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說明:本書目依編著者姓氏筆劃排列,同一住者超過兩筆資料者,依出版時間排列
一、張抗抗著作
(一)小說
張抗抗:《分界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張抗抗:《夏》,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張抗抗:《張抗抗中篇小說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
張抗抗:《塔》,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
張抗抗:《隱形伴侶》,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
張抗抗:《陀羅廈》,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張抗抗:《永不忏悔》,石家莊市: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抗抗:《大江逆行》,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年。
張抗抗:《銀河》,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
張抗抗:《情愛畫廊》,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
張抗抗:《張抗抗知青作品選》,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年。
張抗抗:《殘忍》,北京:台海,2001年。
張抗抗:《鍾點人》,北京:中國文聯,2001年。
張抗抗:《還有一次机會》,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張抗抗:《作女》,台北:九歌,2003年。
張抗抗:《黃罌粟》,南京:江蘇文藝,2005年。
張抗抗:《請帶我走》,台北:九歌,2005年。
張抗抗:《北極光.殘忍》,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張抗抗:《赤彤丹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
(二)散文
張抗抗:《橄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張抗抗:《小說創作與藝術感覺》,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5年。
張抗抗:《地球人對話》,中華華僑出版社,1990年。
張抗抗:《野味》,天津:百花文藝,1992年。
張抗抗:《恐懼的平衡》,華藝出版社,1994年。
張抗抗:《牡丹的拒絕》,北京:春風文藝,1995年。
張抗抗:《張抗抗散文自選集》,天津:百花文藝,1995年。
張抗抗:《故鄉在遠方》,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抗抗:《柔弱與柔韌》,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
張抗抗:《女人的極地》,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
張抗抗:《山野現代舞》,西安:陜西人民,1998年。
張抗抗:《滄浪之水》,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
張抗抗:《女人說話》,南京 :江蘇人民,1999 年。
張抗抗:《張抗抗散文》,北京:解放軍,2001年。
張抗抗:《你是先鋒嗎? : 女性身体寫作及其他 : 張抗抗訪談錄》,上海市:文
匯,2002年。
張抗抗:《天然夏威夷》,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
張抗抗:《魅力女人》,高雄:宏文館圖書出版,2002年。
張抗抗:《女兒湖隱喻》,上海:上海三聯,2006年。
(三)圖文集
張抗抗:《地球人對話》,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出版,1990年。
張抗抗:《過眼銘心錄》,武漢:湖北美術,2003年。
二、學位論文
劉麗琴:《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型態──論變遷中女性問題》臺北:臺灣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唐翼明:《「五四」小說中所反應的女性意識》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金賢珠:《張抗抗論》北京:北京語言學校碩士論文,1998年。
劉乃慈:《第二 /現代性 : 五四女性小說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孟元:《1980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研究》宜蘭:私立佛光大學人文
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盛潔:《文化轉型語境中的城市敘述——以張抗抗為個案的考察》浙江:浙江大
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系,2006年。
代娜新:《精神家圓的守護──張抗抗創作論》蘇州:蘇州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
文,2006年。
三、專書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著 夏傳位 譯 國立編譯館主譯:《女性主義思想︰慾望、
權利與學術論述》,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丁守和主編 ; 中國現代文化學會編:《中國近代啟蒙思潮》,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新華書局,1999年。
子宛玉:《《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臺北:谷風出版社,1998年。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史研究室編:《中國近代婦女運動歷史資料》,北
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王宇:《性別表述與現代認同:索解20世紀後半葉中國的敘事文本》,上海:
上海三聯書局,2006年。
王宇主編:《女性新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慶生:《中國當代文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1999年。
史衛民、何嵐:《知青備忘錄︰上山下鄉運動中的生產建設兵團》,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田泥:《走出塔的女人:20世紀晚期中國女性文學的分裂意義》,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余昌谷:《當代小說家群體描述》,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秀明:《轉型時期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 》,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呂芳上:《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李又寧,張玉法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台北:傳記文學出
版社,1975年。
李有亮:《給男人命名 20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批判意識的流變》,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李計謀,王居瑞主編:《中國現當代文學》,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年。
周芬伶:《芳香的密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出版,2006
年。
周海波, 孫婧:《尋找失去的天空 : 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4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北京:中國民眾大學出
版社,2004年。
拉曼.賽爾登Raman Selden著 劉象愚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6年。
易暉:《「我」是誰──新時期小說中知識份子的身份意識研究》,江西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年。
禹建湘:《徘徊在邊緣的女性主義敘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泰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 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
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馬可˙柯里MarkCurrie著 寧一中譯:《後現代敘事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3年。
巢峰主編:《「文化大革命」詞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 : 大陸新時期小說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三民書局,
1991年。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張京媛:《新歷史主義與文學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清華主編;華文君、王士強、楊林編選:《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張韌:《新時期文學現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新華書局,1998年。
張蓮波:《中國近代婦女解放思想歷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
張鐘等:《中國當代文學概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盛英:《中國新時期女作家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盛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1900-1994》,天津:天津民眾出版社,
1995年。
盛英:《中國女性文學新探》,山東: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陳力君:《代言與立言:新時期文學啟蒙話語的嬗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陳惠芬:《神話的窺破-當代中國女性寫作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社,1996年。
陳惠芬、馬元曦主編:《當代中國女性文學文化批評文選》,桂林:廣西師范大
學出版社,2007年。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彭小妍:《海上說情慾:從張資評到劉吶鷗》,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
所籌備處,2001年。
新時期小說流派研究課題組:《新時期小說流派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出版社,1999年。
楊風:《當代中國女性發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楊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義主筆 中井政喜 張中良合著:《中國新文學圖志(上下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8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趙園:《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人鵬:《近代中國女權論述 : 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台北:台灣學生書
局,2000年。
劉忠:《思想史視野中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潘毅:《《主體的呼喚與失落-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臺北:稻香出版社,
1997年。
鄧利:《新時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軌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
閻純德:《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鮑家麟等著 ;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2000年。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7年。
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下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1990年。
顧燕翎 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 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欒梅健 張堂錡:《中國現代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
四、期刊資料
于青:〈苦難的昇華──論女性文學女性意識的歷史發展軌跡〉《當代文藝思潮》,
1987年第6期,頁50-55。
天遠:〈張抗抗:反思知青一代人〉《南方文壇》,2000年 02期 ,頁56-57。
王玉朋:〈從《方舟》到《銀河》:女性自我探求的足跡〉《長春大學學報》,
2006年 5期 ,頁45─48。
王欣:〈只有作女不妙作〉《風采》,2007年7期,頁190。
王金城、王者凌:〈論張抗抗小說女性敘事的嬗變〉《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6第6期,頁56-61。
王雪環:〈自主、自由、自強──從《情愛畫廊》看張抗抗的婚姻愛情觀〉《漯
河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3期,頁108─110。
王雪環:〈我是我自己──論張抗抗筆下女主人公漸進的自我意識〉《河南大學
學報》,2005年第2期,頁89-92。
王德威:〈五四想像、女性論述、慾望空間〉《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2001年,頁57-70。
代娜新:〈現代女性精神的追求——略談張抗抗的《作女》創作〉《邵陽學院學
報》,2006年 1期 ,頁70─71。
代娜新:〈精神家園的守護者-略談張抗抗的小說創作〉《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年第6期,頁24-25。
任一鳴:〈90年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興起——兼與80年代女性文學比較〉《藝
術廣角》,1996年 4期,頁32─37。
任一鳴:〈女性文學情感特征的現代嬗變〉《藝術廣角》,1997年 3期 ,頁
12─17。
任一鳴:〈她們執著于真善美的追求——90年代女性文學流向之一〉《藝術廣
角》,1998年 5期 ,頁56─58。
朱青:〈蛻變中的女性意識──張抗抗創作論〉《女性小說批評》,2000年第3
期,頁38-40。
朱青:〈簡評張抗抗長篇新作《作女》〉《當代文壇》,2003年 1期 ,頁23
─24。
何令華:〈新時期女性小說落潮原因初探〉《理論與創作》,1994年 6期,頁
17─20。
余蕭群:〈作者專題-張抗抗〉《閱讀與鑑賞》,2007年4期, 。
李小江:〈閱讀的維度與女性主義解讀——析張抗抗的《作女》〉《文學評論》,
2003年 4期 ,頁34─41。
范培松:〈尋覓寬容——讀張抗抗的《情愛畫廊》〉《當代文壇》,1997年 3
期,頁28─29。
夏建中:〈當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歷史與理論〉《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 5
期,頁91─99。
姬宏:〈狂女再現——從茅盾的「新女性」到張抗抗的「作女」〉《烏魯木齊職
業大學學報》,2004年 1期 ,頁74─76。
孫奕:〈融雅于俗的探索——讀張抗抗的《情愛畫廊》〉《寧波教育學院學報》,
2000年 3期 ,頁29─31。
孫琳:〈從男性神話到母性神話──張抗抗小說創作中的性別意識〉《長春工程
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頁32-34。
徐紹峰:〈顛覆與重寫──新時期小說中母親形象的變異原因及意義〉《南京大
學學報》,1994年 2期 ,頁63─70。
馬風:〈張抗抗:走近讀者〉《藝術廣角》,1997年 1期 ,頁50─51。
崔穎:〈無為的邊界-張潔、張抗抗小說側論〉《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007年第1期,頁45-49。
張志忠:〈文化沙灘上的拾貝者──張抗抗90年代創作漫評〉《小說評論》,
1998年 2期 ,頁23─29。
張抗抗:〈性與女性——當代文學中的性愛〉《南開學報》,2006年 4期 ,
頁4─7。
張秋紅:〈論張抗抗從「文革」到「新時期」的創作轉折〉《女性文學論》,2006
年第6期,頁65-70。
張紅秋:〈努力跨過《分界線》——論張抗抗從「文革」到「新時期」的創作轉
折〉《當代文壇》,2006年 6期 ,頁65─70。
張嵐:〈地域•歷史•自我──張抗抗小說審美形態論〉《文藝評論》,1999
年 3期 ,頁64─70。
張聖康:〈張抗抗的一次轉軌〉《文學自由談》,1997年 1期,頁104─107。
張鳳超:〈從《作女》看張抗抗的女性生存期待〉《漯河職業技術學院》,2006
年第4期,頁93-95。
張廣曉:〈析張抗抗愛情小說中愛的哲學〉《理論學刊》,2006年2期,頁125
─126。
張頤武:〈主體之追問──張抗抗的小說與文化變遷〉《作家、作品與批評》,
1998年第5期,頁68-72。
梁麗梅:〈從性別覺悟來看吳為和卓爾〉《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12期,
頁72─74。
盛潔:〈文化轉型視野中張抗抗的城市敘述──兼談當下知青作家的集體流浪及
其遭遇的文化尷尬〉《江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頁71-75。
許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論述策略〉《中國近代婦女史
研究》,2002年第10期,頁63-101。
郭海鷹:〈「她世紀」城市女性生存狀態的「檔案」──張抗抗《作女》的解讀〉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6期,頁52─56。
陳琳:〈尋找男人,尋找女人——尋找「人」——《查太萊夫人的情人》和《情
愛畫廊》比較談〉《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 3期 ,頁338─348。
陳碧月:〈大陸女作家張抗抗及其<北極光>〉《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頁117-127。
陳曉丹:〈苦悶與掙扎——解讀張抗抗《作女》之女性形象〉《中州大學學報》,
2005年 3期 ,頁50─54。
程永豔:〈談張抗抗作品的人性色彩〉《銅陵學院學報》,2005年2期,頁86
─88。
程良友:〈人性的執著與勇猛剖析張抗抗的《北極光》〉《文學研究》,2006
年 12期 ,頁52-53。
程良友:〈人的執著與勇猛-剖析張抗抗的《北極光》〉《文教資料》,2006年
12期, 。
程傳榮:〈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評張抗抗小說中人物塑造〉《安順師專學報》,
1999年第1期,頁50-54。
童獻綱:〈多種審美旨趣的糅合——評張抗抗長篇小說《作女》〉《麗水師范專
科學校學報》,2004年 3期 ,頁53─57。
童獻綱:〈失衡與虛幻——《情愛畫廊》與《作女》理想描繪的偏頗〉《長春師
范學院學報》,2005年 3期 ,頁68─71。
黃紀蘇:〈性、性別與中國社會轉型〉《天涯》,2003年 5期 ,頁30─35。
黃麗、代娜新:〈無「根」的鄉愁:「西子湖」和「黑土地」──張抗抗作品分
析〉《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頁72-73。
葉廷芳:〈平衡生命壓抑的審美游戲──張抗抗《情愛畫廊》之我見〉《當代作
家評論》,1997年 5期 ,頁107─111。
趙玉潯:〈真善美的追尋──從女主人公的「尋找」意識看張抗抗長篇小說創作〉
《鄂州大學學報》,1999年 4期 ,頁48─51。
劉彥生:〈張抗抗: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時代潮》,1997年 9期 ,頁38─
39。
劉惠麗:〈談張抗抗男權意識到女權意識的流變〉《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6
第6期,頁6-9。
魯向黎:〈抗爭與流浪──析張抗抗《作女》之女性意識〉《牡丹江教育學院學
報》,2006年2期,頁18─19。
魯樞元:〈錯位的畫廊——兼及現代情愛現象思考〉《文藝爭鳴》,1998年 2
期,頁65─70。
錢秀銀:〈追逐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從張抗抗的創作看他的女性觀〉《當代文
壇》,2004年 02期 ,頁32-34。
謝雪清:〈為理想婚姻而「作」的女人-淺議張抗抗《作女》之陶桃〉《新世紀
論叢》,2006年,頁139-141。
顧瑋:〈大陸女作家張抗抗及其<北極光>〉《德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3
期,頁15-18。
顧瑋:〈理想關係的文化想像-評張抗抗的《作女》〉《東岳論叢》,2006年
第4期,頁110-113。
顧瑋:〈女性自審意識的衍進和文化批判侷限──論張抗抗三個時期的女性寫作〉
《女性文學論》,2006年第5期,頁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