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09: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瑋全
研究生(外文):Wei-chuan Chen
論文名稱:戰後臺灣推廣麵食之研究(1945~1980)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f the postwar Taiwan promotion wheaten food(1945~1980)
指導教授:楊維真楊維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chen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0
中文關鍵詞:以麵代米主食消費番薯稻米小麥糧食政策麵食麵食推廣委員會麵粉美援
外文關鍵詞:American aidGrain policyWheatPaddy riceBread flourWheaten foodSweet potato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2
  • 點閱點閱:73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在人類所有的物質生活中,食物消費是最基本的,其所受到外在環境變遷的影響也最直接。討論到食物消費,又可以分為主食品和副食品兩種。所謂主食,即含有大量澱粉的食物,如稻米、小麥、薯類及各式雜糧等;副食品則有肉類、魚、蛋、蔬菜等佐餐食物,以中國傳統的說法即「飯」與「菜」之別。主、副食品的消費,關係到每一個地方的生產消費模式變化,也代表社會、經濟與文化受外力影響的程度,其中又以主食消費變化所受到的影響最為直接。
  臺灣在日治後期因戰爭動員,徵調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受戰火的洗禮,糧食生產開始不足。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糧食供應已成嚴重問題,甚至成為日後二二八事變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及至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數以百萬計的軍民大量湧入,更是對臺灣地區的糧食供給,產生莫大壓力。因此,如何解決糧荒、增進生產,以養活這些軍民,成為當時政府相當重要的課題。在戰後初期兩岸局勢未定之際,糧食問題是攸關臺灣生存的重大因素,如何達到足兵、足食以完成「反共復國」大業,是執政當局念茲在茲的重要課題。在這重要時刻,適逢國際稻米價格高漲,而小麥每噸價格甚至低於稻米百元美金。因此,主導財經決策的官員們認為進口小麥來替代稻米,是一條可行之路,而有推廣麵食之提議。最早公開提倡者是當時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仲容,他主張推動「以麵代米」,希望臺灣進口國際上價位較低的小麥分配各麵粉工廠生產後,將麵粉提供給原本配給、配售白米或擁有糙米、稻穀的軍公教人員、礦工、農民與一般消費戶等,按一定比例交換後,再將所得的白米販售出口,以達到增加外匯之目的。
  在政府推行「以麵代米」運動時,所著重的重點在於交換白米以供外銷,對於如何增加消費以及是否能增進人民生活品質等,並無較長遠且全面的計劃。一直要到臺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成立後,其所推行的麵食推廣運動,才開始將重心轉向如何食用與增進營養健康方面。此一時期由政府扮演指導腳色,全國工業總會負責推動工作,積極辦理各項訓練課程,並巡迴各地講習。麵食推廣運動嘗試從營養健康的角度來推動麵食,相較於過去的以麵代米運動,更為著重於如何食用麵食,以及食用麵食的價值上,試圖讓麵食走向更普及、更為社會大眾所接受的範疇。
  再者,關於飲食習慣的改變,著名的食物史家敏茨(Sidney W. Mintz)曾經提到:社會的飲食習性常因各種權力、影響力的介入而改變,而這些力量的來源、運用的方式、目的,以及人們採取的應對方式等,也都會促成食物偏好的轉變。依據敏茨的說法,筆者認為討論麵食在臺灣的發展,有助於瞭解戰後臺灣飲食文化的變遷,特別是政府力量介入與主導人民飲食習慣的改變,與敏茨的論點相當吻合。本文希望探討因各種權力、影響力介入而改變的臺灣飲食習慣,研究政府政策的影響,以及工商團體的配合推廣,如何使麵食逐步普及到民間,而國家的力量又是如何影響一般人民的飲食習慣?透過這些分析角度,以理解政府如何藉由推動「以麵代米」,增加稻米外銷,賺取外匯,並將之用於推動工業發展,達到「強國」的目標;以及如何進行麵食推廣運動,將麵食習慣推廣至民間,希望提高國民身體營養健康,達到「強民」之目的。凡此種種,正是本文試圖努力的目標。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旨趣.........................................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史料解析 ...............................4
第三節 論文架構.........................................9
第二章 麵食推廣的背景....................................11
第一節 臺灣地區主食消費的變化..........................11
第二節 麵粉工業的回顧與戰前麵粉消費....................28
第三節 戰後初期臺灣地區的糧食政策......................37
第三章 美援與臺灣麵粉工業的發展..........................45
第一節 美援的恢復與運用................................45
第二節 美援與臺灣小麥供需..............................63
第三節 麵粉工業的發展..................................75
第四章 麵食推廣運動......................................95
第一節 以麵代米運動....................................95
第二節 麵食推廣委員會的成立與活動.....................104
第三節 麵食推廣運動的發展.............................114
第五章 結 論...........................................123
附錄一:臺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執行委員會組織章程............131
附錄二:臺灣區麵麥食品推廣第一期經費預算書..............134
附錄三:「推廣麵食代替食米計劃之分析」草案..............138
附錄四:臺灣省糧食局推廣營養麵粉案會議紀錄..............146
附錄五:臺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執行委員會第一期推廣成效報告書149
附錄六:行政院農委會南區農糧分署麵食推廣檔案目錄........170
徵引書目:..............................................180
壹、中文部份
一、檔案:
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美援小麥麵粉總卷〉,檔號:078/320。
〈美援麵粉卷〉,檔號:078/360。
〈美援小麥加工製成之麵粉卷〉,檔號:078/361。
〈美援小麥加工製成之麵粉配售卷〉,檔號:078/362。
〈美援麵粉相關之報紙報導卷〉,檔號:078/363。
〈美援麵粉銷售價格卷〉,檔號: 078/364。
〈美援小麥及麵粉最終用途調查報告卷〉,檔號:078/372。
〈農復會監督美援小麥麵粉卷〉,檔號:078/373。
2、《行政院衛生署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推行營養麵粉案〉,檔號:081/1206。

二、方志
1、佚名,《嘉義管內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8種,1959年。
2、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年。
3、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1962年。
4、諸家,《樹杞林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3種,1960年。

三、史料彙編、文件、調查報告
1、〈臺灣省糧食調劑委員會保障民食取締囤積獎懲辦法〉,《正氣半月刊》第1卷第3期,臺北:正氣出版社,1946年5月。
2、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一冊軍協計劃(一),臺北:國史館,1995年。
3、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則》第十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3年。
4、陳儀,《中華民國三十五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劃》,臺北:臺灣行政長官公署,1946年3月。
5、廖士毅,《臺灣地區家庭主要糧食消費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系,1982年)。
6、廖士毅,《臺灣地區家庭主要糧食消費調查(民國五十八年)》,臺中: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1970年。
7、廖士毅,《臺灣地區家庭主要糧食消費調查(民國六十三年)》,臺中: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1975年。
8、廖士毅,《臺灣地區家庭主要糧食消費調查(民國六十六年)》,臺中: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1978年。
9、廖士毅,《臺灣地區家庭主要糧食消費調查》,臺中:中興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1986年。
10、臺灣省政府糧食處編,《臺灣百年糧政資料彙編》,臺北:臺灣省政府糧食處,1997年。

四、報紙
1、〈臺中市米價下跌〉,《臺灣新生報》,1946年2月23日。
2、〈美援麵粉改小麥進口,短期內當可實現〉,《聯合報》1953年4月27日第5版。
3、〈尹仲容談今年計劃,著重食米增產,麵粉工業將予扶植〉,《聯合報》1953年4月29日第5版。
4、〈各麵廠如全數開工,產量可超過卅萬噸〉,《聯合報》1953年10月18日第5版。
5、〈預防麵粉過剩,禁止增設新廠〉,《聯合報》1953年10月31日第5版。
6、〈本省麵粉工廠,省令暫停增設〉,《聯合報》1953年11月24日第5版。
7、〈麵粉設廠限制撤銷〉,《聯合報》1967年2月24日第二版。
8、〈多吃麵少吃米省下米來賣給外國尹仲容盼發起社會運動〉,《聯合報》,1953年3月25日,第5版。
9、〈大家來一致響應吃麵省米運動〉,《聯合報》,1953年3月29日,第5版。
10、〈聯合社論:提倡節米運動〉,《聯合報》,1953年3月23日,第2版。
11、〈提倡麵食的兩個先決條件進口小麥抑低粉價〉,《聯合報》,1953年4月21日,第5版。
12、〈尹仲容說:推行吃麵省米須藉政治力量〉,《聯合報》,1953年11月18日,第5版。
13、〈小麥進口增加,尹仲容力主行吃麵省米已在通盤計劃〉,《聯合報》,1953年11月25日,第5版。
14、〈談糧政〉,《聯合報》,1953年12月11日,第4版。
15、〈麵粉換谷推行順利〉,《聯合報》,1954年9月9日,第5版。

五、專書
1、Browning Frank著,秦於理譯,《蘋果:誘惑與背叛──從伊甸園到現代果園》,臺北:藍鯨出版社,2000年。
2、Coe, Sophie D and Michael D. Coe. 著,《巧克力:從土法煉製的馬雅冷飲幻化成甜蜜的愛情信物》,臺北:藍鯨出版社,2000年。
3、Felipe Femández-Armesto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臺北: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4、Gunther Hirschfelder 著,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4年。
5、James L. Watson主編,嚴雲翔、吳燕和、朴相美、大貫惠美子著,《飲食全球化》,臺北: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2007年。
6、Kenneth Pomeranz著,邱彭生等譯,《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4年。
7、Kurlansky, Mark. 著,《鹽:人與自然的動人交會》,臺北:藍鯨出版社,2000年。
8、Marvin Harris 著,葉舒憲、戶曉輝譯,《食物與文化之謎》,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9、Sidney W. Mintz著,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臺北:藍鯨出版社2001年。
10、Tom Standage 著,吳平、葛文聰、滿海霞、鄭堅、楊惠君譯,《歷史六瓶裝—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與可口可樂的文明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11、Zuckerman, Larry. 著,《馬鈴薯:改變歷史的貧民美饌》,臺北:藍鯨出版社,2000年。
12、于玉綱主編,《臺灣農業發展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5年。
13、文馨瑩,《美援與臺灣的依賴發展(1951-1965) 》,臺北:自立晚報,1990年。
14、中山時子編,徐建新譯,《中國的飲食文化》,北京:中山社會科學院,1992年。
15、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編印,《臺灣糧食問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六組,1946年。
16、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 》,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年。
17、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18、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美援運用成果檢討叢書》,臺北市: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4年。
19、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1895∼1945)》,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20、李國鼎,《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21、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李國鼎:我的臺灣經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22、李連春,《十年來之臺灣糧政》,臺北:臺灣省糧食局,1955年。
23、沈孟穎,《咖啡時代》,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24、沈宗翰,《臺灣農業之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年。
25、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8月。
26、拉里•祖克曼著,李以卿譯,《馬鈴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6年。
27、林明德,《臺灣民俗小吃》,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
28、林炳炎,《保衛大臺灣的美援》,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3月。
29、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經濟社會之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30、徐慶鐘,《臺灣糧食問題的研究》,臺北: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57年。
31、張漢裕,《經濟發展與農村經濟(上)》,臺北:張漢裕博士文集編委會,1974年。
32、陳元朋,《粥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33、陳正茂,《臺灣經濟發展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2003年。
34、陳希煌,《經濟發展過程中-臺灣農業經濟問題之探原》,臺中:稻香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10月。
35、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36、陳柔縉,《囍事臺灣》,臺北:東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37、陳鴻圖,《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臺北:國史館,1996年。
38、華松年,《臺灣糧政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39、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臺北:東大書局,2001年。
40、黃宏隆、郭文怡、徐華強編著,《麵條加工技術》,臺北: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1995年。
41、黃登忠,《四十年來之臺灣糧政》,臺北:黃登忠,1987年。
42、廖正宏、黃俊傑、蕭新煌,《光復後臺灣農業政策的演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年4月。
43、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糧食局編,《臺灣一年來之糧政》,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11月。
44、臺灣省糧食局編,《中華民國臺灣省十六年來之糧政》,臺北:臺灣省糧食局,1962年。
45、臺灣農林公司編,《臺灣麵粉工業特輯》,臺北:臺灣農林公司,1955年。
46、趙既昌,《美援的運用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47、劉祥熹,《臺灣地區麵米替代關係及小麥進口問題與制度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合作經濟系,1987年。
48、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2001年。
49、蔡承豪、楊韻平,《臺灣蕃薯文化誌》,臺北:果實出版社,2004年。
50、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02年。
51、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

六、期刊論文
1、方若彥,〈臺灣地區小麥生產情形之回顧〉,《雜糧與畜產》第348期,臺北: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2002年12月。
2、李守華,〈臺灣小麥需求之計量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十卷第四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12月。
3、李登輝、崔永楫,〈臺灣小麥之經濟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十四卷第一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3月。
4、周清源,〈中國傳統麵食文化(1)燒餅〉,《烘焙工業》第199期,臺北:中華穀物研究所,2006年7月。
5、周清源,〈臺灣傳統糕點麵食之探討〉,《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4卷第1期,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1998年2月。
6、徐華強,〈中華麵麥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改制前後的工作概述〉,《烘焙工業》第85期,臺北:中華穀物研究所,1987年6月。
7、徐華強,〈所務報告〉《烘焙工業》第85期,臺北:中華穀物研究所,1987年6月。
8、馬泰成,〈小麥聯合進口制度及其管理方式之探討〉,《公平交易季刊》第12卷第3期,臺北: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2004年7月。
9、郜子舉,〈改進目前臺灣財經之途徑〉,《中國經濟》第49期,臺北:中國經濟月刊社,1954年10月。
10、張玉欣,〈臺灣的切仔麵〉,《中華飲食文化》第11卷第4期,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5年11月。
11、陳式銳,〈論臺灣糧食政策〉,《中國地方自治》第1卷第2期,臺北:中國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1953年6月16日。
12、富德淳,〈臺灣小麥之今昔觀〉《中國經濟》第103期,臺北:中國經濟月刊社,1959年4月。
13、曾延暉,〈臺灣之麵粉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卷第四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6月。
14、華松年,〈糧政工作三十年(五)〉,《中國糧政》第65期,臺北:中國糧政學會,1973年1月。
15、楊書瑩,〈麵筋對麵食產品品質影響之探討〉,《烘焙工業》第197期,臺北:中華穀物研究所,2006年3月。
16、葉仲伯,〈臺灣之麵粉工業〉,《臺灣銀行季刊》第十七卷第一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3月。
17、葉新民,〈臺灣人民主食消費水準之研究〉,《中國經濟》89期,臺北:中國經濟月刊社,1958年2月。
18、廖士毅,〈臺灣小麥市場之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十九卷第四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12月。
19、劉志偉,〈美國霸權下的國民飲食〉,發表於2005年臺灣社會學年會暨「臺灣社會與社會學的反思」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社會學會暨臺北大學主辦,2005年。
20、劉祥熹,〈市場競爭不完全的社會福利損失與來源─臺灣地區小麥加工業之個案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47卷第1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96年3月。

七、學術論文
1、王永昌,《臺灣地區糧食政策的檢討及其轉向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2、吳憲中,《美國對華軍備銷售政策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3、孫寅瑞,《牛肉成為臺灣漢人副食品的歷史觀察》,臺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4、張尊禎,《臺灣老餅鋪與傳統餅食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2008年。
5、陳坤煌,《戰後糧政體制建立過程中的國家與農民組織(1945-195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6、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7、黃崇期,《光復後臺灣米價之長期分析與變動1945-1996》,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
8、黃榮華,《近五十年來中美外交關係之演變》,臺北: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9、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10、葉長明,《臺灣區糧食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11、劉志偉,《戰後臺灣土地關係轉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9-53)》,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2、鄭澤文,《長官公署為何失敗? 以1945-1947年的糧食政策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13、顏清梅,《臺灣光復初期米糧問題之研究﹙一九四五年∼一九四八年﹚》,臺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1年。
14、魏政岳,《戰後臺灣糧政之研究─以李連春主持糧政時期為中心》,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0年。
15、魏宮勤,《臺灣地區主食類食品需求體系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貳、外文部份
一、日文:
1、臺南州共榮會,《南部臺灣誌》,臺南:臺南州共榮會,1934年。
2、臺灣銀行總務部計算課,《第一次臺灣金融事項參考書附錄》,臺北:臺灣銀行總務部,1902年。
3、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農家食糧消費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2年。

二、英文:
1、Mintz, Sidney W. Sweetness and Pow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方若彥,〈臺灣地區小麥生產情形之回顧〉,《雜糧與畜產》第348期,臺北: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2002年12月。
2. 1、方若彥,〈臺灣地區小麥生產情形之回顧〉,《雜糧與畜產》第348期,臺北: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2002年12月。
3. 2、李守華,〈臺灣小麥需求之計量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十卷第四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12月。
4. 2、李守華,〈臺灣小麥需求之計量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十卷第四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12月。
5. 3、李登輝、崔永楫,〈臺灣小麥之經濟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十四卷第一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3月。
6. 3、李登輝、崔永楫,〈臺灣小麥之經濟分析〉,《臺灣銀行季刊》第十四卷第一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3月。
7. 4、周清源,〈中國傳統麵食文化(1)燒餅〉,《烘焙工業》第199期,臺北:中華穀物研究所,2006年7月。
8. 4、周清源,〈中國傳統麵食文化(1)燒餅〉,《烘焙工業》第199期,臺北:中華穀物研究所,2006年7月。
9. 5、周清源,〈臺灣傳統糕點麵食之探討〉,《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4卷第1期,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1998年2月。
10. 5、周清源,〈臺灣傳統糕點麵食之探討〉,《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4卷第1期,臺北: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1998年2月。
11. 11、陳式銳,〈論臺灣糧食政策〉,《中國地方自治》第1卷第2期,臺北:中國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1953年6月16日。
12. 11、陳式銳,〈論臺灣糧食政策〉,《中國地方自治》第1卷第2期,臺北:中國地方自治編輯委員會,1953年6月16日。
13. 14、華松年,〈糧政工作三十年(五)〉,《中國糧政》第65期,臺北:中國糧政學會,1973年1月。
14. 14、華松年,〈糧政工作三十年(五)〉,《中國糧政》第65期,臺北:中國糧政學會,1973年1月。
15. 15、楊書瑩,〈麵筋對麵食產品品質影響之探討〉,《烘焙工業》第197期,臺北:中華穀物研究所,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