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木榮、洪春滿、楊元享、林宜城、廖平風、周玉娜等(1999)。南投縣國民中小學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生互動性研究。原住民教育研究,第3期,65-124。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原住民族教育現況
http://cip.cpc.org.tw/?page_id=WP02&sch_yearcat=94
李文成(1996)。其實你不懂我們的心-談族群特性與文化差異對原住民學生學習
的影響。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4期,44-47。
李亦園(1992)。臺灣山地社會問題及臺灣高山族的現代化適應問題。文化的圖像
(下),214-314。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亦園(1983)。山地行政政策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院究所。(台灣省政府民政廳委託)
李亦園(1979)。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台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8期,1-29。
李淑儀(2004)。原夢•圓夢-原住民研究生自我實現經歷之探討。花蓮:國立東
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信慧(2003)。家中手足比較訊息與手足關係之研究-以學業表現為例。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君珊(2004)。再探自我評價維護理論:自我含納他人之影響。高雄:私立高雄
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天泰(1998)。師院原住民學生之壓力與調適。原住民教育概論,155-198。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景雲(2004)。高等教育原住民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以正(1997)。內外團體區辨的社會認知歷程:以印象形成為例。台北:行政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林志興(2004)。多酷啊!我是原住民-談認同。原住民青少年雜誌,創刊號,4-7。林淑媛(1998)。台灣原住民學術菁英的教育歷程與族群適應。台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怡薇(1998)。都市原住民青少年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
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應用組碩士論文。
周德禎(2001)。排灣族教育—民族誌之研究,17-99。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胡永寶(1995)。原住民學生學習現況調查研究。國教園地,第51期,54-71。徐世琛、李美枝(2002)。少數族群之族群認同與個人整體自尊的關係:以卑南族青少年為例。中華心理學刊,第44卷,第2期,263-278。
徐富珍(1998)。社會比較的效果:對個人情感、認知、及行為之影響研究。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學系博士論文。
孫嘉秀(1998)。學校情境中的原住民族群意象-台東融合國中師生關係面向的探
討。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台北:市立台北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1991)。泰雅、阿美兩族與漢人的族群關係:族群刻板印象與族群互動的
分析。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之族群關係與區域發展研討
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原住民教育統計資料
http://www.tpde.edu.tw/compile/94.htm
陳瑞芸(1980)。族群關係、族群認同對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枝烈(1997)。原住民兒童族群認同與文化認知之探討。台灣原住民教育,273-298。
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麗華、劉美慧(1998)。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郭秀岩(1975)。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97-106。
張建中(1998)。歧視、教育與原住民的貧窮-對烏來地區原住民低收入戶的實際
觀察。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滿玲譯(1999)。自我:認識自我。社會心理學,171-214。台北:雙葉書廊有限
公司。
張滿玲(2000)。女性對公平性的知覺與行為反應-內團體基礎與社會比較層次的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2006)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94年學年度上學期獎助學金發放名冊
http://www.npttc.edu.tw/adm/original/main.htm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生新生之學校適應。花蓮: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仰止(1994)。臺灣原住民困境的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35-87。
傅仰止(1996)。人口比例與族群意象:東部原漢關係的結構性與社會心理基礎。臺灣社會學刊,第20期,125-161。
傅仰止(2001)。台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原漢立場。臺灣社會學刊,第25期,55-110。
輔仁大學(1979)。遷移臺北地區山胞生活問題調查報告。台北:輔仁大學。
楊淑玲(2001)。破殼而出:十四位日出師院原住民女學生的教育經驗。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中芳(1990)。試論中國人的「自己」:理論與研究方向。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193-145。台北:遠流出版社。
楊中芳(2001)。如何研究中國人:心理學研究本土化論文集。研究方法的本土化,147-211。台北:遠流出版社。
蔡芬芳(1997)。自尊對自利歸因的影響:自我概念內容與結構的交互作用。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慧君(2003)。原住民知識精英之學校經驗與族群認同。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泰安(1993)。台灣土著族群的心理疾病研究(四)。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謝世忠(1987)。族羣認同的污名。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26-58。
台北:自立晚報社。
劉若蘭、陳茜紅、曹麗英、李可珊(2004)。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技術學院原住民
新生之入學適應經驗。長庚科技學刊,第3期,177-196。
譚光鼎(2002)。原住民學生學校適應問題。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17-99。
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蕭新煌(1971)。山胞現代化的若干問題。思與言,第9卷,第3期,23-36。蔣嘉媛(1998)。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政策之評估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西文部分
Crocker, J., & Major, B. (1994). Reactions to stigma: The moderating role of justification
In M. P. Zanna & J. M. Olson (Eds.).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The ontario
symposium(vol.7, pp.289-314). Hillsdale NJ: Erlbaum.
Crocker, J., Major, B., & Steele, C. (1998). Social stigma. In D. T. Gilbert, S. T. Fiske &
G. Lindzey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pp.504-553). New
York: McGraw-Hill.
Greenberg, J., Solomon, S., Pyszczynski, T., Rosenblatt, A., Burling, J., Lyon, D., et al.
(1992). Why do people need self-esteem?Converging evidence that self-esteem
serves an anxiety-buffering fun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913-922.
Lalonde, R. N. (1992). The dynamics of group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ce of defea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8, 336-342.
Major, B., Sciacchitano, A.M., & Crocker, J. (1993). In-group versus out-group
comparisons and self-estee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
711-721.
Phinney, J.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499-514.
Pleban, R., & Tesser, A. (1981). The effects of relevance and quality of another’s
performance on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4, 278-285.
Steele, C.M. (1992). Race and the schooling of black Americans. The Atlantic Monthly,
69, 68-78.
Steele, C.M., & Aronson, J. (1995). Stereotype threat and the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of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 797-811.
Tesser, A. (1980). Self-esteem maintenance in family dynamic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77-91.
Tesser, A. (1986). Some effects of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on cognition and action.
In R. M. Sorrentino & E. T. Higgins (Eds.), The handbook of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Foundations of social behavior (pp.435-46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Tesser, A. (1988). Toward a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model of social behavior.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1, 181-225.
Tesser, A., & Campbell, J. (1980). Self-definition: The impact of the relative performance and similarity of other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4, 341-347.
Tesser, A., & Campbell, J. (1982).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and the perception of
friends and strang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0, 261-279.
Tesser, A., & Campbell, J., & Smith, J. (1984). Friendship choice and performance: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561-574.
Tesser, A. & Collins, J.E. (1988). Emotion in social reflection and comparison situations:
Intuitive, systematic, and exploratory approach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 695-709.
Tesser, A., & Cornell, D. P. (1991). On the confluence of self proces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49-61.
Tesser, A., Millar, M., & Moore, J. (1988). Some affective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omparison and reflection processes: The pain and pleasure of being clo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49-61.
Tesser, A., & Paulhus, D. (1983). The definition of self: Private and public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strateg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672-682.
Tesser, A., & Smith, J. (1980). Some effects of task relevance and friendship on helping:
You don’t always help the one you lik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6, 582-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