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十一版)。台北:五南。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江麗珠(2006)。高雄市國小學童內外控信念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
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屏東。
沈 六 (1993 )。人本主義的道德發展論與教育。載於黃昆輝(主
編),美育與文化(167-202頁)。 台北:三民書局。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何享憫(2008)。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育教學之研
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
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宜恬(2005)。幼兒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同理心」及「分
享行為」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李昭玲(1986) 。學前兒童利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一個幼稚園大班
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
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教學碩士
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侶荻(1995)。同理心訓練對國中人際疏離學生之自我觀念、情
緒穩定、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駱遜(1996)。利社會行為發展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研習資訊,13(4),41-47。
李駱遜(2000)。四歲幼兒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小班為例。國教學報,12,307-328。
宋筱蕙(1981)。兒童文學的教育功能(上)(下)。教師之友,22(1、2)。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二版)。台北:心
理。
林芳菁(2010)。繪本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
響。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1),107-127。
林芳寧(2003)同理心成長團體之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林杰輝(2009)。國小教師品格教學領導與學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林清湫(1999)。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
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嘉義。
林進財(1992)。弗洛依德精神分析論。載於郭維藩(主編),現
代心學說(1-30)。台北:師大書苑。
林筠菁(2006)。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維芬、陳意玫(2007 )。繪本讀書治療取向之助人行為介入方案對
國小學童利社會道德推理、助人意願與助人行為實踐之效果研
究。諮商輔導學報,17,97-131。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胡金生與楊麗珠(2005)。兒童移情指向性的發展及不同語言提示
的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3,44-48。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台北 : 心理。
洪堯群(2000)。故事講述與討論對幼兒助人意願與利社會道德推
理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
洪儷瑜(1986)。同理心及其效果的探索。高雄師院學報,14,227-244。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1-274。
陳三興(1989)。同理心訓練對親子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明珠(1998)。道德推理與同理心之實驗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375-394。
陳若幸(1993)。青少年利社會道德推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玲玫(2008)。教師實行故事教學之研究—以幼兒利社會行為為
例。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東。
陳淑敏譯(2006)。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華騰文化。(原著出
版年:2005)
陳瑞成(1999)。同理心的初探。輔導通訊,58,55-60。陳質采、呂俐安(2000)。玩遊戲‧解情緒—兒童EQ學習手冊。
台北:信誼基金。
張乃仁(2009)。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
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屏東。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湘君(1994)。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6-308。
張湘君(1996)。台北市立圖書館「林老師說故事」活動調查研究。台北師院學報,9,129-170。
郭靜晃(1994)。心理學。台北:楊智出版社。
黃安邦編譯(1988)。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
黃郇媖(2002)。幼兒文學概論。台北市:光佑文化。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2009)。童書非童書:給陪伴孩子看書
的父母。台北:宇宙光傳播中心。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台北,心理。
黃輝文(2007)。探討道德敘事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助人之同理
心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葛洛德(主編)(2002)。教育與道德發展。台北:桂冠。
齊隆鯤(1999)。同理心技術之探討。興大人文社會學報,8,299- 311。趙梅如、鍾思嘉(2004)。觀點取替故事同理心量表的發展。中華輔導學報,15,39-60。
蔡子瑜(2000)。故事討論對幼兒道德推理的影響之研究—以「分
享」的故事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玉蓉(2002)。從聽說故事提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硏
究。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新竹市。
鄭芬蘭(2004)。學前兒童關懷行為心理歷程暨生命關懷活動方案
之實驗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6,161-179。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台北:心理。
墨高君譯(1996)。幼兒文學。台北:揚智。(原著出版年:
1991)
潘慧玲(1994)。兒童角色取替研究。高雄,復文。
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台北:啟英文化。
魏惠貞譯(2006)。幼兒情緒發展。台北:華騰。
魏韶潔、吳靖國(2007)。從聽故事的心理反應談故事教學之原則。教育科學期刊,7-1,15-35。
蘇貞夙(2009)。運用繪本教學增進幼兒同理心發展之探究。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蘇清守(1989)。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行為上的涵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台北。
蘇清守(1990)。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行為上的涵義。教育心理學報,23,99-118。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硏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二、英文部分
Albee, G .W.(1996) . Strengthening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 ED
396 838 )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Bandura, A(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R.Vasta
(Ed.),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6,pp.1-60).
Greenwich,CT:JAI Press.
Bar-Tal,D.,& Raviv, A. (1982). A cognitive-learning
model of helping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Possibl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N. Eisenberg (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pp.199-218).
NY: Academic Press.
Barrett-Lennard, G. T. (1981). The empathy cycle:
Refinement of a nuclear concep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91-100.
Clark, K. B.(1980). Empathy:A neglected topic in
psychologicalresearch. American Psychologist,35﹙2﹚.
Davis, M. H. (1983a).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mpathy: evidence for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4 (1),
pp.113-126.
Eisenberg, N.&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reud,S.(1930).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
New York: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Publishing Co.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05)
Hoffman, M.L.(1975). Moral internalization, parental
power, and the natur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Psychology,11 ,228-239.
Hoffman, M.L.(1984). Interaction of affect and cognition
in empathy . In C. zard, J. Kagan, & R. Zajonc(Eds.),
Emotions, cognition,and behavior(pp.103-13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ffman, ML (1987).The contribution of empathy to justice
and moral judgment. In N. Eisenberg and J. Strayer
(Eds.),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 New York
Cambridge.
Hoffman, M. L. (1993). Empathy, social cogni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A. Garrod (Ed.), Approaches to moral
development: New research and emerging them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ffman, M. L. (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dron, Y. & Fleischman, S. (2006). Promoting
adolescents’ prosocial behavi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3(7), 89-91.
Reich, S. M. (2006). Vanderbilt electronic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3),
349-367.
Selman (1973).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abilty to
take another’s social perspective: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oletaking abil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81486).
Shaffer, D. (200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dece, Singapore:Singapore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learning, 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