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04: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振維
研究生(外文):Liu Cheng Wei
論文名稱: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
論文名稱(外文):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Li (禮) in Pre-Chin(pre-qin/先秦) Confucian philosophy
指導教授:張永儁張永儁引用關係傅佩榮傅佩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Jun ChunFu Pei Ju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94
中文關鍵詞:人文精神人情天道
外文關鍵詞:ritual (Li/禮)humanistic spiritjen(ren/仁)heart(xin/心)human nature(xìng/性)action(wèi/偽)human fact(人情)tian tao(ting tao/天道)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166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從《論語》、《孟子》、《荀子》以及《禮記》的先秦儒家典籍中,「禮」的概念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共通點。然而,「禮」本身內涵十分複雜。因此,本文僅就「禮的人文精神」這一面向進行探討。所謂「人文精神」,乃指「人文化成」的傳統義,也就是身為一個人,應使這樣的人具有何樣的內蘊。這樣的內蘊,是透過後天學習與教育而啟發的,使人自覺有別於禽獸,養成自身具有氣質、道德意識與涵養的文明人,故能主動正行於正確的規範之中,展現出人道之盛與人文之美,實現出一個整全而理想的社會秩序。如是的自覺與意願,從文獻的解析來看,先秦儒家在探討人之事實(如人情、人心、人性)時,並未將其視如西洋哲學所言之「本質」、「本體」之先天內在義。所據之論皆可廣受公評。
本文首先整理人們對「禮」字的理解,顯然難以獲一簡單公式陳述。其次,綜合察考了孔子前之典籍、以及春秋戰國時諸子對「禮」的看法。從分析與歸納中可知,絕大多數的典籍與哲學家,對「禮」是採取肯認的態度,但是其所重視的是外在規範之儀文數度這一面,如此正襯托出先秦儒家論「禮」之「人文精神」的特色。先秦儒家基本上均認為,「禮」不僅僅只是外在的儀文數度,更在於其所依循的精神實質以及表現出來的精神特質。較特別的是,《尚書》提出「禮」由「天」降的說法,這點在孔、孟、荀的論述中找不到直接遺留的痕跡,《左傳》有「禮以順天,天之道」,《禮記》亦僅有「承天道」的說明而已。另外,《左傳》所標舉出關於「禮」的意義,如禮儀之分、禮之功用在治國安民、禮為人生規範、特別重視祭祀與軍戎等,先秦儒家則是一一繼承與深化。
接次,本文分別闡述了孔子、孟子、荀子以及《禮記》對「禮」之人文精神的見解。孔子對於「禮」的見解,是站在周文「貴賤不愆」所表現出社會整體秩序之上,強調「為國以禮」。孔子希冀「復禮」,但理論的說明則是透過對「仁」的詮釋,欲人理解自身職分及其責任之承荷,倘若人人如此正行,「禮」之秩序即便可以實現,是為「克己復禮為仁」。孟子論「禮」,與仁義智等同排列,著重於人心內在之道德傾向,故其理論主在證明人如何成就具體的道德行為。孟子認為,窮盡人心的隱動,利用天賦才能(如思、良知、良能),培養、擴充如仁、義、禮、智般地良善之心(如四端),使之根植於內在心中,貞定固著而成為人之性,依人之性發出的行為表現必然是良善的,是為孟子「性善」意旨;「禮」的實踐即是如此。荀子認為,「禮」純粹是人後天的作為,是改善先天欲望需求毫無節制所產生爭亂(人之性惡)最佳規範的方法,「養人之欲,給人之求」是其目的。荀子對人之事實的理解,認為「人生而有欲」,無法以任何方式禁制,但可透過人心中天賦之「知」、「慮」能力以制欲,若能達到「虛壹而靜」之「大清明」的狀態,即能清楚認識聖人制「禮」的完善。因此,人的學習對象就是「禮」,故言「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所謂「化性起偽」,乃指人之性無法變更,但可透過後天規範予以貞定,這方法就是人所作為的「禮」。《禮記》一書,對於諸種儀文提出義理上的根據,正所謂「禮之所尊,尊其義也」。《禮記》同時指出,「禮」的起源有三方面,基於社會變革的需要、報本返始的宗教情懷以及基於人情之實而建立的。「禮」之變更,《禮記》提出「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的原則。「天道」指「天」之意志「無為而物成」,聖人效法其運行不已故而制禮,以之規範人之情之實(如七情、飲食男女),導於正軌。正是在這意義下,《禮記》與孔、孟、荀一樣,均十分強調教育的重要,鉅細靡遺地提出了教育方法、教育目標以及為師之道,足以作為現代教育思考方向的參考。
先秦儒家諸子對於「禮」之理論深化面向各有不同,若說孔子「為國以禮」所揭示的方向是「禮」的實踐,那麼孟子的關懷就是發揮了使「禮」之德性意義之道德性得以完善的可能,荀子則發揮了「禮」作為社會完滿性的論述,《禮記》則提出如何使之落實的具體教育方針。因此,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以簡要之語言之,即是人如何從生物性意義轉化為具有文明教養之人,其轉化之關鍵,僅在於個人之自覺以及是否意願主動踐行於「禮」的規範之中而已。所以我們說,基於人情之實所制定的「禮」,是中國文化意識的根本精神。理解了「禮的人文精神」,便可以清楚區分專制王朝時的「吃人禮教」、與先秦儒家所論之「禮」,二者意義有著甚大的差別。同時,「禮」的外在規範要求以及內在德性修養,透過教育的指引,足以為現代人面對人生問題以及價值選擇上,提供一個不同於外來思考方向的絕佳參照。
This thesis gives an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Li (the rites, the ritual) in pre-Chin Confucian philosophy. It focuses 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underlying the discussion of Li in primary sources such a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論語》), the Mencius(《孟子》), the works of Hsüntze(Xunzi/《荀子》) and the Book of Rites (Li-Ji/《禮記》). At the heart of the discussion of Li in these sources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ccording to certain values, which are embodied in a set of standards and rules. Li thus is conceived a system of values and rules, which are made a posteriori for society, relying entirely on human effort for its conce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n a broad basis of evidence the commonly held view of Li as a priori to human society and effort is thus refuted.
The thesis starts out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Li on the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level. After a short review of the different views on Li in the non confucian texts of the pre-Chin era, the thesis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Li in the four confucian texts mentioned above.
Whereas the non confucian texts view Li as a set of rules governing the outward behavior, the confucian texts shift the emphasis on the humanistic spirit underlying the Li.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uses the concept of jen (ren/仁) to bring back a government through Li as he sees embodied in the rule of the Chou(Zhou/周). Mencius focuses on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human heart to strengthen its positive abilities in order to bring about a state of the heart, which is filled with positive qualities. Li is one of thoses crucial qualities. For Hsüntze, Li is a way of satisfying human desires by ways of transformation. By adopting certain standards of behavior man is saved from his own destructive forces. The Book of Rites gives many concrete standards for behavior,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reflects on the origin of Li. Social change, religious emotional need and the example of the heavenly way are three aspects building the basis for Li. As the other three texts the Book of Rites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government.
The humanistic spirit as seen in the care for human needs, the believe in the possibilities of human character and society for self-transformation through sound governance and education thus permeates the pre-Chin confucian discussion of the Li. As such it offers possibilities still worth contemplating in the modern context.
【目次】
謝辭……………………………………………………………………………一
五月一日論文口試委員提問的綜合說明 ………………………………… 一
論文提要 …………………………………………………………………… 一
英文提要 …………………………………………………………………… 一
緒 論 ……………………………………………………………………… 一
一、研究動機 …………………………………………………………… 一
二、研究主旨 …………………………………………………………… 五
(一)「先秦儒家」的界定 …………………………………… 六
(二)「禮」範域的探討 ……………………………………… 八
(三)禮的人文精神釋義 …………………………………… 一二
三、研究目的 ………………………………………………………… 一六
四、研究典籍之範域 ………………………………………………… 一九
五、論述方式 ………………………………………………………… 二二
第一章 釋禮 ……………………………………………………… 二三
第一節 「禮」字意義查考 ………………………………………… 二五
一、字義面 …………………………………………………………… 二五
二、歷史面 …………………………………………………………… 三三
三、哲學面 …………………………………………………………… 三九
第二節 孔子前之典籍對「禮」的見解 …………………………… 四九
一、《尚書》、《詩經》與《易經》 ………………………………… 四九
二、《儀禮》與《周禮》 ……………………………………………… 五一
三、《左傳》與《國語》 ……………………………………………… 五三
第三節 先秦諸子對「禮」的見解 …………………………………… 六九
一、墨家 ……………………………………………………………… 六九
二、道家 ……………………………………………………………… 七一
三、法家 ……………………………………………………………… 八三
四、其他 ……………………………………………………………… 九○
結 語 ………………………………………………………………… 九五
第二章 孔子復禮啟仁的意義 ……………………………………… 九七
第一節 重返周文之禮的精神 ………………………………………… 九九
一、周禮「貴賤不愆」的意義 ……………………………………… 一○一
二、為國以「禮」的主張 …………………………………………… 一○九
三、「禮」的意蘊 ………………………………………………… 一一三
第二節 仁的提出----欲仁斯至的道德自覺 …………………… 一一九
一、「仁」的意義 ……………………………………………… 一二一
二、對「全德」與「真實情感」之說的探討 ………………… 一二八
三、「仁」的特質 ……………………………………………… 一三二
第三節 仁禮互攝----克己復禮為仁…………………………… 一三九
一、「克己復禮為仁」 ………………………………………… 一四○
二、「禮」與「仁」之關係 …………………………………… 一四八
三、「反求諸己」的教育 ……………………………………… 一五四
結 語 ……………………………………………………………… 一五九
第三章 孟子以禮存心的道德傾向 ……………………………… 一六一
第一節 孟子對「禮」的認知及其偏向 …………………………一六三
一、「仁政」的意義及其功效 ……………………………………… 一六四
二、「禮」的必要性 ………………………………………………… 一七一
三、作為德性之「禮」的意義 ……………………………………… 一七七
第二節 孟子論心 ………………………………………………… 一八一
一、「心」的狀態 … ……………………………………………… 一八一
二、「心」的能力 ………………………………………………… 一八八
三、「良心」與「本心」的探討 …………………………………… 一九四
第三節 孟子論性 ………………………………………………… 二○一
一、「性」的意義 …………………………………………………… 二○二
二、「性善」的內蘊 ………………………………………………… 二○九
三、孟子之「性」非由天所與 ……………………………………… 二一七
結 語 ………………………………………………………………… 二二一
第四章 荀子論道德之極的禮 ……………………………………… 二二三
第一節 禮源、禮本與禮效 ………………………………………… 二二五
一、禮源 ……………………………………………………………… 二二五
二、禮本 ……………………………………………………………… 二三四
三、禮效 ……………………………………………………………… 二三六
第二節 荀子對人之事實的見解 …………………………………… 二四七
一、「性」的意義 …………………………………………………… 二四八
二、「心」的能力 …………………………………………………… 二五五
三、化性起偽 ………………………………………………………… 二六一
第三節 道德之極的禮 ……………………………………………… 二六七
一、「人」的凸顯 …………………………………………………… 二六八
二、人道之極的「禮」 ……………………………………………… 二七五
三、「禮」、「法」爭議 …………………………………………… 二七九
結 語 ……………………………………………………………… 二八七
第五章 ︽禮記︾於古禮的總結與文化的標誌 …………………… 二八九
第一節 禮文與禮義 ………………………………………………… 二九一
一、禮文 ……………………………………………………………… 二九二
二、禮義 ……………………………………………………………… 三○○
三、孝的意義 ………………………………………………………… 三○七
第二節 禮體的深究 ………………………………………………… 三一三
一、「禮」之起源 ………………………………………………… 三一四
二、「禮」的依據與原則 …………………………………………… 三二二
三、「禮」之作用 …………………………………………………… 三二七
第三節 禮教與禮化 ………………………………………………… 三三五
一、禮教 ……………………………………………………………… 三三六
二、禮化 ……………………………………………………………… 三四四
三、《禮記》的道德人格 …………………………………………… 三五一
結 語 ……………………………………………………………… 三五五
結 論 ………………………………………………………………… 三五九
一、禮為文化意識的根本精神 ……………………………………… 三五九
二、本文的回顧 ……………………………………………………… 三六五
三、對本文的檢討與可能的延展 …………………………………… 三六九
四、「新格義」問題的省思 ………………………………………… 三七二
參考書目 ……………………………………………………………… 三八一
一、主要典籍︵依典籍時代先後排列︶
《說文解字》 許 慎 撰 收於《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第四冊,上海函芬樓借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
《國語韋氏解》 韋 昭 撰 (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周易正義》 孔穎達 正義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周易注疏附校勘記)
《尚書正義》 孔穎達 正義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尚書注疏附校勘記)
《毛詩正義》 孔穎達 正義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
《禮記正義》 孔穎達 正義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
《春秋左傳正義》 孔穎達 正義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左傳注疏附校勘記)
《周禮注疏》 賈公彥 疏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
《儀禮注疏》 賈公彥 疏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儀禮注疏附校勘記)
《論語注疏》 邢 昺 疏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
《孝經注疏》 邢 昺 疏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孝經注疏附校勘記)
《爾雅注疏》 邢 昺 疏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爾雅注疏附校勘記)
《孟子注疏》 孫 奭 疏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記)
《四書集註》 朱 熹 集註 (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三十一版)
《禮記集說》 陳 澔 撰 (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九年六版)
《尚書今古文注疏》 孫星衍 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臺二版)
《禮記集解》 孫希旦 撰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
《孟子正義》 焦 循 撰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
《大戴禮記解詁》 王聘珍 撰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
《禮記訓纂》 朱 彬 撰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
︽荀子集解︾ 王先謙 集解 (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 馬承源 主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
二、引用書目︵依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渡等編 《集韻》(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依上海圖書館藏述古堂影宋鈔本)
丁四新 《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二○○○年)
王力主編 《古代漢語(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第二版)
王 充 《論衡》(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王 弼 《老子道德經》(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王 肅 《孔子家語》(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六十八年)
王夫之 《宋論》 收於《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一九九六年),第十一冊
王引之 《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王先謙 《莊子集解》(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王叔岷 《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二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第八十八冊)
王國維 ︽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第一版︶
王貴民 ︽中國禮俗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初版︶
王陽明著,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 《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王葆玹 《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王夢鷗 《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四年修訂版)
王德育 《上古中國之生死觀與藝術》(臺北:史博館編譯組,民國八十九年)
王龍溪 《王龍溪語錄》(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四十九年)
毛子水 ︽論語今註今譯(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四年)
毛奇齡 ︽四書改錯︾ 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經部四書類,第一六五冊
《聖門釋非錄》 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民國八十六年╱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西河合集本影印),經部四書類第一七三冊
《論語稽求篇》 收於《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卷一七七│八三
方立天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 《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上)》(臺北:成均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方東美 〈原始儒家思想之因襲及創造〉 收於《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六十七年)
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 著、羅達仁譯 ︽西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年)
北大哲學系注釋 《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北京商務印書館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
史次耘 《孟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三年修訂版)
司馬光 《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六年)
〈疑孟〉 見《溫國文正司馬文集》卷七十三 收於《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第四十一冊
司馬遷 《史記》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皮錫瑞 《經學歷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三年臺四版)
卡爾‧雅斯貝斯(Karl Jaspers)著,魏楚雄、俞新天譯 《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北京:華夏出版社,一九八九)
江 永 《群經補義》 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第一九四冊
朱 熹 《四書或問》 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第一九七冊
《朱子語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二年)
《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
︽儀禮經傳通解︾ 收於《四庫全書珍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年),第六八│一一九冊
朱維錚編 ︽周予同經學史論著作選︵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年第二版︶
朱謙之 《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
朱彝尊 《經義考》 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第六八○冊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修訂五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二年)
《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七年)
《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匡亞明 ︽孔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
仰哲出版社編 《古希臘羅馬哲學資料選輯》(臺北:仰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竹添光鴻 《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民國八十二年)
任繼愈主編 《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四版)
《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汪 中 《述學內外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年╱四部備要版)
阮 元 ︽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
阮元編錄 ︽積古齋鐘鼎款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
吳 光 ︽儒家哲學片論︾(臺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吳 怡 《中庸誠字的研究》(臺北:華岡出版部,民國六十一年╱國家博士論文)
吳 康 ︽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六年初版︶
吳瀛濤 《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六年)
李 勉 《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九年)
李日章譯,A. P. ďEntréves著 《自然法:法律哲學導論》(NaturalLaw: 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Philosophy)(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李安宅 《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年)
李孝定 《甲骨文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五十四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五十)
李宗侗 《春秋左傳今註今譯(校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二年)
李明輝 ︽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李約瑟(Joseph Needham)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China)(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四年修訂四版)
李海生 《法相尊嚴││近現代的先秦法家研究》(審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李朝遠 ︽西周土地關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李滌生 《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李衡眉 ︽昭穆制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六年第一版︶
余心樂、宋易麟主編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余英時 〈儒家「君子」的理想〉 原刊香港《明報月刊》第二十卷第十一期,收於《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六年)
余培林 《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店,民國八十二年第十版)
杜正勝 ︽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初版︶
杜維明 ︽人性與自我修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何保中 《由天人之際論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與演變》(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三年)
何炳隸 〈原禮〉 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紀》,一九九二年六月
沈清松 ︽傳統的再生︾(臺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周 何 《禮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七年)
周昌龍 《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五年)
周群振 《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阿倫‧布洛克(Alan Bullock)著、董樂山譯 《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七年)
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 《莊子 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
林明義主編 《臺灣冠婚喪祭家禮全書》(臺北:武陵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
林義正 ︽孔子學說探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六年︶
︿論語「夫子之言性」章之研究﹀ 刊於《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四十二期,民國八十四年年四月
邱衍文 ︽中國上古禮制考辨︾(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長孫無忌等編 ︽隋書︾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屈萬里 ︿仁字涵義之史的觀察﹀ 收於︽孔子研究集︾︵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四十九年︶
《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三年修訂)
《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六十九年)
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 ︽論法的精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年︶
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二○○○年)
邵懿辰 ︽禮經通論︾ 收於王先謙主編,《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四年),卷一二七七
胡 適 ︽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臺十版)
《說儒》(臺北:遠流出版公司,一九八六年)
胡培翬 ︽儀禮正義︾ 收於王先謙主編,《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四年),卷六九八│七三七
胡厚宣 ︿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 刊於北京︽歷史研究︾第九|十期,一九五九年
范瞱等撰 《後漢書》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俞 樾 《群經平議》(臺北:河洛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二│六年)
《諸子平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七年臺一版)
段玉裁 ︽段玉裁遺書︾(臺北:大化書局,民國七十五年再版)
︽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一年七版)
侯外廬主編 《中國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 《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柳詒徵 〈中國禮俗史發凡〉 收於《柳詒徵史學論文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柯普斯登(Frederick Copleston) ,陳俊輝翻譯、傅佩榮校訂 《西洋哲學史》第三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柯普斯登(Frederick Copleston)著,傅佩榮譯 《西洋哲學史》第一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五年)
姜廣輝主編 《中國哲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第二十輯的「郭店楚簡研究」,一九九九年
班 固 《漢書》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高 亨 《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七九年)
高 明(北大) 《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年)
高 明(香港) ︽高明經學論叢︾(臺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七年初版)
︽禮學新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一九六三年)
高 誘 《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淮南子》(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戰國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一年╱四部備要版)
高士奇 ︽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年)
高柏園 《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七年)
︽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高樹藩編纂、王修明校正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六年增訂二版)
徐 彥 《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公羊注疏附校勘記)
徐 鍇 ︽說文解字繫傳通釋︾ 收於《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第四冊,依上海涵芬樓借烏程張氏藏述古堂景宋寫本、古里瞿氏藏宋刊本合印
徐 灝 《說文解字注箋》(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
〈解論語的「仁」││孔子新論〉 收於《孔子研究集》(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四十九年)
容庚編著 ︽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影印,一九八五年)
孫 奕 《示兒編》 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第八六四冊
孫海波 ︽甲骨文論︾(臺北:大化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孫詒讓 ︽周禮正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
《墨子閒詁》(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韋政通 《荀子與古代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再版)
凌廷堪 《校禮堂文集》(臺北: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
︽禮經釋例︾ 收於阮元主編,《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卷七八四│九六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書院,民國五十七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研究所,民國六十二年)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
荊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袁保新 〈知識與智慧││從廿世紀中國哲學的「格義化」談起〉 刊於《鵝湖》第三一六期,二○○一年十月
馬承源主編 ︽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第一版︶
馬宗霍 《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臺一版)
馬敘倫 《老子覈詁》 收於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第八十四冊
馬漢寶 〈法律道德與中國社會變遷〉 收於刁榮華主編,《中國法學論述選集》(臺北:漢林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
秦家懿、孔漢思(Hans Küng)著,吳華譯 《中國宗教與基督教》(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年)
秦蕙田 ︽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夏傳才 ︽十三經概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張 亨 〈荀子的禮法思想試論〉 刊於《臺大中文學報》第二期,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
張 湛 《列子》(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張 載 《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張之恒、周裕興 ︽夏商周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一版︶
張心澂編著 ︽偽書通考︾(臺北:明倫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
張立文主編 《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臺北:七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性》(臺北:七略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張永儁 〈儒家「禮樂教化」之宗教精神與人文理想││歷史之回顧與展望〉 刊於《哲學與文化月刊》第廿一卷第二期,一九九四年二月
〈「禮」的人文理想與人道關懷〉 發表於一九九三年五月「傳統中國文化與未來文化發展研討會」,後收入沈清松主編,《詮釋與創造》(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民國八十四年)
張西堂 《荀子真偽考》(臺北:明文書局,民國八十三年)
張自烈 ︽正字通︾ 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一九九七年╱依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康熙九年刻本影印),經部小學類,第一九八冊
張岱年 《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張其淦 《左傳禮說》(臺北:力行書局,民國五十九年)
張奇偉 《亞聖精蘊││孟子哲學真諦》(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張柳雲 〈呂氏春秋與統一思想〉 刊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六卷第五期,民國六十二年五月
張純一 《晏子春秋校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張捷夫 《中國喪葬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張德勝 《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
陳 立 ︽白虎通疏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六十八年╱據清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
陳 來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六年)
《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陳 柱 《墨子十論》 收於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第三十三冊
陳 康 〈從發生觀點研究亞里士多德本質論中的基本本質問題〉 見汪子嵩、王太慶編,《陳康:論希臘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年)
陳 壽 《三國志》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陳 澧 ︽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七年臺二版)
陳大齊 ︽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書局,民國七十二年臺十版)
〈孟子性善說與荀子性惡說的不相牴觸〉 收於《孟子思想研究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孟子待解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九年)
《荀子學說》(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民國五十年再版)
陳天祥 《四書辨疑》 收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五年),第七十六冊
陳祖武點校 ︽顏元年譜︾(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
陳訓章 ︽孟子管窺︾(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陳啟天 ︽中國法家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九年)
陳剩勇 〈禮的起源││兼論良渚文化與文明起源〉 刊於《漢學研究》第十七卷第一期,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陳夢家 ︽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八年第一版︶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三次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二○○○年三次修訂版)
《老子註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
〈先秦道家之禮觀〉 刊於《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陳鼓應主編 《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北京三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重刊)
陳榮捷 〈仁的概念之開展與歐美之詮釋〉 收於《王陽明與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一九九三年)
陳顧遠 《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八年)
崔 述 ︽考信錄︾(臺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八年)
崔大華 《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許抗生 ︽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版︶
許倬雲 《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修訂版)
梅 廣 〈釋「修辭立其誠」:原始儒家的天道觀與語言觀││兼論宋儒的章句學〉 刊於《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五期,民國九十年一月
梅仲協 〈禮與法〉 收於刁榮華主編,《中國法學論述選集》(臺北:漢林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李明輝譯 《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常金倉 ︽周代禮俗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初版︶
郭沫若 《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青銅時代》(重慶:文治出版社,民國三十四年)
郭湛波 ︽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版)
郭慶藩 《莊子集解》(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陸九淵 《象山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版)
陸德明 ︽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梁叔任(啟雄) 《荀子約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年)
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六年臺十一版︶
〈論支那宗教改革〉 收於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冊第二卷
《墨子學案》 收於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第十八冊
章炳麟 ︽文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九年)
《國學概論》(臺北:五洲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
康學偉 《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一年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
黃 侃 ︿禮學略說﹀ 收於︽黃季剛先生論學名著︾(臺北:九思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臺一版)
黃以周 ︽禮書通故︾(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
黃式三 ︽論語後案︾(清道光二十四年定海黃氏木活字本)
黃宛峰 《禮樂淵藪││︽禮記︾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黃宗羲編,黃百家、全祖望續補,王梓材、馮雲豪修訂整理 《宋元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版)
黃俊傑 ︽孟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黃彰健 〈孟子性論之研究〉 刊於《歷史語言所集刊》第二十六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民國四十四年)
〈釋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章〉 原刊《大陸雜誌》第十卷七期,民國四十四年四月十五日,收於《孟子研究集》(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民國五十二年)
彭林譯注 《儀禮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馮 契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馮契主編 《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馮友蘭 《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六年)
《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增訂臺一版)
︽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第二版)
《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年)
焦 循 《論語補疏》 收於阮元輯之《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卷一一六四│五
程顥、程頤 《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賀 麟 〈儒家思想的新開展〉 收於《儒家思想新論》(臺北:正中書局,民國三十七年)
嵇文甫 《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民國七十九年)
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九年)
黑格爾(G. W. F. Hegel)著,謝詒徵譯 ︽歷史哲學︾(臺北:大林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傅斯年 《性命古訓辨證》 見傅孟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傅孟真先生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民國四十一年),第三冊
曾春海 〈荀學禮文化的知識理論〉 刊於《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二十七期,民國八十九年
《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
曾運乾 《尚書正讀》(臺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傅佩榮 〈孔子情緒用語的兩個焦點:怨與恥〉 刊於《哲學雜誌》(臺北:業強出版社)第三十六期,民國九十年八月
《論語》(臺北:立緒文化公司,民國八十八年)
《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初版︶
傅隸樸 《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七年增訂四版)
童書業 〈孔子思想研究〉 原載《山東大學學報》一九六○年第一期,收於《孔子哲學討論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三年)
程樹德 《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
喬繼堂 《中國人生禮俗》(臺北:百觀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
葛 弘 ︽抱朴子外篇︾(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葛志毅 ︽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葛榮晉 《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楊 華 《先秦禮樂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楊 復 ︽儀禮圖︾ 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第一○四冊
楊 寬 《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九年)
︽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七年︶
楊士勛 《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十三經注疏,重刊宋本穀梁注疏附校勘記)
楊天宇 ︽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版︶
楊向奎 《宗周社會及與禮樂文明(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楊伯峻 《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
《孟子譯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春秋左傳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第二版︶
《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年第二版)
楊國榮 ︽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係的衍化及其現代轉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臺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五年)
楊喬柳 《荀子詁譯》(新竹:仰哲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楊筠如 《荀子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臺二版)
〈關於荀子本書的考證〉 收於羅根澤主編,︽古史辨︾第六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鄒昌林 《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年╱一九九一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論文)
葉國良 《古代禮制與風俗》(臺北:臺灣書店,民國八十六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編著 ︽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八十五年初版)
廖名春 《荀子新探》(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二年吉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
趙世超 ︽周代國野關係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初版︶
趙雅博 ︽現代人文主義的面面觀︾(臺北:啟業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
鄭良森 〈《列子》真偽考述評〉 刊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通訊》第十卷第四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魯 迅 ︽狂人日記︾ 收於︽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一九八○年),第一卷
劉子靜 《荀子哲學綱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臺一版)
劉述先 ︿論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 收於劉述先主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一九八七年)
劉松來 《禮記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七年)
劉宗賢、謝祥皓 ︽中國儒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劉師培 《劉申叔遺書》(臺北:華世書局,民國六十四年)
劉逢祿 《論語述何》 收於阮元輯之《皇清經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
劉義慶 《世說新語》(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劉寶楠 《論語正義》(臺北:世界書局,民國八十一年四版)
劉蕺山 ︽劉子全書及遺編︾(東京:中文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蔡仁厚 ︽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儒學的常與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禮的涵義與功能﹀ 收於劉述先主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一九八七年)
蔣伯潛 ︽十三經概論︾(臺北:中新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蔣南華、羅書勤、楊寒清注譯 《荀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蔣錫昌 《老子校詁》(成都:成都古籍書店,一九八八年)
錢 杭 ︽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錢 穆 ︽四書釋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九年修訂重版︶
《民族與文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增訂版)
《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五年)
〈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 收於《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十五年)
《論語要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三年)
錢熙祚 《尹文子》(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慎子》(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鮑國順 《荀子學說分析》(臺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一年)
顏 元 《四存編》(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八十年再版)
顏之推 《顏氏家訓》(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戴 望 《管子校正》(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戴 震 ︽孟子字義疏證︾ 收於《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一九九五年),第六冊
︿與某書﹀ 收於︽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一九九五年),第六冊
魏 源 《老子本義》(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魏元珪 《孟荀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臺北:海天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瞿同祖 ︽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臺北︰里仁書局,民國七十三年初版︶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編譯 ︽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五年修訂六版︶
聶崇義 ︽新定三禮圖︾(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南宋刻本影印)
韓養民 《秦漢文化史》(板橋:駱駝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譚宇權 《中庸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孟子學術思想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譚嗣同 《仁學》 見《譚瀏陽全集(附年譜)》,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第二十九輯,二八五冊
羅根澤 〈再論老子及老子書的問題〉 見羅根澤主編,《古史辯》(臺北:藍燈出版公司,民國八十二年),第六冊
羅從彥 《豫章文集》 收於《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管館,民國七十二年),第二六五、二六六冊。
羅運賢 《老子餘誼》 收於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第九十冊
蘇 輿 《春秋繁露義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六十八年)
嚴可均 《商君書》(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六年╱據三十年代上海世界書局「諸子集成」編印)
嚴靈峰 《老子研讀須知》(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一年)
《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
釋慧皎 《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
顧炎武 《日知錄》 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第八五八冊
顧野王 ︽玉篇︾ 收於《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第四冊,依上海涵芬樓借印建德周氏藏元刊本
顧頡剛等主編 《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欒調甫 《墨子研究論文集》 收於嚴靈峰主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第三十三冊
二、引用英文書目︵依著者字母排列︶
Copleston, Frederick C., A History of Philosoph, (Westminster, Md. : Newman Bookshop, 1946-1975).
Durkheim, Emile, Translated by John A. Spaulding and George Simpson, Suicide—A Study in Sociology, (The Free Press, Glencoe, Illinois, 1951).
Fang, thomé, Chinese Philosophy: Its Spirit and its Dovelopmet, (Taipei: Linking, 1981).
Fingarette, Herbert, Confucius: the Secular as Sacr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2).
Graham, A. C., 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Jaspers, Karl,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Michael Bullock, 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