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期刊 王甫昌 2002 〈邁向臺灣族群關係的在地研究與理論:『族群與社會』專題導論〉,《臺灣社會學》4期,頁1-10。 王明珂 1993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雜誌》91期,頁6-19。 1994a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研討會論文集》,頁249-27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1994b 〈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3期,頁119-140。 1997 〈漢族邊緣的羌族記憶與羌族本質〉,收錄於黃應貴、葉春榮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頁129-16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2003 〈徘徊在漢與非漢之間:北川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收錄於將斌、何翠萍(編)《國家、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59-104。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 2004 〈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歷史月刊》196期,頁98-104。 王雅萍 1995 〈他們的歷史寫在姓名裡---透過姓名制度的變遷對臺灣原住民史的觀察〉,《臺灣風物》44卷1期,頁63-80。 王學新 1997 〈論日治初期花蓮地區太魯閣番綏撫策略〉,《臺灣文獻》48卷4期,頁71-98。 石磊 1986 〈在漢文化影響下阿美族的家庭結構〉,收錄於瞿海源、莊英章(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1998 〈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變遷的兩種類型〉,收錄於朱鳳生,〈評論:賽夏族的改姓氏〉,收錄於鄧憲欽(編),《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9-370。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簡訊月刊編輯委員會 2001 〈雙向交流道:原住民身份問題解答〉《簡訊月刊》45期,4版。 李宜憲 2000a 〈晚清後山駐兵初探〉,《臺灣風物》50卷1期,頁13-42。 2000b 〈晚清後山駐軍與民庄的關聯性〉,《臺灣風物》50卷3期,頁83-114。
李國銘 1992 〈關於屏東平原少數民族的二、三事〉,《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期,頁57-64。 1995 〈屏東平埔族群分類再議〉,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365-378。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 2000a 〈屏東平原山腳下的年尾節初探〉,『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年10月23-25日。 2000b 〈屏東平原東港溪南岸山腳下的Ma-olau祭典—Maolau祭典記錄一百週2000年〉,『第一屆屏東研究研討會』,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屏東師院社會教育系主辦,2000年2月1日-2日。 2001 〈漢化原住民的人類學研究---以屏東平原馬卡道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90年度「原住民教師研習營」參考講義』,花蓮師範學院原住民研究中心主辦,2001年8月23日。 周玉翎 2002 〈恆春地區的斯卡羅〉,『第三屆屏東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頁1-22。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大武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7月。 孟祥翰 1991 〈日據時期臺灣東部地區人口增加之研究〉,《文史學報(中興大學)》21期,頁179-206。 林修澈 1998 〈賽夏族的改姓氏〉,收錄於鄧憲欽(編),《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1-36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林燈炎(譯)、林清財(校注) 1987 〈大庄「沿革」手寫文獻解說與摘譯〉,《臺灣風物》37卷4期,頁107-124。 邱敏勇 2001 〈臺灣後山順安城小考〉,《臺灣風物》51卷3期,頁105-111。 施添福 1999 〈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30期,頁65-99。 洪麗完 1996 〈大社聚落的形成與變遷(1715~1945)---兼論外來文化對岸裡大社的影響〉,《臺灣史研究》3卷1期,頁31-96。 1999 〈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臺灣文獻》50卷1期(1999),頁17-74。 胡家瑜、林欣宜 2003 〈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臺大文史哲學報》59期,頁77-214。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李榮南(譯) 1993 〈臺灣出產的蓪草〉,《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7卷8號,頁389-395。
夏黎明 1999 〈池上平原文化景觀的空間過程---土地、社群與國家〉,《東臺灣研究》4期,頁159-192。 2005 〈宗教、社群與地方:臺東池上與成功的比較研究〉,收錄於《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論文集》,頁107-142。臺東:東臺灣研究會,2005。 孫大川 1998 〈評論: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變遷的兩種類型〉,收錄於鄧憲欽(編),《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9-80。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浦忠勝 2001 〈原住民身份問題解答〉,《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簡訊月刊》45期,4版。 張振岳 1999 〈池上鄉漢族民間信仰祭典組織初步調查報告〉,《臺東文獻》復刊5,頁99-114。 2001 〈辛未年池上鄉玉清、保安、福德宮聯合慶成祈安五朝清醮〉,《臺東文獻》復刊6期,頁60-86。 許木柱 1998 〈阿美族的起源與擴散〉,收於鄧憲欽(編),《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5-266。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 陳孫華 1994 〈臺東縣池上鄉地名探索〉,《社會科教育學刊》4期,頁236-254。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 1996 〈東部臺灣二棲息スル平埔種族〉,《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2卷132號(東京:東京人類學會,1897),另刊於《蕃情研究會誌》2號(1899),收錄於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探險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 湯熙勇 1986 〈清代臺灣恆春地區漢人的移墾(1875-1895年)〉,《史聯雜誌》8期(臺北:史聯雜誌社,頁47-64。 1988 〈恆春知縣陳文緯的政績(1892-1895)晚清臺灣一個循吏的個案研究著〉。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單行本。 童春發 1998 〈建構排灣族歷史-初探〉,收錄於鄧憲欽(編),《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5-200。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黃宣衛 1997 〈歷史建構與異族異象:以三個村落領袖為例初探阿美族的文化認同〉,收錄於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頁167-20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2000 〈區域歷史、族群關係與文化變異—從文獻資料初探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夏黎明、呂理政編,《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就研討會論文集》,臺東: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2000。 2002 〈國家力量、區域形態與聚落性質:再談阿美族文化的地域性差別〉,收錄於陳文德、黃應貴(編)《「社群」研究的省思》,頁227-26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2。 黃應貴 2003 〈專題導論:人類學研究的歷史化〉,《臺大文史哲學報》59期,頁1-10。 楊南郡 1993 〈斯卡羅遺事〉, 收錄於楊南郡、楊林如(著)《與子偕行》,頁240-259。臺北:晨星出版社,1993。 溫振華 1989 〈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直88期,頁1-42。 1999 〈從地名「廍仔」談臺灣世界的榨蔗技術〉,《竹塹文獻》11期,頁6-13。 詹素娟 1995 〈宜蘭平原噶瑪蘭族之來源、分佈與遷徙/以哆囉美遠社、猴猴社為中心之研究〉,收於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族研究論文集》,頁41-76。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1995。 1996 〈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臺灣史論文精選(上)》,頁69-102。臺北:玉山社,1996。 2001 〈從「哆囉滿」到「加禮宛」---傳說世界與花蓮平原族群關係的再確立〉,『國科會臺灣史專題研究計劃成果發表』,2001年6月28-29日。 劉枝萬(著)、余萬居(譯) 1989 〈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卷1期,頁79-107。 潘英海 1994 〈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期,頁89-123。 潘繼道 1999 〈花蓮舊地名探源:認識「加禮宛」〉,《歷史月刊》134期,頁79-87。 蔡光慧 2003 〈排灣排外語帝國邊疆之競逐(1858-1874)〉,《原住民教育季刊》30期,頁37-54。 鍾幼蘭 1995 〈「族群」與平埔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33期,頁61-74。 ソエル 1932a 〈恆春パングツアハの氏族統計その他〉,《南方土俗》2卷1號,頁45-47。 1932b〈恆春ハングツアハの移動徑路---主ごしてカコパについて〉,《南方土俗》2卷2號,頁69-75。 Barth, F. 1956 “Ecologic relationships of ethnic groups in Swat, North Pakista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8:1079-1089. Beazeley, M. 1885 “Notes of an overland journey through the southern part of Formosa from Takow to the South Cape in 1875 with an introductory sketch of the island,”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7:pp.1-22.
二、專書 小島由道(著)、黃文新(譯) 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之一》。臺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中研院民族所藏。 山口政治、富永勝(編)、張孟修(譯) 1991 《東臺灣太魯閣小史—研海支廳開發的回顧》。日本:德島岡山出版社。 不著撰人 1963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1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日本順益臺灣原住民研究會(編) 1999 《伊能嘉矩收藏臺灣原住民影像》。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2003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王瑛曾 1962 《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學新(編、譯) 1998 《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 1994 《發現老臺灣》。臺北:臺原出版社。 1999 《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出版社。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 1985 《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a 《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中)》。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b 《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著),森口雄稔(編) 1992 《伊能の臺灣踏查日記》。原文1900;臺灣風物雜誌社,1992。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 1996 《臺灣踏查日記(上)》。臺北:遠流出版社。 1996 《臺灣踏查日記(下)》。臺北:遠流出版社。 1996 《平埔族調查旅行》。臺北:遠流出版社。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 1957 《臺灣番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4;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伊能嘉矩 1904 《臺灣番政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臺灣日日新報社。 1909 《臺灣地名辭書:原名《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日本:富山房。 伊能嘉矩 《臺灣地理資料: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嘉義、臺南、鳳山、恆春》,臺大圖書館館藏(微捲),恆春部分由汪金明筆述。 伊能嘉矩、栗野傳之丞(著) 2000 《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900;東京:都草風館。 安倍明義 1998 《臺灣地名研究》。蕃語研究會,1938;臺北:武陵出版社。 西鄉都督樺山總督記念事業出版委員會 1936 《西鄉都督と樺山總督》。臺灣日日新報社。 佐山融吉 1914 《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眉族奇密社、太巴塱社、馬太鞍社、海岸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呂春生 1993 《開漳聖王史略》。桃園:桃園聖王會出版。 宋文薰 1994 《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臺灣原住民》。臺北:遠流出版社、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 李 區(著)、張恭啟(譯) 2003 《上緬甸諸政治體制:克欽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 李國銘 2004 《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族研究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 私法物權編 1963 《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美容 1993 《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報系出版社。 岩城龜彥 1936 《臺灣の蕃地開發と蕃人》。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花蓮港廳重要設施事項調查會 1929 《アミ族教化指導ニ關スル基礎調查》。花蓮港廳。 恆春郡役所 1934 《恆春要覽:昭和九年》。恆春:恆春郡役所,1934。 施正鋒、劉益昌、潘朝成(編) 2003 《臺灣平埔族》。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添福(編)、夏黎明等人(著) 2001 《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施添福(編)、黃瓊慧等人(著) 2001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胡 傳 1960 《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原文1894;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恒春郡 1929 《恒春郡概況:昭和四年》,恆春郡。 夏黎明、呂理政(主編) 2000 《族群、歷史與空間:東臺灣社會與文化的區域研究研討會論文集》。臺東: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夏獻綸 1959 《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屠繼善 1963 《恆春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永堂(編)、陳茂松(修) 1999 《恒春鎮志》。屏東:恒春鎮公所。 張隆志 1991 《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史重建與理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87種。 畢卡林(著)、吳明遠(譯) 1959 《老臺灣》,臺灣研究叢刊第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編) 1996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 室,1935;臺北:南天書局。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著) 2001 《臺灣原住民史:阿美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賜郎 1967 《恆春風物》。臺南:西北出版社。 陳梅卿(編) 2000 《牡丹鄉志》。屏東:牡丹鄉公所。 陳榮發、夏黎明等人(著) 2001 《池上鄉志》。臺東:池上鄉公所。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 1998 《探險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 2000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社。 黃宣衛、羅素玫(纂) 2001 《臺東縣史:阿美族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黃應貴、葉春榮(編) 1997 《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愛德華‧豪士〈Edward H.House〉(著)、陳政三(譯) 2003 《征臺紀事: 武士刀下的牡丹花》。臺北:原民文化出版社。 楊南郡、徐如林(著),《與子偕行》。臺北:晨星出版社,1993。 熊金郎(修) 1999 《滿州鄉志》。屏東:滿州鄉公所。 臺東縣後山文化工作協會(著) 1999 《臺東耆老口述歷史篇》。臺東:東縣文化。 臺灣私法物權編 1963 《臺灣私法物權編(上)》,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5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99 《花蓮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6 《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 《臺東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 《臺灣原住民史料彙編第三編:臺灣省政府公報中有關原住民法規政令彙編(1)》。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李榮南(編、譯) 1993 《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七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3 《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1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編) 1903 《日據時期臺灣統計書五:第四冊》。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1901調查。 1904 《日據時期臺灣統計書六:第九冊》。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1902調查。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著) 1992 《民國四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臺北:捷幼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0勢調查結果中間報:高雄州恆春郡》。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編) 1921 《蕃族調查報告書:排彎族、獅設族》。臺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官房調查課 1923 《大正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24 《大正十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25 《大正十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26 《大正十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33 《昭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35 《昭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常住戶口統計》。 1935 《昭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28 《昭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34 《昭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37 《昭和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常住戶口統計》。 1937 《昭和十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36 《昭和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常住戶口統計》。 1936 《昭和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29 《昭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31 《昭和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32 《昭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1930 《昭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之一》(排灣族: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陳金田(譯)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誌稿:第一卷(原名《理蕃誌稿》)》。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誌稿:第三卷(原名《理蕃誌稿》)》,臺灣總督府臺灣警察本署,1921;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克襄(著) 1989 《橫越福爾摩沙》。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1999 《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
劉寧顏總纂 1995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冑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編、譯) 2001 《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潘 英 1992 《臺灣族群的拓殖與姓氏分布(下)》。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1995 《臺灣稀姓的祖籍及其姓氏分布》。臺北:臺原出版社。 潘繼道 2001 《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 鄭全玄 1995 《臺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臺北:知書房。 駱香林 1979 《花蓮縣志:卷五民族、宗教》。花蓮:花蓮文獻委員會。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98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灣臨時土地調查局,1905;臺北:南天書局。 藤崎濟之助 1998 《臺灣の蕃族》。臺北市:南天書局。 蘭伯特.凡.德.歐斯弗特(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著、林金源(譯) 2002 《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臺北:經典雜誌社。 Bank, M. 1999 Ethnicity:anthropological constructions.New York:Simultaneously. Barth, F. 1998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y: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London:Allen&Unwin, Inc. Leach, E. 1964 Political system of highland burma. Norwich:Fletcher and SonLtd. Picking, A. 1972 Pioneering in Formosa.Taipei: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Vermeulen,H.& Govers.C . 1972 The Anthropology of Ethnicity:beyond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 .Amsterdan:Het Spinhuis.
三、研究報告、碩、博士論文 王鈺婷 2002 〈拜公媽---邵族家庭的通婚與繼嗣的民族學意義〉。臺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磊(主持) 1999 〈族群接觸與族群關係:大梅、牡丹、旭海三個聚落的比較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案。 江美瑤 1997 〈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 何玉雲 1996 〈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與農業經營〉。臺北:師範大學地理學碩士論文。 周玉翎 2000 〈臺灣南端尾閭恆春的族群與歷史(1867-1904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孟祥瀚 1988 〈臺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1874-1945)〉。臺北: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林欣宜 1999 〈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欽 1995 〈花東縱谷中段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1800-1945)〉。臺北: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麗完 2003 〈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臺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高加馨 2001 〈牡丹社群的歷史與文化軌跡---從排灣族人的視點〉。臺南:國立臺南 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婷 2003 〈屏東縣滿州鄉港口村居民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南:臺南師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如君 1995 〈乙末之前恆春地區開發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淑萍 1998 〈南賽夏的領域歸屬意識〉。臺北: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秋娥 2001 〈臺東縣大武地區的區域形成與轉變〉。臺北: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光慧(德米亞‧魯路灣) 1998 〈排灣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1630-1894)〉,臺北: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賴瑩琇 2003 〈誰是賽夏族?賽夏族族群識別與認同界線之研究〉。花蓮: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幼蘭 1995 〈族群、歷史與意義---以大社巴宰族裔的個案研究為例〉,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報紙、地圖 楊南郡 1992 〈斯卡羅遺事〉,《中國時報》10月24日,第27版。 恆春廳 1906 《恆春廳報》。 恆春鎮地政事務所 〈滿州鄉日治時期地籍調查圖〉。 內政部地政司聯勤總部測量署 1981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地圖集》。臺北:幼獅出版社。 牡丹鄉公所 1995 《牡丹鄉行政區域圖》。屏東:牡丹鄉公所。 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編製) 1987 《臺灣地區十萬分一地形圖》。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新城鄉公所 1993 《新城鄉行政區域圖》。花蓮:新城鄉公所。 滿州鄉公所 1995 《滿州鄉行政區域圖》。屏東:滿州鄉公所。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1929 《臺灣地形圖(五萬分之一)》。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製 1918 《臺灣蕃地地形圖(五萬分之一)》。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96 《臺灣堡圖(二萬分之一)》。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臺北:遠流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