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0 18: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士郁
論文名稱: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
指導教授:吳靜吉吳靜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5
中文關鍵詞:閱讀動機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父母教養方式閱讀行為閱讀策略創造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6
  • 點閱點閱:14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6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身負創意和創新能力的人將躍升為主角,多元的生活經驗與豐富的知識是創意者所必備的,閱讀是主要的途徑或管道,且需從小養成閱讀的習慣,以學習累積相關知識。相關研究指出讀得多、讀得有方法的人,其「閱讀動機」也會較高,而國小五年級學生是否會在守門人 — 父母的引領下,養成其個人的閱讀動機,成為一位喜好閱讀、讀得多、讀得勤且讀得有方法的創意新世代,是本研究的研究旨趣。
本研究對抽取自台北市、台中縣、台南市與台東縣的487名國小五年級學生,以「閱讀動機問卷」、「父母創意教養量表」、「父母閱讀教養調查問卷」、「閱讀行為調查問卷」、「閱讀策略量表」與「創意生活經驗量表」等六項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主要研究結果發現:(1)父母的創意教養方式、父母的閱讀教養方式對學生的閱讀動機有顯著正相關。(2)當學生知覺到父母實施較多創意教養方式、正向的閱讀教養方式,和自己擁有較高的閱讀動機時,則其個人為課業、為自己興趣而閱讀的天數較多、一天中的閱讀時間較長、一星期中閱讀書本數也較多,和一個月中為自己興趣閱讀而購買或借閱的書本數也比較多,且擁有較常使用閱讀策略和表現創意的經驗。
依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提出「增強子女閱讀的內在動機」、「家中設置閱讀環境,與塑造閱讀文化」、「要求兒童動手做的行為,以利兒童產生較高層次的行為表現」、「從多元的管道接觸知識,培養兒童批判思考的能力」與「鼓勵並增進兒童的創意生活經驗」等具體建議,並對學校教師與未來相關研究亦提供數點建議。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9
第三節 研究限制…………………………………………………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的定義及其重要性…………………………………13
第二節 閱讀動機…………………………………………………24
第三節 閱讀動機及其相關因素…………………………………38
第四節 閱讀動機與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
創造力與閱讀行為、閱讀策略之關係…………………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66
第二節 研究假設…………………………………………………67
第三節 研究對象…………………………………………………68
第四節 研究工具…………………………………………………70
第五節 實施程序…………………………………………………103
第六節 資料處理…………………………………………………104
第四章 研究結果(一)∼現況分析
第一節 學生的閱讀動機…………………………………………106
第二節 學生的閱讀行為現況……………………………………113
第三節 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現況…………………………………122
第四節 父母閱讀教養方式現況…………………………………125
第五節 學生的學習策略應用現況………………………………128
第六節 學生的創造力現況………………………………………131
第五章 研究結果(二)∼假設驗證
第一節 父母創意教養、父母閱讀教養與閱讀動機之關係……136
第二節 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146
第三節 閱讀動機與創造力………………………………………156
第四節 父母創意教養、父母閱讀教養與閱讀行為、創造力關係…159
第五節 閱讀行為與創造力之關係………………………………182
第六節 父母創意教養方式、父母閱讀教養方式、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創造力之關係…………………………………191
第六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討論………………………………………………………198
第二節 結論………………………………………………………223
第三節 建議………………………………………………………240
參考書目 …………………………………………………………246
研究工具 …………………………………………………………252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1999)。1999年全國讀書會調查錄。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李素足(民88)。台中縣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毓娟(民85)。大學生的心情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山版)。
余安邦、楊國樞(民80)。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省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202-290頁)。台北:遠流。
吳水丕(2000)。教育的省思。發表於張秋雄(2000)。孩子樂讀書:與孩子共享閱讀的樂趣。二版。台中縣:日之昇文化。
吳靜吉(2002)。國際創造力教育發展趨勢。教育部委託專案--「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
吳靜吉、張嘉芬、林偉文、林士郁(2001)。創意教養量表之編製。發表於第五屆華人社會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台北:師範大學。
林秀娟(民90)。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珈夙(民86)。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建平(民84)。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期,267-294。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淑女(2001)。如何指導幼兒從事創意性閱讀。發表於新世紀兒童創意閱讀研討會。台北:中華創造學會。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編著,柯華葳、游婷雅譯(2001)。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初版。台北:信誼。
教育部(2001a)。創造力教政策白皮書(草案)。台北:教育部。
張玉成(2001)。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發表於新世紀兒童創意閱讀研討會。台北:中華創造學會。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二版11刷。台北:東華。
張秋雄(2000)。孩子樂讀書:與孩子共享閱讀的樂趣。二版。台中縣:日之昇文化。
張嘉芬(民86)。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風格、創意教養環境與創造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素秋(民87)。國小自然科教學班級氣氛與創造表現之評量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絹(民88)。國小學生家長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來(民90)。臺北市公立國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華(民90)。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惠(民85)。台灣地區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思素之研究─年級、性、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民84)。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龍安(2001)。創意思考在閱讀教學上之應用。發表於新世紀兒童創意閱讀研討會。台北:中華創造學會。
許慧貞(2001)。閱讀的全計劃。發表於新世紀兒童創意閱讀研討會。台北:中華創造學會。
馮秋萍(民87)。臺灣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課外閱讀行為研究:以國立政治大學附設實驗學校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曉雯(民85)。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佩琳(民84)。國民小學社會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翟敬宜、張慧中(民90,11月1日)。你的孩子愛看書嗎?民生報,25版。
劉士豪(民86)。年齡、性別、成就目標、目標導向與創意生活經驗、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起(民90,11月5日)。如果讀書人不讀書。中國時報,37版。
嚴媚玲(民87)。大學生的閱讀活動與其管道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Csiksentmihalyi, Mihaly著,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一版。台北:時報。
Howard Gardner 著,蕭富元譯(2000)。超凡心智─大師如何成為大師。初版。台北:天下。
Kuczmarski,Thomas D.著,劉蘊芳譯(2000)。創新K管理,初版。台北:經典傳訊。
Sternberg, Robert著,陳旻萃譯(1997)。成功的智商。初版。台北:平安。
西文部分
Adunyarittigun, Dumrong(1997).Effects of the Parent Volunteer Program upon Students'' Self-Perception as a Reader. Maryland.
Bandura, A.(199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191-245.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 New York: Basic Books.
Carr, Dorothy et al.(1995).Improving Student Reading Motiv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Oral Reading Strategies. M.A. Research Project, Saint Xavier University.Illinois.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Cambridge.
Eccles, J. S.; Adler, T. F.;Futterman, R.;Goff, S. B.;Kaczala, C. M.; Meece, J. & Midgley, C.(1983).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75-146). San Francisco:Freeman.
Eugene Ehrlich et al.(1980).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ntuzzo, John; Tighe, Erin & Childs, Stephanie.(2000).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A Multivariate Assessment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2(2),p367-376.
Gambrell, Linda B. et al.(1995). Assessing Motivation To Read. Instructional Resource No.14. Georgia.
Gambrell, Linda B. et al.(1996). Elementary Students'' Motivation to Read. Reading Research Report No. 52. Maryland.
Guthrie, John T.; McGough, Karen.& Wigfield, Allan.(1994). Measuring Reading Activity (An Inventory). Instructional Resource, No.4. Maryland.
Guthrie, John T.; Wigfield, Allan & Clare VonSecker(2000).Effects of Integrated Instruction on Motivation and Strategy Use in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2),331-341.
Harden, Theo(1995). Reading: Motivation through Challenge. TEANGA: The Irish Year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5. p59-69. Ireland.
Kane, Roberta S. & Warner, Dori.(1997). Motivating Students To Read. Master''s Research Project,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and IRI/Skylight.
Koskinen, Patricia S. et al.(2000). Book Access, Shared Reading, and Audio Models: The Effects of Supporting the Literacy Learning of Linguistically Diverse Students in School and at Hom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1),p23-36.
Nicholls, J. G.(1990). What is ability and why are we mindful of it?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R.J. Sternberg & J. Kolligian(Ed.),Competence considered (11-40).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Ng, Mary M. et al.(1996). How Do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Report No.56. Georgia.
Schunk, D. H.(1991).Self-efficacy and academic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233-262.
Scott, Teres Enix.(1999).Knowledge. In Runco, Mark A.(Ed.)& Pritzker, Steven R.(Ed.)(1999).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CA: Academic Press.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2).Starting school ready to learn.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reaching National Education Goal 1:By the year 200. all children in America will start school ready to learn. Washington, DC: Autho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5013)
Wigfield, Allan. & Eccles, J. S.(1992). 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task values:A theoretical analysis. Developmental Review, 12, 265-310.
Wigfield, Allan & Guthrie, John T.(1995).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An Initial Study. Reading Research Report, 34. Maryland.
Wigfield, Allan & Guthrie, John T.(1997a).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3),420-32.
Wigfield, Allan & Guthrie, John T.(1997b).Motivation for Reading:An Overview.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2(2), 60-68.
Wigfield, Allan., Guthrie, John T. & McGough, Karen.(1996).A Questionnaire Measure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al Resource No.22. Maryland.
Wigfield, Allan., Wilde, Kathleen., Baker, Linda., Fernandez-Fein,Sylvia. & Scher, Deborah.(1996).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and Their Relations to Reading Frequency and Reading Performance. Reading Research Report No.63. Maryland.
Wilhelm, Jeffrey D.(1997).You Cotta be the Book:Teaching Engaged and Reflective Reading with Adolesc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3256
網路部分
文建會,(2001)。文建會網站。取自Http://www.cca.gov.tw
教育部(2001b)。國語辭典。取自Http://www.edu.tw/mandr/clc/dict/
教育部(2001c)。兒童閱讀網站─未來小子哈書網。取自
Http://www.reading.edu.tw/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2001). Put Reading First—Helping Your Child Learn to Read(A Parent Guide).http://www.nichd.nih.gov/publications/pubs/PFRbrochure1.pdf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96). America Reads Challenge. from Http://www.ed.gov/updates/PresEDPlan/part4.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a). The Reading Excellence Act. from Http://www.ed.gov/offices/OESE/REA/overview.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b). No Child Left Behind. from Http://www.ed.gov/offices/OESE/REA/overview.html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1c). Ready to Read. Ready to Learn. from Http://www.ed.gov/inits/rrr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