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4 10: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婉伶
研究生(外文):Liao Wan Ling
論文名稱:複式評量在國中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之準實驗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osite Assessment in the Quasi-experiment Research of The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胡豐榮胡豐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eng Rung, Hu
口試委員:辛俊德許天維
口試委員(外文):Chun-Te, HsinTian-Wei, Sheu
口試日期:2011-05-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準實驗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式複式評量
外文關鍵詞:Quasi-experiment Research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Composite assess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探討複式評量在教學上之應用,其目的探討「複式評量實驗教學」對國中學生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差異情形,以及探討「複式評量實驗教學」對實驗組學生在學習上的感受。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老師本身即研究者,以台中市某國中一年級兩個班為研究樣本。將兩班分別安排為接受「複式評量實驗教學」的實驗組及接受「傳統教學」的控制組。本實驗教學為期五週,待實驗教學之後,比較兩組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差異情形,且整理並分析實驗組學生參與學生學習日誌、複式評量回饋單及晤談的資料,對研究結果作量與質的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方面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數學學習態度上,無明顯不同。但實驗組高分群在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前後測得分差異達顯著水準;實驗組中分群在數學學習態度量表後測平均分數高於前測平均分數。
二、學習成就之差異情形方面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數學學習成就上,無明顯不同。但實驗組高、中、低分群在學習成就前後測進步的成績均高於控制組。
三、實驗組學生針對複式評量實驗教學的感受方面
實驗組學生對於採用「複式評量實驗教學」,大部分均持喜歡的態度。且過半數實驗組學生均贊成以後的數學評量方式經常採用複式評量。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Composite Assessment in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 Firstly,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aught the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in the Composite Assessment will be discussed in difference situation of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In addition, the experiment group’s learning feeling are also investigated.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Quasi-experiment design. The teacher is the researcher.Two classes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which is in Taichung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ample for this study.One class is the experiment group adopting the Composite Assessmen and the other is the control group adopt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research period lasted for five weeks.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Compared with two group of students in of the One-Variable Linear Equation difference situation of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Furthermore,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proceed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odes by analysing learning journals,feedback schedulesand interviews.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Difference situation of learning attitudes.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have not reached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However, the learning attitudes posttests,the experiment higher group have reached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first measured in experiment mediocre group achievers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latter measured.
2. Difference situa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 have not reached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However, when sitting for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posttests, the experiment higher, mediocre and low group achievers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 The feeling aspect of the the experiment group In view of the Composite Assessment in the teaching.
The majority of the experiment group have expressed that they like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composite assessment.And Majority experimen group students agreed that such a teaching approach can be adopted more often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解釋 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迷思概念 9
第二節 一元一次方程式的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複式評量 18
第四節 補救教學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9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複式評量實驗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態度的影響 55
第二節 複式評量實驗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影響 63
第三節 複式評量實驗教學回饋單分析 69
第四節 晤談內容分析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7

參考文獻 99
壹、中文部分 99
貳、西文部分 103

附錄 105
附錄一 105
附錄二 107
附錄三 111
附錄四 114
附錄五 120
附錄六 122
附錄七 125
附錄八 128

壹、中文部分
王美芬(1991)。Research on Science Misconceptions。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頁367-400。
王九逵(1994)。數學與數學家的故事3。凡異出版社,頁82。
王麗芬(2001)。國小學童對「物質變化」迷思概念的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麗娟(2004)。數學領域評量問題之探討-簡介複式評量與二階段評量。取自於:http://163.26.20.2/math/93year/數學領域評量問題之探討.doc。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1996)。教育理念與地方教育實務研討會會議記錄。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頁46-47。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口永吟(2003)。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璧如(2006)。改善國中生電流消耗模式迷思概念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啟迪(2009)。臺灣國中學生在TIMSS及PISA的科學學習成果表現及其啟示。
研習資訊雙月刊,第26卷第6期,頁73-88。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市:商鼎。
林義雄、陳澤民譯(1986)。數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市:九章出版社,頁219。
林秀鳳(1996)。國小學童「地球運動」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曉芳、余民寧(2001)。國中生在數學代數概念學習之評量研究。教育與心理
研究,24期(下冊),頁303-326。(TSSCI期刊,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8-2413-S-001-004)
林福隆、陳銘章(2003)。複式評量─以式子的運算為例。數學課程領域教學與輔導網。取自於http://mathseed.ntue.edu.tw/401.htm。
林怡如、何信助、廖年淼(2004)。提升數學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師友月刊,
vol.440,頁43-47。
周明樂(2004)。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效果之相關性研究。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善鑫(1998)。地理科迷思概念探討。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教務處教育學程中心,頁109。
袁 媛(1993)。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袁小明(2000)。數學誕生的故事。台北市,九章出版社,頁116。
康木村、吳吉昌(2000)。國中數學科個別化補救教學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的補救教學方案研習,頁173-185。
黃光雄、簡茂發(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
陳啟明(199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長春(1992)。加強補救教學的意義。中縣文教,13,頁17-18。
陳英娥(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竹村 (2003)。TIMSS 1999臺灣名列前茅及可能因素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8
期,頁133-146。
陳蕙茹(2003)。複式評量實作範例─以三角形性質為例。數學課程領域教學與輔導網。取自於http://mathseed.ntue.edu.tw/main.htm。
陳二利(2004)。配方法解題的複式評量。數學課程領域教學與輔導網。取自於http://mathseed.ntue.edu.tw/main.htm
陳昭蓉譯(2006)。圖解數學辭典。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11)。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
2011。取自於http://www.sec.ntnu.edu.tw/timss2011/introduce.asp。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取自於
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login_type=1
曹博盛(2001)。國中數學在九年一貫架構下的教學與評量。載於開創課程新世
紀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學研討會的發表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與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合辦。
曹博盛(2003)。複式評量。載於第1335期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深耕種子
教師研習資料,頁78-82。臺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邱照麟(2000)。國小學童空氣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頁1-34。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頁453-454。
張新仁(2000)。補救教學面面觀。載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下補救教學方案研討會論文彙編。高雄市。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 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
究。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之「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
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NSC 88-2614-H-017-001)
張新仁 (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17,頁85-106。
彭泰源(1999)。國小五年級學童力與運動概念學習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楊弢亮(1992)。中學數學教學法通論。臺北市:九章出版社。
莊宗元 (2008)。國二學生一元二次方程式融入複式評量的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國立臺灣教育學院學報,13期,頁351-378。
郭汾派、林光賢與林福來(1989)。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76-0111-S003-08、NSC77-0111-S003-05A。
葉信耀 (2008)。國一學生函數單元融入複式評量的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樊銀華 (2007)。複式評量應用在國一生數學銜接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翰林出版社(2010)。國中數學第一冊。台北:翰林文教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社(2010)。國中數學第一冊教師手冊。台北:翰林文教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潘鳳琴、何基誠(2004)。解未知數之複式評量—以六年級為例。數學課程領域教學與輔導網。取自於:http://mathseed.ntue.edu.tw/main.htm。
謝孟珊(2000)。以不同符號表徵未知數對國二學生解方程式表現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長霖、姚谷樺(2003)。複式評量-以三角形與多邊形的邊角關係為例。數學課程領域教學與輔導網。取自於http://mathseed.ntue.edu.tw/main.htm。
鄧敦平(2000)。補救教學的迷思--談回歸起點的教學。師說,138,頁36-43。
鄭麗玉(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頁28-36。
鄭朝亨(2004)。幾何複式評量。數學課程領域教學與輔導網。取自於http://mathseed.ntue.edu.tw/main.htm。
蕭龍生 (2008)。國中因式分解之複式評量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宇欽(2006)。高雄地區七年級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迷思概念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貳、西文部分
Abimbola,I.O.(1998). The problem of terminology in the study of student conceptions in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72(2),175-184.
Anderson, W., & Krathwohl, D. R. (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NY: Longman.13,17-18。
Clement, J.,Lochhead, J., & Monk, G.(198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88,286-290.
Champagne, A.B. & Klopfer, L.E.(1982) A Causal Model of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a College Physics Cours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 299-309.
Cobern,W.W.(1989).World view theory and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Fundamental epistemological structure as a critical factor in science learning and attitude development.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55.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1994). Entering the fiel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Denzin, N. K. &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10-63). Thousand Oaks, CA: Sage.1-20.
Head, J.(1986).Research into “Alternative Frameworks”:Promise and Problems. Research in Technological Education,4(2),203-211.
Jiang-Broaddstock, M.(1992). Elementary student’s alternative Concepts about earth systems phenomena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npublished)
Mariana, G., & Hewson, A. B.(1985).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 in the origin of conceptions:An explanatory study. In L.H. T. West, & A. L. Pines,(Eds.),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 Orlando, FL:Academic Press.
McLaughlin T. F.,& Vacha, E. F. (1992).The at-risk student: A proposal for actio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19,66-68.
Pines, A. L.(1980).A model for Progra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The formative role of summ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for Individualized Industruction (12 ,Windsor,Canada).
Peter W. Hewson(1996). Teaching for Conceptual Change. Improv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Ch11,131-140.
Vergnaud, G.(1984).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at secondary school level. In A. Bell, B. Low,& J. Kilpatrick(Eds)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27-35. UK:Shell Center for Mathematical Education.
Wandersee, J., Mintzes, J., & Novak, J. (1994).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 D. Gab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77-210. New York: Ma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