可以得到許多無形效益。(六)企業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聯尚難証明。但若無環境績效,將影響財務績效。
本研究建議(一)我國之中小企業宜加強實施企業環境管理,以適應綠色供應鏈之發展。(二)ISO14001驗證廠商應加強守規性表現。(三)大型企業、國際性企業要加強因應國際環保公約之能力(如歐盟WEEE及ROHS)。(四)積極推動綠色消費。(五)持續推動企業環境報告,使非財務資訊揭露成為公司治理之一環。


The continuous uprising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rought the most severe threats ever to the human being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issue that leads to the adoption of more stringent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by many countries. Those established regulations doubtlessly imposed impacts and challenges to most enterprises worldwide.

Most enterprises still consider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pproaches generate financial burdens, and consequently los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However, the concept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ways counteracts with financial benefits was considered a myth by Porter & Linde in 1995. They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dynamic market enterprises can increase their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proactive innovations in cleaner production, waste minimization, reuse, recycling, and substitutions with less toxic materials.

Some enterprises have recognized their obligations to protect the earth and started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o increase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enhanc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intensif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lated work,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Since the ISO 14001, the Guidance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was promulgated in 1996, enterprises have voluntarily implemented i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This study analyzed three domestic companies – Taiwan Power Company (Taichung Plant), Cheng Loong Corp. (Tayuan plant), and Tatung Company, to reveal the status and effect of thei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personal interviews and on-site analysis, this study followed the principles of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Scott, 1992)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reen Innovations” and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n these three companies.
The results are revealed as follows:
(1)The major motivations of the “green innovations” are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ocols.
(2)The efficiency generated by “green innovations” makes the enterprises cost-effective and 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is lifted.
(3)The commitment of top executiv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fic organization, and the execution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re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4)Light green innovations are easier and more effective for most enterprises.
(5)Some intangible benefits can be generated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
(6)Although there is no relevant evidences illustr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efficacy and financial status, the poor environmental efficacy will affect the financial status.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can be illustrated:
(1)Implementing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o co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supply chain by domestic small to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2)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w one the ISO 14001 registrar.
(3)Preparing large-scale and international enterprises to keep abreas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protocols (e.g., EU WEEE and ROHS. KOYTO PROTOCOL)
(4)Proactively promoting the green consumption.
(5)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reveal of non-financial report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企業環境管理之發展沿革 9
(一)地球高峰會議 9
(二)英國環境管理規範(BS7750)及歐盟環境管理及稽核(EMAS) 10
(三)ISO 14000環境管理系統 11
(四)貿易與環境 18
(五)綠色創新 20
(六)綠色產品與綠色採購 21
(七)企業環境報告──非財務資訊揭露 23
第二節 企業環境管理與競爭力相關的理論文獻回顧 25
(一)企業環境管理 26
(二)組織綠化及企業環境策略 27
(三)企業環境績效與環境報告 30
(四)國外企業推動環境管理提昇財務績效案例 32


第三章 我國企業推動ISO 14000之現況與評估 39
第一節 我國之企業型態與特殊之國際處境 39
第二節 我國環境管理之認証、驗証體系 40
第三節 我國企業推動ISO 14000之概況 41
(一)我國推動ISO 14001概況 41
(二)環保標章、政府綠色採購及企業環保獎 44
(三)企業環境報告 45
第四節 分析與評估 48

第四章 個案探討 50
第一節 現況分析 50
第二節 台灣電力公司台中電廠 54
第三節 正隆股份有限公司大園紙廠 61
第四節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67
第五節 綜合效益分析 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8
第一節 結論 78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82

附錄一 企業推動環境管理提昇競爭力之研究問卷 86

作者簡歷 91

表  次

頁數
表1-1 本研究受訪者單位及職稱 5
表2-1 ISO 14000環境管理系列標準的發展現況 13
表2-2 Ciba公司之環境績效 34
表2-3 Danil Steel Works之環境績效 35
表3-1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永續產業工作分組成員及工作項目 41
表3-2 環境、職安衛管理系統示範團隊成果 43
表3-3 我國企業推動環境管理之SWOT分析 48
表4-1 個案公司基本資料 50
表4-2 個案公司組織要素描述 51
表4-3 個案公司推動環境管理措施 53
表4-4 台中電廠製程污染管末防治設施及金額 57
表4-5 我國重要造紙廠之用水量比較 65
表4-6 歐盟產品環保性要求指令之相關要求的規範與比較 68
表4-7 歐盟廢電子電機設備WEEE中的回收定義 69
表4-8 大同公司近年負債比率表 73
表4-9 個案公司推動環境管理之效益 73
表4-10 個案公司創新因素的相關性 75

圖  次

頁數
圖1-1 研究架構 6
圖1-2 研究流程 7
圖2-1 ISO 14000系列標準之技術架構 16
圖2-2 金球財星(Global Fortune 250)發表永續報告比較 32
圖3-1 我國環境管理系統建制後獲得之成效 42
圖4-1 台中電廠粒狀污染物排放改善成效 57
圖4-2 台中電廠硫氧化物(SOx)排放濃度改善成效(ppm) 57
圖4-3 台中電廠繳納空污費歷年情形(SOx部份) 58
圖4-4 台中電廠氮氧化物(NOx)排放濃度改善情形 58
圖4-5 台中電廠繳納空物費歷年情形(NOx部份) 58
圖4-6 台中電年度單位發電量與污染改善趨勢圖 59
圖4-7 大園紙廠減廢績效統計表 63
圖4-8 大同公司環境管理政策、組織及管理系統 70
圖4-9 大同企業歷年累積3P計畫執行成效 71


1.于寧(1996),<國際環境管理標準推動現況>,《國際環境管理標準ISO 14001系列最近動態研討會資料》,PP.19-22,工業技術研究院污染防治技術發展中心。
2.大同公司(2003),大同公司92年度年報,台北,大同公司印。
3.大同公司(2003),大同企業環境報告書,台北,大同公司印。
4.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譯(1998),環境績效與股東價值,台北,BCSD出版,譯自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Shareholder Value, WBCSD(世界企業永續協會)。
5.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譯(1998),貿易、環境與永續發展,台北BCSD出版,譯自Trad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6.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譯(2000),生態效益,台北,BCSD出版,譯自Eco-Efficiency, OECD。
7.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譯(2001),企業社會責任,台北,BCSD出版,譯自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BCSD。
8.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譯(2002),從市場面達成永續發展,台北,BCSD出版,譯自Sustainability through the Market, WBCSD。
9.天下雜誌(2004),天下1000大企業,台北,天下,2004年5月1日。
10.王之佳、柯金良等譯(1992),我們共同的未來,台灣地球日出版社,民國81年,譯自Our Common Future, OXFORD NIRERSITY. PRISS
11.正隆公司(2003),2003正隆年度報告,台北,正隆公司印。
12.申永順(1999),<國際間企業『環境報告書』之發展現況>,《環境管理報導》,No.12。
13.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3),環保標章政策白皮書,環保署印。(未出版)
14.西美霞(2002),兩岸推動國際環境管理系統之動態及發展策略探討,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宋偉航譯,Sadgrove, Kit著(1995),《綠色管理手冊》,台北:天下文化。
16.李芳齡譯(2003)「企業策略」,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台北,天下文化,譯自Corporate Strategy.HBR。
17.周玲臺(1997),「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環保資訊之內容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或成果報告,1997年4月21日。
18.宗羨一譯(2002),「企業與環境」,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台北,天下文化,譯自Business and the Environment HBR。
19.林文政譯,Sitarz, Dan著,1994,《綠色希望》,台北:天下文化。
20.林志森(2002),我國推動產業污染防治輔導機制與成效探討,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胡憲倫(2002)「企業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第三根支柱-社會績效及其發展趨勢」,環保月刊第七期,PP.156-167,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元月號。
22.胡憲倫(2002)「企業永續發展第三根支柱-社會績效」,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一期,PP.24-28,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二月號。
23.徐木蘭(1994),《共創企業淨土》,台北:天下文化。
24.徐木蘭、陳小娟、劉仲矩,1997,<企業環境管理績效評量因素建立之探討>,《科技管理學刊》,第二卷第一期。台灣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5.徐炳勳譯,Cairncross Frances著(1992),《美麗共生》,台北:天下文化。天下編輯,1996《環境台灣》,台北:天下雜誌。
26.高登第譯(2002),「成長策略」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台北,天下文化,譯自Strategies for Growth HBR。
27.梁啟源(2004),台灣地區發電之污染排放及造成之社會外部成本研究,台北,台灣電力公司研究報告。
28.許舜青譯,Francis McInerney & Sean White著(1998),《環保出擊》,遠流出版。
29.陳國棟編(2004),產業環境會計制度參考資料,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印。(未出版)
30.溫肇東(1999),企業的環境管理,台北,遠流出版。
31.溫肇東、陳泰明(1997),<台灣的綠色創新組織初探>,《台大管理論叢》,第八卷第二期。
32.經濟部工業局(2003),工安環保管理系統輔導計畫,工業區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產業股務基金會研究報告。
33.經濟部工業局,工安環保月刊,第14期∼19期,90年2月∼93年2月。
34.經濟部工業局,永續產業雙月刊,第1-16期,91年2月15曰∼93年8月15日。
35.經濟部工業局編印(1995),《中華民國工業減廢白皮書》。
36.經濟部工業局編印(1997),《ISO 14000系列-工廠環境管理系統簡介》。
37.環保與發展基金會(2004),《環保標章產品手冊》,綠色消費指南。
38.蘇宗粲(1997),<清潔生產指標與自發性環境保護>,《ISO 14000速報》,第22期。
1.Elkington, J.(2001), The Chrysalis Economy- How Citizen CEOs and Corporations Can Fuse Values and Value Creation, Capstone Publishing Ltd., UK.
2.Hart, S.L. and M.B. Milstein(2003), Creating Sustainable Valu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7(2), PP.56-69, 2003.
3.KPMG.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2002 KPMG. Ans Kolk and Mark Vander veen.
4.Laszlo, C.(2003), The Sustainable Company: How to Create Lasting Value Through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5.Porter, Michael E. & Claas Vander Linde. 1995. “Green and Competitiveness Ending the Stalem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Sep.-Oct., PP.120-134.
6.Scott, W. Richard. (1992) Organization: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 3rd edition. Prentice Hal.
7.Stuart L. Hart(1997), “Beyond Greening: Strategies for a Sustainable Worl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rticle.
8.W. Chan Kim and Renee Mauborgne(1997). “Value Innovation: 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rticle.
9.Weizsacker, Lovins & Lovins. (1998) Factor Four: Doubling Wealth, Halving Resource Use. Earthscan Publications.
10.Welford, Richard. (1996)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arthscan Publication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