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2 02: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柯巧惠
研究生(外文):Ko, Chiao Hui
論文名稱:柯巧惠生命體察備忘錄
論文名稱(外文):The Life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Memorandum OfKo Chiao Hui
指導教授:鐘有輝鐘有輝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g, You-Hui
口試委員:林雪卿呂燕卿
口試委員(外文):Lin, Hsueh-chingLu, yen-ching
口試日期:2012-05-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生命通俗文化藝術社會學複合版畫生態藝術
外文關鍵詞:LifePopular CultureSociology of the ArtsMixed media printmaking artEco A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文摘要

個人為自然主義者,不論在生物鏈或食物鏈中,人類與動物本是同體共生,但因人類無所不吃,且人類過度消耗自然的飲食行為,經由版畫形式創作,在「變色大地」、「護生」系列作品中,以象徵手法,突顯現代社會的『鐵牢籠』之中人類的處境,那是貪婪的人類對大自然掠食的境況,如越域引水及其他破壞棲息地的行為、獵殺及煮食、基因改造、非人道庶民信仰及通俗文化,造成現今的生物集群滅絕、動物被虐殺,都是與人類不把動物當成生命來看待,這是文明的議題,文明正被它自己的過度擴張扭曲為文明的反面。另外「社會萬花筒」系列中,速食年代如夢幻泡影的情愛,更是對社會層面的自我體驗與觀察。

本創作論述分為五個部份,章節重點摘錄如下:
第一章:說明創作動機與目的、創作研究範圍、方法與架構及名詞釋義。
第二章:學理基礎在藝術史的探究上,主要1.生態藝術,討論國內外相關藝術家對自然生態省思的創作; 2.台灣複合型態版畫,論及台灣版畫發展史,嚐試將版畫與各種媒材結合,去尋找適合表達內在價值觀的創作方式; 3.通俗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從洪通現象到村上隆現象的探討; 4. 恐怖美學-希羅尼穆斯.波希,波希慣用象徵性的符號,作品在描繪罪惡與人類的道德沉淪。
第三章:創作研究實踐、闡述創作理念、創作內容與形式、創作媒材與技法。
第四章:作品分為「變色大地」、「輪迴」、「社會萬花筒」、「護生」各系列,並進一步詮釋與分析作品。
第五章:結論,包含創作體驗與作品之於個人的意義,並檢視創作實踐研究過程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與未來作品發展的可能性。





關鍵詞:生命、通俗文化、藝術社會學、複合版畫、生態藝術

The Life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Memorandum of Ko, Chiao-Hui

The artist is a naturalist who believes that the humans and animals live in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regardless in the biological chain or food chain. However due to humans are omnivorous and the eating behavior of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artist applied symbolism in highlighting the human conditions under the “iron bars” of modern society through printing creations in the “Earth Discoloration”and “life protection” series. The situations of greedy humans preying on nature, including diversion and other behaviors that will damage the habitats, hunting and cooking, genetic alteration, inhumane common beliefs, and popular culture, have led to mass extinction and animal slaughtering today because humans do not treat animals with life. This is a issue of civil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is being excessively expanded and distorted into the contrary of civi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fast-food romance in the “Social Kaleidoscope” series becomes the self-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to the social aspects.

The creation discours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with each chapter summarized below:
Chapter 1:Explain creation motives and purposes, scope of creat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frame, and terms and definitions.
Chapter 2: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history of arts, namely 1. Eco-art:” discussing the works for reflection on natural ecology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artists. 2. Mixed media printmaking art in Taiwan, talk about prints of the develop history. To find proper express inner-directed the ways of creation. 3.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popular culture and modern arts, a discussion from the Hong Tong phenomenon to the Takashi Muradami phenomenon. 4. Hieronymus Bosch gets used to use symbolic signs, his works to description human’s sin and immoral.
Chapter 3: Research and implement works, expounding concepts of creation, content and formality of creation, and material and techniques for creation.
Chapter4:The works are divided into “Land of Discoloration,”“Incarnation,”“SocialKaleidoscope,”“Life Protection” series with further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works.
Chapter 5:Conclusion: includes the significance of experiences and works of crea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review on whether if the expected purposes have been achieved during the practice as well as possibility of future work development.




Keywords: Life, Popular Culture, Sociology of the Arts,Mixed media printmaking art,Eco Art

目 次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4
第二節 創作研究範圍與方法…………………………………………………5
第三節 創作研究架構…………………………………………………………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生命………………………………………………………………7
二、通俗文化…………………………………………………………9
三、藝術社會學………………………………………………………9
第二章 創作研究學理基礎
第一節 生態藝術(Eco Art) …………………………………………………11
第二節 台灣複合型態版畫 …………………………………………………22
第三節 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 …………………………………………26
第四節 恐怖美學 ……………………………………………………………29
第三章 創作研究實踐
第一節 創作理念 ……………………………………………………………32
第二節 創作內容與形式
一、 創作內容 ………………………………………………………39
二、 創作形式
(一) 平面略帶裝飾性 ………………………………………………41
(二) 色彩鮮明 ………………………………………………………42
(三) 自我風格且具繪畫性 …………………………………………42
(四) 多樣性媒材 ……………………………………………………42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一、 紙凸版之一版多色 ……………………………………………43
二、 紙凹凸版併用 …………………………………………………45
三、 絹印 ……………………………………………………………47
四、 鑄紙版畫 ………………………………………………………48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 【變色大地】系列……………………………………………………50
一、作品一〈遭活埋的小林村〉………………………………………51
二、作品二〈等待救援〉……………………………………………53
三、作品三〈重建〉…………………………………………………55
四、作品四〈生化演議Ⅰ〉…………………………………………57
五、作品五〈生化演議Ⅱ〉……………………………………………59
第二節 【輪迴】系列…………………………………………………………61
一、作品六〈連環吞噬一〉…………………………………………62
二、作品七〈連環吞噬二〉…………………………………………64
三、作品八〈連環吞噬三〉 …………………………………………66
四、作品九 〈蘊生之期〉……………………………………………69
五、作品十 〈薄暮之日〉……………………………………………72
六、作品十一 〈病榻之苦〉…………………………………………74
七、作品十二 〈落幕之賀〉…………………………………………76
第三節 【社會萬花筒】系列…………………………………………………79
一、作品十三〈九(狗)月懷胎,生的是人嗎?〉………………………80
二、作品十四〈異鄉客〉………………………………………………82
三、作品十五〈情愛〉…………………………………………………84
四、作品十六〈窒礙難行〉……………………………………………87
第四節 【護生】系列…………………………………………………………89
一、作品十七〈守寡〉………………………………………………90
二、作品十八〈非人列車〉…………………………………………92
三、作品十九〈神豬祭〉……………………………………………95
四、作品二十 〈鯊魚塚〉……………………………………………97
第五章 結論………………………………………………………………………99
參考資料……………………………………………………………………………100
附錄一神豬重量比賽導致豬隻遭受虐養及殘殺說明……………………………102
附錄二 台灣捕鯊近2年2011-2012年的媒體相關報導………………………106
附錄三 柯巧惠生命體察備忘錄 邀請卡及海報 ………………………………111

書籍
● 弘一大師書,豐子愷居士畫《護生畫集》共六集,台中蓮社印行84年5月初
版一刷
● 村上隆,《藝術創業論》,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10月
● 李延祥編著,《版畫》,三民書局,2000年。
● 林雪卿,《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複合型態版畫》,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12月
● 洪麟風著,《西洋繪畫導覽-克林姆魅力》,台北,藝術圖書公司印行,
1996年4月初版
● 茱蒂.馬丁著/ 鐘有輝校審/ 朱哲良譯,《版畫技法百科全書》,台北,視傳
文化,2002年。
● 張漢良/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台北市:志文出版社,1977再版
● 莫詒謀撰,《叔本華的美學原理》,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公司印行
● 黃海鳴著,《藝術家這麼說,評藝廣場》,偷「偷天換日:當‧代‧美‧術‧
館」
● 廖修平.董振平著,《版畫技法1.2.3》,台北,雄獅美術,1988年。
● 廖修平著,《版畫藝術》THE ARE OF PRINTMAKING,台北,雄獅美術,1983
年。
● 縢守堯 著,藝術社會學描述 The Description of Art Sociology,生智文化
● 顏勇/黃虹 編,《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歷史》第三章第三節,長
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
●《藝術再塑文化出航:1998台灣省美術紀專刊》,南投:南投台灣省政府文
化處,1998/12。
●《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巨流圖書公司。
●《藝術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Art), 1974.
●《1988年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5。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北京,《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1995

●《意亂情迷-台灣藝術三線路》,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6。
翻譯書籍
● Alan Sonfist 編,李美蓉 譯,《地景藝術》(Art in the Land: A Critical
Anthology of Environmental Art),台北:遠流出版,1996(民85)。
● Giuliana Zuccoli Bellantoni編,《巨匠美術週刊:波希》,台北,
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Harry Rand,《Hundertwasser》,English,TASCHEN 25。
● Jeffrey M.Smith傑佛瑞史密斯,《欺騙的種子》,臉譜出版,2012/3● Pobert Atkins羅伯特‧艾得金著,黃麗絹 譯,《藝術開講》(Art Speak),
台北:藝術家出版,1996(民85)。
● Riva Castleman 著,張正仁譯,《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Prints of ther 20th
Century: A History)遠流出版社,2001
●Suzi Gablic蘇西‧蓋伯利克 著,滕立平 譯,《現在主義失敗了嗎?》(Has
Modernism Failed?) ,台北:遠流出版,1995年(民84)。
碩博士論文
●蘇健仁,2006。民間信仰與現代社會之互動-以林口竹林山觀音寺為例。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