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3 21: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明勳
研究生(外文):Ming-Xun Wu
論文名稱:從科舉功名與禮教來看《儒林外史》
論文名稱(外文):From the imperial fame with decency and propriety of view Scholars
指導教授:龔顯宗龔顯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Xian-Zong G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士人儒林外史吳敬梓科舉禮教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8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 要

《儒林外史》為吳敬梓嘔心瀝血所創作的長篇小說。其題材是取自當時社會習以為常的人事上,寫出一種幾乎無事的悲劇,一些極平常,或者近乎無事的悲劇,正如無聲的言語一般,非經作者道破,彷彿未曾發生,這些事件在世上不斷地重複著,卻又難以被察覺,但事後看來確實是一場悲劇,不少人費盡心思、浪費年華,追求功名富貴,即便最後流於一場空,但仍不願放棄,這種寧願追求短暫絢爛也不甘平凡的抉擇,導致悲劇發生。因此,此次研究的範圍將由書中現象進行探究,瞭解科舉與禮教對當時造成的影響與衝擊。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作者生平及其儒林外史,第三章為科舉制度的源流與影響,第四章為從儒林外史看科舉與禮教的影響,第五章則為結論。

第一章緒論。本章主要針對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做全面性的說明。
第二章作者生平及其儒林外史。本章旨在探究作者生平、儒林外史的意義、版本分析與儒林外史的特色。
第三章科舉制度的影響。本章探討科舉與功名利祿,分析利祿與官位的裙帶關係,對科舉缺失進行研究,探究八股選才的得失,並對科舉源流與影響進行探討,釐清科舉的功過得失。
第四章從《儒林外史》看世人對科舉與禮教的取捨。本章將藉人物剖析,探討明清兩代文人沉迷科舉的醜態與禮教對女性的束縛,透過人物言行的描繪,忠實呈現當時科舉、禮教如何荼毒社會。
第五章為結論。本章旨在將前四章所探討的問題進行歸納,除了歸納出人們何以沉迷於舉業與濫用禮教外,並參酌學者與個人想法,希冀找到一個可供安身立命之道,做為參考之用。
目 次
頁數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範圍---------------------------------------------5
第三節 文獻探討---------------------------------------------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9

第二章 作者生平及其儒林外史--------------------------12
第一節 作者生平---------------------------------------------12
第二節 儒林外史的意義--------------------------------------18
第三節 版本分析與儒林外史特色-----------------------------22

第三章 科舉制度的影響-----------------------------------31
第一節 明清的科舉制度---------------------------------------31
第二節 利祿與官位的裙帶關係--------------------------------35
第三節 科舉制度的省思---------------------------------------47
第四節 八股之害----------------------------------------------54
第五節 政府心態----------------------------------------------56
第六節 小結---------------------------------------------------58

第四章 從《儒林外史》看世人對科舉與禮教的取捨----61
第一節 嫌貧愛富的匡超人與牛浦郎----------------------------61
第二節 食古不化的馬純上與王玉輝----------------------------75
第三節 特立獨行的杜少卿與高風亮節的虞育德----------------92
第四節 小結---------------------------------------------------104

第五章 結論-------------------------------------------------107
第一節 秉持公心,揭櫫時弊-----------------------------------107
第二節 文以載道-----------------------------------------------109
第三節 慾望無窮-----------------------------------------------113

參考文獻------------------------------------------------------117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彙編,《儒林外史版本及研究》,(台北:天一出版社,1990)。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3.中國儒林外史學會、全椒吳敬梓紀念館編,《儒林外史學刊》,(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社,1988)。
4.王超著,周穀城編,《中國歷代官制與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王道成著,《科舉史話》,(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
6.王嘉、李塨等著,《百部叢書集成》,(文海出版社,1966)。
7.古鴻廷著,《清代官制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8.司馬遷著,《史記》,(北京:中華出版社,1989)。
9.白居易著,《白居易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
10.石國柱等編修,許承堯纂,《安徽省歙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11.何澤翰著,《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2.吳強華著:《吳姓史話》,(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3.吳敬梓著,王雲五主編,《儒林外史臥閑草堂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14.吳敬梓著,黃小田評點,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安徽:黃山書社,1986)。
15.吳敬梓著,《儒林外史》,(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
16.李新達著,《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
17.李漢秋編,《儒林外史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8.李漢秋編,《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19.杜佑著,《通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20.孟子著,趙岐注,《孟子》,(板橋:藝文印書館,1970)。
21.孟瑤著,《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1)。
22.易中天著,《帝國的終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3.林士良選析,梁超然審訂,《儒林外史賞析》,(北京:新華書店,1986)。
24.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
25.胡適著,《胡適文存》,(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
26.唐瑞裕著,《清代乾隆朝吏治之硏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27.班固著,《漢書》,(台北:鼎文出版社,1979)。
28.袁枚著,《隨園詩話》,(土城: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29.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30.張國風著,《儒林外史及其時代》,(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31.張國風著,《儒林外史的人間》,(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
32.張壽安著,《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 : 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台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01)。
33.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34.清高宗敕撰,《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台北:台灣華文書局總發行,1964)。
35.清高宗敕撰,《皇朝文獻通考》,(台北:新興出版社,1958)。
36.陳文新著,《士人心態話儒林》,(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
37.陳汝衡等著,《吳敬梓與儒林外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38.陳美林著,《吳敬梓與儒林外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39.陳美林著,《吳敬梓硏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0.陳美林編,《儒林外史研究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6)。
41.黃惠賢、陳鋒等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42.楊昌年著,《古典小說名著析評》,(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
43.楊昌年著,《書生現形記-儒林外史》,(台北:時報文化,1999)。
44.楊齊福著,《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5.葉伯棠著,《清代文官考選制度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7)。
46.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47.趙爾巽等著,《清史稿》,(北京:中華出版,1977)。
48.劉兆璸著,《清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9)。
49.劉餗等著,《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5)。
50.劉錦藻著,《清朝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59)。
51.歐陽修、宋祁著,《新唐書》,(北京:中華出版,1987)。
52.歐陽健,《古小說研究論》,(巴蜀書社,1997)。
53.蔡尚思著,《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5.魯迅著,《且介亭雜文二集》,(台北:風雲時代,1989)。
56.錢穆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
57.顧炎武著,《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91)。
58.顧炎武著,《顧亭林詩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4)。
59.佐伯富(さえき とみ)著,鄭樑生譯,《清雍正朝的養廉銀硏究》,(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6)。


二、期刊論文
1.王曉崇著,〈徽州貞節牌坊與節烈女性〉,《社會科學評論》,2007年第3期。
2.申重實著,〈《儒林外史》刊刻傳播與藝術說略〉,《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07年第5期。
3.余玲玲著,〈《儒林外史》中人物匡迥“變質”原因探究〉,《咸寧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
4.吳修辰、溫建勳、王茜穎著,〈一個交易員的告白〉,《商業周刊》,2008年第1091期。
5.宋亞慧著,〈《儒林外史》中人物的矛盾心態比較〉,《衛生職業教育》,2007年第7期。
6.李忠明著,〈程晉芳《儒林外史》研究述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7.李漢秋著,〈王玉輝的悲劇世界〉,《文學遺產》,2000年第6期。
8.李鳳鳴著,〈清朝養廉銀制度及其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內江師範學院學報》, 2004年第5期。
9.周臘生著,〈程晉芳—《儒林外史》早期唯一的知音〉,《莆田高專學報》,2002年第1期,。
10.徐向順著,〈《儒林外史》:人才危機的紀實史〉,《名作欣賞》,2008年第12期,。
11.徐學林著,〈《儒林外史》刻行功臣程晉芳〉,《出版史料》,2004年第4期。
12.桂宏誠著,〈科舉考試制度與文治政府的鞏固:兼論廢科舉與民初軍閥亂政的關係〉,《考銓季刊》,2003年第34期。
13.畢東著,〈《儒林外史》的思想傾向與吳敬梓的世界觀〉,《雲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14.陳九如著,〈明清徽州婦女節烈觀的成因〉,《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4 期。
15.陳文新、魯小俊合著,〈《儒林外史》與傳統人文精神-論吳敬梓筆下的賢人及其人格追求〉,《江漢論壇》,1998年第9期。
16.陳美林、吳波著,〈清人對《儒林外史》人物原型及情節本事的考據〉,《蘇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
17.陳寶良著,〈明代生員層社會生活之真面相〉,《浙江學刊》,2001年第3期。
18.楊波著,〈清代前期八股文的起廢〉,《古典文學知識雙月刊》,2004年第2期。
19.楊虹著,〈匡超人形象的文化思考〉,《湖南商學院學報》,2000年第5期。
20.賈永新著,〈《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及其意義〉,《文學教育》,2007年第2期。
21.運麗君著,〈從清人評點看《儒林外史》謀篇的藝術特點〉,《陽山學刊》,2007年第6期。
22.寧宗一著,〈《儒林外史》偉大也要人懂〉,《文史知識》,2003年第3期。
23.劉紅軍著,〈《儒林外史》創作素材八則〉,《學術交流》,2008年第4期。
24.劉紅軍著,〈《儒林外史》創作素材補箋數則〉,《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25.劉筠著,〈從清人的評點看《儒林外史》的用筆〉,《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26.謝豔麗著,〈《儒林外史》創作動機新探〉,《文教資料》,2008年第3期。
27.顧鳴塘著,〈吳敬梓的《詩說》與《儒林外史》〉,《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4期。
28.顧鳴塘著,〈論《儒林外史》第五十六回乃吳敬梓原作〉,《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


三、學位論文

1.李貴禎,《論儒林外史女性形象塑造》,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2.黃慧玲,《論儒林外史的敘事方式》,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鄭明娳,《儒林外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四、電子媒體

1.全椒歷史人物:吳敬梓
(http://www.qjwtj.gov.cn/news.asp?ArticleID=364)
2.古徽州牌坊的背後,內容參見汪氏宗親網論壇。(http://www.iwangs.com/bbs/read.php?tid=8870)。
3.安徽政協全椒縣委員會網
(http://www.qjxzx.gov.cn/ArticleShow.asp?ArticleID=86)。
4.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清代經世文編。
(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5. 李漢秋,《儒林外史》的現代啟示演講稿,全文引自中國網-國學大講堂(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txt/2008-12/08/content_16913027_3.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