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lcinus latens 及C. gaimardii, 是墾丁海濱兩種常見的寄居蟹, 前者是潮間帶數 量上的優勢種, 也是亞潮帶次多的種類; 後者則是亞潮帶的優勢種, 但在潮間帶數量 較少。本論文之目的在研究此兩種寄居蟹對貝殼資源的利用, 另外利用潮間帶的 C. latens進行實驗室的選殼實驗, 並與野外的數據比較。作為比較的殼介量 (paramet- ers)包括殼長、殼寬、殼口長、殼口寬及殼浮力重; 蟹介量則包括甲長、前盾長 (a- nterior shield length)及蟹濕重。並利用多變項統計方法來分析蟹介量與殼介量的 資料。 潮間帶 C. latens的野外調查資料與實驗室情況下的選殼實驗比較, 顯示在選殼實驗 中寄居蟹最喜好的殼型 (shell type) 是野外最多產的殼型, 但是與野外最常使用的 殼型不同。潮間帶及亞潮帶的 C. latens雖然使用不同的殼型, 但蟹的形態介量及所 使用的殼介量之平均數無顯著差異, 同時由蟹- 殼的迴歸線可知同樣大小的蟹所使用 的殼大小相同, 故推測兩區的 C. latens非為不同族群。而亞潮帶共域的兩優勢種類 的寄居蟹, 雖蟹- 殼的迴歸線無明顯差異, 但所使用的殼型有明顯的不同, 而且有互 補的傾向, 推測可能是因為競爭, 才使得兩種蟹的族群使用不同的殼型。 殼適性測試結果顯示, 野外大多數寄居蟹所住的殼其殼內空間是適當的; 但選殼實驗 證明寄居蟹仍會選擇較大的殼。潮間帶 C. latens、亞潮帶 C. latens、亞潮帶 C. gaimardii 及選殼實驗的 C. latens的蟹- 殼關係中, 與蟹介量最相關的殼介量分別 是殼長、殼寬、殼重及殼口寬。而這些群體間差異的結果, 可能是由於非生物因子的 環境壓力, 或種間的競爭所造成的。殼介量的主成份分析結果顯示第一主成份與各殼 介量均有高正相關, 因此利用第一主成份可以有效的代表各殼介量大小, 而能夠精簡 的解釋選殼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