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7 23:1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林雅亭
研究生(外文):
Ya-Ting Lin
論文名稱:
台灣藤家具的歷史變遷:現況、困境與轉型
論文名稱(外文):
The historical Changes,the current situation,predica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Rattan furniture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邱麗娟
指導教授(外文):
Li-Chuan Chiu
口試委員:
李靜芳
、
賴志彰
口試日期:
2016-01-25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文化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關廟
、
藤加工
、
科技藤業
外文關鍵詞:
Guanmiao
、
Rattan-processing
、
technologicalized rattan industr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2749
評分:
下載:181
書目收藏:2
台灣藤業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其中以關廟最為著名,藤加工技術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時期。當時先民移入,因為台灣竹材豐富,所以就地取材,以細竹工自製簡樸實用的日常用品。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竹山成立「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由日籍老師教授手工編織技術,訓練不少人才,進而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手工編織品。
1942 年關廟已有「關廟庄信用組合工房」,即類似現代合作社,在家中做好的竹籐製品,由組合工房統一收購。民國40~50年代,農業興盛,市場上逐漸出現竹編的斗笠,及童玩、搖籃等需求用品。到了民國56 年,日本因國內工資暴漲,故將藤業重心轉移至台灣,而關廟的竹編技術優良,且編織技法與籐相似,因此日本籐器訂單增加。到了民國60年代,由於外銷日本利潤較高,早期竹籐的業者也紛紛轉型為藤加工工廠。
日本市場供不應求,台灣藤材無法提供生產所需,因此大量從印尼進口原藤
,製藤技術也由原本的手工進入半機械化階段。在當時關廟從事藤加工的人口,約占關廟總人口30%,形成「三步一小廠,五步一中廠」的景況,享有「籐業王國」的美名然而民國77年印尼政府實施藤禁,加上日本停止採購,嚴重衝擊國
內藤業市場,導致多數工廠倒閉,台灣藤業逐漸沒落。
現代的藤業雖然不如以往興盛,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對於文創藝品與時尚藝術的需求增加,國內業者朝向客製化方向發展。加上科技進步,國內開始推行「科技藤業」的新營運方式,拓展藤業與異業結盟整合,期許將來藤業發展出新的出路。
The rattan industry is mainly located in south central Taiwan, of which the most well-known region is Guanmiao. The earliest rattan-made technology can track back to the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when the ancestors migrated to Taiwan. Due to the sustainable bamboo resource in Taiwan, the ancestors used the local materials to produce the plain daily necessaries in the small bamboo.
During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Japanese established “Chushan Prefecture Bamboo Craft Impartation Station” in Chushan. The Japanese teachers instructed the handmade bamboo weaving technology, trained numerous talents and further developed the hand-woven bamboo product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cs.
In 1942, Guanmiao had set up “Guanmiao Guarantee Union”, similar to “Credit Cooperative” at the present day. The bamboo and rattan-made artifacts at home were made at home and then collectively purchased by the Guarantee Union. Between 1950s and 1960s, agriculture was flourishing, so bamboo-made daily necessaries such as hats, children’s toys and cradles were gradually come up in the market. In 1967, the wage in Japan was monstrously inflated, so the focus in the rattan industry was shifted to Taiwan. As Muanmiao’s bamboo weaving technique is excellent and the weaving technique is relatively similar to the rattan’s, the Japanese orders for the rattan-made artifacts were increased. Until 1970s, due to the higher profits of exporting to Japan, the early people who engaged in the bamboo and rattan-made artifact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rattan processing factory.
The demand on the rattan-made artifacts exceeded supply in Japan, so that the Taiwan’s rattan resources are not sufficient to meet the needs for production. Therefore, a large amount of the rattans were imported to Taiwan from Indonesia. The rattan manufacturing technique entered to semi-automation stage from hand-made. At the time, the people who engaged in the rattan-processing works in Guanmiao accounted for 30%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Guanmiao, forming a phenomenon of “three steps a factory; five step a company”. Taiwan had won the reputation as a “Kingdom of Rattan” since then. In 1988, the Indonesian government implemented rattan ban measure and Japan stopped purchase of rattan-made artifacts, which caused the serious impact on the domestic rattan market, so that Taiwan’s rattan industry was gradually declined due to close-down of most factories
Nowadays, the rattan industry does not flourish as well as before. However, with increase of living standard and demand for artworks and fashion arts, the domestic companies strive to transit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ization. Moreover, with technology progress, the domestic companies also start to promote the new operation mode of the “technologicalized rattan industry” to expand the rattan market and integrate with the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expectation of new developing way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v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的界定與限制………………………………………………………………………..3
第三節 文獻回顧……………………………………………………………………………………………….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12
第二章 早期的台灣藤業………..……………………………………………………………………………14
第一節 台灣藤材種類介紹………………………………………………………………………………….14
第二節 台灣藤業起源……………………………………………………………………………………..18
第三節 藤材的取得方式………………………………………………………………………………….29
第四節 藤材編製法…………………………………………………………………………………………33
第五節 初期藤材應用……………………………………………………………………………………..48
第三章 民國六七十年代出口導向帶動的藤製品繁盛……………………………………….63
第一節 戰後台灣藤業的興起………………………………………………………………………….63
第二節 戰後台灣藤原料的來源………………………………………………………………………66
第三節 加工與製程…………………………………………………………………………………………71
第四節 設計與產品…………………………………………………………………………………………92
第五節 市場需求與產業變化……………………………………………………………….………101
第四章 八十年代後台灣藤業的發展……………………………………………………………….106
第一節 藤業衰敗時期…………………………………………………………………………………..106
第二節 八十年代後藤原料的限制……………………………………………………………….115
第三節 多樣性與活潑的設計思維……………………………………………………………….118
第四節 八十年代後的框架設計與製作技術………………………………………………..125
第五節 藤製家具突圍出傳統製程………………………………………………………………..127
結論………………………………………………………………………………………………………………………132
參考文獻………………………………………………………………………………………………………………136
一、專書
周鍾瑄,《諸羅縣志》卷8、卷10,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打狗史料,台南市:南市府,1999
吳俊明總編,《關廟風情 香洋歲月:關廟史料風情掌故》,台南縣關廟鄉:關廟鄉公所,1999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卷14、卷16,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張長傑著,《藤竹工》,台北市:東大圖書,1980
黃有興等著,《南臺灣文化專輯》,〈南臺灣的工藝〉,南投市 : 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6
簡榮聰,〈南臺灣的工藝〉,《南臺灣文化專輯》,臺灣省文獻委員,1996
周璽,《彰化縣志》,卷9,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2006
廖景淵,《老祖公的腳印:消失的行業及屋舍》,新竹縣新北市:新竹縣文化局,2009
祈台穎等著,《尋百工 : 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達人相遇的故事》,台北市:遠流,2010
莊永明總策畫,《台灣世紀回味Vol2:生活長巷1895~2000 v》,台北,遠流出
版社,2011
二、學位論文
李政哲,〈雲嘉南地區竹籐工藝興衰與發展方向初探〉,國立台灣成功大學工業
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嘉津,〈關廟地區竹籐器加工產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僊錦,〈關廟地區開發的歷史變遷〉,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三、期刊
段士珍,〈怎樣使我們的籐業拓展外銷〉,《中國手工業》,2期,1958年12月
段士珍,〈籐的分類和乾燥處理〉,《中國手工業》,5期,1959年3月
段士珍,〈籐料加工程序〉,《中國手工業》,7期,1959年5月
段士珍,〈籐的防霉和防蛀〉,《中國手工業》,8期,1959年6月
段士珍,〈發展台灣籐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手工業》,13期,1959年11月
段士珍,〈發展籐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手工業》13期,1959年11月
段士珍〈籐器的塗裝法〉《中國手工業》,14期,1959年12月
段士珍,〈籐器的編製法〉,《中國手工業》,15期~19期,1960年1月~1960年5月
趙亞元,〈臺灣之籐材業〉,《臺灣林業》,1卷3期,1975年1月
文衡,〈藝芳企業公司-藤業界的鉅子〉,《臺灣手工業》,5期,1979年3月
任憶安,〈臺灣地區藤材加工業經營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31卷2期,1980年6月
貿易週刊資料室,〈日本籐製家具市場現況〉,《貿易周刊》,1102期,1985年2月
貿易週刊資料室,〈日本籐製品市場〉,《貿易周刊》,1151期,1986年1月
黃淑卿,〈臺灣木竹籐製家具業概況〉,《產業經濟》,72期,1987年7月25日
許景雲,〈籐家具市場展望〉,《臺灣手工業》21期,1986年9月
郭萬來,〈籐製品發展及未來的展望〉,《臺灣手工業》28期,1988年7月
高清,〈南洋地區之籐與籐材〉,《臺灣林業》,15卷2期,1989年2月
陳金錫,〈臺灣家具工業概況〉,《產業經濟》,116期,1991年3月
吳順昭、王義仲,〈籐之構造、性質與加工利用〉,《臺灣林業》,17卷10期,1991年10
月
黃世輝,〈關廟地區竹籐產業文化活用的思考〉,《工業設計》,26卷3期總號98,1997年
7月
〈台灣木竹業展演科技環保的新姿態〉,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服務中心刊物,2011年
三、網路資料
台灣舊照片資料庫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台灣法實證研究資料庫http://tcsd.lib.ntu.edu.tw/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http://www.knowlegde.ipc.gov.taipei/mp.asp?mp=cb01
生活藤編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rattanlife/?fref=ts
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Photo.aspx?CategoryID=5&ClassID=16&TypeID=32&RaceID=4&PhotoID=1239
宜蘭神佛繡莊http://www.039511077.idv.tw/
竹藝博物館 http://www.nthcc.gov.tw/bamboo/02_gu/05_list.asp?offset=40
我優藤居http://www.51rattan.com/page-structure.html
大發藤業廠網站目錄http://www.tafarattan.com.tw/index.html
研適國際有限公司http://www.answer-design.com/blog/archives/1089
米詩蘭居家生活館http://www.pcstore.com.tw/jinder/M13290217.htm
世金籐飾手工傢俱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jfurniture/
名藤居家具 http://www.22774290.com/productlist.php?Subcategory=8&Page=20
經濟部統計處工廠名錄 https://dmz9.moea.gov.tw/gmweb/investigate/InvestigateFactory.aspx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TjarCo&o=e0&sec=sec1&index=1
福山植物園網站
http://fushan.tfri.gov.tw/monthlyContent.php?month_intelligenceID=99&month=9
公民新聞報導https://www.peopo.org/news/114938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http://www.ntcri.gov.tw/
四、報紙與訪談紀錄
今日大話新聞網路新聞
民生報
經濟日報
蘋果日報
沈茂來先生訪談紀錄,於世騏實業有限公司,2015年2月~11月間
周慶亮先生訪談紀錄,於明台產物保險公司,2015年1月21日
郭文彬先生訪談紀錄,於榕藝公司,2015年5月~12月
黃椿樺先生訪談紀錄,於黃椿樺先生住家,2014年12年21日
廖勝典先生訪談紀錄,於西螺延平老街東市場文創市集店面,2015年4月10日
五、其他資料
台灣原住民藝術[錄影資料]:鄒族的藤編,光國視聽文教有限公司,出版年不詳
世金籐飾手工傢俱目錄
南亞藤業公司產品目錄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關廟地區開發的歷史變遷
2.
關廟地區竹籐器加工業發展之研究
1.
段士珍,〈籐的分類和乾燥處理〉,《中國手工業》,5期,1959年3月
2.
段士珍,〈籐料加工程序〉,《中國手工業》,7期,1959年5月
3.
段士珍,〈籐的防霉和防蛀〉,《中國手工業》,8期,1959年6月
4.
段士珍,〈發展台灣籐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手工業》,13期,1959年11月
5.
段士珍,〈發展籐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手工業》13期,1959年11月
6.
段士珍〈籐器的塗裝法〉《中國手工業》,14期,1959年12月
7.
段士珍,〈籐器的編製法〉,《中國手工業》,15期~19期,1960年1月~1960年5月
8.
趙亞元,〈臺灣之籐材業〉,《臺灣林業》,1卷3期,1975年1月
9.
任憶安,〈臺灣地區藤材加工業經營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31卷2期,1980年6月
10.
黃淑卿,〈臺灣木竹籐製家具業概況〉,《產業經濟》,72期,1987年7月25日
11.
陳金錫,〈臺灣家具工業概況〉,《產業經濟》,116期,1991年3月
12.
吳順昭、王義仲,〈籐之構造、性質與加工利用〉,《臺灣林業》,17卷10期,1991年10
13.
黃世輝,〈關廟地區竹籐產業文化活用的思考〉,《工業設計》,26卷3期總號98,1997年
1.
關廟地區竹籐器加工業發展之研究
2.
山上區聚落發展與變遷
3.
日治初期桃園台地族群於埤塘及相關土地利用之比較
4.
日治時期新營地區的歷史變遷
5.
府城(台南)東門城外東南邊角的歷史變遷
6.
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7.
清代臺灣水果研究
8.
府城(台南)北門城外的歷史變遷
9.
日治時期臺灣百貨公司研究-以菊元、林與吉井為中心(1932-1945)
10.
都市發展變遷驅動現象之研究
11.
清代臺灣官印研究
12.
臺灣跟蹤騷擾防治法制之實證研究
13.
從政府普查及調查資料看臺灣農地農用現況
14.
臺南市歸仁區的聚落變遷與發展(1895-2016)
15.
關廟地區開發的歷史變遷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