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料
1.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第262號
2.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九冊第278號
3.唐玄奘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正藏第13冊第411經
4.(元)脫脫《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六〈 隱逸上‧ 陳摶〉,引用自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網址: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22^1530132595^22^^^1@@1652631699
5.(西)Jacinto Esquivel原著,李毓中等譯〈哈辛托‧艾斯奇維神父1632年所寫「福爾摩莎島情況相關事務的報告」〉,《台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四期,民國92年12月
6.(西)Jacinto Esquivel原著,李毓中等譯〈1632年哈辛托‧艾斯奇維神父所寫「有關福爾摩莎島近況變化的報告」〉,《台灣文獻》第五十五卷第二期。民93年6月。
7.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台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課出版,2002年7月
8.(明)許仲琳著《封神演義》, 桂冠出版社出版,民國94年。
9.(清)《天妃顯聖錄》,台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七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民國49年
10.(清)顧炎武《日知錄》,世界書局,台北市,1991年5月,第八版
11.(清)蔣毓英《台灣府志》,收錄於《台灣府志三種》上冊,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5年5月
12.(清)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46年
13.(清)周鍾瑄、陳夢林撰《諸羅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北市,民國51年。
14.(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頁135。民國47年10月出版。
15.〈張居海賣店地契〉,乾隆十七年正月立。台北市文獻會藏。引用自國家文化資料庫,系統識別號0005633549。
16.〈杜天池盡賣店契〉,乾隆十九年潤四月立。台北市文獻會藏。引用自國家文化資料庫,系統識別號0005633550
17.〈乾隆二十八年貓裡錫口社番達彪、阿僯等立墾單招字〉,國立台灣博物館藏。引用自國家文化資料庫,系統識別號0005625718
18.〈乾隆三十八年十月錫口社土目甘武陵立再給墾批字〉,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上),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83年。頁361-362。
19.〈乾隆四拾柒年正月錫口社番如來立給山埔地墾字〉,引用自國家文化資料庫,系統識別號0005997870
20.〈乾隆六十年貓裡錫口社番擇擇立給佃批字〉,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引用自國家文化資料庫,系統識別號0005625722
21.〈嘉慶二十五年二月黃仕泰立杜賣盡根絕店契〉,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典藏,數位典藏編號30071,實體典藏編號et0071。
22.(清)姚瑩《東槎紀略》,台灣文獻叢刊第七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46年。
23.(清)陳淑均撰《噶瑪蘭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46年
24.不著撰人《臺灣府輿圖篡要》台灣文獻叢刊第一八一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46年。
25.(清)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一七二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民國52年。
26.偕叡理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1871-1901》第一冊,玉山社出版,2012年3月3日
27.(法)C. Imbault-Huart著,黎烈文譯《臺灣島之歷史與地誌》,台灣研究叢刊第五十六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台北市,民國47年3月出版。
28.(清)唐贊袞撰《台陽見聞錄》卷上〈通商‧臺灣鐵路章程〉,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十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29.(美)J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恒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台灣研究叢刊第一零七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民國61出版
30.伊澤修二〈台灣教育に對する今昔の感〉(收錄於吉野秀宮編《台灣教育史》,昭和二年),頁42-44。轉引自林淑華著《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5月。
31.許佩賢譯《攻台戰記‧日清戰史臺灣篇》,遠流出版社,民國84年出版,臺北。
32.《社寺廟宇ニ関スル調查 台北廳》,出版單位臺北廳,出版年代當在大正四年(1915)至大正七年(1918)之間。
33.《臺北廳誌》,臺北廳編撰,大正8年出版。
34.《臺北州統計要覽》臺北州官房文書科,大正8年出版。
35.《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資料》台灣總督府內務局出版,臺北,昭和六年
36.朱保炯、謝沛霖著《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
二、地圖
1.《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現藏荷蘭海牙國立檔案館(Het Algemeen Rijksarchief, Hague),約 1654年前後。圖片引用自翁佳音《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民國87年出版。
2.陳漢光、賴永祥編《北臺古輿圖集》,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民國46年。
3.洪英聖編《畫說康熙台灣輿圖》,聯經出版社出版,臺北市,民國91年。
4.洪英聖編《畫說乾隆台灣輿圖》,聯經出版社出版,臺北市,民國91年。
5.明治年間台灣堡圖(1898-1904),引用自「台灣新舊地圖比對─臺灣堡圖(1898-1904)」網頁,網址: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6.1945年美軍空拍圖,原空拍照典藏於美國國家檔案館。圖片來源為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網站。網址: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p=1786。
三、專書
1.《臺灣名勝舊蹟誌》,台灣總督府,大正五年四月十八日出版。
2.翁佳音著《大台北古地圖考釋》,台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出版,民國87年。
3.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通信選輯》,遠流出版社,臺北市,民國85年。
4.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聯經出版社出版,民國78年12月。
5.劉克襄著《福爾摩沙大旅行》,玉山社出版,台北市,民國88年10月6.《臺北市政二十年史》共三冊,臺北市役所編,昭和15年排印,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臺灣部分第209號,成文出版社出版,民國74年3月。
7.林正三《松社研究》,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藝文補助社區藝文類研究,民國92年12月結案出版。
8.《松山慈祐宮宮誌》,財團法人台北市松山慈祐宮董監事會編印,民國78年出版。
9.《松山慈祐宮重修落成建醮紀念》,松山慈祐宮管理委員會編印,民國52年出版。
10.劉枝萬《臺灣省宗教調查書:臺北市》,台灣省文獻會,民國48年出版。
11.增田福太郎《臺灣本島人の宗敎》,財團法人明治聖德記念學會出版,東京市,昭和10年9月15日。
12.台灣省文獻會《臺灣勝跡採訪冊‧第二輯》,台灣省文獻會發行,民國67年6月出版。
13.蔡相煇《媽祖信仰研究》,秀威資訊科技出版,民國95年。
14.陳清香《台灣佛教美術供像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7年。
15.黃又新《台灣文獻書目解題 族譜類(一)》國家出版社出版,民國81年。
16.葉倫會《松山慈祐宮建宮兩百五十週年慶特刊》,財團法人松山慈祐宮,臺北市,民國92年出版。
17.黃文博《南瀛五營誌‧溪南篇》,台南縣文化局出版,民國90年。
18.劉枝萬《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臺北市,民國56年
19.李乾朗《台灣建築史》,五南圖書出版,台北市,民國97年。
20.宋光宇、蔡素貞等編撰《松山區志》臺北市松山區公所出版,民國99年。
四、學位論文
1.李鳳華《由祭祀圈看區域的整合與發展─以松山十三街庄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2.程佳惠《1935年臺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3.陳鶴文《台灣地區六十太歲信仰之研究─以台南都會區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6年。4.劉奕宏《臺灣信仰非營利組織治理活動與模式之研究─以五個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8年1月。5.黃雪珠《台灣灶神信仰研究─以五指山灶君堂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論,民國99年6月。
6.李孟霜《台灣駐生娘娘信仰之研究─以主祀廟宇為例》,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0年。五、期刊論文
1.許嘉明〈祭祀圈之於所居漢人之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臺北市,民國67年出版, 頁59-68。
2.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出版,民國77年,頁95-125。3.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第一期,民國83年3月31日出版,頁197-234。4.吳建民〈松山探源尋根〉,《松友會刊》創刊號,民國87年12月20日出版。頁46-85。
5.陳令杰〈清代錫口的發展與變遷〉,《臺北文獻》直字176期,2011年6月出版,頁163-204
6.廖漢臣〈詹振抗日考〉,《台北文物》第三卷第一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民國43年出版。成文書局再版,合訂本第一冊,民國72年3月,頁748-752
7.〈錫口耆宿座談會〉,《台北文物》第三卷第一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民國43年出版。成文書局再版,合訂本第一冊,民國72年3月,頁703-714
8.西岡英夫著,林昭南譯〈台北近郊松山庄遊記〉《臺北文獻》直字第八十六期,臺北文獻委員會,民國77年出版,頁37-38
9.宋龍飛〈臺灣地區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1輯,民國60年,頁65-13410.釋慧嚴〈西來庵事件前後台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中心〉,《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中華佛學研究所編,民國86年7月出版,頁279~31011.林錦銘〈松社與松山吟詠〉,《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一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民國43年出版。成文書局再版,合訂本第一冊,民國72年3月,頁741-742
12.許嘉明〈松山建醮與社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5輯,民國57年3月,頁109-15513.杜天來〈財團法人臺北市松山慈祐宮附設圖書館概況〉,《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民國79年6月出版,臺北市。頁69-7314.林滿紅文,顏娟英圖〈汐止、松山的古蹟─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調查〉,《臺灣文獻》第26輯第3期,民國64年9月出版,頁194-198
15.陳清香〈地藏信仰與圖像〉《慧炬》雜誌第516期,民國96年6月15日出刊,頁4-8。16.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民國62年出版,頁57-77。17.陳鏡波〈松山的人物及其他〉,《臺北文物》第三卷第一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民國43年出版。成文書局再版,合訂本第一冊,民國72年3月,頁743-747。
18.陳清香〈松山慈祐宮媽祖等供像初探〉,《「錫口人文發展暨媽祖信仰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頁49-57。
19.陳清香〈媽祖侍神千里眼順風耳的造像源流與風格流變〉(《辛卯重陽國姓爺與媽祖信仰研討會》會議論文集,民國100年10月1日發表),頁62-71。
20.蕭登福〈試論北斗九皇、斗姆與摩利支天的關係〉《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3,國立台中技術學院,2004年出版,頁5-22。21.陳清香〈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民國62年出版,台北),頁57-78。六、報紙
1.《臺灣日日新報》,引用自漢珍電子資料庫
2.《聯合報》,引用自台灣新聞智慧網
3.《中國時報》,引用自台灣新聞智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