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地方誌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7,《美濃鎮誌》。高雄:美濃鎮公所。
美濃八色鳥協會主編,1999,《大家來寫龍肚庄誌》,南投:文建會中辦室。
鍾仁壽,1999,《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縣:長青出版社。
陳板編,2001,《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社區史操作手冊》臺北:唐山。
二、專書
傅寶玉,2007,《古圳-南桃園水圳空間與文化》。新竹縣: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張二文,2004年,《土地之歌-美濃土地伯公的故事》。臺南:翰林。
伊能嘉矩,1992,《伊能嘉矩的踏查日記》。臺北:南天。
王萬邦,2003,《臺灣的古圳道》,臺北:遠足。
陳文福,2005,《臺灣的地下水》,臺北:遠足。
李培芬,2008,《臺灣的生態系》,臺北:遠足。
湯曉虞,2008,《臺灣的農村》,臺北:遠足。
曾旭正,2007,《臺灣的社區營造》,臺北:遠足。
林詩音,2005,《臺灣的休閒農業》,臺北:遠足。
王健旺,2003,《臺灣的土地公》,臺北:遠足。
張志遠,2006,《臺灣的敬字亭》,臺北:遠足。
李欽賢,2002,《臺灣的古地圖-日治時代》,臺北:遠足。
王存立.胡文青編著,2002,《臺灣的古地圖-明清時代》,臺北:遠足。
陳仕賢,2006,《臺灣的媽祖廟》,臺北:遠足。
洪馨蘭,2004,《臺灣的菸業》,臺北:遠足。
郭春暉編著,2001,《臺灣牛墟的腳步:牛與牛車的追憶》。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邱坤玉等,2007,《地圖上找不到的桃花源-六堆》。新竹: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簡炯仁,2004,《高雄縣旗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漢大: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簡炯仁,2001,《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縣: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吳學明,1990,《金廣福墾隘研究(上)》。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陳鴻圖,2007,《農田水利建設》。臺中:暢談。
陳鴻圖,2007,《清代的水利開發》。臺中:暢談。
康原攝影/許蒼澤撰文,2001,《懷念老臺灣》畫冊。臺北市:玉山社。
陳冠位、林怡君編,2010,《濃情圳語影像集》。高雄縣:客文中心。
周華山,2001,《無父無夫的國度?-重女不輕男的母系摩梭》。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
張典婉,2004,《臺灣客家女性》。臺北:玉山社。
李昂,1983,《殺夫》。臺北:聯經。
董芳苑,2008,《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
邱錦輝編,2006,<美濃地區宗教信仰與民情風俗>,《臺灣美濃客家鄉土軼事》頁137。臺南:作者自印。
姜善鑫編,2001,《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臺灣的人文地理》。臺北:文建會。
徐正光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
燕仁,1998,《中國民間俗神》。 臺北:漢欣。
劉還月,1994,《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臺北:臺原。
姜義鎮,1995,《臺灣的鄉土神明》。臺北:臺原。
李喬,1981,《寒夜三部曲》。臺北:遠景。
李喬,2001,《大地之母》。臺北:遠景。
鍾理和,1996,《笠山農場》。臺北:草根。
林保寶,1998,《莿桐最後的望族-我這樣探尋家族的故事》。臺北市:玉山社。
三、期刊論文
石萬壽,1986,<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80林美容,1987,<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物》37:71廖倫光、黃俊銘,2007,<六堆客家的塚信仰構築與地景圖式>《2007年客家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9- 288。臺北:文津。
富田芳郎,1955,<臺灣鄉鎮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7(3):85-100。李幸祥,1997,<客家先民器物>《六堆客家故事》,頁136-153。
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編輯委員會,1997,《臺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會誌》。高雄:高雄農田水利會。
顏淑每編,2005,《臺灣月刊》。南投:臺灣省政府。275:58-64。
美濃愛鄉協進會編著,1998,《孵育一個永安聚落生態博物館》。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利亮時,2008,<新舊移民的關係:以臺灣美濃鎮的聚落為例>《客家文化與產業發展研究論文集》,頁679-689。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洪馨蘭,2008,<客家婦女「勞動人觀」的社會實戰-美濃客家女性日常生活語彙與生命儀式之相關分析>《客家文化與產業發展研究論文集》,頁690-707。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莊英章等,1997,<夫人媽與查某佛:金門與惠東地區女性神媒及信仰比較>《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莊英章,2004,<閩南與客家:婦女、婚姻與家庭的比較>《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
何素花,2002,<採茶婦女:客家勞動婦女的一個面相>《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95-538。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四、碩博士論文
黃世娟,1997,《日治時期臺灣殖民政策下的神社建築》,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珍,2008,《聚落、信仰及地方精英:以美濃二月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吳連昌,2009,《美濃客家民間信仰與聚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允裴,1989,《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馨蘭,1998,《煙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四、其他
鍾昆宏編,2007,<百年洪災 百年挑戰 八一三水災記實>,《美濃月光山雜誌》917:3-5。
漢光建築事務所,2008,《美濃下庄水橋委託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與規劃設計調查報告書》。高雄:高雄縣政府
李廣中,2002,《竹門電廠調查研究及修復計劃報告書》。高雄:高雄縣政府
樹德科技大學,2007,《美濃竹子門代天水德容田野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高雄:財團法人曹公農業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
李允斐,2002,<美濃竹門電廠與臺灣區域空間的發展>,發表於鍾昆宏編《美濃月光山雜誌》746:8。
廖桂賢,2004,<營造兼具生態與生活的美濃>,發表於鍾昆宏編《美濃月光山雜誌》818:8。
鍾權勝:2005,<撿大水柴之回憶>,發表於鍾昆宏編《美濃月光山雜誌》845:3。
邱亭毓,2004,<伯公守護下的子民>《南客家莊/蝶谷客莊,撐紙傘數菸樓》頁18-27。臺北:泛亞。
柯金源,2003,<人與水的關係>《臺灣水資源脈絡/天人合一,重塑山水面貌》頁13-30。臺北:泛亞。
林春吉,2002,<溼地周邊環境>《水草相依雙連碑/芳草鮮美,滿眼落英繽紛》頁30-35。臺北:泛亞。
林春吉,2002,<池塘邊的農村生活>《星羅棋佈桃竹埤/地平水靜,萬點波光映空》頁1-15。臺北:泛亞。
黃鴻松,1997,<美濃水圳之源>《源雜誌》12:26-29。臺北:財團法人臺灣綜合研究院。
林瓊柔,1997,<來自荖濃溪的動力>《源雜誌》12:30-34。臺北:財團法人臺灣綜合研究院。
臺灣電力公司,2003,《竹仔門電廠導覽手冊》。高雄:臺電高屏發電廠。
美濃鎮公所編,2009,《迎聖蹟字紙祭-八音響起 美濃春祈》。高雄:行政院客委會。
陳冠位、林怡君編,2010,《漾動圳情日記書》。高雄: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