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14: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豫立
研究生(外文):Liu, Yu Li
論文名稱:幼兒園實施時段英語之個案研究-融入式英語教學之另一種可能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f Non-Full Time EFL in a Preschool-An Alternative of Integrated English Teaching.
指導教授:林慧芬林慧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Hui-fen
口試委員:林麗卿陳依萍
口試委員(外文):Lin, Li-ChingChen, Yi-ping
口試日期:2011-02-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實踐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幼兒英語時段英語融入式英語師生互動幼兒參與度
外文關鍵詞:English learning for young childrenNon-Full Time EFLIntegrated English Teaching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Children’s particip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6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幼兒英語學習已經成為近幾年來最熱門的教育議題之一,但在一眛追求學習英語的潮流中,英語教育的品質良莠不齊。本研究將利用目前國內最普遍之時段英語教學方式,並針對教育部所提出適合幼兒英語教育之「融入式英語教學」,探討其教學實況。研究目的如下:
1.瞭解小甜老師在時段英語中,實施融入式英語的教學規劃、教學過程及教學評量。
2.探討以時段英語實施融入式英語教學之師生口語互動比率與模式。
3.瞭解以時段英語實施融入式英語教學之幼兒的課程參與度。
4.提出以時段英語實施融入式英語教學的建議。
本研究對象為新店某附設托兒所之小熊班的英語教師及三十一名幼兒。資料蒐集包括教室實地觀察錄影與訪談英語教師及所長。觀察時間為每周一、三、五下午一個小時的英語課,共觀察十六週41堂課。根據二大課程主題分別各選10堂共20堂英語課程作為研究分析內容。每一堂課包含星期與天氣、字母時間、主題討論及繪本節慶等教學活動,且主題討論內容以有連貫性為主。本研究利用Flanders互動分析編碼來分析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比率與模式,再運用時間取樣法來統計這20堂課幼兒的課堂參與程度。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本研究個案老師在實施融入式英語前,皆經由事前園所之教學會議討論出主題。在幼兒具有中文先備知識之後,再導入能與中文課程銜接的英文主題。英語教師之教學目標為讓幼兒喜歡英文、主動接觸英文;教學教材為繪本、歌謠及童謠;教學活動有熱身、星期與天氣、字母時間、繪本節慶及主題討論;此外,老師利用「課程報報」及「期末評量」來達到評量的目的。
2、在以時段英語來實施融入式英語課堂中,本個案英語教師有較多的發問及讓幼兒做口語練習。除了幼兒自發話語比率部分稍低之外,其他如:教師說話比率、幼兒說話比率…等的分析比率皆比全美班及雙語班較高。在星期與天氣著重問與答,字母時間著重英語口語練習,而主題討論著重引導幼兒聚焦於主題的討論。
3、整體來說,幼兒因不同教學活動及學習經驗,其課程參與行為及非參與行為,也會有所差異。幼兒在融入式英語教學的參與行為,佔所有幼兒課堂行為的76.1%,其中以「專注於課程進行」為最高,占64.5%。以教學活動來說,幼兒在字母時間及繪本節慶時間,會因不同學習經驗,其課堂參與度有顯著差異。
依據本研究所歸納出來的發現提出兩大點共十一項結論,並對未來幼兒園有意以時段英語來實施融入式英語教學之工作者及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In Taiwan, English learning for preschoolers has been a very popular issue in recent years. The quality of English learning, however, is uneven for preschoolers.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Integrated English learning approach which is proposed by MOE(Minister of Educ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through Non-Full Time 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purposes are as below:
1. To understand how the teacher’s planning of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taught in class and evaluation of children’s learning in Non-Full Time EFL.
2. To explore ratio and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children in Non-Full Time EFL.
3.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Non-Full Time EFL.
4. To propose suggestions about Integrated English learning approach in Non-Full Time EFL.
Research data was gathered from the English teacher and 31 children in BEAR group of one preschool in Xindian, Taipei. The English teacher and principal of the preschool were interviewed. 41 one-hour English lessons were observed.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to analyze data of teacher-children’s interaction and time sampling was adopted to analyze children participation in learning activities.

Main findings are as below
1、English teacher discusses with other teachers in staff meeting and plans activity theme before English lessons. The themes of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 are taught after children have had knowledge related to Chinese teaching themes. Purpos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re lead children to like English, try to use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are story books, songs and chants; types of activities are warm up, calendar & weather time, alphabet time, story & festival time and theme discussion. In the end of each semester, the English teacher uses “teaching report”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feedback” to evaluate children’s learning.
2、As the integrated English teaching approach in Non-Full Time EFL, there is more space for children to ask questions and have oral conversation. Ratio of TT(percent teacher talk) and PT (percent pupil talk) are more than “English Only” and “Bilingual” approach. The teacher focus on questions and answers in “calendar & weather time “; oral drills in “alphabet time”; discussion relate to theme in “theme time”.
3、In general,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are varied by different activitie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d English teaching approach is 76.1% among all the other behaviors in the class. The highest one is in the category of “focus on the learning activity”, 64.5%. As to different learning activities,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Alphabet time and Story time.

Two main ideas and eleven points of result were proposed for those preschools which wish to implement Integrated English learning approach in Non-Full Time EFL and for research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is issue.

Keywords: English learning for young children, Non-Full Time EFL, Integrated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目錄

目錄 1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幼兒英語教育現況 8
第二節 時段英語教學與課程實施 18
第三節 融入式英語教學及其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幼兒園課堂中的師生互動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現場與研究對象 41
第二節 研究歷程 47
第三節 研究進行步驟 48
第四節 資料分析 50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56
第一節 小熊班的英語課 56
第二節 融入式英語教學的規劃與實施 69
第三節 融入式英語教學之課堂師生互動 80
第四節 融入式英語教學之幼兒課堂參與度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8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9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7

附錄 113
附錄一 繪本、歌謠、童謠列表 113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16
附錄三 互動矩陣模式說明 118
附錄四 課程報報範例 120
附錄五 期末評量範例 125



表圖次

表一 幼兒英語實施現況 10
表二 幼兒園所英語教學實施方式摘要整理 12
表三 幼兒英語教學目標 20
表四 幼兒英語教學法 23
表五 融入式英語教學意見調查結果 29
表六 Flanders口語互動類別 35
表七 師生口語互動行為比率計算公式與常模 36
表八 小熊班一周作息表 46
表九 資料管理代碼簡表 49
表十 課堂語言互動行為分析編碼表 50
表十一 師生口語互動行為比率計算公式 52
表十二 幼兒課堂參與行為編碼表 53
表十三 小熊班期末英語評量表 75
表十四 雙語、全美語、融入式英語師生口語互動行為比率 81
表十五 各活動類型師生口語互動行為比率 82
表十六 融入式教學之師生課堂口語互動模式矩陣表 85
表十七 不同教學活動中幼兒上課行為統計表(單位%) 89
表十八 不同學習經驗之幼兒上課行為統計表(單位%) 90
表十九 星期與天氣中各學習經驗幼兒的參與行為比率(單位%) 92
表二十 字母時間中各學習經驗幼兒的參與行為比率(單位%) 92
表二十一 主題討論中各學習經驗幼兒的參與行為比率(單位%) 93
表二十四 M級中各各教學活動的參與行為比率(單位%) 95
表二十三 H級中各教學活動的參與行為比率(單位%) 94
表二十二 繪本節慶中各學習經驗幼兒的參與行為比率(單位%) 93
表二十五 L級中各各教學活動的參與行為比率(單位%) 96


圖一 不同學習經驗幼兒在20堂課中各教學活動參與度的變化圖 94
圖二 不同教學活動幼兒在20堂課中各學習經驗參與度的變化圖 9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朝郁(2006)。FIAS之重要意涵與在臨床視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4,p213-225。
石素錦(2003)。國小英語教學師生言談互動模式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15,419-446。
朱惠美(2003)。小朋友學ABC:談英語啟蒙教育規劃。學齡前幼兒英語學習問題探討彙整報告書,25-28。
朱經明(2010)。教育及心理統計學。台北,五南。
朱賢哲(2005)。童話劇場紀錄片。公視:台北。(查詢日期:2008年3月14日;網址:http://www.english.com.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52)
朱瓊如(2009)。蒙氏幼兒園教室裡語文區的互動。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朱椀莉(2009)。歌謠韻文融入英語教學對幼兒學習之影響。靜心學報,8,p442-471。
江至正(1995)。師院大四實習生與有經驗教師班級教學互動之探析-以法蘭德斯交互作用分析系統為例。國教輔導,35(2),p9046-9061。
余虔慧、萊素珠(2009)。從做中學:一間幼兒教師師生口語互動之反思研究。長庚科技學刊,10,p17-36。
吳幸玲、郭靜晃 譯(2003)。幼兒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
吳青蓉、許碧勳(2008)。幼兒英語「融入」教學之探究。育達學院學報,17,p97-116。
吳信鳳(2004)。台灣的幼兒英語教學-可行性與實施原則。論文發表於「幼兒英語教學與課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21-42。
吳秋蓉、陳淑芳(2000)。A、B、C啥東西?—大班幼兒看英語教學。K-12語文教育與統整性課程國際學術研討會幼兒教育實務論文集,79-87。發表於台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台東。
吳雅玲(2004)。幼稚園中外籍英語教師課堂師生互動比較之個案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4),176-194。
吳雅玲(2004)。幼稚園英語課堂師生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市。
吳瓊洳(2007)。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同儕互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2),27-60。
呂淑鶴(2005)。台北市幼稚園英語學習活動實施現況與意見之探究。私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所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李宜娟(2005)。幼兒園英語教學。台北:群英。
李宜賢、邱華慧(2006)。幼兒園美語課程與幼兒壓力行為之關係。東大教育學報,17(2),59-81。
李連珠、林慧芬(2001)。適合發展的幼兒語文課程。台南師院學報,34,443-474。
沈秀靖(2003)。兒童美語理論與應用。台北:啟英文化。
周慧菁(2004)。台灣家長對英語究竟有多熱?天下雜誌,311,116-120。
房美秋(2003)。台灣幼兒英語教育現況,蒙特梭利雙月刊,50,23-24。
林 璟(2002)。幼兒英語教學光碟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永盛、蔡美燕(2003)。幼童美語教學市場現況調查報告。幼兒學術教育研討會。
林佩蓉(2002)。該不該推動幼兒全面將英語政策?幼教成長季刊,50,4-8。
林佩蓉(2004)。英語學習在幼兒教育的定位與可行路徑,幼教簡訊,25,12-14。
林佩蓉(2004)。從幼兒教育本質談幼兒英語教學現況。論文發表於幼兒英語教學語課程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佩蓉(2006)。兩種教學,兩個樣貌—全美語教學下的幼兒Vs.正常化教學下的幼兒。國教新知,53(2),1-7。
林怡伶(1999)。幼稚園師生問答歷程之描述---以一大班的小組活動為例。台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
林美純(2007)。台中縣市公立幼稚園英語教學現況及教師對「融入式英語活動」之意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
林琴芳(2000)。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華慧、李宜賢(2009)。「融入式英語班」與「全英語班」幼兒詞彙能力及學習動機之研究。幼兒發展與教育,1,p25-41。
邱華慧、謝雅芳、洪惠英、李怡瑧(2005)。幼兒園「雙語班」及「全美語班」美語課中師生口語互動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7(4),p335-345。
侯淑柔(2006)。幼兒英語學習經驗與中英文音韻覺識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復文。
孫嫚薇(2004)。我不會ABC,但我教孩子:全美語幼兒園中的幼兒教師圖像。文章收綠於2004年舉辦之「托育政策與婦女政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2008)。全民英簡報考統計人數新聞稿。(查詢日期:2008年3月14日;網址http://www.gept.org.tw/)
張玉雪(2006)。私立幼托園所實施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
張良韶(1994)。台灣幼兒英語面面觀。敦煌英語教學雜誌,2,17-20。
張純德(2005)。幼稚園教師在團體教學中與幼兒互動歷程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
張湘君(2001)。幼稚園實施外語課程及聘僱外國籍教師從事外語教學隻可行性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1-34,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
張湘君(2003)。學齡前幼兒英語學習問題探討彙整報告書。國立教育資料館2003年所舉辦之「現代教育論壇」會議記錄。
張湘君、張鑑如、林葉真(2002)。我國幼稚園實施英語教學之現況與問題調查研究,國民教育,42(5),37-42。
張勤英(2004)。幼稚園帶班教師英語協同教學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
張鶴玲(2003)。幼兒美語教學之現況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全美語幼兒園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
張瀞方(2006)。培訓幼教師實施融入式英語之行動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
教育部(2004)。學齡前幼兒教育政策說帖。(查詢日期:2008年3月14日;網址:http://www.ece.moe.edu.tw/document/earleng.pdf)
許月貴(2001)。幼兒教育階段實施英語教學之探討。國際兒童教育協會中華民國分會---幼兒發展第二語言的理論與實施研討會論文集,105-141。台北,教育部。
許惠貞(2003)。英語圖畫書在幼兒英語教學上之應用。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
許逸凡(2006)。打開幼兒學習英語的第一道門。EJEE英文教育電子月刊第27期。
郭明堂(1989)。佛蘭德斯。高市文教,37,p34-36。
郭慧龍(2003)。教師評鑑、教室觀察與Flanders互動分析系統簡介。竹縣文教,25,p1-6。
陳宇欣(2007)。幼兒英語學習經驗與中英文音韻覺識能力之後續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怡中、蕭明正(2002)。幼教團體請命:不要讓ABC霸佔幼兒的童年,TVBS電子報。(查詢日期:2008年6月15日,網址: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jean20021122185313#)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惠、曹素香(1998)。國小英語教室用語、師生互動策略與溝通情境的建構。國民教育,39(1),22-29。
陳雅玲(2003)。幼兒園英語教育現況與信念之調查研究。朝陽科技大學教育學術專題講座會議。
陳嘉莉(2007)。遊戲融入幼兒英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
黃瑞琴(1993)。幼稚園環境教育活動的實地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p167-186。
黃瑞琴(2004)。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市:五南。
楊麗君(2004)。遊戲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角色應用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
劉豫鳳(2004)。幼兒園「融入式英語學習活動」專家意見初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
劉豫鳳(2006)。幼兒園融入式英語學習活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騰。
劉豫鳳、吳青蓉(2008)。幼教師進行「融入式英語教學」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期刊,4,159-186。
蔡敏玲(1996)。眾聲喧嘩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方式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資料與研究,12,p2-20。
蔡敏玲(1996)。眾聲喧譁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方式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資料與研究,12,p2-20。
蔡敏玲(2001)。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台北市:桂冠。
蔡錚樺(2000)。家長對幼兒美語學習態度探討—以高雄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
盧姿雯(2007)。台北縣私立幼稚園選用幼兒美語教材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
盧慧真、陳泰安(2005)。由國家語言政策評估台灣幼兒英語教育之現況發展,環球技術學院科人文學刊,2,45-56。
賴美蓉(2001)。教師講述故事時的師生言談互動—以幼稚園班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賴國政(2001)。國小教師臨床視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戴維揚(2002)。國小英語課程的沿革與展望。中等教育,53(2),p32-51。
羅家鶯(1998)。歌謠韻文教學的魅力。敦煌英語教學雜誌,19,10-14。
羅採姝(1997)。幼兒園師師互動歷程分析—從一個老師的觀點。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龔如菲、陳姣伶、王翠鳳、趙詩瑄(2000)。學前機構實施美語之教學現況探討---以大台北地區(台北縣、市)立案之學前托育機構為研究對象。德育學報,16,215-223。

西文部份
Flanders, N.A.(1970)。Analyzing teaching behavior. MA:Addison-Wesley Publising Company.
Kerr, John F. (1968). Changing the Curriculum.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
王家貞(2003)。台南市幼教英語教師對學前英語教科書的看法與使用現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
林葉真(2002)。台北市幼稚園及托兒所中籍英語教師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徐曉雯(2003)。運用TPR幼兒英語學習發展之個案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
馮月雲(2004)。繪本故事時間---幼兒英語教學替代方案。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
葉宜芬(2003)。雙語幼稚園英語課堂師生言談互動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戴維揚(2002)。國小英語課程的沿革與展望。中等教育,53(2),p32-51。
2. 盧慧真、陳泰安(2005)。由國家語言政策評估台灣幼兒英語教育之現況發展,環球技術學院科人文學刊,2,45-56。
3. 蔡敏玲(1996)。眾聲喧譁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方式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資料與研究,12,p2-20。
4. 蔡敏玲(1996)。眾聲喧嘩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方式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資料與研究,12,p2-20。
5. 劉豫鳳、吳青蓉(2008)。幼教師進行「融入式英語教學」之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期刊,4,159-186。
6. 劉豫鳳(2004)。幼兒園「融入式英語學習活動」專家意見初探。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
7. 黃瑞琴(1993)。幼稚園環境教育活動的實地研究。幼兒教育學報,2,p167-186。
8. 陳淑惠、曹素香(1998)。國小英語教室用語、師生互動策略與溝通情境的建構。國民教育,39(1),22-29。
9. 郭慧龍(2003)。教師評鑑、教室觀察與Flanders互動分析系統簡介。竹縣文教,25,p1-6。
10. 張湘君、張鑑如、林葉真(2002)。我國幼稚園實施英語教學之現況與問題調查研究,國民教育,42(5),37-42。
11. 張良韶(1994)。台灣幼兒英語面面觀。敦煌英語教學雜誌,2,17-20。
12. 孫嫚薇(2004)。我不會ABC,但我教孩子:全美語幼兒園中的幼兒教師圖像。文章收綠於2004年舉辦之「托育政策與婦女政策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13.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復文。
14. 邱華慧、謝雅芳、洪惠英、李怡瑧(2005)。幼兒園「雙語班」及「全美語班」美語課中師生口語互動之研究。醫護科技學刊,7(4),p335-345。
15. 林美純(2007)。台中縣市公立幼稚園英語教學現況及教師對「融入式英語活動」之意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