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0 22: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春香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指導教授:魏慧美魏慧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2
中文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校園偏差行為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11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學生個人背景變項 (性別、手足數、家庭結構) 、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校園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家庭氣氛量表」、「行為知覺量表」為研究工具,抽取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總計得到有效問卷914份。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父母採開明權威的教養方式最多,其中以「母親要求」得分最高,「父親回應」得分最低。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感受家庭氣氛良好,其中以「家庭情感」得分最高。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偏差行為屬中下程度,以「情緒困擾」得分最高,以「違紀犯過」得分最低。
四、女童在「母親要求」上得分顯著高於男童;核心家庭及折衷家庭學童在父母教養方式上得分顯著高於單親家庭。
五、女童在「家庭學習環境」上感受顯著優於男童;核心家庭及折衷家庭學童的家庭氣氛顯著優於單親家庭與隔代教養家庭。
六、男童以「違紀犯過」較多,女童以「情緒困擾」較多;單親家庭學童的的校園偏差行為顯著高於核心家庭與折衷家庭。
七、開明權威型父母,其子女校園偏差行為較少發生。
八、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校園偏差行為有顯著相關。
九、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對校園偏差行為具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家庭溝通」預測力最大。

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家庭、學校、教師、家庭教育行政單位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目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家庭氣氛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22
第三節 校園偏差行為理論與相關研究 ………………………33
第四節 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和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分析..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54
第二節 研究假設……………………………………………………55
第三節 研究樣本……………………………………………………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61
第五節 實施程序……………………………………………………7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81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校園
偏差行為之現況分析 ……………………………………8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態度、家庭
氣氛與校園偏差行為之差異分析 …………………………95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
校園偏差行為之差異分析 ……………………………… 122
第四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 家庭氣氛與校園
偏差行為之相關分析 …………………………………… 133

第五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對校園
偏差行為之預測分析 ……………………………………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53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53
第二節 結論 …………………………………………………… 159
第三節 建議 …………………………………………………… 1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 169
二、西文部份 ………………………………………………………179
附錄
附錄一 專家學者名單 ………………………………………… 181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意見彙整表………………………………182
附錄三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經驗調查預試問卷………………192
附錄四 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經驗調查正式問卷 …………… 198

表目次
表1-1-1 國小校安通報事件統計表 ……………………………………03
表2-1-1 教養方式定義一覽表 ………………………………………12
表2-2-1 國內外研究者對家庭氣氛的定義一覽表 ……………………23
表2-2-2 家庭氣氛內涵摘要表 ………………………………………25
表2-3-1 國內外研究者對偏差行為定義之一覽表 ……………………34
表2-3-2 國內研究者對偏差行為分類之一覽表 ………………………37
表2-4-1 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氣氛相關研究一覽表 …………………45
表2-4-2 父母教養方式與偏差行為相關研究一覽表 …………………47
表2-4-3 家庭氣氛與校園偏差行為相關研究一覽表 …………………50
表3-3-1 高雄市國民小學預試取樣學校一覽表 ………………………56
表3-3-2 高雄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人數與抽樣人數一覽表 …… 57
表3-3-3 高雄市國民小學抽樣學校及問卷分配一覽表 ………………58
表3-3-4 有效樣本學生個人背景變項一覽表 …………………………60
表3-4-1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64
表3-4-2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66
表3-4-3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 67
表3-4-4  家庭氣氛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70
表3-4-5 家庭氣氛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71
表3-4-6 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72
表3-4-7  行為知覺量表項目分析摘要表 …………………………… 75
表3-4-8 行為知覺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 …………………………… 76
表 3-4-9 國小高年級學童行為知覺量表信度分析摘要……………… 77
表4-1-1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現況分析摘要表…………… 82
表4-1-2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分類統計表 ……………… 83
表4-1-3 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各層面題項的平均數
與標準差之分析摘要表 …………………………………… 84
表4-1-4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現況分析摘要表 ………………… 86
表4-1-5 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量表」各分層面題項
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 87
表4-1-6 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偏差行為現況分析摘要表…………… 88
表4-1-7 國小高年級學童「校園偏差行為」各層面題項的
平均數與標準差 …………………………………………… 90

表 4-2-1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父母教養方式的獨立
樣本t考驗摘要表 ……………………………………………95
表 4-2-2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父母教養方式的平均
數與標準差摘要表 ………………………………………… 98
表 4-2-3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父母教養方式量表的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 4-2-4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父母教養方式
量表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00
表4-2-5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父母教養方式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 4-2-6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家庭氣氛量表的獨立
樣本t考驗摘要表 …………………………………………104
表 4-2-7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家庭氣氛之平均數
、標準差之摘要 ……………………………………………105
表 4-2-8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家庭氣氛的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 4-2-9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家庭氣氛量表之
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07
表4-2-10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家庭氣氛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108
表4-2-11 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園偏差行為之差異
分析摘要表 ………………………………………………… 110
表4-2-12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園偏差行為之平均數、
標準差之摘要表………………………………………………112
表4-2-13 不同手足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園偏差行為之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 …………………………………………………112
表4-2-14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在校園偏差行為之平
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14
表4-2-15 不同家庭結構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園偏差行為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114
表4-2-16 不同背景變項在父母教養方式的差異比較表………………116
表4-2-17 不同背景變項在家庭氣氛的差異比較表……………………118
表4-2-18 不同背景變項在校園偏差行為的差異比較表………………120
表 4-3-1 父親教養方式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園偏差行為
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23
表 4-3-2 母親教養方式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在校園偏差行為
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23
表 4-3-3 父母教養方式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園偏差行為之
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4
表 4-3-4 不同家庭氣氛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在校園偏差行為之平
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28
表 4-3-5 不同家庭氣氛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園偏差行為之變異
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 4-3-6 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氣氛在校園偏差行為上的
差異比較表 ……………………………………………… 130
表 4-4-1 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氣氛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133
表 4-4-2 父母教養方式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136
表 4-4-3 家庭氣氛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 138
表 4-5-1 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氣氛對違紀犯過層面之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43
表 4-5-2 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氣氛對情緒困擾層面之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45
表 4-5-3 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氣氛對學業適應層面之逐步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47
表 4-5-4 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氣氛對整體校園偏差行為之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49
表4-5-5 父母教養方式與家庭氣氛對校園偏差行為之
預測力總結表 …………………………………………… 151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圖 ……………………………………………5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11)。民國99年重要人口指標。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7-1.doc
內政部警政刑事警察局(2010)。歷年兒童嫌疑人、少年嫌疑人、青年嫌疑人成年嫌疑人人數與人口比較。取自:http://www.cib.gov.tw/news/news.aspx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第二版)。台北:心
理。
王南詔(2001)。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質化的探討(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9NPTTC328001)
王貞雯(2005)。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PTT1576019)
王素琴(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9NCYU5464057)
王淑女(1996)。電動玩具與青少年偏差行為。犯罪學期刊,2,99-124。
江秀如(2009)。國中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參與、學習態度對學業成就之影響-以桃園縣某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8FJU00506050)
何明芬(2002)。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其人際關係、攻擊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TNT5576021)
何明晃(2005)。非行少年之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態度與其逃家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PCCU1216008)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余振民等譯(2004)。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5NTPTC576005)

吳宜芳、曾育真(2003)。偏差行為之定義。載於齊力、董旭英(主編),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頁1-14)。嘉義市:南華教社所。
吳怡瑱(2009)。國小學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凃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台北:五南。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姵錚(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高雄市。
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084PCCU0164024)
吳國淳譯(1996)。家庭環境與學校學習。台北:五南
吳就君(1986)。家庭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大洋。
吳就君(譯)(1994)。家庭如何塑造人(原作者:Satir, Virginia)。台北:張老師。
吳就君(譯)(2006)。聯合家族治療(原作者:Satir, Virginia)。台北:張老師。
李佳憓(2008)。學生偏差行為的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271,62-63
李彥瑾(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NCYU5658006)
李美瑩(1994)。學齡兒童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關係(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2NCCU0332030)
李惠怡(2005)。防治國小學童校園欺凌行為教學計畫及其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TMTC0205007)
沈復釧(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家庭氣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CUE5331026)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NTPTC576076)
周舜瑩(2008)。國小兒童氣質與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6NCYU5658021)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周麗端(2010) 。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林秀怡、馬傳鎮、陳玉書(2004)。心理特質、緊張對少年偏差及犯罪行為影響之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報, 1, 1-34
林亮吟(2004)。幼稚園教師處理幼兒人際衝突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PTT1576022)
林俊榮(2005)。文化資本、自我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HU05665007)
林秋環(2008)。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快樂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法務部(2010)。98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2011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168354&ctNode=27982&mp=001
邱珍婉(2005)。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金炫泰(2009)。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8PU005201020)
侯東成(2001)。巨變下的親職教育。台北:教育部社會司。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凃金堂(2010)。SPSS與量化研究。台北:五南。
柯文生 (2003) 。學童網咖沉迷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1328007)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洪美鈴(2004)。父母教養態度、知覺青少年子女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5328035)
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高雄市。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0NCCU0332029)
徐誼芳(2009)。國小資優生家庭氣氛、自我效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高雄市。
翁樹澍、王大維(譯)(1999)。家族治療理論與技術(原作者:I. Goldenberd & H. Goldenberd)。台北:揚智。
張 紉(1988)。台北市少年偏差行為偏差度之研究。輔導研究報告。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張安君(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佳鈴(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學習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珍雯(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張秋桂(2003)。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CUE0331030)
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6NPTT3576004)
張惠琴(2009)。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TMTC5767004)
張雅惠(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壓力因應方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094NCYU5658009)
張楓明(1988)。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 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7NHMC0665006)
張瑛玿(2006)。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生活適應、人格特質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NTNT5328019)
張嘉玲(2006)。現實治療團體對國小偏差行為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NTNT5328012)
張麗梅(199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1PCCU0164007)
張鐸嚴、何慧敏、陳富美、連心瑜等(合著)(2004)。親職教育。台北縣:空大。
教育部(2006)。教育部95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11/08/20取自於http://csrc.edu.tw/FileManage.mvc
教育部(2007)。教育部96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11/08/20取自於http://csrc.edu.tw/FileManage.mvc
教育部(2008)。教育部97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11/08/20取自於http://csrc.edu.tw/FileManage.mvc
教育部(2009)。教育部98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11/08/20取自於http://csrc.edu.tw/FileManage.mvc
教育部(2010)。教育部99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2011/08/20取自於http://csrc.edu.tw/FileManage.mvc
梁太陽(2007)。國小兒童自我知覺之親子關係、衝動性格及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6CCU05102018)
梁培勇(2004)。兒童偏差行為。台北:心理。
莊雪芳(2004)。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0658024)
莊耀嘉(2000)。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一項貫時性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莊耀嘉(2006年11月29日)。兒童偏差行為成因的一項探討,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六)【法務部】。取自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9792&ctNode=13788&mp=202
許文凌(2008)。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NCYU5576022)
許憶真(2003)。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PU005216007)
連廷嘉(主編)(2001)。家庭關係與介入策略。屏東:屏東高中
郭芳君(2003)。 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台南市。
郭靜晃(2005)。親職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陳司敏(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永和(2003)。國小兒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PTT1328002)
陳秀華(2005)。家庭結構與學生知覺之家庭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的影響研究—以基隆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MCU05331006)
陳佳琪(2001)。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9NCUE0331008)
陳宜亨(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思敏(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89NCYU0658001)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羿足(2000)。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家庭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88NHU00665008)
陳羿足、董旭英(2002)。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 「家庭氣氛」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模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71-87。
陳益連(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A型行為、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陳淑雯(2003)。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1NPTTC328001)
陳喜水(2003)。原住民國中生偏差行為與家庭氣氛及父母的管教態度相關研究--以台東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TTTC576066)
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陳錦雯(2009)。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成就與幸福感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7CYUT5031006)
黄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PU005216008)
彭羽辰(2009)。兒童利社會行為及其與父母教養方式、彩虹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6CCU05071043)
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1NPTT1576012)
曾莉莉(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非理性信念與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曾端真(1998)。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
游上佳(2008)。影響兒童偏差行為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97CPU05102019)
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原作者:Norman Goodman)。台北:桂冠。
黃小芳(2009)。國中學生性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8NHCT5329024)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2NCYU157603)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高雄市。
黃怡瑛(2008)。高雄市國中生性別角色態度、家庭氣氛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高雄市。
黃挺毅(2003)。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HLT1464002)
黃迺毓(1989)。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淑絹(1999)。國小學生家庭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87NTNTC576012)
黃富源 (2002)。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原因與對策。國家政策論壇,2(4)。取自http://old.npf.org.tw/monthly/00204/theme-081.htm。
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3PU005216008)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0PCCU2262007)
楊宜學(2009)。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7NTNT5626002)
楊國樞(1978)。影響國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載於文崇一主編,社會變遷中的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頁33-55)。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景森(2004)。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CUE5331031)
楊雅鈴(2009)。父母教養方式與校園暴力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楊筱筠(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父母期望與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5NTNT5212034)
楊葆茨(1998)。寄養兒童社會行為,社工處遇與安置穩定性,內外控信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6PCCU4164002)
楊騏嘉(2007)。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6NTCTC096007)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文化。
葉肅科、董旭英(2002)。社會學概論。台北:學富文化。
廖育鋒(2011)。新移民子女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9YUNT5677015)
廖純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094NCYU5658017)
趙詩瑄(1998)。父母親介入子女衝突之方式與手足攻擊行為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6PCCU1164005)
劉肖泓(2003)。犯罪少年再犯之家庭、學校、社會成因研究─以彰化少年輔育院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CCU00102012)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劉虹妙(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6NTTTC576062)
劉哲宇(2009)。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8TMTC5201026)
劉淑利(2006)。國民小學教師子女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劉瑞美(2007)。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劉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HCT1464029)
歐妙苓(2009)。高雄市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歐麗雪(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NTNT5328004)
潘麗妃(2009)。台北縣鷺江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8PCCU1216024)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松瑜(2002)。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CCU00102049)
蔡恆翠(2003)。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ntnugsweb.cgi?o=dntnucdr&i=sid=%22G00T0012007%22.&searchmode=basic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合著)(2005)。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HU05665011)
鄭玉英、趙家玉(譯)(1993)。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原作者:John Bradshaw)。台北:張老師。
蕭瑞美(2008) 。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賴正佩(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師範學院師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屏東。
賴啟麟(2009)。苗栗縣新移民子女家庭教育資源與家庭氣氛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NTPTC576047)
謝幸容(2010)。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中縣豐原市葫蘆墩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9HCU04636005)
謝博宇(2008)。國小學生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NCYU5631035)
謝雅麗(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思嘉 ( 1986 ) 。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論文發表於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台北
鍾思嘉(1996)。青少年身心調適問題及其輔導對策。輯於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編):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論文集(頁62-70)。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鐘思嘉(2005)。親職教育(修定版)。台北縣:桂冠。
鄺嘉玲(2009)。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情緒經驗與情緒管理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7TMTC5328011)
顏綵思 (2004) 。 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TCTC328006)
羅玉珠(2011)。外在社會控制、內在價值信仰與兒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9NTPU0102038)
羅玉霞(1999)。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對學童外向性行為問題的知覺與因應策略:一個初探性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7NTCTC576005)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090NTNTC576028)
羅豐良(2001)。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89PCCU0164007)
蘇英玫(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5TMTC5205001)
蘇泰吉(2009)。隔代教養家庭學童自我分化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台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二、西文部份
Agnew, R. , & White, H. R. (1992). An empirical test ofgeneral strain theory. Criminology, 30, 475–500 doi: 10.1111/j.1745-9125.1992.tb01113.
Baumrind, D. (1967). Child-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Buschgens, C. M., van Aken, M. G., Swinkels, S. N., Ormel, J., Verhulst, F. C., & Buitelaar, J. K. (2010).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in preadolescents: familial risk to externalizing behaviors and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19(7), 567-575. doi:10.1007/s00787-009-0086-8
Caron, A., Weiss, B., Harris, V., & Catron, T. (2006). Parenting behaviour dimensions and child psychopathology: Specificity, task dependency,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35, 34–45.
Dewey, E. A. (1991). Basic applications of Adlerian psychology for self-understanding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Coral Sping, FL: CMTI.
Eisenberg, N., Guthrie, I. K., Fabes, R. A., Shepard, S., Losoya, S., Murphy, B. C., & ... Reiser, M. (2000). Predic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s from attentional and behavioral regula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ality. Child Development, 71(5), 1367- 82.
Frick, P. J. (1998). Conduct disorders. In T. H. Ollendick, & M. Hersen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pathology (3rd ed.pp.213-237).New York: Plenum.
Hoeve, M., Blokland, A., Dubas, J., Loeber, R., Gerris, J. M., & van der Laan, P. H. (2008). Trajectories of delinquency and parenting style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6(2), 223-235
Hurlock, E. (1978). Child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 McGrew-Hill.
Maag, J. W., & Katsiyannis, A. (2010).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 and at risk for developing antisocial behaviors: evidence- and research-based practice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31(6), 464-475.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 4). (pp.1-101). New York: Wiley.
McCord, J. (1991). Family relationships,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adult criminality. Criminology, 29(3), 397-417
Molloy, G. N., & Pallant, J. F. (2002). A Short Scale of Family Atmosphere (SOFA):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4(2), 243.
Olson, T. D., & Moss, J. (1980). Creating supportive atmospheres in family life education. Family Relations, 29(3), 391.
Pereira, A. F., Canavarro, C., Cardoso, M. F., & Mendonca, D. (2009). Patterns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child behaviour problems among Portuguese school-aged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8(4), 454-464.
Pettit, G. S., Bates, J. E. , & Dodge, K. A. (1997). Supportive parenting,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sev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8(5), 908-23.
Richter, J. J., Richter, G. G., & Eisemann, M. M. (1996).Confounding variables aff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family atmosphere and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ur in adult depressive inpatients: A cross-validation study. 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3(4), 269-276.
Roelofs, J., Meesters, C., ter Huurne, M., Bamelis, L., & Muris, P. (2006). On the links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rs, and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non-clinical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15(3), 319-332. doi:10.1007/s10826-006-9025-1
Ruchkin, V. V., Eisemann, M. M., & Hägglöf, B. B. (1998). Parental rearing and problem behaviours in male delinquent adolescents versus controls in northern Russia. Social Psychiatry &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33(10), 477.
Thompson, C. L., & Rudolph, L. B. (1988). Counseling children.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Elizur, Y., Spivak, A., Ofran, S., & Jacobs, S. (2007). A gender-moderated model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36(3), 430-441. doi:10.1080/1537441070144848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