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06: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勁丞
研究生(外文):Ching-Chen Ting
論文名稱:《自立晚報》經營權更迭之政經分析︰1947∼2001年
論文名稱(外文):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on The Transition of Ownership In The Independence Evening News:1947∼2001
指導教授:胡光夏胡光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 Guang-Shinsh,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新聞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7
中文關鍵詞:自立晚報傳播政治經濟學
外文關鍵詞: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The Independence Evening News:1947∼2001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0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從《自立晚報》由1947年10月10日創刊起至2001年10 月2 日停刊其間,國家機器外部控制及內部經營權變遷過程切入,深入探討《自立晚報》在各個階段草創、李玉階、三方共治(李吳許)、台南幫、宏福陳政忠、張慶忠、王世堅等所有權人、報老闆、經營者在尋求壯大報社及獲益過程,所身處外在政經結構,內在經營管理環境對其所造成之影響;同時也藉由論文、期刊、報紙、雜誌等文獻,分析這些經營更迭過程中,不同經營者如何在其組織內部遂行其命令及意旨。

其次,研析《自立晚報》各經營階段的不同經營者在外部結構侷限、內部資金困窘、行動意圖間交互影響之下,對報紙新聞產製的影響。同時探究媒介在面臨內部控制時,新聞勞動者的工作情形,減薪、裁員壓力下的新聞產製及再製功能的變化。工會組織,對報社經營管理階層董事長、發行人、社長、總編輯及基層新聞勞動者編輯、美編、記者間的影響和作為,及面臨經營權更迭時的動員能量。

最後則從《自立晚報》內部經營權變遷與外在權力結構、市場運作間關連性,及對報紙新聞產製所造成影響中有所發現,進而提出實踐改革之可能。
目 錄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傳授權書
謝誌---------------------------------------------------------------------------------------------Ⅲ
摘要---------------------------------------------------------------------------------------------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目的及問題-----------------------------------------------1
第二節 研究理論與分析架構----------------------------------------------------------9
第三節 研究方法-----------------------------------------------------------------------18
第四節章節架構-------------------------------------------------------------------------23

第二章 草創期(1947-1950)
第一節 報紙經營所處的環境---------------------------------------------------------25
一、 政治環境:-------------------------------------------------------------24
二、 經濟環境:---------------------------------------------------------------------28
三、 社會與文化環境:------------------------------------------------------------28
四、 面臨白色恐怖-------------------------------------------------------------28
五、 面臨報禁、戒嚴:-------------------------------------------------------------32
第二節 篳路藍縷的顧培根經營時期(1947-1949)--------------------------------36
一、報紙名稱由來及創辦過程---------------------------------------------------36
二、見證台灣第一次普選---------------------------------------------------------38
三、經營權的喪失------------------------------------------------------------------39
第三節 鄭邦琨、婁子匡經營時期(1949-1950)------------------------------------41
一、 經營權的取得--------------------------------------------------------------41
二、 報紙經營的特色-------------------------------------------------------------43
三、 經營權的喪失--------------------------------------------------43
第四節 小結------------------------------------------------------------------------------45

第三章 李玉階經營時期(1951-1958)
第一節 報紙經營所處的環境---------------------------------------------------------46
一、 政治環境:-------------------------------------------------------------46
二、 經濟環境:-------------------------------------------------------------46
第二節 報紙經營權的取得與經營---------------------------------------------------48
一、 經營權的取得---------------------------------------------------------------48
二、 經營權的維繫----------------------------------------------------------------49
第三節 經營權的喪失------------------------------------------------------------------56
一、李玉階的反對言論主張---------------------------------------------------56
二、因言賈禍------------------------------------------------------------------------62
三、奉准休刊七天------------------------------------------------------------------62
四、一則花絮停刊三月------------------------------------------------------------63
五、退黨------------------------------------------------------------------------------64
第四節 小結------------------------------------------------------------------------------67

第四章 台南幫與許金德共同經營自晚時期(1959-1988)
第一節 報紙所處的經營環境與經營者-------------------------------------------69
一、 政治環境:------------------------------------------------------------69
二、 經濟環境:--------------------------------------------------------------------70
三、 媒體環境:-------------------------------------------------------------------- 71
四、 吳三連與台南幫-------------------------------------------------------------71
第二節 報紙經營權取得過程---------------------------------------------------------74
一、 與李玉階初步談判破局----------------------------------------------------75
二、 國民黨由許金德介入爭取------------------------------------------------74
三、 三方共治(1959-1964)----------------------------------------------------76
四、 李玉階退出經營行列(1965-1968)----------------------------------------77
第三節 報紙經營的風格與特點------------------------------------------------------81
一、 秉持客觀與公正報導理念-------------------------------------------------81
二、 本土化的策略------------------------------------------------------------83
三、 支持反對運動------------------------------------------------------------85
第四節 小結----------------------------------------------------------------87

第五章 台南幫經營自立報系時期(1968-1994)
第一節 報紙所處的經營環境、經營者與經營的特性(1968-1988)------------90
一、影響經營的外在環境分析---------------------------------------------------90
二、吳豐山崛起---------------------------------------------------------------------92
三、報紙經營的重點與特色-----------------------------------------------------94
第二節 解嚴後的自立報系經營時期(1988-1994)-------------------------------102
一、影響經營的因素-------------------------------------------------------------102
二、報系的形成----------------------------------------------------------------103
三、報紙經營的重點與特色-----------------------------------------105
第三節 台南幫經營的衰敗時期(1988-1994)-------------------------------------107
一、衰敗的影響因素------------------------------------------------------------107
二、勞工抗爭----------------------------------------------------------------------113
三、財務虧更大-------------------------------------------------------------118
四、短暫的新台南幫(1992-1993)----------------------------------------118
第四節 小結---------------------------------------------------------------------------- 122

第六章 經營權快速更迭時期(1994-2001)
第一節 陳政忠經營自立報系時期(1994-1999)---------------------------------125
一、陳政忠購買自立報系動機-------------------------------------------------125
二、員工抗議經營權轉移方法-------------------------------------------------126
三、維繫經營權作為-------------------------------------------------------------138
四、經營權的喪失----------------------------------------------------------------147
第二節 江道生與張慶忠經營時期(1999-2000)----------------------------------155
一、江道生張慶忠承購自立-------------------------------------------------------155
二、江道生退出原因(1999-1999---------------------------------------------------156
三、張慶忠獨資經營(1999-2000)-------------------------------------------------158
第三節 王世堅經營時期(2000-2001)---------------------------------------------160
一、王世堅購買自立報系動機----------------------------------------------------160
二、維繫經營權作為----------------------------------------------------------------161
三、經營權的喪失原因-------------------------------------------------------------163
四、困獸之鬥王世堅幕後操控---------------------------------------------------167
五、自晚員工成為棄嬰 工會接管------------------------------------------------170
第四節 小結---------------------------------------------------------------------------- 175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78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研究建議------------------------------------------------------- 181
參考文獻-------------------------------------------------------------------------------------185
一、 中文部分--------------------------------------------------------------------------------185
二、 英文部分--------------------------------------------------------------------------------193

三、附錄
附錄一 報禁前自立晚報高層人事異動一覽表---------------------------------195
附錄二 報禁後自立早晚報高層人事異動一覽表------------------------------196
附錄三 自立報系編輯室公約草案全文------------------------------------------198
附錄四 自立晚報勞資股權移轉協議書------------------------------------------199
附錄五 自立晚報大事記------------------------------------------------------------200
附錄六 吳豐山訪談記錄----------------------------------------------------------- 203
附錄七 蘇正平訪談記錄------------------------------------------------------------ 207
附錄八 王永志訪談記錄------------------------------------------------------------ 209
附錄九 謝志鵬訪談記錄------------------------------------------------------------210
附錄十 羊子喬訪談記錄------------------------------------------------------------212
附錄十一 呂東熹訪談記錄----------------------------------------------------------- 214
附錄十二 陳薪禾訪談記錄------------------------------------------------------------216
附錄十三 1958.04.12,一版頭「新聞自由不容摧殘」----------------------------218
附錄十四 1958.04.14,社論,「我們要求,出版法修正案應予撤回」----------219
附錄十五 1958.05.02,李玉階聲明無黨無派啟事-------------------------------220
附錄十六 1960.03.24,社論,「新政提要」------------------------------------------221
附錄十七 1960.09.09,社論,「對新黨人士兩項建議」---------------------------222
附錄十八 1960.09.16,社論,「對雷案的初步看法-------------------------------223
附錄十九 1981.07.05,2 版,「警方偵辦陳文成案」------------------------------224
附錄二 十 1982.03.24,2 版,陶百川「禁書有正道、奈何用牛刀」-------------225
附錄二十一 1985.01.19,社論,「反對勢力納入正軌乃長治久安之道」---------226
附錄二十二 1986.05.08,2 版,吳豐山「幫公政會說幾句公道話」---------227
附錄二十三 1986.09.29, 社論,「以政治智慧處理『新黨』問題」---------------228
附錄二十四 1986.12.03, 2 版,全版報導許信良闖關回台灣-------------------229
附錄二十五 1987.05.25,社論,「邁向政黨政治康莊大道」組黨依法----------230
附錄二十六 1987.07.14,頭條,「蔣總統宣告解嚴令」------------------------231
附錄二十七 1987.09.11,頭條, 「李永得、徐璐進大陸採訪」-------------------232
附錄二十八 1989.07.03,頭條,「中共逮捕黃德北」---------------------------------233
附錄二十九 1994.08.13,台北自立快報10號,員工要求台南幫停止交易---234
附錄三 十 1994.08.15,2版,全版抗議統一高清愿亂賣自立報系--------235
附錄三十一 1994.08.16,自立晚報頭版開天窗「歷史會記住這一天」---------236
附錄三十二 1994.09.12,自立報系公告第一次會議決議,公布現有員工離職、資遣及調薪等八點處理原則---------------------------237
附錄三十三 1994.09.21,勞資協議書-------------------------------------------238
附錄三十四 1994.09.21,台北自立快報42號,離職資遣9/22開始申請-------239
附錄三十五 1994.09.29,台北自立快報48號,黑手撕不盡正氣吹又生-------240
附錄三十六 1994.09.30,台北自立快報49號,離職資遣費這麼算!---------241
附錄三十七 1988.01.21,自立早報創刊號--------------------------------------242
附錄三十八 1999.01.21,自立早報停刊聲明----------------------------------------243
附錄三十九 1999.01.21,自立工報1號,休刊斷生路員工要協商---------------244
附錄四 十 1999.01.22,聯合報:自早社慶,宣布停刊--------------------------245
附錄四十一 1999.01.22,聯合晚報:早報停刊,勞委會暫不介入--------------246
附錄四十二 1999.01.22,自立工報2號,資方調查表簽不得、老闆不出面
休刊爛攤誰來擔----------------------------------------247
附錄四十三 早報抗爭聲援團體名單---------------------------------------------------248
附錄四十四 掰歌2 首---------------------------------------------------------------------249
附錄四十五 北市產總「權益快訊」,聲援自立工會爭取權益;附陳政忠市議員選舉勞工政策---------------------------------------------------------------250
附錄四十六 1999,01,24,中國時報:自早員工抗爭,提三大訴求公開----------251
附錄四十七 1999,01,24,聯合報:自早員工到陳家抗議-------------------------252
附錄四十八 1999,01,27,聯合報:陳政忠:不排除自晚也停刊-------------------253
附錄四十九 1999,01,29,聯合報:近百位自立員工到北市議會陳情------------254
附錄五 十 1999,01,31,新生報:墊償基金,可給付自立員工------------------255
附錄五十一 1999.02.01,北市府勞工局勞資爭議調解記錄----------------------256
附錄五十二 1999.02.02,自立工會傳陳政忠勞方資遣條件---------------------257
附錄五十三 1999,02,02, 中國時報:勞委會函請法部限制陳政忠出境-------258
附錄五十四 1999,02,03,中國時報:自立員工赴宏福證券開戶----------259
附錄五十五 1999.02.05,勞資協商手稿--------------------------------------------260
附錄五十六 1999.02.05,聯合報:入主自晚中農今凌晨簽約--------------------261
附錄五十七 自立報系勞資爭議大事記(1999,02,08)-----------------------------262
附錄五十八 自立報系產業工會第四屆第一次臨時代表大會手冊-------------263
附錄五十九 1999.02.21-1999.03.10自立早報停刊紀念冊----------------------264
附錄六 十 1999.02.21-1999.03.10自立早報停刊紀念圖----------------------265










圖表目錄
圖 1-1研究架構-------------------------------------------------------------------------------17
表 1-1自立晚報經營權更迭表-------------------------------------------------------------14
表1-2訪談名單一覽表---------------------------------------------------------------------22
表 2-1 自立晚報第一次停刊一覽表------------------------------------------------------44
表3-1自立晚報第二、三次停刊一覽表-----------------------------------------63
表 4-1 台灣廣告公司1968 年2 月廣告量統計台灣廣告公司----------------------84
表 5-1報禁開放後重要新報簡表---------------------------------------------------------110
表 5-2 1975 和1995 年的媒介市場廣告量比較--------------------------------------111
表 6-1自立晚報第14 屆董監事名單----------------------------------------------------134
表 6-2 自立晚報社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名冊--------------------------------------------17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臺北:時英。
于宗先、王金利(2003)。《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
臺北:聯經。
尤英夫(1994)。《新聞法論:上、下冊》。臺北:自印。
王定國(1994)。〈搶救自立系列─台灣商戰紀事完結篇〉,《《自立晚報》1994.08.22, 19版》。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8 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王振寰(1993)。〈國家機器與媒體控制〉,《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臺北:唐山。
王振寰、方孝鼎(1993)。〈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臺北:唐山。
王曉寒(2000)。《白色恐怖下的新聞工作者》,台北:健行文化。
王雪美(1998A)。〈廢止出版法 出版界贊成 新聞局昨邀業界討論 近日將結論呈報行政院〉,《聯合報》,1998 年9 月5 日,第4 版。
王雪美(1998B)。廢止出版法 政院院會通過 近日送立院審議 未來出版事業同歸公司法 不須向新聞局登記〉,《聯合報》,1998 年9 月25 日,第4 版。
王錦萍(1995)。〈媒體人最寒冷的冬天〉,《TVBS週刊》65期。
王榮章(2006)。《財訊》第297期 台南幫股票終於翻身了!台南幫風雲再起!)
王惕吾(1981)。《聯合報三十年的發展》。臺北:聯合報社。
王麗美(1994)。《報人王惕吾— 聯合報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王曉寒(2000)。《白色恐怖下的新聞工作者》,台北:健行文化。
王天濱(2003)。台灣新聞史。
方艾偉(2001)。〈一場騙局,自晚斷了氣〉,《目擊者雙月刊》,25:32-34,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今週刊620期,2008,11, 05
包澹寧(1995)。《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台北:時英出版社。
江 南(1997)。《蔣經國傳》。臺北:前衛。
朱全斌(1998)。《媒體、認同與傳播科技:關心本土傳媒發展的文化研究》。臺北:遠流。
朱若蘭(2003)。《臺灣報業記者勞工意識的建構與轉變(1984-2002 年)》。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柔若譯(1999)。《勞工關係:結構與過程》,臺北:國立編譯館。
谷玲玲(2002)。〈我國報業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臺北:行政院新聞局。
呂東熹(2001)。《台灣戰後民營報業發展的歷史結構分析--以《自立晚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幸(1998)。〈從自立早報停刊事件談台灣報業發展的宿命〉《目擊者雙月刊》第3期,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何榮幸(2001)。《目擊者雙月刊》第15期,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何義麟(1996)。〈戰後初期臺灣報紙之保存現狀與史料價值〉,《臺灣史料研究》,第8 期:97。
(1997)。〈戰後初期台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雜誌目錄初編後之考察〉;〈『政經報』與『台灣評論』解題— 從兩份刊物看戰後台灣左翼勢力之言論活動〉,《台灣史料研究》,第十號,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中心。
何春木(1995)。〈台灣光復五十年回顧與發展— 何春木口述〉,《慶祝台灣光復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專輯》,台中:省文獻會
何博文(2005)。〈藍委爆料 千億浮濫補助 獨厚綠營〉,《中國時報》,2005 年10月25 日,A2 版。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李筱峰、莊天賜(2004)。〈報業家、企業家、政治家三位一體 吳三連〉,《快讀臺灣歷史人物Ⅱ》。臺北:玉山社。
李丁讚(2005)。〈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凝聚臺灣生命力》。臺北:巨流。
李子堅(1999)。〈追念先父— 為台灣新聞自由的貢獻〉,《新聞鏡》,533:40-50,台北:新聞鏡週刊社。
李玉階(1980)。《天聲人語-涵靜文存》。臺北: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李文朗(1992)。《台灣人口與社會發展》,台北:東大圖書。
李 達(1989)。台灣地方派系,李達(編),台北:風雲論壇。
李金銓(1983)。《大眾傳播理論》。臺北:三民。
李金銓(1987)。《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
李金銓(1993)。〈台灣的廣播電視藍圖〉,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頁521-553,台北:澄社
李政亮(1996)。台灣政經型與台灣地方派系— 以瑞芳李家與三重幫之比較,台
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靚慧(1996)。《環境變遷下報社組織變革之研究— 探討組織決策過程與人力資源規劃》,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三連(1991)。《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
吳三連、蔡陪火(1987)。《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
吳三連(2006)。《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吳三連小傳。
吳修齊(1993)。《吳修齊自傳》,台北:遠流
吳豐山(1991)。《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社。
吳豐山(1991)。《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社。
吳圳義(1995)。〈吳三連與自立報系的經營〉,《政大歷史學報》,12 期。
(1995)。〈吳三連與1970 年代中期以前的自立晚報〉,《政治大學學報》,
72 期;〈吳三連與1970 年代中期以後的自立晚報〉,《政治大學學報》,73 期。
(1996)。〈吳三連與1970 年代中期以後的自立晚報---報業的社會責任與時代使命〉,《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3 期。
林文毅(1994)。〈自立報系要賣給楊天生的長億集團?〉,《新新聞》376 期。
林笑峰(1993)。《記者生涯四十年》,台北:文雲出版社。
林照真(1997)。〈一九九七台灣記者工作處境與價值觀調查〉記者這一行
《目擊者雙月刊》第1期,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林富美(1998)。《台灣政經系絡中的報業發展-以聯合報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富美(1998)。(1998)。〈從自立早報停刊事件談台灣報業發展的宿命〉,《目擊者雙月刊》,10:7-9,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林富美(1999)。〈談台灣報業發展的宿命〉《目擊者雙月刊》第10期,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2期1,頁117-143。
林明珍(1994)。〈三重幫人脈、錢脈總清查>,《商業周刊》七月號,346 期。
林瑩秋(1994)。〈自立報系的社內秘聞比報面新聞還曲折〉,《新新聞週刊》,383期。
林淇瀁(2001)。《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出版。
林淇瀁(2003)。《意識型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年代臺灣政治變遷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在暗房中透光的年代》《 聯合文學,235 期43--46》
(2001)。〈台灣報業史〉初論 2明月下的熄燈號:《自立晚報》報業文化的反省與批判
林麗雲(1998)。解除報禁後,報業大事記
林麗雲(2000)。〈台灣威權政體下「恃從報業」的矛盾與轉型:1949-1999〉
林照真(1999)。〈當前臺灣近似媒體觀察組織的幾個盲點〉,《新聞學研究》,第60 期:171~176。
袁 方(2002:409)。《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洪桂已(1957)。《台灣報業史的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論文。
姚嘉文(1975)。《台灣政論第二期》。1975,09,高普考還要省籍嗎?
荊溪人(1955)。〈此時此地報紙的出路問題〉,《報學》第1 卷第7 期第26 頁,台北:台北市編輯人協會。
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國祥、祝萍(1987)。《自立晚報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陳國祥(1998)。〈台灣民營報紙的辦報與言論精神〉,《新聞理論的中國歷史觀》王洪鈞(編)。台北:遠流出版社。
馮建三(1992)。《資訊•錢•權:媒體文化的政經研究》,台北:時報。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Vincent Mosc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馮建三(1998)。《大媒體I:媒體工業與媒體工人》。臺北:元尊文化。
程宗明譯(1992)。〈大型企業與傳播工業的控制〉,《文化,社會與媒體》。臺北:遠流。
程宗明(1999)。〈新聞紙的壟斷生產與計畫性供應,1945-1967〉,《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 期。
許介麟(1998)。《戰台灣後史記(卷二) 》 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孫曼蘋(1987)。〈誰是明日報業第三勢力〉,《天下》,78:26~32。
康寧祥(1988)。〈大家的三老〉,《吳三連先生九秩大慶祝壽集》,台北:吳三連文藝基金會。
徐本智(1957)。《報紙銷數與國民所得的相關》,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佳宏(2003)。《台灣民主化下國家與媒體關係的變遷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秀菁(2005)。《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臺北縣:稻鄉。
陳香蘭(中時晚報1994.08.24--25)。《在自立報系的轉捩點上--自立票選總編輯
李永得的心路歷程專訪》。
陳美容(2002)。〈那樣的時代,這樣的人物— 首任台北市長吳三連〉,《台北人物誌》第1 冊,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陳映真(1987)。〈石破天驚〉,《人間雜誌》一月號,台北。
(1998)。〈針鋒相對逆流而上— 報禁解除後台灣媒體生態剖析〉,《目擊者雙月刊》,6:71,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陳 免(1999)。〈失業— 勞工揮不去的陰影--專訪前自立工會常務理事袁孔琪〉,《目擊者雙月刊》,10:14-15,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陳道明(1997)。〈景氣吹寒風,財團想抽腿─地方性媒體苦撐待變〉,《新台灣新聞周刊》,149:29。
陳麗卿(1980)。《我國報紙報導省議會新聞型態之研究-以第六屆省議會第三次大會省政總質詢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宗逸(2003)。〈媒體評鑑與產業調查:兩大報閥 拒絕媒體產業陽光化〉,《新臺灣新聞周刊》,第369 期:98~99。
陳世敏譯(1985)。《傳播媒介民意公共政策分析》。臺北:編譯館。
(自立晚報, 1994.08.23 二版)
陳雪慧(1993)。《臺灣報社的生產政治:一個腦力勞動控制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陳雪雲(1991)。《我國媒體建構社會現實之研究-以社會運動報導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陳明通(1990)。《威權至體下台灣地方精英的流動(1945--1985):省參議員及省議員的流動分析》,台大政研所博士論文。
陳明通(1992)。〈台灣地區政商關係之演變〉,「國家政策中心:企業的社會倫理與合理的政商關係建立研討會」。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月旦。
陳濱崎(1999)。〈走了陳政忠,來了張慶忠— 阿忠能讓自立晚報振衰起蔽?〉,《目擊者雙月刊》,11:14-15,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陳劍志(1997)。〈陳政忠操刀,自立槓上國安局〉,《目擊者雙月刊》,2:67-69,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轉化(1945-1988) 》,台大社研所碩士論文。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 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
(1994)。〈威權政體下的國家與媒體:南韓與台灣經驗之比較〉,《東亞季刊》26 卷4 期。
曾虛白(1966)。《中國新聞史》,台北:三民書局。
彭懷恩(1987)。《台灣政治變遷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1992)。《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
(1995)。《社會學思想史》,(彭懷恩等譯),台北:風雲論壇。
彭 晨(2003)。〈首位臺灣籍立法院長:黃國書,一個客家知識份子的政治下場!〉,《新臺灣新聞周刊》,386。
彭明輝(1997)。〈政經環境與報業經營:以聯合報系為中心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4:303–330。
彭明輝(2001)。《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系》。臺北:稻鄉。
楊秀菁(2002)。《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國立治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濚(1991)。〈報社經營策略的觀察〉,《80 年版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台
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楊錦麟(1993)。《李萬居評傳》,台北:人間出版社。
楊青矗、高信疆編(1988)。《1987— 台灣民運批判『走上街頭』》,台北:敦理出版社。
張讚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周知文化。
張時坤(1976)。《新聞行政時務》。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陶芳芳、郭良文(2000)。〈台灣報禁政策對發行與送報影響︰一個時空辨證觀點的思考〉,《新聞學研究》65 期,台北:政治大學。
陶芳芳(1999)。《從政治控制到市場機制:台灣報業發行之變遷》,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
涂建豐(自立早報,1994.08.20《內部新聞自由的理論與實踐──以自立晚報編輯室公約運動為例》
涂建豐1994 〈新聞自主的挑戰與回應〉訪談
(1996)。〈編輯室公約運動〉,《新聞學研究》,52:35-48,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
耿修業(1992)。〈一勺集〉,台北:里仁書局。
黃 年(1991)。《聯合報四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浩榮(2001)。〈一份批判性報紙的終結〉。
陸文高(1999)。〈停刊資遣又停薪,自立員工喊救命〉,《新台灣新聞周刊》,149: 30
張煦本(1982)。「記者生涯40 年」,1982:148,台北:自晚
張鐵志(1999)。《資本主義發展與民主化—台灣新政商聯盟與國民黨政權維繫》,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時坤(1976)。《新聞行政時務》。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張培倫、鄭佳瑜譯(2002)。《媒體倫理》。臺北:韋伯文化。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精華本》。臺中:滄海。
張讚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周知文化。
張秋蓉(1994,7)。〈三重幫入主自立報系秘辛〉、〈自工會嚇走八個投資者〉,《商業周刊》號,346:12-18。
張笠雲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 89-148。台北:遠流
黃程貫(1997)。《勞動法》。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櫻棻譯(1997)。〈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
鄧維賢,1981:31-31;呂東熹,2002,128-130
謝國興訪問(1992)。《吳修齊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謝國興(1999)。《台南幫— 一個本土企業集團的興起》,台北:遠流出版社。
管中祥、劉昌德(1998)。〈戰後媒體反對運動〉,《臺灣史料研究》,第16 號。
管中祥(2002)。〈『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資訊形式的轉變(1924-1999)〉,《傳播文化》,9:176。
廖敏如(1997)。《所有權移轉與報紙內容關連性之研究──以自立晚報為例》,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風德(1995)。〈台灣光復與媒體接收〉,《政大歷史學報》,十二期,2004,201,台北:政大歷史系。
賴光臨(1991)。〈檢驗七十年代報業的發展〉,《中華民國新聞年鑑七十年版》,臺北: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歐陽醇(1999)。〈續伯雄注)《台灣媒體變遷見證---歐陽醇信函(1967---1996)》。台北:時英出版社。
趙慕嵩(1993)。《老大在現場》,台北:時報文化。
戴 池(2001)。目擊者,21 期
蔡孟真(2005)。《初探首次政黨輪替之後報業與政治關係的版圖》。臺北: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學儀(2003)。《兩岸經貿之政治經濟分析》。臺北:新文京開發。
鄭 彬(1999)。〈一片錯愕,充滿諷刺—自立事件,抗爭員工有感〉,《目擊者雙月刊》,10:10-11,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曾嬿卿(1995)。〈宏福集團逆勢操作發財術---陳政忠東征西討所向無敵?〉,《財訊月刊》,10 月號,p249-254。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法手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翁秀琪(1992)。〈傳播媒介內部的新聞自由--開放報禁後的另一個問題〉 1987:4 7《自立晚報》。
翁秀琪(1998)。〈編輯室公約在臺灣-七一開播的公視為內部新聞自由跨出重要一步〉,《目擊者》,第6 期:5。
楊淑珍(1988)。〈報禁開放後,報業的現況與展望〉,《報學》,第7 卷第10:35。
葉明勳(1995)。《感懷集》,台北:躍昇文化。
葉建麗(1994)。《新聞歲月40 年》,台北:新生報社出版。
蘇正平(1997)。〈新聞自主的理論與實踐〉,《新聞學研究》,52:21-33。
蘇正平(1998)。《台灣記協對報禁解除十週年的聲明〉《目擊者雙月刊》第3期,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蘇 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臺北:時英。
蘇秀琴(2001)。〈外國媒體人的台灣觀點—專訪台北時報執行主編勞倫斯•艾
頓〉,《目擊者雙月刊》,24:54,台北: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蘇秀琴(2006A)。〈記者真的這麼好騙? 張宜君:自己的權益必須自己去爭取!〉,《目擊者》,第52 期:30~31。
續伯雄(2000)。《臺灣媒體變遷見證(上、下)-歐陽醇信函日記(1967~1996)》。
臺北:時英。
中央文化工作會編印(1974)。《臺灣省報紙現況及其問題之研究》,台北:中央文化工作會。
台灣概況(1946 年11 月)。《新台灣重建叢書》,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印。
中華徵信所(1998/1999 版)。《台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61、1971、1986、1991、1996)。《中華民國新聞年鑑》。
行政院新聞局(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8、 1989、 1990、 1996 、1999)。《中華民國出版年鑑》。
台灣省新聞處,新聞業務手冊,1968:69
台灣記協通訊試刊號,1995.03.22
「901 通訊」,1995.01.10
中國台灣網,(《台灣政商家族》2001,04,10)
陳朝建,部落格化的台灣政治法律學院
中國互聯網webmaster @ china.org.cn
趙慕嵩(2007)。趙老大部落格 平面媒體珍重再見!
自立電子報,2007;2008
中國時報五十年報史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時報五十年》。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1998、1998、1999、2000、2001、2002),《目擊者雙月刊》。
自立晚報報史小組(1989),《自立晚報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自立晚報報史小組(1999)。《自立晚報五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自立社刊編輯委員會(1982,1983)。《自立人社刊》,台北:自立晚報。
自立工會(1994),《台北自立報報、《台北自立快報》,台北:自立產業工會。
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1997.6.7)。《台大四六四件考察--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
組總結報告》,台灣大學。




























二、 英文部分
Arestis﹐P﹒& Sawyer﹐M.(1994).Introduction﹒In P﹒Arestis﹐& M.Sawyer(Eds.).The Elgar Companion to Radical Potical Economy﹐pp﹒12–20.Hants,GB﹕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Bainbridge,W.S.(1989).Survey Research﹕A Computer–AssistantIntroduction﹒Belmont﹐CA﹕Wadsworth﹒

Berget﹐A﹒A.(2000)﹒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中譯本由黃光玉.劉念祖.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臺北:風雲論壇。

Norris,V.(1990).Advertising history-According to the textbooks.Journal of Adertising,9(3):201-209.

Jhally,S.(1989).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lture.In I.Augus & S. Jhally(Eds.),Culture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pp﹒65–81). New York﹕Routledge.

Giddens﹐A.(1984).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ety: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中譯本由李康、李猛(2002)。《社會的構成》。臺北縣:
左岸文化。

Golding, P. & Murdock, G.(1978).Ideology and the mass media﹕the question of determination,in M.Barrett et al(Ed.) Ideolog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London:Edward Arnold.(馮建三譯(1992)。《資訊、錢、權:媒體文化的政經研究》。臺北:時報。)

Golding,P.& Murdock,G.(1991).Culture,communication,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 Curran & M. Gurevitch( Eds.)Mass Media and Society,London: Edward Arnold.(莊麗莉中譯(1995)。《當代》,114:32-51。)

Michael O. Wirth & Harry Bloch.(1994)。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Media Industry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8(2):
(1974)。The Eighteenth Brumaire of Louis Bonaparte,N.Y.:Vintage. Raymond D.G(ed)

McQuail,D.(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3rd ed.
CA: Sage.

Mosco,V.(1996).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中譯本由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臺北:五南。

Samuel,W.J.(1987).Institutional economics.In Eatwell,J.,Milgate, M.and Newman,P.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pp. 864–866.London﹕The Macmillian Press Limited.

Thayer,F.(1954). Newspaper business management ,News York:Prentice–Hall.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265~266)

Picard,R.G.(1989).Media Economism. Sage Publication,Inc.中譯本由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臺北:遠流。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7.黃淑君、鄭朝誠、王浩全,2001,捷運淡水線線形公園與沿線居民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14(3):37-56
2. 25.林晉榮,2002,體適能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國民體育季刊。
3. 26.吳幼妃,1982,社經地位的測量及問題。教育文粹
4. 蘇正平(1997)。〈新聞自主的理論與實踐〉,《新聞學研究》,52:21-33。
5. 曾嬿卿(1995)。〈宏福集團逆勢操作發財術---陳政忠東征西討所向無敵?〉,《財訊月刊》,10 月號,p249-254。
6. 管中祥(2002)。〈『國民黨國機器』操控媒介資訊形式的轉變(1924-1999)〉,《傳播文化》,9:176。
7. 管中祥、劉昌德(1998)。〈戰後媒體反對運動〉,《臺灣史料研究》,第16 號。
8. 陶芳芳、郭良文(2000)。〈台灣報禁政策對發行與送報影響︰一個時空辨證觀點的思考〉,《新聞學研究》65 期,台北:政治大學。
9. 彭明輝(1997)。〈政經環境與報業經營:以聯合報系為中心的討論〉,《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4:303–330。
10. 程宗明(1999)。〈新聞紙的壟斷生產與計畫性供應,1945-1967〉,《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6 期。
11. 林照真(1999)。〈當前臺灣近似媒體觀察組織的幾個盲點〉,《新聞學研究》,第60 期:171~176。
12. 林瑩秋(1994)。〈自立報系的社內秘聞比報面新聞還曲折〉,《新新聞週刊》,383期。
13. 林文毅(1994)。〈自立報系要賣給楊天生的長億集團?〉,《新新聞》376 期。
14. 何義麟(1996)。〈戰後初期臺灣報紙之保存現狀與史料價值〉,《臺灣史料研究》,第8 期:97。
15. 王榮章(2006)。《財訊》第297期 台南幫股票終於翻身了!台南幫風雲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