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05: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游元絜
研究生(外文):You, Yuan-Chieh
論文名稱:不同運動類型國小運動員在抑制功能與注意力表現的差異
論文名稱(外文):Type of Athletes in the Inhibition and Atten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王文宜王文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Wen-Yi
口試日期:2016-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6
中文關鍵詞:開放式與閉鎖式史楚普叫色測驗持續性注意力測驗
外文關鍵詞:open skill and close skillStroopsustained atten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9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目的透過史楚普叫色測驗 (STROOP) 與持續性注意力測驗 (DAUF) 的研究探討在開放式運動類型 (羽球)、閉鎖式運動類型(田徑) 與非運動組的國小運動員在抑制功能與注意力表現的差異。研究參與者共90名國小學童,年齡介於10~12歲,羽球組30名,田徑組30名,非運動組30名進行實驗。研究資料透過描述統計及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進行分析。所得研究結果如下:史楚普叫色測驗 (STROOP) 的測試中羽球運動員的抑制反應時間皆優於田徑組與非運動組;持續性注意力測驗 (DAUF) 的測試中羽球組的注意力表現與田徑組和非運動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結論:羽球運動員的抑制反應時間皆優於田徑組與非運動組,而羽球運動員的注意力反應時間並沒有來得比其他兩組好。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through of the STROOP and DAUF in an open skill (badminton), closed skill (track and field) and the non-exercise group of athletes in the Inhibition and atten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experimental participants are 90 students (30 badminton group, 30 track and field group and 30 non-exercise group age all around 10-12 years old) from the same elementary school. Research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one-way ANOVA. Results: the reaction time of STROOP in the badminton players were better than non-exercise group and the group of track and field; the attention test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adminton and athletics groups and non-exercise group. Conclusion: the Inhibition reaction time of badminton athletes are better than non-exercise group and the group of track and field, the attention reaction time of badminton players and reaction tim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n the other groups.
目錄

學位論文授權書 ii
學位考試審定書 iii
中文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謝誌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運動訓練對注意力之影響 7
第二節 運動訓練對抑制反應之影響 9
第三節 開放式與閉鎖式技能運動對抑制反應之影響 11
第四節 文獻小結 1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4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 14
第二節 研究設計 1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1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2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25
  第一節 不同運動類型對國小學童的抑制反應時間結果分析 25
第二節 不同運動類型對國小學童的持續性注意力結果分析 33
第三節 研究討論 35
第伍章 結論 40
參考文獻 41
一、中文部分 41
二、英文部分 43
附錄 46
  附錄一 實驗參與者須知與家長同意書 46

表目錄

表3-1 實驗參與人數表 15
表3-2 史楚普叫色測驗 (STROOP) 20
表3-3 持續注意力測驗 (DAUF) 22
表4-1 一致情境讀字的反應時間 26
表4-2 不同組別在「一致情境讀字的反應時間」之變異量分析摘要表 26
表4-3 一致情境叫色的反應時間 28
表4-4 不同組別在「一致情境叫色的反應時間」之變異量分析
摘要表 28
表4-5 不一致情境讀字干擾的反應時間 30
表4-6 不同組別在「不一致情境讀字干擾的反應時間」之變異
量分析摘要表 30
表4-7 不一致情境叫色干擾的反應時間 32
表4-8 不同組別在「不一致情境叫色干擾的反應時間」之變
異量分析摘要表 32
表4-9 不同組別在「持續性注意力」反應時間之平均數 34
表4-10 不同組別在「持續性注意力」之變異量分析摘要表 34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 16
圖3-2 實驗研究流程 17
圖4-1 一致情境讀字錯誤率之表現 27
圖4-2 一致情境叫色錯誤率之表現 29
圖4-3 不一致情境讀字錯誤率之表現 31
圖4-4 不一致情境叫色錯誤率之表現 33
圖4-5 持續性注意力正確率之表現 35

一、中文部分
王文宜、陳宥宜、藍梅芬、林啟川 (2015)。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運動與健康研究,4(2),17-28。
李弦青 (2008)。十二週太極拳訓練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健康體適能及注意力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杜美芬 (2012)。十週健身運動對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學業成績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宋岱芬、吳昇光、陳威穎、張耀駿、林華韋、楊賢銘、李曜全 (2015)。優秀棒球與壘球運動員之視知覺能力分析。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4(2),31-49。
林素君、黃立婷、林春鳳 (2011)。有氧體適能課程對改善兒童注意力之個案研究。 屏東教大體育,14,423-435。
林昭璿 (2006)。淺談注意力訓練對運動員的重要性。明道學術論壇, 2(2),29-36。
胡名霞 (2009)。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臺北市:金名圖書。
高雁翎、張智惠 (2008) 。視覺系統的訊息覺察。大專體育,94,130-138。
張育愷、林珈余 (2010)。身體活動對孩童認知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 24(2),83-92。
陳凌莉、曾明郎 (2013)。獨輪車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與活動量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3),140-149。
陳威穎、吳昇光 (2014)。以訊息處理能力及注意力作為運動選才的基礎。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3(1),65-78。
陳威穎 (2005)。發展協調障礙學童之視覺訊息處理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市,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研究所。
陳俊汕 (2000)。影響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集中注意力。大專體育雙月刊, (47), 45-52。
張世聰、劉雅甄、劉妍秀 (2013)。軟式網球不同技能水準選手的運動視覺之比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46(3),231-240。
黃瑞祥、何金山、呂信漢、詹元碩 (2012)。桌球運動員與非運動員視覺搜尋能力之比較。大專體育學刊,14(2),219-228。
葉舜貿、洪偉欽 (2014)。團體跳繩教學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2),139-148。
楊高騰 (2014)。中老年人健身運動型態與 Stroop 作業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北市,國立體育大學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劉雅甄、王艾伶、鄭芳梵。(2010)。開放式與閉鎖式運動選手動態視力之比較。運動研究,19(1),131-140。
謝有義、施國森、黃世賢 (2002)。桌球運動員需求的視力析論。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1,163-173。
吳昇光、李曜全、陳威穎、吳思嚴、宋岱芬、陳薇宇、黃明祥。(2014)。 優秀持拍運動選手之視覺訊息處理能力。大專體育學刊,16(2),226-233.

二、英文部分
Bogaerts, H., Buekers, M. J., Zaal, F. T., & Swinnen, S. P. (2003). When visuo-motor incongruence aids motor performance: The effect of perceiving motion structures during transformed visual feedback on bimanual coordination.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38(1), 45-57.
Buck, S. M., Hillman, C. H., & Castelli, D. M. (2008). The relation of aerobic fitness to stroop task performance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0(1), 166-172.
Jafarzadehpur, E., Mirzajani, A., Hatami, M., Musavian, R., & Abbasi, E. (2013). Comparison of blue-yellow opponent color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between female badminton players and non-athletes. Asi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2), 107.
Jin, H., Xu, G., Zhang, J. X., Ye, Z., Wang, S., Zhao, L., Mo, L. (2010). Athletic training in badminton players modulates the early C1 component of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78(3), 308-314.
Kim, Y. (2015). The effect of regular Taekwondo exercise 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Stroop test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 Journal of Exercise Nutrition & Biochemistry, 19(2), 73.
Lee, S. K., Lee, C. M., & Park, J. H. (2015). Effects of combined exercise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neurotransmitters in children with ADHD: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7(9), 2915-2919.
Masu, Y., & Muramatsu, K. (2015). Soleus H-reflex modulation during receive stance in badminton players in the receive stance.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Science, 27(1), 123-125.
Nuri, L., Shadmehr, A., Ghotbi, N., & Attarbashi Moghadam, B. (2013). Reaction time and anticipatory skill of athletes in open and closed skill-dominated sport.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13(5), 431-436.
Pesce, C., & Bösel, R. (2001). Focusing of visuospatial attention: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rom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attentional expertise.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15(4), 256.
Risk, B. (2000). Visual skill and pole vaulting. Track Coach, 150, 1-8.
Smith P, Blumenthal J, Hoffman B, Cooper H, Strauman, T, Welsh-Bohmer, K. (2010) . Aerobic exercise and neurocognitive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ubMed Biomedical Journal Literature. 72(3), 239-252.
Statton, M. A., Encarnacion, M., Celnik, P., & Bastian, A. J. (2015). A Single Bout of Moderate Aerobic Exercise Improves Motor Skill Acquisition. PLOS Journals,10(10), e0141393.
Tate, B., Paul, M., & Jaspal, S. (2008). The Impact of Visual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on Batting Performance in Cricketers. Serbian Journal of Sports, 2(1), 17-23.
Telles, S., Singh, N., Bhardwaj, A. K., Kumar, A., & Balkrishna, A. (2013). Effect of yoga or physical exercise on physic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measures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 7(1), 37-53.
Uchida, Y., Kudoh, D., Higuchi, T., Honda, M., & Kanosue, K. (2013). Dynamic visual acuity in baseball players is due to superior tracking abiliti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5(2), 319-325.
Wang, C. H., Chang, C. C., Liang, Y. M., Shih, C. M., Chiu, W. S., Tseng, P., Hung, D. L., Tzeng, O.J.L., Muggleton, N., & Juan, C. H. (2013). Open vs. closed skill sports and the modulation of inhibitory control. PLOS Journals. 8(2), e55773
Zhao, X., Chen, L., Fu, L., & Maes, J. H. (2015). “Wesley says”: a children’s response inhibition playground training game yields preliminary evidence of transfer effec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v6, 1-7.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文宜、陳宥宜、藍梅芬、林啟川 (2015)。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運動與健康研究,4(2),17-28。
2. 宋岱芬、吳昇光、陳威穎、張耀駿、林華韋、楊賢銘、李曜全 (2015)。優秀棒球與壘球運動員之視知覺能力分析。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4(2),31-49。
3. 林素君、黃立婷、林春鳳 (2011)。有氧體適能課程對改善兒童注意力之個案研究。 屏東教大體育,14,423-435。
4. 林昭璿 (2006)。淺談注意力訓練對運動員的重要性。明道學術論壇, 2(2),29-36。
5. 高雁翎、張智惠 (2008) 。視覺系統的訊息覺察。大專體育,94,130-138。
6. 張育愷、林珈余 (2010)。身體活動對孩童認知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 24(2),83-92。
7. 陳威穎、吳昇光 (2014)。以訊息處理能力及注意力作為運動選才的基礎。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3(1),65-78。
8. 陳俊汕 (2000)。影響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集中注意力。大專體育雙月刊, (47), 45-52。
9. 張世聰、劉雅甄、劉妍秀 (2013)。軟式網球不同技能水準選手的運動視覺之比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46(3),231-240。
10. 黃瑞祥、何金山、呂信漢、詹元碩 (2012)。桌球運動員與非運動員視覺搜尋能力之比較。大專體育學刊,14(2),219-228。
11. 葉舜貿、洪偉欽 (2014)。團體跳繩教學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2),139-148。
12. 吳昇光、李曜全、陳威穎、吳思嚴、宋岱芬、陳薇宇、黃明祥。(2014)。 優秀持拍運動選手之視覺訊息處理能力。大專體育學刊,16(2),22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