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1.〔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清〕錢大昕考異,王德毅、徐芹庭等斷句:《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二版。
2.〔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再版。
3.〔晉〕張華:《博物志》,收入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4.〔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5.〔唐〕張泌:《妝樓記》,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6.﹝唐﹞崔令欽著:《新校教坊記》,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7.﹝唐﹞孫棨著:《新校北里志》,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8.﹝唐﹞裴鉶著:《傳奇》,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9.〔唐〕孟棨著,王公偉點注:《本事詩》,收入《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0.〔唐〕杜甫著,〔宋〕蔡夢弼集錄:《杜工部草堂詩話》,收於張忠綱編注:《杜甫詩話六種校注》,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11.〔後梁〕劉勰:《文心雕龍註》,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12.〔後晉〕劉昫:《舊唐書.卷二十九.音樂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13.〔後蜀〕趙崇祚原著;陳慶煌導讀:《花間集》,臺北:金楓出版社,出版年份不詳。
14.〔宋〕袁文:《甕牖閒評》(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15.〔宋〕郭茂倩編撰,聶世美、倉陽卿校點:《樂府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6.〔宋〕歐陽脩作,邱少華編著:《歐陽修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17.〔宋〕李清照作,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8.〔宋〕王灼著,李孝中、侯柯芳輯注:《王灼集》,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19.〔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二版。
20.〔宋〕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二版。
21.﹝元﹞夏庭芝著:《新校青樓集》,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22.〔元〕夏庭芝著,孫崇濤、徐宏圖箋注:《青樓集箋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
23.〔明〕潘之恆:《?史》,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丙寅(六年,1626)天都潘氏家刊本。
24.〔明〕方悟編、〔明〕張幾繪圖:《青樓韻語廣集》。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1631)刊本。
25.〔明〕王端淑:《名媛詩緯初編》,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間清音堂刊本。
26.﹝明﹞瞿祐著:《翦燈新話》,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27.〔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文學名著 第三集,第23-24冊》,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28.〔明〕楊慎:《詞品》,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29.﹝明﹞朱元亮輯注校正、張夢徵彙選摹相:《青樓韻語》,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
30.﹝明﹞梅禹生:《青泥蓮花記》,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0年。
31.〔明〕馮夢龍編:《掛枝兒》雜部十卷,收於《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2.﹝明﹞張岱:《陶庵夢憶》,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33.﹝明﹞周暉等:《筆記小說大觀十六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7年。
34.﹝明﹞張岱、﹝清﹞蔣坦、﹝明﹞冒辟疆、﹝清﹞陳裴之:《陶庵夢憶 秋燈瑣憶 影梅庵憶語 香畹樓憶語 合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
35.﹝明﹞鄧士龍輯:《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36.〔明〕余懷:《板橋雜記》,見《南京稀見文獻叢刊:板橋雜記.續板橋雜記.板橋雜記補》,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
37.﹝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下﹞》,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38.〔清〕錢謙益撰,〔清〕錢陸燦編:《列朝詩集小傳 八十一卷》,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39.〔清〕蔣兆蘭:《詞說》,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二版。
40.﹝清﹞瀛若氏等:《筆記小說大觀五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4年。
41.〔清〕章學誠:《婦學》,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五編》,臺北:新興出版社,1974年。
42.﹝清﹞張廷玉:《﹝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43.﹝清﹞王?生等:《筆記五編 艷史叢鈔﹝上﹞》,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6年。
44.﹝清﹞雷?輯∕日本.晚紅園主人選:《青樓詩話∕美人千態詩》,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
45.﹝清﹞冒襄:《影梅盦憶語附考證》,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2年。
46.〔清〕田同之:《西圃詞說》,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47.﹝清﹞余淡心、珠泉居士等:《筆記七編 秦淮香艷叢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
48.﹝清﹞王昶編:《明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9.宋凝編注:《閑書四種》,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1995年。(包括﹝明﹞冒襄《影梅庵憶語》、﹝清﹞沈復《浮生六記》、﹝清﹞陳裴之《香畹樓憶語》、﹝清﹞蔣坦《秋燈瑣憶》)
50.﹝清﹞張景祁等撰:《秦淮八艷圖詠》,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年。
51.﹝清﹞徐樹敏、錢岳編:《眾香詞》,臺北:富之江出版社,1997年。
52.〔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53.﹝清﹞朱彝尊、汪森編:《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54.〔清〕況周頤原著;孫克強輯考:《蕙風詞話 廣蕙風詞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55.〔清〕蟲天子編;董乃斌等點校:《中國香艷全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56.〔清〕李漁:《閒情偶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
(二)近人專著
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主編:《中國文學講話──(九)明代文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
2.〔日本〕大木康著,辛如意譯:《風月秦淮:中國遊里空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3.尤振中、尤以丁編著:《明詞記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4.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5.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6.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7.王書奴:《中國娼妓史》,臺北:萬年青書店,1971年。
8.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9.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10.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初版修訂一刷。
11.王寧、任孝溫:《崑曲與明清樂伎》,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
12.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13.左東嶺:《明代心學與詩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14.左書諤:《吳三桂與陳圓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
15.全明詩編纂委員會:《全明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994年。
16.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17.吳秀華:《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18.吳定中編著:《董小宛?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19.李栩鈺:《《午夢堂集》女性作品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20.李劍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21.李冬紅:《《花間集》接受史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22.杜書瀛:《文藝美學原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2版。
23.杜珣選編:《中國歷代婦女文學作品精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年。
24.汪祖華:《中國女性詩詞?鈔》,臺北:大眾時代出版社,1983年。
25.汪民安、陳永國編:《後身體:文化、權力與生命政治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6.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27.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二版。
28.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29.周宗盛:《中國才女》,臺北:大林出版社,1984年再版。
30.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31.周明初、葉曄編:《全明詞補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32.東郭先生:《妓家風月》,臺北:石室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33.武舟:《中國妓女生活史》,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年。
34.武舟:《中國妓女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35.胡文楷編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一版。
36.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二版。
37.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
38.柳素平:《晚明名妓文化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39.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40.修君、鑒今:《中國樂妓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二版。
41.〔美〕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美〕高彥頤著,苗延威譯:《纏足 :「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臺北: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2007年。
43.孫立:《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44.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45.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46.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47.馬興榮、吳熊和、曹濟平主編:《中國詞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48.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
49.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50.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51.張仲謀:《明詞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52.張宏生、張雁編:《古代女詩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3.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54.張曉虎:《清初四大名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3年。
55.梁乙真:《民國叢書第二編 中國婦女文學史綱》,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56.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臺北:弘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57.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58.陳捷先:《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增訂二版。
59.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60.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撰:《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61.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2.舒紅霞:《女性.審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3.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64.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65.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二版。
66.楊萬里:《宋詞與宋代的城市生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67.葉嘉瑩:《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二版。
68.葉嘉瑩:《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說詩談詞》(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年。
69.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光碟繁體單機2.0版,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年。
70.廖美雲:《唐伎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71.趙尊嶽:《明詞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72.趙樹勤主編:《女性文化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73.趙雪沛:《明末清初女詞人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74.聞一多:《神話與詩》,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75.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8年8月版。
76.劉尊明:《唐、五代詞史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
77.劉天文:《薛濤詩四家注評說》,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78.劉秉果、趙明奇、劉懷祥:《蹴踘──世界最古老的足球》,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79.劉水雲:《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80.劍奴:《秦淮粉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81.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82.蔡鎮楚:《宋詞文化學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83.鄭志敏:《細說唐妓》,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84.鄭文惠、歐麗娟、陳文華、吳彩娥選注:《歷代詩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9月增訂二刷。
85.鄧紅梅:《女性詞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86.蕭國亮:《中國娼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87.謝無量:《民國叢書第二編 中國婦女文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88.譚正璧:《中國女性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二版。
89.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90.蘇者聰:《宋代女性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91.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92.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1999年。
93.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再版。
94.龔斌:《情有千千結──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95.龔鵬程:《唐代思潮(上)》,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三)期刊論文
1.卞敏:〈柳如是是秦淮妓嗎?〉,《紫金歲月》1998年第3期,頁11-12。
2.方星移:〈歌妓角色與詞人身分——詞人筆下的歌妓形象〉,《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3年,頁44-48。
3.王立:〈古代悼妓姬文學題材的情感指向——悼祭主題中的人倫關懷漫談〉,《文史雜誌》,1997年第1期,頁10-11。
4.王立:〈古代悼妓姬文學的情感指向試探──悼祭主題角色人倫關懷片論〉,《河池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1998年,頁8-11。
5.王定璋:〈松花箋寫洪度詩——論唐代娼妓的詩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期,1999年9月,頁105-110。
6.王寧:〈樂妓與元代的雜劇演出〉,《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69-72。
7.王燕:〈晚明秦淮名妓現象初探〉,《江淮論壇》,2003年第6期,頁102-107。
8.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第137期,1999年1月。
9.王艷平:〈小樓深巷狂游遍——中國古代文人流連秦樓楚館的心路歷程〉,《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2002年12月,頁94-98。
10.安東煥:〈六朝樂府民歌中的妓女之歌〉,《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54-56。
11.吳夏平:〈論唐人小說中文士與妓女婚戀悲劇之成因及價值〉,《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70-76。
12.宋致新:〈長江流域女性文學通觀〉,《江漢論壇》,2002年第12期,頁67-70。
13.李旭:〈妓女與詞〉,《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頁95-100。
14.李俊標、方豔:〈宋歌妓詞淺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1年2月,頁49-51。
15.周健自:〈略論歌妓與宋詞興盛的關係〉,《貴州文史叢刊》,2003年第2期,頁42-45。
16.易湘澤:〈宋代妓女與宋詞文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2卷第2期,2001年4月,頁49-52。
17.舍之:〈歷代詞選集敘錄(四)〉,《詞學》第四輯,1986年8月,頁242-265。
18.邱瑰華:〈論唐代女冠詩人的社會交往與創作的關係〉,《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2000年5月,頁20-22。
19.洪英雪:〈青樓場域之分析〉,《漢學論壇》第三輯,2003年12月,頁121-146
20.封野:〈唐代市井藝妓興盛的社會原因〉,《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17卷第4期,1998年10月,頁73-76。
21.孫康宜:〈明清文人的經典觀和女性觀〉,《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第6期,頁151-156。
22.孫陸軍:〈關漢卿筆下的妓女形象及其文化意蘊〉,《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1年,頁64-68。
23.徐鳳霞:〈試析唐傳奇中「仙妓合流」現象的歷史原因〉,《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3年7月,頁37-38。
24.時東明、田全金:〈柳永的情詞與「戀妓情結」〉,《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3年2月,頁131-134。
25.袁繼靈:〈歌妓與唐宋詞〉,《彭城職業大學學報》,第16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24-26、38。
26.張大新、王玫:〈關漢卿士妓之戀雜劇的審美觀照〉,《殷都學刊》,2002年第1期,頁82-86。
27.張玉璞:〈論詞的傳播方式對詞人創作熱情的刺激〉,《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2002年,頁56-59。
28.張宇聲:〈吳梅村與卞玉京(上)〉,《淄博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頁63-69。
29.張宇聲:〈吳梅村與卞玉京(下)〉,《淄博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57-66。
30.張宏:〈城市住居與中國古代娼妓制度〉,《華中建築》,2000年第4期,頁116-120。
31.張宏生、馮乾:〈《白門柳》:龔顧情緣與明清之際的詞風演進〉,《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頁176-186,203。
32.張明富:〈明清士大夫女性意識的異動〉,《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14-19。
33.張紅霞:〈不許那等閑人取次展——元雜劇作家筆下的妓女形象及其人文品格〉,《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藝術晨家》,2004年第1期,頁50-54、18。
34.張進德:〈元代士妓愛戀雜劇的文化解讀〉,《中州學刊》第6期,1999年11月,頁126-130。
35.張毅:〈摯誠率直的楊宛詞〉,《龍岩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1998年,頁19-21。
36.張興武:〈亂世江南著雅音──南唐妓樂與唐詞〉,《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01年1月,頁87-91。
37.張襯:〈從《青樓集》看歌妓對元曲的貢獻〉,《許昌師專學報》,第19卷第3期,2000年,頁59-61。
38.許德楠:〈李白的“攜妓東山和杜甫的“莫學野鴛鴦──詩仙、詩聖女性觀的一點比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1年,頁108-110。
39.郭立剛:〈曲的詞化與詞的曲化——論宋代文人俗詞〉,《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2002年3月,頁7-10。
40.陳岳芬:〈傳播媒介的變化對宋詞創作的影響〉,《汕頭大學學報》,第18卷第6期,2002年,頁54-58。
41.陳遼:〈中國文學中的別一景觀──談「寫妓女」的文學和妓女寫的文學〉,《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第3期,頁130-134。
42.陶慕寧:〈從《影梅庵憶語》看晚明江南文人的婚姻性愛觀〉,《南開學報》,2000年第4期,頁56-61。
43.傅才武:〈文人與詩妓──詩妓在詩詞傳播中的作用探微〉,《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頁70-74。
44.傅滿倉:〈詞臣老筆佳人口——論歌妓與婉約詞風〉,《甘肅高師學報》,第7卷第4期,2002年,頁1-4。
45.彭茵:〈元散曲中的青樓唱酬之作論略〉,《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18-20。
46.彭福榮:〈論歌妓對宋詞繁榮的價值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51-54。
47.彭潔瑩:〈「流連光景惜朱顏」——宋詞中的人生況味及其與歌妓的關係〉,《湛江海洋大學學報》,第23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64-67。
48.黃敏、程菁:〈論宋代女性的文化心理與女性詞〉,《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4卷第4期,2003年7月,頁86-91。
49.黃敏:〈宋代女性詞女性藝術特色論析〉,《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10期,頁34-36。
50.黃敏:〈宋代女性詞的傳播與接受〉,《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3年10月,頁36-39。
51.楊小敏:〈從唐人的士妓詩看唐代士子和妓女的關係〉,《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4年2月,頁62-65。
52.楊金梅:〈「俗化」視野中的宋代文人及其詞的創作〉,《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9-23。
53.詹丹:〈仙妓合流現象探因--唐代愛情傳奇片論之二〉,《西安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頁11-17。
54.趙曉嵐:〈唐宋詩詞與樂伎〉,《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4期,頁42-48。
55.劉寧:〈試析唐代娼妓詩與女冠詩的差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頁49-57。
56.劉坡:〈秦淮馬湘蘭考略〉,《華夏文化論壇》,2007年,頁95-104。
57.蔡依玲:〈李清照詞作中「春」之探討〉,會議論文。宣讀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十屆大學部論文發表會」,2003年3月23日假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舉行。
58.暴鴻昌:〈明末秦淮名妓與文人──讀余懷《板橋雜記》〉,《學習與探索》,1998年第4期,頁121-127。
59.滕新才:〈明朝中后期狎妓之風與文學創作〉,《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5期,2003年,頁159-164。
60.蔣星煜:〈孫克咸、葛嫩娘之生平與殉難事?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2年,頁83-88。
61.蔣曉城:〈歌妓:宋詞的傳播媒介〉,《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第12卷第2期,1997年,頁83-86。
62.鄧紅梅;〈女性詞綜論〉,《文學評論》,2002年第1期,頁29-35。
63.龍志心:〈歌妓與宋詞〉,《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49-52。
64.龍建國:〈論六朝小賦對柳永詞的影響〉,《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3期,2002年6月,頁72-75。
65.戴寧:〈明清時期秦淮青樓音樂文化初探〉,《中國音樂學》,1997年第3期,頁40-54。
66.鍾濤:〈從《青樓集》看歌妓和元劇繁榮的關係〉,《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頁40-43。
67.羅斯寧:〈元代藝妓與元散曲〉,《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頁53-60。
68.權應相:〈唐代歌妓與文人交感及詩風變遷〉,《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第5期,頁126-131。
(四)學位論文
1.王鴻泰:《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臺北: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11月。2.王慧瑜《明末清初江南才女身世背景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3.王秋文:《明代女詞人群體關係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4.王艷紅《明代女性作品總集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5.李瑩:《青樓集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6.李曉寧:《晚明風月文化:以青樓韻語為探討核心》,嘉義: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7.陳雅玲:《唐代妓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8.許玉薇:《明清文人的才女觀 以《西青散記》與賀雙卿為例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9.歐陽珍《明代妓女詞人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9月。
10.蘇菁媛:《晚明女詞人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