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7 10: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牧勳
論文名稱:以奈米碳管充填固相萃取裝置連結高效能液相層析儀分析茶品中兒茶素及咖啡因之含量
論文名稱(外文):Determination of catechins and caffeine in tea drinks by using carbon nanotube as sorbent of solid-phase extraction on-line to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指導教授:楊慶成楊慶成引用關係邱鴻麟邱鴻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化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化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奈米碳管高效能液體相層析儀兒茶素
外文關鍵詞:Carbon Nanotubes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catech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茶葉被飲用,已經有相當長遠的歷史,世界各國的喝茶風氣相當盛行。茶品中所含的兒茶素成份更被研究證實具有極佳保健功效。但是市售茶品幾乎沒被標示含量,實在不符合現代人對食品健康性與機能性的消費要求。為了得知茶飲中兒茶素的含量,方便標示,因此希望發展一快速、方便、準確的分析方法。
由於各種茶品所含的兒茶素成份差異極大,有些兒茶成份過於微量,不易偵測,本研究利用奈米碳管充填固相萃取裝置(SPE),製備對兒茶分子具高富集吸附管柱,並連結高效能液相層儀(HPLC)的方法,來分析茶飲料。
實驗過程中,線上固相萃取管柱連接HPLC系統之最佳條件為使
用C-18逆相層析管柱;動相A為磷酸緩衝溶液(pH 2.5)預混95% ACN,動相B為磷酸緩衝溶液(pH 2.5)預混50% ACN;流速為1 ml/min;偵測波長231 nm;最大注射量為2500 μl;沖洗步驟使用100 μl的超純水;使用磷酸緩衝溶液(pH 8)預混70% ACN當脱附液。
結果測得GC、(+)-C、EGC、EC、EGCG、GCG、ECG、CG和咖啡因的偵測極限分別為1.955、3.279、1.927、1.973、1.455、3.271、0.942、2.925和2.077 ppb。在真實樣品部份,我們把茶稀釋100倍,並添加0.1㎎/l的混合標準溶液,測得八種兒茶素和咖啡因的回收率在70 % ~130 % 之間。

目錄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Abstract) III
目錄 IV
圖次 VI
表次 VII
簡語表 VIII
第一章 序論 1
ㄧ.前言 1
二、茶類的介紹 2
(一) 茶葉的種類 2
三、兒茶素的介紹 5
(一) 茶葉中的化學成分 5
(二) 兒茶素的結構 6
(三) 兒茶素的生理功能 8
(四) 兒茶素的應用 14
四、奈米碳管的介紹 15
(一) 基本特性 15
(二) 吸附理論 16
(三) 奈米碳管的應用 20
五、研究目的 22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3
ㄧ、實驗藥品.器材.設備 23
(一) 藥品 23
(二) 器材 24
(三) 儀器設備 24
二.藥品配置 26
(一) 沖提液的配製 26
(二) 儲存標準溶液500 ㎎/l的配製 26
(三) 檢量線溶液的配製 27
(四) 脱附鹼液的配製 27
(五) 真實樣品的配置 27
三.實驗過程 27
(一) 液相層析方法的建立 27
(二) 線上固相萃取裝置的建立 30
(三) 線上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 32
(四) 真實樣品的配製與分析 35
第三章 結果與討論 37
ㄧ.液相層析方法的建立與探討 37
(一) UV偵測波長的選擇 37
(二) 動相條件的選擇 37
(三) 管住溫度 39
(四) 校正曲線的建立與偵測極限的探討 40
(五) 層析方法再現性測試 40
(六) 校正曲線的建立與偵測極限的探討 45
二.線上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與探討 45
(一) 樣品注射量的探討(load) 45
(二) 沖洗條件的探討(wash) 47
(三) 脫附條件的探討(elute) 50
(四) 線上固相萃取分析方法的最佳化條件 54
(五) 線上固相萃取暨層析方法定量校正曲線與偵測極限建立 59
(六) 濃縮倍率的探討 59
(七) 線上固相萃取暨層析方法的再現性探討 59
(八) 真實樣品的分析 63
第四章 結論 72
第五章 參考文獻 74


第五章 參考文獻
1.桂樁雄,“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之簡介”, 化學, Vol. 56, No. 4, (1998) 第303~309頁

2.邱邵盟, “茶飲料技術及市場座談會紀實”, 食品工業月刊, 29(01),(1997)第45-46頁

3.黃墩岩, 中國茶道, 暢文出版社,(2002) 台北,第116-118頁

4.科學發展2005年7月,391期69頁

5.劉裕, 茶的保健功能與藥用便方, 浩園文化,(1998) 台北,第8-12.33-42. 44-77頁

6.吳淑玲, 茶藝與信仰, 道聲出版社,(2001) 台北,第27-69頁

7.黃墩岩,中國茶道, 暢文出版社,(2002) 台北,第116-118頁

8.涂宗和, 台灣茶饌1, 翰林茶館出版,(2004) 台南,第6-37頁

9.蘇正德,蔡文騰,張基煌,蘇女淳, “茶湯與茶渣之兒茶酚含量及抗氧化性之調查研究”,食品科學,18(3),(1991)第234-248頁

10.Sanderson, G. W., Adv. Phytochem, 5:247,(1972)

11.Nakane, H. and Ono, K., Biochemistry ,29(11):2841-2845, (1990)

12.Guo, Q., Zhao, B., Li, M., Shen, S., and Xin, W. , Biochim Biophys Acta ,1304:210-222,(1996)

13.陳清泉, “茶葉之兒茶素的機能及應用”, 食品市場資訊, 90(8),(2001)第16-23頁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