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丁果(2006,4月)。論李安的融合與超越。明報月刊,78-79。2.方永泉、崔光宙(1997)。教育影評集。高雄市:復文圖書。
3.方東美(1980)。中國人生哲學。台北市:黎明。
4.方東美(1983)。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市:黎明。
5.王一川(1998)。張藝謀神話的終結。河南:人民出版。
6.王岳川(1999)。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
7.王志成(1996)。聲色之謎-電影形式與風格解讀。台北市:萬象圖書。
8.王忠林等(1985)。中國文學史初稿(第三版)。台北市:福記文化。
9.王介安(1994)。導演李安的電影音樂與電影生活。影響電影雜誌,52,159-163。
10.王怡棻、游常山(2006)。李崗-我活著不是用來紀念李安。遠見雜誌,238,277-279。
11.王亞力(2006,2月)。都是李安惹的禍?。世界電影,30。
12.王麗明香港電影雙週刊(2004)。十面埋伏。台北市:葉子。
13.田曼詩。美學。台北市:三民。
14.列孚(2002,12月)。張藝謀拍《英雄》尋找英雄。亞洲週刊,48-51。15.牟宗三(1974)。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16.朱光潛。啟蒙運動的美學。台北市:金楓。
17.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上下卷)。台北縣:漢京。
18.朱瑪、朱丹(2005)。世界著名導演的鏡頭語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19.成功(2001,4月)。臥虎藏龍站起來了。亞洲週刊。30-31。
20.余英時(1990)。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第二版)。台北市:時報文化。
21.杜應雄、桑海波(2000)。中國傳統音樂概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22.但唐謨(2006)。李安 西方人對亞洲看法的縮影。刻印文學生活誌,2(5),55-59。
23.宋瑛堂(譯)(2006)。Annie Proulx著。斑痕纍纍的咖啡壺-小說《斷背山》作者談電影《斷背山》。印刻文學生活誌,2(7),94-103。
24.宋瑛堂(2006)。斷背山上的普世戀歌。刻印文學生活誌,2(5),49-54。
25.宋瑛堂(譯)(2005)。Annie Proulx著。斷背山。台北市:時報文化。
26.宋咏玲(2004)。奧薩階梯影像構成與音樂之分析。電影欣賞,124,50-55。27.宋炳忠(2006)。升學體制斷背山-台灣「三李」啟示錄。遠見雜誌,238期,246-248。
28.何乾三(譯)(1991)。倫納德.邁爾著。音樂的情感與意義。北京:北京大學。
29.汪啟璋等(譯)(1996)。Grout, D.J.,Palisca,C.V.著。西方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
30.里奧(1994)。個人電影類型電影與電影運動-電影評論的三大方向。影響電影雜誌,51,68-73。31.里奧(1994)。蒙太奇、場面調度到電影符號-電影的視覺風貌與意義顯現。影響電影雜誌,54,82-88。32.李馮(2003)。英雄。台北市:時報文化。
33.李馮(2004)。十面埋伏。台北市:時報文化。
34.李顯立(譯)(1997)。Tim Bywater & Thomas Sobchack著。電影批評面面觀。台北市:遠流。
35.李顯立等(譯)(2000)。Bruce F.Kawin著。解讀電影(第三版)。台北市:遠流。
36.李亞梅(譯)(1999)。Thomas Schatz著。好萊塢類型電影-公式、電影製作與片場制度。香港:遠流。
37.李哲洋(譯)(1997)。菅原明朗著。樂器圖解。台北市:全音樂譜。
38.李佳純、盧慈穎、陳佳伶(2004)。Peter Guralnick等著。藍調百年之旅。台北縣:大和書報圖書。
39.李幼蒸(1991)。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台北市:時報文化。
40.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台北市:蒲公英。
41.李爾葳(2003)。張藝謀的電影世界。台北市:情報文化科技。
42.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
43.宗白華(1981)。美學散步。上海:人民。
44.林沛理(2003,7月)。李安神話剝落的反思。亞洲週刊,42-43。45.林幼雄(2000)。現代音樂美學。音樂科教學碩士班上課講義。未出版。
46.林克歡(2005)。戲劇表現論。台北市:書林。
47.林素玫(1999)。禮記人文美學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48.林年同(未載)。中國電影美學。
49.林榮森(2003,10月)。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李安《臥虎藏龍》的美學世界。時代月刊,57-61。
50.林裕凱(2006)。理想與現實邊界-李安《斷背山》。2007年3月3日取自tellnet://ptt.cc
51.孟濤(2002)。電影美學百年回眸。台北市:揚智文化。
52.邱家宜(2001),在臥虎藏龍的好萊塢影壇 李安尋回中國人的武俠鄉愁。新新聞,729,94-96。53.吳珮慈(2005)。歐洲電影產業總體檢-評《歐洲電影產業》。電影欣賞,124,78。
54.吳琦幸(2001,4月)。專訪《臥虎藏龍》導演李安-中華民族的藝術結晶。亞洲週刊,34。55.吳青玉(2001)。李安導演真情告白。明道之藝,306,81-83。
56.吳翊菁(2004,7月)。舞俠經典 十面埋伏。亞洲週刊,28,50-53。
57.周涌、張衛、蒲震元(主編)(2000)。當代電影美學文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58.周慧盈(2004年,8月19日)。大陸本土批判:張藝謀是中國影壇的悲劇。中央社。2006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08/19/162-1674218.htm
59.周守真(2006年,12月6日)。張藝謀吐心路歷程 武俠是夢想。TVBS新聞。2006年12月6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rul/d/a/061206/8/
7o5q.html
60.金元浦(1998)。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
61.金民那(1992)。文學的心靈及其藝術的表現-文心雕龍的美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62.卓柏棠、張小河(1996)。中國大陸電影中人性與道德的衝突及其發展。載於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頁209-219),台北市。
63.范鍾離、黃志敏(譯)(2004)。彼得.沃德著。電影電視畫面-鏡頭的語法。北京:華夏。
64.美聯社選出「世界上最悲傷的音樂」為今年最佳電影(2004年,12月17日)。大紀元。2006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12/17/
n750946.htm
65.胡安仁(1990)。電影美學。西安:陜西師範大學。
66.胡慧如(2005)。藝術世界中的影片-評《影片藝術現象》。電影欣賞,124,79-81。
67.胡克、陳默、張建勇(主編)(2000)。中國電影美學:1999。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
68.洪顯超(1991)。元代山水畫風格演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69.南方朔(2005)。安妮.普洛兒的《斷背山》。新新聞,967,94-100。
70.段貞夙(1994)。拆解《飲食男女》的包裝。影響電影雜誌,52,56-61。71.姜濤(1983)。中國文學欣賞全集第八冊。台北市:莊嚴。
72.姚一葦(1993)。藝術的奧秘。台北市:台灣開明。
73.侯雲舒(1991,6月)。中國人拍給中國人看的電影-評《菊豆》。影響電影雜誌,17,132-134。
74.高淑芬(2006,4月)。李安得獎了,中影安息了。幼獅文藝,5-10。75.馬森(1990)。電影 中國 夢(第二版)。台北市:時報文化。
76.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台灣學生。
77.孫良水(1998)。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78.郝建(2003,3月)。英雄活著,人死了。電影欣賞,115-117。79.郝建(2004),唯漂亮主義-關於國家新形象的塑造。電影欣賞,121,62-72。80.迷走(1994)。從《活著》看中國電影的神話。影響電影雜誌,52,50-55。81.夏小燕(2000)。情流歸何處-小評《我的父親母親》。純文學,24,51-56。
82.孫紹誼(譯)。(2004)。裴開瑞(Chris Berry)作。亞洲價值與家庭價值-同志身份在影像中的呈述。電影欣賞,118,20-29。
83.修海林、羅小平(2002)。音樂美學通論(第二版)。上海:上海音樂。
84.章蓁薰(1997,12月)。黑暗年代的心靈淨化劑-【冰風暴】導演李安專訪。世界電影,60-61。85.張小虹(2005)。凌虛全球化。電影欣賞。1220。58-75。86.張狂(2004)。跟著電影去旅行。北京:中國畫報。
87.張鈞莉(1997)。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88.張玉佩(1996)。九o年代初期台灣電影的社會文化意涵~以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為分析對象。載於海峽兩岸暨香港電影發展與文化變遷研討會論文集(頁245-269),台北市。
89.張靚蓓(2001)。逐鹿奧斯卡-專訪《臥虎藏龍》編劇王蕙玲。Look電影雜誌,54期,68-72。
90.張靚蓓(2002)。十年一覺電影夢。台北市:時報文化。
91.張靚蓓(2006,4月)。為中國文化說話-專訪李安。明報月刊,76-77。92.張世倫(2005)。李安新片《斷背山》勇奪威尼斯影展首獎。光華,30(10),44-45。93.梁良、黃仁(2002)。臥虎藏龍:李安與華裔影人精英。台北市:亞太。
94.梁良(2006,2月)。【斷背山】叫好又叫座。世界電影,36-37。
95.郭清界(1990)。民謠吉他之旅。台北市:幼獅文化。
96.郭強生(2003,1月)電影教育不是夢。文凱雜誌,22-23。
97.郭定原(2004,2月)。壓力中奮起的張藝謀。兩岸雙贏,10-13。98.郭小平、瞿燦(譯)(1992)。Rudolf.Arnheim 著。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市:台灣商務。
99.郭詩詠(譯)(2005)。鄧志傑(James Udden)著。侯孝賢與中國風格問題。電影欣賞,124期,44-54。100.陳墨(2006)。張藝謀的電影世界:青春的呼喊。台北市:風雲時代。
101.陳鵬(2006,2月17日)。從《斷背山》到《無極》、《千里走單騎》。新華網雲南頻道。2006月7月12日,取自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
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2/17/content_6259054.htm
102.陳筱其(1998,8月)。瓦解與重生-《冰風暴》,一個有關家庭與愛的故事。書評雙月刊,6-8。103.陳鼓應(1991)。莊子哲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104.陳品秀(2001)。點著大紅燈籠跳芭蕾。表演藝術,103,8-9。
105.陳劍秋(2006)。華人之光-李安導演奧斯卡獎奪標。中外雜誌,79(4),13-18。106.陳儒修、廖金鳳(1995)。尋找電影中的台北。台北市:萬象。
107.陳玉通(主編)(1989)。現代電影美學論集。北京:中國電影。
108.陳宛妤(2005)。三十年代中國左翼電影美學。電影欣賞,123,94-96。109.陳宛妤(2005)。孤獨、虛無與決鬥-漫談西部與武俠電影的角色宿命。電影欣賞,122,111-115。110.陳光達(1997)。訪李安、阿城看電影的未來。新新聞,563,97-102。
111.曹亦冰(1998)。俠義公案小說史。浙江省:浙江古籍。
112.許靜文(2004)。全球化下華語武俠電影的轉變-以《臥虎藏龍》、《英雄》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113.許仁圖(1989)。新編中國文學史。高雄市:復文圖書。
114.許炎初(2002)。《臥虎藏龍》所蘊藏的生命義理,對道德教育的啟發。建國學報,21,11-21。115.舒程(譯)(1994)。Pierre Borello原著。爵士吉他即興演奏法。台南市:新鳴遠。
116.彭吉象(1992)。電影:銀幕世界的魅力。台北市,淑馨。
117.彭吉象(2002)。影視美學。北京:北京大學。
118.曾昭旭(1993)。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探。台北市:漢光文化。
119.曾柏仁(2000)。因為導演,所以電影:當代電影導演群像。台北市:揚智文化。
120.曾偉禎(2001)。臥藏膠捲中的龍虎李安-與他的電影。新觀念,149,40-43。121.曾偉禎(2001)。攀登另一個山峰-李安。新觀念,151,20-24。122.曾偉禎(2001)。李安作品的藝術-形式與風格。新觀念,151,25-27。
123.曾偉禎(2006)。斷背山。新觀念,216,54-57。124.黃仁(2004)。台灣影評六十年:台灣影評史話。台北市:亞太圖書。
125.黃怡(2000,2月)。何處是張藝謀的家。人本教育札記,80-83。
126.黃明誠(2004)。才情、情感與玄心-論魏晉藝術精神的內涵與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127.黃英雄(2003)。編劇高手。台北市:書林。
128.黃英雄(2004)。藝術電影賞析。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
129.黃寤蘭(1994)。當代中國電影。台北市:時報文化。
130.黃崴奕(2003)。張藝謀電影中的戲劇世界。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未出版。131.黃勁輝(2002,7月)。〈活著〉的兩種面貌-張藝謀的影像講話與余華的文字敘述。文學世紀8-12,132.黃香瑤(2006,5月)。斷背山概念童話。幼獅文藝,22-25。
133.黃香瑤(2004)。好萊塢與台灣的順流逆流-檢視李安的《綠巨人浩克》。電影欣賞,120,80-90。
134.黃顗霖(1997,1月)。李安:電影裡外找平衡。中月刊,50-54。135.黃建業、張偉男(譯)(1992)。Huss & Silverstein著。電影經驗。台北市:書林。
136.馮光遠(2006)。之於李安。刻印文學生活誌,2(5),60-69。
137.傅紹良(1999)。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市:文津。
138.筆鋒(2001.4月)。臥虎藏龍創造傳奇的啟示。亞洲週刊,50。
139.焦雄屏(主編)(1991)。新亞洲電影面面觀。台北市:遠流。
140.焦雄屏等(譯)(1996)。Louis D. Giannetti著。認識電影。台北市:遠流。
141.焦雄屏(1992)。轉型中的中國電影-第五代電影的創作階段。影響電影雜誌,32,84-119。
142.焦雄屏(1998)。【冰風暴】:李安的倫理殿堂。世界電影,349。143.焦雄屏(2002)。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市,麥田。
144.葉月瑜(2000)。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台北市:遠流。
145.葉錦添(2001)。用一張白紙表達中國書法的勁與軟-《臥虎藏龍》工作手記。新觀念,149,48-51。146.葉清浚(1995)。魏晉南北朝山水畫興起動機-與風格形式研究。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47.鄒明儒(2002)。李安電影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48.塗翔文(1999)。中國武俠電影美學變遷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149.楊人凱(2005)。他們都勇於挑戰禁忌-台灣三李:李安、李敖、李濤。
150.楊定山(2003)。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空間意象。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51.楊雅惠(1992)。兩宋文人書畫美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152.楊沛仁(2005)。音樂史與欣賞。台北市:美樂。
153.詹瑋琪(2003)。華語電影在台灣的好萊塢式行銷-以《英雄》《雙瞳》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154.熊蕾(譯)(2003)。貝內特•雷默著。音樂教育的哲學。北京:人民音樂。
155.裴在美,(2006,4月)。小說和電影的秘密關聯-從《斷背山》的改編談起。明報月刊,82-84。156.廖金鳳(1994)。李安的電影世界-一個難能可貴的商業藝術平衡。影響電影雜誌,53,57-60。157.聞天祥(2006,3月)。斷背山 從文學改編電影而論。世界電影,160-161。
158.蔡英俊(主編)(1982)。意象的流變。台北市:聯經。
159.蔡英俊(主編)(1982)。抒情的境界。台北市:聯經。
160.蔣勳(2002,1月)。一個都不能少-談張藝謀。聯合文學,130-131。161.潘怡靜(2001,5月)。李安 把東方武俠賣到西方。數位周刊,52。
162.潘雅玲(1996)。小說與電影媒體之語言轉換研究:以張藝謀之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學系學士論文。未出版。163.潘嘯龍(2000)。詩歌賞鑑漢魏六朝-北方有佳人。2007年4月13日,取自http://www.guoxue.com/art/ss000/hvsc001/bfyjr002.htm
164.魯稚子(1986)。電影的構造與映像美學。台北市:皇冠。
165.劉藝(譯)(1976)。如何拍攝好電影。台北市:皇冠。
166.劉俐(譯)(1990)。G. Betton著。電影美學。台北市:遠流。
167.劉康(199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1919-1949)-中國啟蒙運動與極權主義的辨證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168.劉大杰(1998)。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市:華志。
169.劉潤東(2006,4月)。《斷背山》帶來的文化衝擊。明報月刊,80-81。170.劉思量(2004)。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第四版)。台北市:藝術家
171.劉文潭(1997)。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172.劉清彥(1998)。屬於張藝謀的《杜蘭朵》。表演藝術,71,80-82。173.劉立行、陳清河、井迎瑞(1996)。電影藝術。台北縣:空大。
174.劉婉俐(2004)。199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的城市空間與身分認同-以《甜蜜蜜》為例。電影欣賞,119,44-52。175.劉慧嬋(2004)。好萊塢,不毀的建制。電影欣賞,121,54-61。176.鄧綏寧(1980)。編劇方法論。台北市:正中。
177.鄭美里(2005)。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電影欣賞,122,76-84。
178.鄭呈皇(2006)。李安與皮克斯。商業週刊,958期,82-103。
179.鄭樹森(2005)。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市:洪範。
180.賴玉釵(2003)。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81.賽璐璐(2003,2月)。英雄張藝謀向主流電影折腰。中國通財經月刊,30-32。
182.謝其濬(2003)。李安和他的電影夢。遠見雜誌,206,227-228。
183.謝朝宗(2006)。偉大的愛情故事,就是需要重重難關-李安的電影《斷背山》。刻印文學生活誌,2(5),42-48。
184.謝金蓉(2005)。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斷背山。新新聞,967,92-93。
185.簡政珍(2006)。電影閱讀美學(增訂三版)。台北市:書林。
186.簡政珍(2001,4月)。臥虎藏龍-悲劇與映象的律動。聯合文學,10-26。187.顏崑陽(1985)。莊子藝術精神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188.藍祖蔚(2001)。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台北市:麥田。
189.藍祖蔚(2001)。譚盾之橋-談《臥虎藏龍》的音樂。新觀念,149,44-45。190.藍祖蔚(2001)。空靈之美-談《臥虎藏龍》的攝影。新觀念,149,46-47。191.藍祖蔚 (2006)。想見斷背山。2007年2月4日,取自tellnet://ptt.cc
192.藍麗娟(2006,1月)。李安-用人性語言跨國界。天下雜誌,165。
193.羅頗誠(1994)。五種電影、五種看法-電影意識形態分析。影響電影雜誌,54。194.羅展鳳(2004)。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
195.蘇珊玉(2000)。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196.騰淑芬(2006,3月)。藉「斷背」再攀電影高峰-李安。台灣光華雜誌,49-55。
197.龔鵬程(2004)。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市:風雲時代。
二、西文部份
1.Bruce F.Kawin(1992). How Movies Work.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Editions Nathan(1992). Aesthetics of Film.(Richard Neupert, Trans.America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83)
3.G.W.F.Hegel(1975). Aesthetics:Lectures on the Fine art(T.M.Knox, Tra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Hal Leonard(2006). Brokeback Mountain: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Hal Leonard Corporation.
5.Henri Focillon, Life of orms in Art.New York:George Wittenborn,Inc,1942
6.John Grissim(1970). Country Music:White Man’s Blues. New York:Paperback Library.
7.Neil V. Rosenberg(1993). Transforming Tradition:Folk Music Revivals Examined. 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8.Prue Smith(1985).British Library Cataloquing in Publication Data:The Cinema Book. London:British Film Institute.
9.Richard Corliss(1997).Left Out in the Cold:The Ice Storm makes exquisite art of ‘70s angst. Times, Nov.10,54.
10.Roy M. Prendergast, A Critical Study of /music in Films, W•W•Norton & Company, New York•London,1991
11.Stephen Hunter (2006,February 2). A Picture of Two Americas In ''Brokeback Mountain''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March 5,2007, from http://www.
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6/02/01/AR200602010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