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慧華(清瀅)(2003)。《語言與文化》:迪士尼新浪潮卡通電影中兩性角色的呈現。(主編:戴維揚、梁耀南)。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李天鐸譯(1993)。《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原著:Robert C. Allen)。台北:遠流。
李亞梅譯(1999)。《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場制度》。(原著:Thomas Schatz)。台北:遠流。
李淑珺譯(2001)。《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原著:Sheldon Cashdan)。台北:張老師文化。
李迅譯(2010)。《電影史:理論與實踐(插圖修訂版)》。(原著:Robert C. Allen & Douglas Gomery)。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李臺芳(1996)。《女性電影理論》。台北:揚智。
林文寶(1998)。《認識童話》。台北:天衛文化。
林佑聖、葉欣怡譯(2001)。《認識迪士尼》。(原著:Janet Wasko)。台北:弘智文化。
林立樹(2005)。《美國文化史─民主與平等》。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洪如玉(2006)。《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洪汛濤(1989)。《童話學》。台北:富春文化。
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合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原著:Maxwell, J)。台北:心理出版社。
梁庭嘉(2010)。《迪士尼公主與女生的戰爭》。台北:秀威資訊。
陳儒修(1994)。《電影帝國:另一種注視 電影文化研究》。台北:萬象。
陳儒修、李幼龍譯(2002)。《電影理論解讀》。(原著:Robert Stam)。台北:遠流。
陳衛平譯(1985)。《世界電影史》。(原著:Gerald Mast)。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
簡政珍(2009)。《電影閱讀美學(增訂三版)》。台北:書林。
焦雄屏譯(1993)。《認識電影》。(原著:Louis D.Giannett)。台北:遠流。
程予誠(2008)。《電影敘事影像美學》。台北:五南。
孟濤(2002)。《電影美學百年回眸》。台北:揚智。
曾偉禎等譯(1997)。《女性與電影:攝影機前後的女性》。(原著:E. Ann Kaplan)台北:遠流。
楊淑智譯(2003)。《百變小紅帽:一則童話的性、道德和演變》。(原著:Catherine Orenstein)。台北:張老師文化。
楊錫彬(2015)。《3D電腦動畫理論》。台北:五南。
張子樟譯(2006)。《童話‧兒童‧文化產業》。(原著:Jack Zipes)。台北:台灣東方。
張雅萍譯(2001)。《大眾電影研究》。(原著:Hollows, J. & Jancovich, M)。台北:遠流。
廖仁義譯(1992)。《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原著:Anthony Giddens)。台北:唐山出版社。
蔡琰(2000)。《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三民。
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洪範。
(二)期刊論文:
王略(2009)。〈後現代文化中的童話情緣〉,載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研究》雜誌社主編,2006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18-28。
王靜(2011)。〈愛麗絲夢遊仙境:3D動畫與童話的完美結合〉,《電影文學》,第5期:64-64。
王璇、弓太生(2010)。〈《愛麗絲夢遊仙境》──黑色夢幻仙境幕後VFX解析〉,《影視製作》,6。
石琦(2006)。〈成人童話電影:一個值得關注的審美文化現象〉,《徐州教育學院院報》,21卷第3期:93-95。
邱子修(2009)。〈西方第三波女性主義思潮概述〉,《婦研縱橫》,90:56-61。鐘旻家(2006)。〈迪士尼與宮崎駿動畫作品特質與女性角色詮釋之比較〉,《視覺藝術論壇》,1:157-176。
周安邦(2003)。〈童話解碼:《木偶奇遇記》及《AI人工智慧》中的母親原型象徵意義〉,《中臺學報》,14:255-277。
李栩鈺(2004)。〈《格林童話》中的巫婆形象考察〉,《嶺東學報》,15:465-486。賴育萱(2009)。〈《灰姑娘》書寫與文化研究〉,《兒童文學學刊》,19:51-72。洪凌(2005)。〈煎煮不屈、硬派聲色:黑色電影的森羅萬花筒〉,《電影欣賞》,125:6-7。
洪凌(2005)。〈黑光瀰漫後人類:閱讀科幻映像文本的黑色電影元素〉,《電影欣賞》,125:20-23。洪凌(2005)。〈視線與典型:解套致命陰性與黑色偵探〉,《電影欣賞》,125:33-36。李迪才(2005)。〈黑色電影的濫觴與傳承〉,《電影欣賞》,125:8-19。
李達義(2005)。〈當美國夢不再甜蜜如初:關於黑色電影的幾點觀察〉,《電影欣賞》,125:37-43。林郁庭(2005)。〈暗夜中的舞者:談黑色電影裡的致命女性〉,《電影欣賞》,125:24-32。程瑜瑜(2011)。〈迪斯尼卡通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嬗變〉,《黑龍江教育學院院報》,30卷第6期:128-130。
張國慶(1994)。〈黑色電影與「硬漢」傳統〉,《中外文學》,第23卷第6期:94-105。劉瑩(2007)。〈論成人童話電影的五大元素〉,《電影文學》,15:34-35。
智琛(2009)。〈鬼才導演提姆波頓的歌特式情結〉,《影視評論》,3:21-22。
鄧名韻(2009)。〈改寫童話的後迪士尼意義:《史瑞克》〉,《兒童文學學刊》,20:25-63。葛聰敏(2006)。〈解構「英雄」西方童話電影主題模式的轉型趨向〉,《當代電影》,6:103-104。
謝世明(2003)。〈“父子情深"勇創票房神話-漫談《海底總動員》〉,《電影評介》,9:26-27。
俞彥娟(2008)。〈托育:美國第二波婦女運動女性主義者的理念與實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5:2-20。 (三)學位論文:
王詩恩(2012)。《女性角色在迪士尼動畫中的轉型─女權運動之探討》。台北: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美國研究組碩士班碩士論文。呂妮霖(2007)。《好萊塢後現代童話電影的敘事轉向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芳宜(2007)。《不同類型電影的用色特徵》。新竹: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奕築(2004)。《誰是惡棍?迪士尼反派角色形象研究─以1989年至2004年間迪士尼動畫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昱辰(2006)。《一體卻非兩面:格林童話與迪士尼動畫中的女性刻板印象─以公主與女巫角色為例》。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林芳仕(2008)。《安徒生童話之女性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林宣孝(2012)。《女同志書寫:白先勇小說〈孤戀花〉及其改編電影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施姿綾(2010)。《「好久好久以前」被糖衣包裹的童年─迪士尼公主今昔形象對比》。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碩士班碩士論文。陳景聰(2003)。《安徒生童話的人物形象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愷昀(2015)。《改編童話電影的敘事與互文特性》。台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張文娟(2008)。《郵差總按兩次鈴:小說與電影比較》。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芳綺(2010)。《形象化的黑色幻影:以杜琪峰的黑色電影為例》。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齡儀(2009)。《格林童話中的城堡與森林》。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傅鳳琴(2002)。《解構迪士尼形塑的童話世界─以1991-2002年台灣上映之迪士尼動畫電影為例》。台東: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真途(2000)。《從童話功能考察金庸武俠小說的敘事特色》。中國廣州:嶺南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佩芸(2004)。《美國女權運動者包艾莉與第十九條憲法修正案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鄭詠中(2007)。《尋找文字與動畫間的路徑──以迪士尼動畫《愛麗絲夢遊仙境》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四)網路資料:
〈上映行程排不完!迪士尼將來還要推出 16 部真人版動畫〉,娛樂重擊。上網日期:2016年4月22日,取自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24646
〈致力反性暴力 裘莉:黑魔女暗藏性侵情節〉,自由時報網路版。上網日期:2014年6月13日,取自http://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1030490
〈阿里巴巴集團發表《互聯網+她時代:女性創業者報告》〉,科技新報。上網日期:2015年5月22日,取自http://technews.tw/2015/05/22/alibaba-report-entrepreneur-woman/
〈好萊塢童話故事熱門依舊〉,《iLook電影雜誌》。上網日期:2011年3月2日,取自http://tw.movie.yahoo.com/spotlight/d/a/110302/4/nj5.html
〈艾瑪華森主演《美女與野獸》真人版前導預告上線〉,hypesphere狂熱球電影資訊網。上網日期:2016年5月23日,取自http://www.hypesphere.com/archives/74409
〈特效新配方,畫面老味道!《黑魔女:沉睡魔咒》Maleficent 視覺盛宴解析〉,共產檔。上網日期:2014年7月7日。取自http://share.youthwant.com.tw/DD2002533.html
王美珍(2012)。〈穿著高跟鞋的競爭力〉,《遠見》雜誌特刊:2012女力專刊。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1017.html
郭雪瑩(2011)。〈好萊塢製片人:童話就是好萊塢電影的未來〉,《外灘畫報》。上網日期:2011年6月16日,取自http://culture.ifeng.com/whrd/detail_2011_06/16/7049394_0.shtml
賴宜佳(2012)。〈童話故事當道 影后扮惡女拚演技〉,《時報週刊》,1781期。上網日期:2012年4月12日,取自http://magazine.chinatimes.com/ctweekly/20120412003335-300106
張秀雄、高慧琳、鄧毓浩(2000)。〈婦女運動(Feminism)〉,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上網日期:2000年12月,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510/?index=1
暗地妖嬈(2011)。〈黑童話漫延好萊塢 重口味顛覆純真年代〉,Mtime時光網電影專欄。上網日期:2011年7月13日,取自http://news.mtime.com/2011/07/12/1464592-5.html
馬雲(2015)。〈灰姑娘的鞋 莉莉詹姆斯也沒法穿〉,世界新聞網。上網日期:2015年3月4日。取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2561777/article-shortlink/
唐瑋婕(2015)。〈迪士尼經營樂園花樣經:從電視電影到衍生消費品〉,中新網。上網日期:2015年8月17日,取自http://big5.chinanews.com/m/cul/2015/08-17/7472214.shtml
游素玲(2010)。〈第三波女性主義:跨國觀點〉,《成大研發快訊》,第14卷第6期。上網日期:2010年6月25日,取自http://proj.ncku.edu.tw/research/articles/c/20100625/1.html
裔昭印(2010)。〈國際婦女運動一百年〉,華夏經緯網。上網日期:2010年3月8日,取自http://hk.huaxia.com/zhwh/gjzt/2010/03/1782091.html
膝關節(2016)。〈迪士尼怎可能不拍《魔鏡夢遊》續集?〉,Nownews新聞網。上網日期:2016年5月26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n/2016/05/26/2112950
蔡佳玲譯(2014)。〈安倍經濟學第三箭 聚焦重用女性〉,中央社。上網日期:2014年6月24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624005890-260408
韓方航(2016)。〈夢工廠38億美元把自己賣了!這其實不是一件悲傷的事情〉,好奇心日報。上網日期:2016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qdaily.com/articles/26158.html
謝明玲(2016)。〈姊的時代 6大改變世界的女性價值〉,《天下雜誌》,593期。上網日期:2016年3月15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179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Banner, Louis W. (1974). Woman in Mordern America. New York, NY: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hatman, S.B.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c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Chatman, S.B. (1989).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an Jarvie. (1970). Towards a Sociology of the Cinema. London: Routledge & K.
Jack Zipes (1979). Breaking the Magic Spell: Radical Theories of Folk and Fairy Tale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Nancy Chodorow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alogy of Gender. Berkerley, Calif, U. Of California Press.
Thompson, S. (1946). The Folktal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二)期刊雜誌:
We did it! The rich world’s quiet revolution: woman are gradually taking over the workplace. (2009, Dec 30). The Economist, p2-7.
A guide to womenomics. (2006, Apr 15). The Economist, p69-70.
The importance of sex. (2006 Apr 15). The Economist, p16.
Womenomics. (2009, Dec 30). The Economist,p30-33.
Female Power. (2009, Dec 30). The Economist, p60-67.
Belinda Luscombe. (2010, Nov 22). Woman Power: The Rise of the Sheconomy. TIMES, p1-9.
Henderson, B.(1983). Tense, Mood, and Voice in Film: (Notes after Genette). Film Quaterly, 36(4), 4-17
Liza Mundy. (2012, Mar 26). The Richer Sex. TIMES, p12-20.
O‘Brien, Pamela Colby. (1996). “The Happiest Films on Earth: A Textual and Contextual Analysis of Walt Disney‘s Cinderella and The Little Mermaid”. Women’s Studies in Communication. Vol. 19, No.2, pp. 155-183.
(三)網路資料:
Bill Clinton. (2012, Oct 01). The Case for Optimism.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2125031-1,00.html
Christina Radish. (2014, May 31). “Director Robert Stromberg Talks MALEFICENT, Joining the Film, Finding the Look for the Title Character, Casting Angelina Jolie, and Editing the First Act”. COLLIDER. Retrieved from http://collider.com/robert-stromberg-maleficent-interview/
Christina Radish. (2015, Mar 16). “CINDERELLA Interview: Kenneth Branagh”. COLLIDER. Retrieved from http://collider.com/cinderella-kenneth-branagh-interview/
Krystal Clark. (2010, Mar 4). “Interview: Tim Burton For Alice in Wonderland”. ScreenCrave. Retrieved from http://screencrave.com/2010-03-04/interview-tim-burton-for-alice-in-wonderland
Mike Fleming Jr. (2015, June 15).‘Maleficent’ Sequel On Disney Drawing Board As Linda Woolverton Makes Scripting Deal. DEADLINE. Retrieved from http://deadline.com/2015/06/maleficent-sequel-angelina-jolie-linda-woolverton-disney-1201443162/
Mara Mullikin. (2015, May 20). “Walt Disney's Favorite Animated Clip and the Significance Behind It”. Movie Pilot. Retrieved from http://moviepilot.com/posts/2944196
Mari Ness. (2015, Jun 11). “An Intriguing Failure: Disney’s Alice in Wonderland”. TOR.C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tor.com/2015/06/11/an-intriguing-failure-disney-alice-in-wonderland
Mary Sollosi. (2015, Mar 12). “Is 2015's 'Cinderella' Anti-Feminist? Kenneth Branagh's Iteration Is More Empowering Than You'd Expect From The Traditional Fairytale”. BUSTLE. Retrieved from http://www.bustle.com/articles/69268-is-2015s-cinderella-anti-feminist-kenneth-branaghs-iteration-is-more-empowering-than-youd-expect-from-the-traditional
Robert Ebert. (2001, Oct 14). “Great Movie Reviews: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Rogerebert.C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great-movie-snow-white-and-the-seven-dwarfs-1937
Robert Ebert. (1987, Nov 20). “Cinderella”. Rogerebert.C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cinderella-1987
Rebecca Keegan. (2016, May 29). “First Belle, now Alice: How screenwriter and headbanger Linda Woolverton is remaking Disney heroines for a feminist age”. Los Angeles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movies/la-et-mn-linda-woolverton-alice-through-the-looking-glass-20160523-snap-story.html
Susan Wloszczyna. (2014, May 30). “Maleficent Writer Linda Woolverton on Adapting Fairy Tales for a New Generation”. IndieWire.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diewire.com/2014/05/maleficent-writer-linda-woolverton-on-adapting-fairy-tales-for-a-new-generation-206602/
Tara Aquino. (2012, Jun 2). “Interview: "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 Director Rupert Sanders Talks Dark Fairy Tales & Kristen Stewart's Toughness”. COMPLEX. Retrieved from http://www.complex.com/pop-culture/2012/06/interview-director-rupert-sanders- talks-snow-white-and-the-hunt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