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 (2012年4月30日)。行政資訊系統之觀光統計。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315
中華民國滑雪滑草協會 (2012年3月11日)。臺灣滑雪發展史。取自http://www.ski.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25&;Itemid=82
文秀雲、陳金盈 (2004)。滑雪運動員的心智訓練。亞東技術學院學報,24,171-175。
日本総務省統計局統計修研所 (2011年5月8日)。總人口的推移。引自http://www.stat.go.jp/data/nihon/g0302.htm
王素敏 (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度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皖麟 (2006)。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山地區雪季遊憩容許量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王瑞璟 (2008)。遺產地旅遊吸引力、旅遊意象與遊客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交通部觀光局 ( 2002 )。交通部觀光局觀光調查與統計。http://www.tbroc.gov.tw/tourism_report2001/chinese/index.htm.
江裕真 (譯) (2009)。旅行與人生的奧義(原作者:大前研一)。臺北市: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2006年)
臼井冬彥 (2008)。スポーツ, ツーリズム, 文化の 3 要素の新結合による地域活性化戦略: 釧路市阿寒湖温泉における釧路市国設阿寒湖畔スキー場をめぐる地域活動の研究。觀光創造研究,3, 1-12。
吳松齡 (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松齡 (2009)。休閒行銷學。臺北縣:揚智文化。
李俊杰、方信淵、陳金盈、林東興、巫昌陽、徐欽賢、章孝銘 (2009)。運動觀光。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俊鴻 (2008)。節慶活動遊客與動機及經濟效益探討-以綠色博覽會為例。農業經濟半年刊,83,59-94。李連宗 (2005)。休閒參與類型、休閒動機、阻礙及休閒滿意度相關研究-以臺灣區大專學生為例。臺北市:全壘打。
汪茂鈞、李連宗 (2007)。臺灣區軍事院校畢業生休閒參與之休閒態度、休閒動機、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復興崗學報,90,155-172。沈志嵘、洪聖德 (2005)。我國家公園運動觀光吸引力之評估。運動教練科學,5,131-144。
林永森、高俊雄、陳金輝 (2006)。臺灣運動觀光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之概況。鼎東體育季休閒學刊,4,76-94。
林俊昇、陳美伊、潘信穎 (2004)。脈絡線索對休閒農場價格認知與參與意願之分析。農業經營管理年刊,10,70-89。
林秋慧 (2009)。高爾夫運動觀光吸引力、參與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調查研究。南亞學報,29,395-410。林羿宏 (2006)。法國關關政策之研究-以法國阿爾卑斯滑雪觀光地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臺北縣。林錫波、陳堅錐、王榮錫 (2007)。臺灣地區休閒農場發展現況與發展策略之探討。北體學報,15,152-163。邱皓政 (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圖書。
胡勝川、高偉峰 (2002)。高山旅遊地區疾病型態之調查。慈濟醫學,14,373-380。唐錦超 (譯) (2010)。創新的擴散 (原作者:羅吉斯)。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年)
夏業良、魯煒 (譯) (2006)。體驗經濟時代 (原作者: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臺北市:城邦圖書。(原著出版年:1999年)
張孝銘、林永森 (2007)。休閒農場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憩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飛牛牧場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4,59-71。張家銘 (2006)。2004澎湖世界華人馬拉松賽會之運動觀光客滿意度之研究。北體學報,14,252-270。莊宜佳、陳靜敏、蔡仁貞、李龍騰 (2005)。影響北市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志工推行健康促進活動成效探討。新臺北護理期刊,7,35-44。許志良、廖學勇 (2006)。彰化縣桌球訓練中心學員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29-46。
郭秀玲、林房儹(2007)。2008奧運商機與臺灣運動觀光產業分析。屏東教大體育,11,56-64。陳志祥 (2003)。超馬大賽「陳馬」拚場。中國時報,11 月15 日,運動天地版。
陳金盈 (2000)。臺灣滑雪運動旅遊現況與前景分析。TASSM 2000 國際學是研討會,臺灣體育管理學會,臺北市。
陳勁甫、吳劍秋 (2005)。銀髮族海外旅遊動機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1,1-16。陳柏誠 (譯) (2006)。OFF學 (原作者:大前研一)。臺北市:天下雜誌社。(原著出版年:2004年)
陳盈位、黃瑞榮 (2009)。深度休閒之參與動機、持續參與因素之探討-以南部地區獨木舟協會的成員為例。崇仁學報,3,21-34。陳美芬、鍾全勝、蔡必焜 (2010)。銀髮族的養生認知與旅遊需求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55,117-126。
陳璋玲、林懷宗 (2006)。旅遊動機和阻礙一素對職業軍人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以航特部為例。旅遊管理研究,6,163-184。黃文星、張瓊化 (2005)。旅客從事休閒旅遊活動之資訊搜尋策略與休閒動機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第8屆管理學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8。
黃金柱 (1999)。跨世紀體育運動經營管理思潮。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俊傑、林郁捷、蔡文星 (2008)。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慢速壘球運動動機之研究。北體學報,16,308-315。網豊作、藤江善一郎、酒井志郎、佐野裕、落合優、蝶間林利男 (1980)。体育科専門スキー実習の理念。横浜国立大学教育紀要,20,149-171。
趙慶昇 (1967)。漫談滑雪與滑沙的軍事價值。軍事雜誌,36,41-44。劉泳倫、林瑋珊、鄒哲宗、曾家鈺 (2009)。東石漁人碼頭遊客旅遊動機、需求、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相關研究。稻江學報,4,2。歐聖榮 (2007)。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臺北縣:前程文化。
蔡芬卿 (2008)。運動休閒產業之定義與範圍 - 從運動、休閒及產業角度。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8,178-185。蔡英美、王俊明 (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之決運動障礙及運動行為之關係。臺灣運動心理學報,9,109-131。蔡英美、王俊明 (2010)。中部大專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的休閒態度、參與動機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雲科大體育,12,49-62。蔵本健太、菊池秀夫(2006)。大学生の組織スポーツへの参加動機に関する研究 : 体育会運動部とスポーツサークル活動参加者の比較。中京大學體育學論叢,47,37-48。
鄭峰茂 (2010)。遊憩動機、持續性涉入及遊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高山登山者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100-119。鄭健雄 (2009)。休閒旅遊產業概論。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黎天生、林韋儒、羅玉枝 (2009)。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相關性。北體學報,18,60-72。橫島公司 (2006)。評論2005年的北海道經濟-旭山動物園的奇蹟。地域と經濟,3,134-136。
謝智謀、王怡婷譯。Swarbrooke, J. &; Horner, S. (2001)。觀光消費行為—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桂魯。
鍾志強(200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理論。雲科大體育,3,63-68。簡東源 (2003)。周六峽谷音樂饗宴免費入場。中國時報,11 月12 日,地方新聞版。
蘇睦敦 (2002)。婦女運動休閒參與者感受利益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鐘怡芳 (2007)。國人赴海外滑雪假期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碩士畢業論文,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7,106-113.
Cooper, C. (1988). Global tourism. Leisure Management, 8(3), 36-38.
Francken, D. A., &; Van Raaj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asure Research, 13, 337-352.
Higham, J., &; Hinch, T. (2009). Sport and tourism: Globalization, mobility and identity. Butterworth-Heinemann, UK: Oxford.
Hinch, T., &; Higham, J. E. S. (2004). Sport tourism development. England: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
Khan, A. S., Fleischauer, A., Casani, J., &; Groseclose, S. L. (2010). The next public health revolution: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fusion and social networks.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00, 1237-1242.
Leisure Consultants (1992). Activity holidays: The growth market in tourism. Suffolk, Great Britain: Author.
Riddick, C. C. (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59-265.
Standenen, J., &; Knop, P. D. (1999). Sport tourism. Champaigh, IL: Human Kinetics.
Terry, L. (1996). Holidaysers seek thrills. Leisure Management, 16(6), 14.
Tinsley, E. A., &; Tinsley, D. J. (1981). An analysis of leisure counseling models.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9(3), 45-54.
Turco, D. M., Riley R., &; Swart, K. (2002). Sport tourism.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pf, S., Rixen, C., Fischer, M., Schmid, B., &; Stoeckli, V. (2007). Effects of ski piste preparation on alpine vege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42, 306-316.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2001). Travel to surge in 21st century. World Tourist News, November,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