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4: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燕妃
研究生(外文):Yang-Fei Lin
論文名稱: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之探討 --以桃園縣國小學童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Exploration of Tribal Language Teaching and Ethnic Identity for Urban Aboriginal School Childr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Taoyuan County Are Cited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洪泉湖洪泉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an-HuHung
口試委員:浦忠成梁家祺
口試委員(外文):Zhong-ChengPuJia-ChiLiang
口試日期:2012-6-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5
中文關鍵詞: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族群認同語言環境學習動機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motivationurban aboriginal school childrentribal language teachingethnic identitylanguage environ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8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台灣原住民在發展過程中遭遇環境變遷之特殊背景,使得多數族群語言與文化遭外來族群之同化而逐步衰微、消失。語言對文化的傳承及族群延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教育部因應新世紀的教育理念,九年一貫課程之語文領域,開啟了原住民族語教學,不僅是給予語言價值的尊重,更是肯定族群文化關懷的普世價值。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及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以質為主量為輔的方式進行分析。主旨在瞭解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現況;探討其族群認同的情形;並分析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之相關性。質性研究是針對族語教師、學習族語的學生、學生家長及專家做深度訪談。量化研究的研究工具為「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及族群認同量表」;調查對象為桃園縣四、五、六年級的都市原住民學童,共計811位學童,回收739份,得有效問卷666份,兩者所獲取的資料加以分析處理,獲致下列結論:
一、桃園縣積極規劃族語教學頗受好評。二、語言環境不利族語發展。三、家長認同族語教學政策未能「起而行」。四、學習語言的內在與外在環境皆需改善。五、教學內容充實、教學方法生動活潑且能因材施教。六、班級經營方法多元但運用手法仍需精進。七、學童族群認同趨於正向但少參與活動。八、強化族群認同需多方面配合。九、族語教學成效會影響族群認同。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background that Taiwan aborigines encounter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has gradually made many aborigi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 decline and even worse, vanish in that they have been assimilated with those of exotic groups. Language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heritage and ethnic group continuity. To respond to the new century education philosoph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kes the initiative to open up tribal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which not only gives respect to the language value, but also affirms the universal value of culture-caring for ethnic groups.
This research, employing in-dep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and relying mainly on quality while quantity subsidiar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tribal language teaching and ethnic identity for the urban aboriginal school children in Taoyuan County, as well a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ibal language and ethnic identity, wherein qualitative research refers to in-depth interviews aimed at tribal language teachers, school children, parents and experts, while quantitativ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ribal language teaching and ethnic identity scale for urban aboriginal school children in Taoyuan County”. The respondents in this survey include the 4th, 5th and 6th grade urban aboriginal school children. A total of 811 questionnaires are distributed, with 739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in which 666 ones are valid.
Conclusions reached following analyses are as follows: 1. The active planning of tribal language teaching in Taoyuan County receives a lot of praise, 2.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is disadvantageous to tribal language development, 3. Parents approve of tribal language policies, but the government’s policy does not act, 4. The interior and exterior environments for language learning need to be improved, 5.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rich, the teaching method is lively and vivid, and the teaching proceeds according to students’ aptitude, 6. The methods of managing class are diverse, but the ways of using them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7. Students’ ethnic identity tends to be positive, but they seldom participate relevant activities, 8. Enhancement of ethnic identity requires cooperation in various aspects, 9. The effectiveness of tribal language teaching will influence ethnic identity.
書 名 頁 i
審 定 書 ii
授 權 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 謝 vii
目 錄 viii
表 目 錄 x
圖 目 錄 x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族語教學之探討 15
第二節 族群認同的內涵與建構 48
第三節 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 7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8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8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8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92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101
第一節 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現況分析 101
第二節 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困境之分析 127
第三節 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情形之分析 148
第四節 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相關分析 1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5
第一節 結論 185
第二節 建議 189
參考文獻 195
附錄一 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訪談大綱 207
附錄二 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211
附錄三 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217
附錄四 都市原住民學童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調查問卷(專家效度用) 223
附錄五 學童族語教學問卷授權同意書 235
表1-1 都會區原住民人口數變化情形 5
表1-2 100年11月各縣市都市原住民族人口數 6
表1-3 100年11月桃園縣都會區原住民族人口數 7
表1-4桃園縣原住民族人口數統計表 7
表2-1 解嚴後原住民語言政策發展年表 23
表2-2 族語教學相關研究論述歸納表 36
表2-3各研究者對族群認同的定義或看法 53
表2-4 雙面向模式的四種可能 64
表2-5 原住民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 69
表2-6 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相關研究論述歸納表 79
表3-1 桃園縣100學年度各鄉鎮市選修族語學生人數 87
表3-2 桃園縣100學年度各原住民族語開班數及選修學生人數 88
表3-3 桃園縣族語教師共聘制度分區表 89
表3-4 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訪談對象表 90
表3-5 問卷施測人數說明表 92
表3-6 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學童對族語學習態度量表之預試問卷項目分析 95
表3-7 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學童族群認同量表之預試問卷項目分析 96
表3-8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學童族語學習態度量表之預試問卷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 97
表3-9桃園縣都市原住民學童學童族群認同量表之預試問卷因素分析及信度分析 99
表4-1 桃園縣100學年度規劃族語開班數統計表 102
表4-2桃園縣100學年度原住民語開課情形比較表 102
表4-3 桃園縣100學年度族語教學開班語族、教師人數統計表 103
表4-4 族語的使用對象統計表(複選題) 106
表4-5 族語別與交談對象交叉分析表 107
表4-6 族語使用的場所統計表(複選題) 108
表4-7 參與族語學習的理由統計表(複選題) 110
表4-8 族語課的內容統計表(複選題) 117
表4-9 不同年級學童學習原住民族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變異數摘要表 121
表4-10 族語課安排的時段統計表 126
表4-11不同班級人數的學童學習原住民族語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變異數摘要表 137
表4-12學習族語的時間統計表 142
表4-13族群知覺描述統計表 151
表4-14族群態度描述統計表 158
表4-15父母族群別與族群認同之t檢定摘要表 161
表4-16族群行為描述統計表 163
表4-17族語學習態度現況分析摘要表 173
表4-18 學童族群認同摘要表 173
表4-19 原住民族語教學與族群認同之相關係數摘要表 174
表4-20 族語教學各層面對整體族群認同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75
表4-21 不同班級人數的學童族群認同之變異數摘要表 180
圖2-1 臺灣原住民負面認同形成的基本過程 67
圖3-1 研究架構圖 85
圖3-2 研究流程圖 86
一、中文書籍:
匕朮一‧莫耐(2008)。《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權的理論與實踐》。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
日婉琦(2003)。《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賽夏族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甫昌(2001)。〈台灣族群接觸與族群意識〉,《差異、認同與階層化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一月十二日 。
王甫昌(2003)。《當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
王佳涵(2009),《撒奇萊雅族裔揉雜交錯的認同想像》。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麗瑛(2002)。《屏東縣國小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題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孔文吉(2000)。《忠於原味-原住民媒體、文化與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牟中原(1996)。《原住民教育改革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江秀英(2007)。〈原住民族語教學怎麼教?以兩個資深國小原住民老師的經驗為例〉,台東大學文學系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165-182頁。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伍約翰(2005)。〈原住民族語教材編輯的心路歷程〉,《原教界》,3期 ,54-58頁。台北: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何光明(2010)。《台灣原住民族語政策實施之研究--以原住民地區重點國民中學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吳乃德(1993)。〈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吳天泰(2002)。 〈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母語教學的推展〉,《教育人類學》。台北:五南。
吳百興(2009)。《八年級原住民學生在設計導向活動的科學學習:以族群認同、對科學的態度、力學概念與過程技能四面向進行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慧(2006)。《原住民學童族語教育與文化認同之研究--以銅門國小實施族語教學現況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與應用統計》。台北:加樺國際。
李元鴻(2008)。《同儕教導策略在資訊融入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壬癸(1994)。〈對原住民母語教學應有一些認識〉,《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47-56頁。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常民文化出版社。
李壬癸(2007)。〈台灣南島語言的回顧和展望〉,《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李秀蘭(2000)。〈阿美族母語教學經驗談:台北縣安康中學鄉土母語教學課程設計初探〉,《原住民教育季刊》,22期,132-142頁。
李芳菁(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原住民民族教育與學童族群認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信‧書達(2000)。〈阿美族母語教學經驗談--臺北縣安康中學鄉土母語教學課程設計初探〉,《原住民教育季刊》,19期,94-116頁。
李俊昱(2012)。《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元智大學社會與政策科學碩士論文。
李家甄(2010)。《台灣少數民族語言政策評估之研究--以花蓮縣轄內原住民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嵐屏(2009)。《高雄市國小學童原住民族語教況研究》。台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勤岸(1996)。〈語言政策及台灣獨立〉,施正峰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杜正勝(2005)。〈傳統文化傳承的辯證〉,《原教界》,4期,4-5頁。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素娥(2009)。《桃園縣國民中學實施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周德禎(1997)。〈從同化,族群認同到族群融合—以原住民教育作為討論的起點〉,《原住民教育季刊》,8期,66-74頁。
周蔚譯(David Crystal著),(2001)。《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林光輝(2001)。〈推動泰雅母語教學面面觀〉,《原住民教育季刊》,22期,132-142頁。
林再生(2006)。《都會區原住民母語展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
林志光(2003)。《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個排灣族族語兼課教師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燕(2008)。《花蓮縣原住民學童傳統舞蹈活動與族群認同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金泡(1998)。〈母語與文化傳承〉,《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台灣南島民族母語論文集》,23-45頁。台北:教育部。
林惠文(2004)。〈原住民族籍教師族語文化傳承信念與族語教專業素養需求之研究〉,《國教天地》,158期,37-43頁。
林劍盟(2009)。《臺東縣鸞山國小推展母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姜建宏(2009)。《台南市國小原住民族學童母語學習環境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施正峰(1996)。〈語言的政治關聯性〉,施正峰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
施正峰、張學謙合著(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前衛。
施炳華(1998)。〈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教師之友》。39期,1-6頁。
洪志彰(2006)。《國小原住民鄉土語言教學之探究--以卑南族語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圖書。
洪泉湖(2011)。〈台灣原住民族族語教學與認同〉,謝登旺主編《語言、社會與藝術》。桃園:元智大學。
洪惟仁(2002)。〈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蘭譯(S. Pinker原著),(1998)。《語言本能》。台北:商周。
胡月英(2009)。《游牧之歌?一個國小阿美族支援教師教學決定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大川(2000a)。《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孫大川(2000b)。《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浦忠成(2002)。〈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發展之趨勢〉,《原住民教育季刊》。25期,56-71頁。
翁文真(2008)。《臺灣原住民運動會與族群認同探討》。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福元(1998)。〈台灣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歷史社會學分析〉,載於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高理忠(2010)。〈桃園縣的族語教師共聘制度〉,《原教界》。32期,52-55頁。台北: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尉天驄(1980)。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
張守仁(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建成(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端(1996)。〈原住民族語學或雙語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35-42頁。
張學謙(2002)。〈Aotearoa紐西蘭的語言規劃〉,施正鋒主編,《各國語言政策—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台北:前衛。
張學謙(2006)。〈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發展、理念基礎及實踐〉,《舞動原住民精靈--台灣原住民教育論叢第七輯:學生學習與輔導教育》。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學謙(2007)。〈重新點燃族語火種: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原住民族語言發展論叢理論與實務》。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
張錦裕(2002)。《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國中生族群認同因素之探究—以花蓮地區阿美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章金蓮(2009)。《國中原住民族學生族語學習態度與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系教育行政班碩士論文。
許少平(2009)。《原住民族青少年之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南投縣仁愛鄉、埔里鎮國中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1990)。〈臺灣原住民族群認同運動:人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載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127-156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1995)。〈雙語教育教學模式初探–試論雙語教育在我國之可行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第7期。
陳美如(1996)。《臺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如(1997)。〈多元文化的語言教育〉,《研習資訊》。45期,35-39頁。
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的回顧與展望》。高雄:復文。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茂泰(1994)。〈原住民族語文字化理論評估〉,《臺灣南島民族族語研討會論文集》。43-55頁。
陳勝榮(2002)。《原住民族語言學成效與推展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鄉泰雅語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陳肅敏(2009)。《原住民族語復振之研究--以台東射馬干部落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瑞芸(1990)。《族群關係、族群認同與臺灣原住民基本政策》。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美(2008)。《原住民族語教師對族語教學的意見--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陳麗桂(2004)。〈九年一貫鄉土語言教學〉,《國文天地》。19(9),45頁。
陳麗幀(2010)。《都市原住民國中學生參加「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考試」之調查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華(1996)。〈從兒童的族群社會化談班級的族群關係經營〉,《原住民教育季刊》,2期。
陳麗華(1999)。〈台北市阿美族學童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423-447頁。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期,227-262頁。
郭譽玫(2001)。〈母語教學的省思〉,《文教思潮》,6,頁11-15。
湯仁燕(2001)。〈差異、認同與多元-原住民教育文化認同課題〉,高強華、戴維揚主編,《族群融合的新境界》,(42-74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游靖喻(2010)。《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認同對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比較》。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黃志偉(2002)。《文化傳承的種子—原住民學童學習母語歷程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宜雯(2002)。〈族群認同與成人教育〉,《社教雙月刊》:41-45頁。
黃東秋(2003a)。〈二十一世紀族語教學的省思〉,《原住民教育季刊》 ,29 期,59-73頁。
黃東秋(2003b)。《巧語回春》,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政傑主譯(1994)。《多元文化課程》。臺北:師大書苑。
黃美金(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教材之回顧與展望〉。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編,《原住民族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研討會》,頁213-225。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黃振彰(2006)。《六堆地區青少年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純敏(2000)。〈從多元文化主義論臺灣的語言教育〉,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頁43-61。
黃森泉(1999)。〈臺灣中部地區原住民國小學生之族群文化學習與族群認同〉。《原住民教育研究》,2期,235-275頁。
黃森泉(2006)。《我國原住民族教育政策之回顧與展望》。2006年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黃雅平(2005)。《以多元文化理論探討我國原住民教育政策之論述與實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黃愷銘(2004)。《線上學習融入族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原住民族學生社團組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碩士論文。
黃麗容(1999)。《紐西蘭毛利語教育之研究—以小學「完全浸滲式」毛利語教學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孝榮(1998)。〈原住民教育與族語教學〉,《原住民教育季刊》。11期,50-59頁。
廖傑隆(2008)。《都市原住民族語政策研究—以臺北市語言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
劉金雀(2001)。〈鄉土語言教學行與思〉,《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3期,87-94頁。
劉如慧(2002)。〈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26期,70-87頁。
劉秋雲(2003)。《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若蘭、黃玉(2005)。〈大專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族群認同、心理社發展之關係—以北部某多元族群技術學院為例〉,《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1期,1-33頁。
劉慧君(2006)。《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德米亞‧魯路灣(2006 )。〈民意論壇〉,《聯合報》,(2006 年12 月18 日)第15 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春蘭(2005)。《都市原住民後代的族群認同-以十二位都市原住民後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鈴(2000)。〈語言使用與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台灣社會學》,1期,65-111頁。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及雙語教育》。台北:自立。
鄭良偉(1996)。〈民主化政治目標及語言政策:70 年代的一個台灣語文計劃草案〉。載於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21-50頁。
鄭惠美(1998)。《台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文乾(2006)。《原漢雙族裔原住民族族群認同教育歷程之研究--以花蓮縣伊多卡多散小學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慶安(2002)。《雙語教學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鍾吉雄(1994)。〈母語教學的省思〉。《國教天地》,107,頁15-20。
歸明治(2009)。《臺東縣阿美族語鄉土語言教學現況與困境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簡秀如(2004)。《阿美族學童族語學習之研究--以靜心國小六位學童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國昌(2002)。〈原住民族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24期,4-9頁。
魏春枝、張耐(2000)。〈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的族群認同探討〉,《師友》,第3期,37-40頁。
魏春枝、張耐(2000)。〈發現與協助--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的族群認同探討〉。《師友》,3939期,37-40頁。
藤井志津枝(1995)。〈日據時期「理蕃」政策〉,載於台灣省文獻會主編,《台灣近代史:政治篇》,291-365頁,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藤井志津枝(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譚光鼎、湯仁燕(1993)。〈臺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多元文化教育》。臺北:臺灣書店。

二、英文書籍
Agheyisi, R. &; Fishman, J. A. (1970). Language Attitude Studies: A Brief Survey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2(5) , 137-157.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 A. Banks, &; C. A. McGee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rry, J., Trimble, J., &; Olmedo, E. (1986). Assessment of acculturation. In W, Lonner &; J. Berry (Eds.), Field method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Sage.
Edward, J. R. (1989). Language unific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aldren.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Fishman,J.A.(1991). Maori: the Native Language of New Zealan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 Philan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Gardner,R. C. &; Lambert, W.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Lewin, K. (1948).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7).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 implication.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y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3), 499-514.
Porter, J. R., &; Washington, R. E.(1993). Minority identity and self-esteem. Annual Review of Socilogy, 19, 139-161.
Tajfel, H., &; Turner J. C.(1986).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Worchel S, Austin W(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7~24 .
Taylor, D. M.& Simard, L. M.(1979).Ethnic identity and inter group relation. In D. J. Lee(ed) Emergung ethnic boundaries.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Walker,Alastair.(1984). Applied Sociology of Language : Vernacular Languages and Education, in Peter Trudgill, ed. Applied Sociolinguistics. London : Academic Press.
Williams, C.H.(1994). Global Language Divisions. In T.unwin (ed.).Atlas of World Development. Landon:John Wiley.

三、其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載於Http://www.apc.gov.tw查詢日期:2011年12月13日
施正鋒(2011)。〈母語傳承與母語地位〉。http://mail.tku.edu.tw/cfshih/seminar/20021213/20021213.htm。
許雅玲(2011)。99學年原住民學生概況分析,教育部統計處。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9native.pdf,上網日期:2011年11月1日。
陳威任(2010)。〈積極復振巴宰族語,政府看不見 〉,《台灣立報》,2010年5 月24日。載於http://www.abohome.org.tw。查詢日期:2011年11月11日。
黃東秋(2011)。〈會說族語是受尊重的源泉、多語能力是現代人的驕傲 職場秘方:多語言培力-強化競爭優勢〉。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akiyopahalaan。發表日期:2011/04/27 15:06。上網查詢日期:2011/12/0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 周德禎(1997)。〈從同化,族群認同到族群融合—以原住民教育作為討論的起點〉,《原住民教育季刊》,8期,66-74頁。
3. 林光輝(2001)。〈推動泰雅母語教學面面觀〉,《原住民教育季刊》,22期,132-142頁。
4. 林惠文(2004)。〈原住民族籍教師族語文化傳承信念與族語教專業素養需求之研究〉,《國教天地》,158期,37-43頁。
5. 施炳華(1998)。〈母語教學的基本認識〉,《教師之友》。39期,1-6頁。
6. 張守仁(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張慧端(1996)。〈原住民族語學或雙語教育〉,《原住民教育季刊》,4期,35-42頁。
8. 許木柱(1990)。〈臺灣原住民族群認同運動:人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載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127-156頁。
9. 陳美如(1995)。〈雙語教育教學模式初探–試論雙語教育在我國之可行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第7期。
10. 陳美如(1996)。《臺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1. 陳美如(1997)。〈多元文化的語言教育〉,《研習資訊》。45期,35-39頁。
12. 陳麗華(1996)。〈從兒童的族群社會化談班級的族群關係經營〉,《原住民教育季刊》,2期。
13.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期,227-262頁。
14. 湯仁燕(2001)。〈差異、認同與多元-原住民教育文化認同課題〉,高強華、戴維揚主編,《族群融合的新境界》,(42-74頁)。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5. 黃宜雯(2002)。〈族群認同與成人教育〉,《社教雙月刊》:4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