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6:0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趙爵儀
研究生(外文):
JHAO, JYUE-YI
論文名稱:
朱光潛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Study about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指導教授:
梁福鎮
指導教授(外文):
Frank Liang
口試委員:
朱啟華
、
李彥儀
口試委員(外文):
CHU, CHI-HUA
、
LEE, YEN-YI
口試日期:
2018-01-12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學門:
教育學門
學類:
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朱光潛
、
審美教育
、
藝術教育
、
文藝思想
、
悲劇理論
外文關鍵詞:
Zhu Guang-Qian
、
Aesthetic Education
、
Art Education
、
Literature and Art Thought
、
Tragedy Theor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613
評分:
下載:127
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採用教育傳記學與教育詮釋學的方法,進行朱光潛美學的教育涵義之探究。本研究的目的為以下四項:一、分析朱光潛美學的思想淵源;二、探討朱光潛美學的主要內涵;三、評價朱光潛美學的優劣得失;四、闡述朱光潛美學的重要啟示。最後,綜合研究結果,歸納獲得結論,並提出建議。首先,研究者進行朱光潛美學的思想淵源之分析―了解其生平經歷:包含家庭背景與童年生活、中學求學、大學求學、留學歐洲、投身教育與教育改革、致力美學研究等各時期的重要經歷;分析其時代背景:包含新文化運動的衝擊、抗日戰爭的爆發、新政府成立後的思想改造以及等;探究其思想淵源:包含黑格爾的美學觀、叔本華的意志哲學、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尼采的悲劇美學、以及克羅齊的直覺說等。其次,探討朱光潛美學的主要內涵―包含美學理論、文藝思想以及人格修養等三面向內涵。第三,評價朱光潛美學的優劣得失―正面評價為:宣揚人生藝術化的美學觀、彰顯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健全悲劇理論的內涵、強調以全人教育培養高尚人格;負面評價為: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之美學觀的矛盾、美必然是意識形態之爭議。第四,闡述朱光潛美學的重要啟示―審美教育的啟示為提出審美教育的理念、闡明審美教育的功能;藝術教育的啟示為充實藝術教育的內涵、改善藝術教育的課程、以及提升藝術教育的效果;人格教育的啟示為引領道德涵養的方向、改變智育學習的方式、充實體育實施的內容、提出群育發展的原則、以及闡明美育獨特的功能。最後,得出朱光潛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之結論,以提供後續研究者做為參考。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by the methods of educational biography and educational hermeneutic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ncludes four parts: first, to analyze the origins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second, to explore the main contents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third, to evaluate the advantages and questions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fourth, to interpret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The final part is to integrate results and propose and to conclude suggestions. First of all,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origins of his aesthetic thoughts―experiences of his lifetime including family background and childhood. Secondary is the stages of his high school, university, further study in Europe, his devotion into education, and dedicated to the aesthetics.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cludes that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ideological remold when new government set up. The researcher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his thoughts including Hegel's aesthetics, Schopenhauer’s Voluntarism, Marx’s Materialist Dialectic, Nietzsche’s tragedy theory, and Croce's intuition theory. Secondly, the researcher interprets the contents of his aesthetics―including the aesthetics theory,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thoughts,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Thirdly, the researcher evaluates the values and questions of his aesthetics―the values include four parts: promoting his thoughts of artistic life, manifesting the importance of art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tragedy theory, and emphasizing holistic education to foster noble personality. The questions are about the conflict of the unified beauty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nd the dispute on if beauty must be ideology. Fourthly, the researcher explains his revelation of aesthetics―revel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at proposes idea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explains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revelation of art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course, and promote effect of art education; the revelation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lead to the moral formation, change the way of intellectual education, enric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pose the princip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oup education, and explain unique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er integrates the results and come up with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educational studie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4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範圍 20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22
第五節 研究論文的限制 26
第二章 朱光潛美學的思想淵源 31
第一節 生平經歷 31
第二節 時代背景 43
第三節 思想淵源 49
第三章 朱光潛美學的內涵與評價 67
第一節 美學理論 67
第二節 文藝思想 74
第三節 人格修養 84
第四節 綜合評價 92
第四章 朱光潛美學的教育涵義 101
第一節 審美教育的啟示 101
第二節 藝術教育的啟示 109
第三節 人格教育的啟示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5
一、中文文獻 135
二、外文文獻 141
一、中文文獻
王攸欣(2011)。朱光潛傳。北京市 : 人民日報。
王春紅(2016)。朱光潛論審美經驗研究。銀川市 : 寧夏大學。
王國維(1987)。論教育之宗旨。劉剛強 (編),王國維美論文選。長沙市 : 湖南人民。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2015)。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北京市:中共黨史。
田培林(1976)。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派別。臺北市:五南。
伍振鷟(2008)。中國教育史要略。臺北市:五南。
朱 洪(2012)。朱光潛大傳。北京市 : 人民日報。
宋 陽(2009)。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首府烏魯木齊市 : 新疆大學。
朱光潜(1956)。我的文藝思想的反動性。文藝報,12。
朱光潛(1957)。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哲學研究,9-34。
朱光潛(1982a)。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市 : 上海文藝。
朱光潛(1987a)。西方美學的源頭。臺北市 : 金楓。
朱光潛(1987b)。美學再出發。臺北市 : 丹青圖書。
朱光潛(1990)。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臺北市 : 業強。
朱光潛(1991)。文藝心理學。臺南市 : 大夏。
朱光潛(1995)。悲劇心理學。合肥市 : 安徽教育。
朱光潛(2000)。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臺北市 : 天工書局。
朱光潛(2001)。談美。臺北市 : 尼羅河書房。
朱光潛(2003)。談修養。臺北縣 : 名田文化。
朱光潛(2004)。詩論。臺北市 : 頂淵文化。
朱光潛(2010)。無言之美。北京市 : 北京大學。
朱光潛(2011a)。西方美學史。上海市 : 商務印書館。
朱光潛(2011b)。美學拾穗集。桂林市 : 灕江。
朱光潛(2013)。美學批判論文集。北京市 : 中華書局。
朱光潛(2016)。談美書簡。武漢市 : 長江文藝。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87a)。朱光潛全集 第一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87b)。朱光潛全集 第二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87c)。朱光潛全集 第三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88)。朱光潛全集 第四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89)。朱光潛全集 第五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90a)。朱光潛全集 第六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90b)。朱光潛全集 第十三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90c)。朱光潛全集 第十四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a)。朱光潛全集 第八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b)。朱光潛全集 第九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朱光潛全集編輯委員會(1993c)。朱光潛全集 第十卷。合肥市:安徽教育。
李光欣(2016)。中國史年表。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
李奉儒(2014)。比較與國際教育。臺北市 : 高等教育。
李瑜青(2002)。叔本華哲理美文集。台北縣:臺灣先智。
李澤厚(1956)。論美感、美與藝術。哲學研究,5,49。
李澤厚(1996)。美學論集 (新訂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呂祖琛(2016)。有價值的教育內容。臺北市:心理。
但昭彬(2008)。話語與權力:中國近現代教育宗旨的話語分析。濟南市:山東教育。
宛小平(2000)。黑格爾與朱光潛美學。社會科學戰線,06。
林逢祺(1998)。美學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林逢祺譯,Townsend, D.著(2008)。美學概論。臺北市 : 學富文化。
林李龍(2016)。朱光潛《談美》中的藝術美學思想探析。杭州市 : 浙江理工大學。
邱惟真 (1996)。朱光潛自我之建構:一種敘說式研究。臺北市 : 國立臺灣大學。
洪鎌德(2007)。從唯心道唯物―黑格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的衝擊。台北縣:人本自然。
高明士(2009)。中國近現代史―大國崛起的新詮釋。臺北市:五南。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市 : 師大書苑。
康 杉(2013)。美學經典化中的朱光潛。福州市 : 福建師範大學。
張仙花(2009)。朱光潛早期審美心理學思想研究。蘇州市 : 蘇州大學。
張全成 (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15(6),9-29。
張 法(2004)。美學導論。臺北市 : 五南。
張 靜(2008)。朱光潛審美筋肉理論及其延伸思考。石家莊市 : 河北師範大學。
張 楓(2017)。朱光潛《談美》研究。保定市:河北大學。
梁柏葉(2013)。朱光潛美學思想的階段性及其內在邏輯。延安市 : 延安大學。
梁福鎮(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 : 麗文。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臺北市 : 五南。
梁福鎮(2004)。改革教育學:起源、內涵與問題的探究。臺北市 : 五南。
梁福鎮(2006)。教育哲學:辯證取向。臺北市 : 五南。
梁福鎮(2013)。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的探究。教臺中市 : 悅翔。
馮朝霖(2001)。質性方法中的參照推論分析:傳記研究之案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5-48。
郭笑天(2013)。朱光潛與李澤厚美感學說的比較。臨汾市 : 山西師範大學。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臺北市 : 師大書苑。
陳瓊花 (2012)。藝術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陶 洋(2013)。朱光潛悲劇美學分析。瀋陽市: 遼寧大學。
葉 朗 (2014)。美學原理。臺北市 : 信實文化。
彭吉象(2015)。藝術學概論(第四版)。北京市 : 北京大學。
楊文光(2008)。朱光潛、杜威文藝美學觀比較。桂林市 : 廣西師範大學。
楊洪霞(2014)。朱光潛文學教育思想研究。天津市 : 天津師範大學。
楊璵嘉(2012)。建國後朱光潛美學思想新變研究。重慶市 : 西南大學。
葉 朗(1993)。現代美學體系。臺北市 : 書林。
葉 朗(1999)。美學的雙峰―朱光潛宗白華與中國現代美學。合肥市 : 安徽教育。
劉 莉(2006)。朱光潛後期美學思想述評。合肥市 : 安徽大學。
劉 習(2017)。朱光潛美學思想主體性特徵研究。濟南市 : 山東大學。
鄭世興(1990)。中國現代教育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劉昌元(1994)。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 : 聯經。
劉昌元(2004)。尼采。臺北市 : 經聯。
閻國忠(1987)。朱光潛美學思想研究。臺北縣 : 駱駝。
瞿立鶴(2002)。清末教育西潮: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萌芽。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鍾兆忠(2016)。朱光潛語文教育思想研究。貴陽市 : 貴州師範大學。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1)。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教育部(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教育學方法論論文集(甲輯)。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取自http:// ed.arte.gov.tw/ch/Book/content_1.aspx?AE_SNID=1141
教育部(2012)。教育部藝術教育會設置要點。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取自http://
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91006700-1011031
教育部(2012)。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 第一期五年計畫 臺灣‧好美 美感從幼
起、美力終身學。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0/2073/e221
c236-b969-470f-9cc2-ecb30bc9fb47.pdf
教育部(2012)。藝術教育法。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取自http://law.moj.gov.tw/La
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170037
教育部(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教育部。取自http://ws.moe.edu.tw/001/U pload/3/RelFile/6315/6920/%E9%AB%94%E8%82%B2%E9%81%8B%E5%8B%95%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2.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
研究發展會。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
g=zh-tw
教育部(2015)。「運動i臺灣」105至110年全民運動推展中程計畫。教育部體育署。取自https://www.sa.gov.tw/wSite/lp?ctNode=289&mp=11&idPath=
教育部(2016)。國民教育法。國民及學前教育。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 s/LawAll.aspx?PCode=H0070001
黃光雄、蔡清田(2016)。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市 : 五南。
喻本伐、熊賢君(1995)。中國教育發展史。臺北市:師大書苑。
賀志朴、姜 敏(2001)。藝術教育學。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賈馥名、楊深坑(2000)。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臺北市 : 師大書苑。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1998)。中國教育史。臺北市:五南。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等人(1999)。教育哲學。臺北市 : 五南。
孫培青、杜威憲、王倫信、金林祥等人(2009)。中國教育史。上海市:東華師範大學。
陳瓊花、林世華、丘永福、潘惠雯等人。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
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取自http://ed.arte.gov.tw/ch/trust/content.a spx?ESNID=124
朱光潛譯,Croce, B.著(2007)。美學原理。上海市 : 上海人民。
朱光潛譯,Hegel W. F.G.著(1981a)。美學〈一〉。臺北市 : 里仁書局。.
朱光潛譯,Hegel W. F.G.著(1981b)。美學〈二〉。臺北市 : 里仁書局。
朱光潛譯,Hegel W. F.G.著(1982b)。美學〈三〉。臺北市 : 里仁書局。
朱光潛譯,Hegel W. F.G.著(1983)。美學〈四〉。臺北市 : 里仁書局。
朱光潛譯,Plato著(1992)。文藝對話集。重慶市 : 重慶。
林逢祺譯,Townsend, D.(2008)。美學概論。臺北市 : 學富文化。
徐恒醇譯,Schiller, F. R.著(1987)。美育書簡。臺北市 : 丹青。
陳美君譯,Robert O. Paxton著(2006)。西洋現代史。臺北市 : 五南。
鄧曉芒譯,Kant, I.著(2004)。康德三大批判之三:判斷力批判。臺北市 : 聯經。
劉 崎譯,Nietzsche, F.著(1985)。悲劇的誕生。臺北市 : 志文。
劉大悲譯,Schopenhauer, A.著(1990)。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臺北市 : 志文。
二、外文文獻
Carritt, E. F. (1931). Philosophies of Beauty from Socrates to Robert Bridges.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Croce, B. (2007). Aesthetic as Science of 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 Retrieved from http://s1.downloadmienphi.net/file/downloadfile4/270/ 1393938. pdf
Chang, Chuan-Cheng (1998). A study on the trend of elementary art education in post-modern art. Educator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5(6), 9-29.
Danner, H. (1998). The Hermeneutic Approach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ory. London, England. England: Heinemann.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Groos, K. (1901).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 NY: Appleton. Retrieved from https://archive.org/details/playman00groogoog
Herbart, J.F. (1986). Über die ästhetische Darstellung der Welt als das Hauptgeschäft der Erziehung. In: Benner, D. & Schmied-Kowarzik, W. (Hrsg.).Systematische Padagogik. Stuttgart: Ernst Klett Verlag, 59-70.
Kant, I. (1990).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Hamburg, Germany: Felix Meiner Verlag.
Lenzen, D. (1994). Pädagogische Grundbegriffe. Hamburg, Germany: Rowohlt Verlag.
Lowenfeld, V.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 Edi.). London, England: Macmillan.
Mark, K. (1988).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Karl Marx and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New York, NY: Prometheus Books
Nietzsche, F. W. (1967). The birth of tragedy and the case of Wagner (W. Kaufmann, Trans.).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Nietzsche, F. W. (2004). 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and the anti-Christ. New York, NY: Dover.
Read, H. (1976). Icon and idea: The function of 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Smith, M.L. (1994). Biographical Method. In N. Denzin and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pp.286-305). Thousand Oaks, CA: Sage.
Smith, R. A. (1986). Excellence in Art Education. Virgini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yion.
Smith, R.A. (2004). The DBAE literature projec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Schiller, F. R. (2004).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In a Series of Letters, Translated by Snell, R. New York, NY: Ungar.
Schopenhauer, A. (1969).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translated by E. F. J. Payne. New York, NY: Dover Publication Inc.
Schopenhauer, A. (1977).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In: Zürich Ausgabe. Werke in zehn Bänden. Zürich: Diogenes Verlag.
Sprinkart, K. & Daucher, H. (1979). Ästhetische Erziehung als Wissenschaft. Probleme. Positionen. Perspektiven. Koln, Germany: DuMont Buchverlag.
Townsend, D.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美育如何充實生命教育的內涵—論美育對人生藝術化的影響之研究
2.
顏水龍、劉啟祥「美育」理念之探討-以生命史為研究介面
3.
從社區文化發展美感教育課程,以南投某國中為例
4.
史密斯藝術教育課程理論之研究
無相關期刊
1.
朱光潛與宗白華的意境對比研究—以中西比較美學為考察進路
2.
朱光潛詩論研究
3.
宗白華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
4.
桑塔亞那(G. Santayana)的美學思想及其在教育美學上之蘊義
5.
賈馥茗人格教育學之研究
6.
尼采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
7.
蔣勳生活美學觀研究
8.
一位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之個案研究
9.
想要接近你的心-國中輔導教師敘說與非自願案主之輔導關係
10.
羅家倫校長學之研究
11.
赫爾巴特教學美學研究
12.
朱光潛自我之建構:一種敘說式研究
13.
建置國內一般民眾環境素養問卷之工具及瞭解其現況
14.
傅柯生存美學思想對課程美學的啟示
15.
李歐塔美學的藝術教育涵義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