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0 01: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齊郁
研究生(外文):Chi-yu Wang
論文名稱:斗六太平老街「騎樓」之生活空間使用
論文名稱(外文):The Use of Arcades as a Living Space in Douliou Tai-ping Historic Streete
指導教授:李江李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ang 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景觀學系環境藝術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公共空間生活空間太平老街歷史街區騎樓
外文關鍵詞:Historical DistrictArcadeLiving SpaceTai-ping Historic StreetPublic 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9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近年來臺灣「歷史建築」與「閒置空間」保存與再利用等議題受到重視,文化資產保存也逐漸從單棟歷史建築擴張至整體街區的保存,但常因歷史街區牽涉的問題較為複雜,缺乏後續發展的機制策略,讓歷史街區的發展多半隨著規劃案的結束而日漸凋零,可見除了對硬體設施進行保存與維護外,更應重視人於街區內的生活樣貌以及軟體建設上的經營。從研究觀察發現,太平老街「騎樓」與地方民眾的生活方式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並反映出地方特有的文化特色,對歷史街區的發展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以公共空間「公共性」與日常生活的建構探討「騎樓」對歷史街區的影響因素為何?
 
  本研究運用「自然觀察法」和「半結構式訪談法」的方式,藉由在自然情況下所產生之使用行為,探討太平老街「騎樓」的使用現況與問題,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了解不同身分對於「公共空間」、「騎樓」認知與使用上的看法,將資料進行統整以分析太平老街「騎樓」的空間特質以及對歷史街區保存之影響因素。具體的研究工作包括下列三項:(1)對太平老街「騎樓」進行實質空間調查,建立環境現況之基本資料;(2)藉由訪談過程了解地方民眾對於「騎樓」的環境認知、使用經驗以及日常生活需求下的空間特性與特質;(3)透過相關計畫的實施與執行,了解太平老街「公共空間」、「騎樓」所面臨之實質問題。
 
  最後研究結果發現,太平老街「騎樓」具有文化之延續性、地方感的塑造以及地方記憶與歸屬感之特質,但從「騎樓」的使用以及維護管理上逐漸和地方文化、社群產生脫節,致使公共空間「公共性」無法彰顯,而產生私有化與商業化的問題,這些問題雖可透過強制的法令規範來解決,但卻也會讓公共空間失去原有的歷史樣貌以及公共交流情形。對於太平老街「騎樓」不能只透過強制的規範手段進行改善,必須回復到早期地方共同體的概念,恢復舊有的生活樣貌並延續社群的集體記憶,才能進一步使歷史街區達到保存以及可持續性發展之可能性。
  In recent years, issues about preservation and reuse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unused space” have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gradually extended from preservation of single historical buildings to preservation of the entire district. However, due to complex problems involved and a lack of mechanisms for subsequent development, many historical districts become deserted again after their development projects ended. Compared to pre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ardware facilities, preservation of the original lifestyles of local people and management of software facilities in historical districts are of higher importance. In Tai-ping Historic Street, “arcade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lifestyles of local people and reflect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 culture. Arcades are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in this historical district.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arcades” on regener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bas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publicness” and local people’s needs in daily life.
 
  Based on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s, this study collected data about usage behavior in natural situa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use of arcades in Tai-ping Historic Stree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perceptions about public space and arcade from people of different statuse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to fi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rcades in Tai-ping Historic Street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is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research procedure involved three major steps: (1) conduct a survey on the physical space of “arcades” in Tai-ping Historic Street to build the basic data of the environment; (2) conduct interviews with local people to collect perceptions about “arcades”, usage experience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rcades in their daily use; (3) collect problems about “public spaces” and “arcades” in Tai-ping Historic Street from related projec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rcades” in Tai-ping Historic Street have the functions of sustaining cultures, shaping a sense of localness, retaining local memories, and provid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However, in terms of use and maintenance of arcades, local cultures and community are lagging behind, thus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ness” of arcades and causing problems about privat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public spaces. Although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through enforcement of regulations, the original look of these public spaces may be lost and public exchange may occur. Hence, the arcade use problems in Tai-ping Historic Street cannot be improved simply through enforcement of regulations. The early concept of local community should be reverted so that the old lifestyle and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community can be retained. By this means, preservation, regenera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can really be achieved.
第一章 緒 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2
1-1-1 研究動機…………………………………………………………2
1-1-2 研究目的…………………………………………………………3
1-2 研究名詞界定………………………………………………………5
1-2-1「騎樓」名詞釋義 ………………………………………………5
1-2-2「歷史街區」名詞釋義 …………………………………………6
1-2-3「公共空間」名詞釋義 …………………………………………6
1-3 研究範圍……………………………………………………………8
1-4 主要相關之研究 …………………………………………………10
1-4-1 「騎樓」相關文獻探 …………………………………………10
1-4-2 「公共空間」相關文獻探討 …………………………………13
1-4-3 「歷史街區保存」相關文獻探討 ……………………………15
1-4-4 「太平老街」相關文獻探討 …………………………………16
1-5 研究流程…………………………………………………………17
1-6 研究限制…………………………………………………………19
 
第二章 歷史回顧與相關理論研析
2-1「騎樓」的構成與演變……………………………………………21
2-1-1 空間功能 ………………………………………………………21
2-1-2 歷史演變 ………………………………………………………23
2-1-3 相關問題探討 …………………………………………………31
2-2 公共空間的論述 …………………………………………………34
2-2-1 「公共」概念的形成 …………………………………………34
2-2-2 公共性與公共領域 ……………………………………………37
2-2-3 公共空間的重要性 ……………………………………………40
2-3 歷史街區的保存 …………………………………………………42
2-3-1 街區保存理念的形成 …………………………………………42
2-3-2 再利用的保存模式 ……………………………………………46
2-3-3 歷史街區的價值 ………………………………………………49
2-4 小結 ………………………………………………………………51
 
第三章 研究操作說明
3-1 研究方法 …………………………………………………………53
3-2 研究操作 …………………………………………………………56
3-2-1 調查步驟 ………………………………………………………56
3-2-2 調查目的 ………………………………………………………57
3-3 訪談設計與分析方式 ……………………………………………58
3-3-1 訪談基礎 ………………………………………………………58
3-3-2 訪談對象 ………………………………………………………59
3-3-3 訪談內容 ………………………………………………………60
3-3-4 訪談分析方式 …………………………………………………62
 
第四章 太平老街的發展與環境調查分析
4-1 市街發展情形 ……………………………………………………65
4-1-1 清朝時期 ………………………………………………………65
4-1-2 日治時期 ………………………………………………………66
4-1-3 民國時期 ………………………………………………………67
4-2 太平老街再造計畫的執行 ………………………………………69
4-2-1 再造計畫的起源 ………………………………………………69
4-2-2 計畫的實施前 …………………………………………………72
4-2-2 計畫的實施過程 ………………………………………………73
4-3 太平老街的環境現況調查 ………………………………………77
4-3-1 環境概況 ………………………………………………………77
4-3-2 商業活動情形 …………………………………………………86
4-3-3 交通狀況 ………………………………………………………90
4-3-4 太平老街衰弱的因素 …………………………………………94
4-4 太平老街「公共空間」與「騎樓」的建構 ……………………96
4-4-1 公共空間的類型 ………………………………………………96
4-4-2 騎樓的使用形態 ……………………………………………102
 
第五章 太平老街「騎樓」對歷史街區之影響
5-1 太平老街「騎樓」的空間特質…………………………………112
5-1-1 公共空間的特質 ……………………………………………113
5-1-2 「騎樓」的使用行為分析……………………………………118
5-1-3 「騎樓」的空間特性…………………………………………124
5-2 「騎樓」對太平老街的重要性…………………………………131
5-2-1 公共活動之形成………………………………………………131
5-2-2 地方文化之延續………………………………………………133
5-2-3 地方認同與歸屬感……………………………………………135
5-3 太平老街 「公共空間」、「騎樓」使用之檢視 ……………137
5-3-1 「公共空間」、「騎樓」認知上的差異……………………137
5-3-2 「公共空間」、「騎樓」現況課題分析 …………………141
5-3-3 「騎樓」使用之策略與實質做法 …………………………146
5-4 小結………………………………………………………………150
 
第六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
6-1 結論 ……………………………………………………………152
6-2 建議與後續研究 ………………………………………………155
 
參考文獻………………………………………………………………157
書籍資料
 
王瑞珠
1993 《國外歷史環境的保護和規劃》台北:淑馨出版社
 
王慧君主編
2004 《歷史建築保存. 維護. 再利用執行手冊》臺北市:文建會
 
李乾朗
1995 《臺灣建築史》台北市:雄獅圖書,五版三刷
2005 《台灣古建築鑑賞二十講》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林崇熙等
1999《雲林縣斗六市太平路歷史街區再造計畫規劃書》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
內政部營建署發行
 
林敬宗
2002《斗六的前世今生》雲林:雲林縣政府
 
林會承
2000〈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生〉《北投溫泉博物館專刊》台北市文化局
 
胡寶林
2003〈古蹟、歷史建築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脈絡〉《建築雜誌》no69 P.50-57。
 
夏鑄九
1994 《公共空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藝術家出版社
 
徐裕健
1992《台北市三級古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調查研究與修復建議》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
 
益田兼房
2001 〈歷史都市文化遺產保存之相關憲章與全民參與〉《空間雜誌》(135) P.39-46
 
張景森
1993 《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出版社
 
陳文德
2000 〈試論「社群」(Community)研究的意義:一個卑南族聚落的例子〉《社群研究的省思》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宇進
1996〈全球化過程中的地方重建〉《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新
 
陳亮全
1993 〈不再是專業唱獨角戲的時代-社區意識與民眾參與的空間觀〉《建築師─12月》
 
傅奕銘總編纂
2006《斗六市志》雲林:雲林縣斗六市公所
 
傅朝卿
2001 〈文化資產的分類與範圍〉《南台文化》(2)
2002 《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
 
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籌備處
2004 〈邁向具有都市策略與永續經營概念之古蹟保存維護工作〉《中華日報》
 
富田芳郎
1995〈台灣鄉鎮之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5(1)台北:台灣風物出版社
 
雲林縣志稿編委會編
1978 《雲林縣志稿》雲林:雲林縣志稿編委會
 
黃武達
1998《日治時代台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臺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惠琴
2005〈女教師與女學生的空間識覺研究—以高雄市的高中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9)
 
潘桂成
1997《人本主義地理學之本質》台北:固地文化
 
蘇昭英、蔡季勳主編
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期刊論文
 
王俊傑
2006〈都市計畫公共空間生產過程之公共性研究-以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所 碩士
 
王維綸
2008 〈台灣騎樓空間權力問題之研究-以台中市太平路騎樓空間為例〉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碩士
 
吳綱立、趙又嬋、郭幸萍
2005 〈歷史性街區生活環境活化影響因子之研究〉《2005年都市計畫聯合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李東明
2004〈我國重要傳統街區整體保存與永續發展之研究〉建築研究簡訊(47)《專題報導》
 
林崇熙
2005 〈文化、價值觀、與斗六的交通〉《環保資訊月刊》(91)
 
林銘鴻
2003 〈造街運動對地區商業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斗六市太平老街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碩士
 
邱勇嘉
2006 〈社區藝術教育與空間文化化聯結可行性之探討〉
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碩士
 
邱晏樺
2010 〈無聲的街道?台灣中型城市的發展與日常生活實踐〉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碩士
 
邱銘珠
2002 〈以使用者感官經驗為導向的舊建築再利用之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碩士
 
洪愫璜
2002 〈當前台灣「歷史空間」的再利用:從資源運作的觀點來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碩士
 
胡杏璋
2007〈台南府城舊市中心區步行空間系統之建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
 
堀込憲二、郭中端
1997 《臺灣的亭仔腳文化》卞鳳奎譯 高雄市:高市文獻 9(2) P.1-9
 
張恩凱
2004 〈歷史街區景觀管制與保存計畫之研究〉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 碩士
 
曹莉玲
2005〈從社會組織與空間認知看__聚落行為與場所精神的關係〉《2005設計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私立華梵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許秉翔
2006 〈交易成本、權力不均與政治過程-對台灣工業區污染抗爭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2 P.10~15
 
郭彰仁、侯錦雄、郭瑞坤、歐雙磐、謝政勳
2009〈檢視社區居民參與城鄉風貌計畫的計畫行為理論〉《建築學報》(69)
 
郭肇立
2009 〈戰後台灣的城市建築保存與公共領域〉《建築學報》(67) P.91
 
陳怡成
2002 〈上海市歷史性街區保存與開發策略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研究所 碩士
 
陳亮全
1996 〈近年來台灣參與式社區環境營造的發展與課題〉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主編《兩岸都市發展變遷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
 
陳棖福
2006〈從財產權觀點分析騎樓管制問題〉立德管理學院 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 碩士
 
傅朝卿
2001 〈臺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曾彥寧
2002 〈市民公共空間再開發〉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碩士
 
黃正銅
1984〈都市騎樓景觀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 碩士
 
黃俊銘
1996 〈清末與日據時期亭仔腳相關法規的發展歷程:騎樓管理問題根源的探討〉,東海大學《第二屆建築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P.141-148
 
黃昭瑾
2001〈合院空間形式與日常生活之研究—台灣鄉村性之展演與變遷〉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 碩士
 
黃衍明
2003〈斗六地圖中的歷史顯影〉《第三屆雲林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雲林: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
 
黃惠琴
2005 〈女教師與女學生的空間識覺研究—以高雄市的高中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9期 P.91
 
黃義魁
1985〈台灣騎樓空間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
 
塗芳岳
2004 〈歷史街區保存規範之研究—以大稻埕及鹿港保存區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碩士
 
楊淑媚
2002 〈以消費者行為探討傳統零售市場發展定位與對策-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
 
溫珮君
2006 〈園道的都市寫作〉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碩士
 
劉乃瑄
2005 〈大稻埕歷史街區復甦研究-對公共空間經營之省思〉台北大學都市計劃 碩士
 
蔡之豪
1999 〈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法制歷程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
 
蔡幸真
2005〈新光三越信義新天地人行通道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應用媒體藝術所 碩士
 
蔡欣珊
2009 〈從社區組織與地方文化探究街區再造經營管理之機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碩士
 
蔡瑞麒
1992〈台灣街道空間的公共性研究---以永和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碩士
 
蔡曜先
2004 〈公共生活的踰越與再造:台客文化〉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碩士
 
蔡瓊儀
2006 〈都市設計管制建築退縮作為人行空間規劃與執行之研究-以高雄大學特定區為例〉國立高雄大學 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碩士
 
賴麗巧
2004 〈全球在地化理念下都市閒置空間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中山-中正路歷史性 都市軸線街廓空間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
 
賴麗巧
2004 〈全球在地化理念下都市閒置空間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中山-中正路歷史性都市軸線街廓空間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碩士
 
謝憲一
2004〈從領域觀點探討特殊教育學校開放空間之研究─以國立桃園啟智學校為例〉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碩士
 
鍾東儒
2004 〈東勢居民對產業文化認同之研究〉國立中與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碩士
 
國外/翻譯
 
Barthel, D.
1996 Historic Preservation: Collective Memory and Historical Identity.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Chi-Wen Liu
1994 From Old Town to New City:A Study of Behavior Settings and Meanings of Streets in Taiwa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Eyles. John. 1985 Sense of Place London:Silverbrook Press.
 
Francesco Alberoni
2000《價值》 林巾力譯 台北:經典傳訊出版
 
Golledge R. & Stimson R.
1997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 e NewYork: The Guilford press
 
Har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Polity.
 
Jacobs, J.
1962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Jonathan Cape, London.
 
Jan Genl
1996 《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 —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陳秋伶譯 台北:田園城市
 
Sennett Richard
1988 〈The Civitas of Seeing:Place〉《空間與社會譯文選》王志弘譯 Vol.15
 
Webster, F. 1999《資訊社會理論》馮建三譯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望月真一 1998 〈開放空間的計劃與實務〉何方子翻譯 《空間》(104)
 
網站資料
 
雲林縣斗六市公所
http://www.dl.gov.tw/index.php
  
內政部營建署-創造城鄉風貌
http://cpamicitytown.cpami.gov.tw/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http://www2.ylccb.gov.tw/index.asp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http://libibmap.nhu.edu.tw:8008/twhannews/user/index.ph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