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23: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凰卿
研究生(外文):Liaw Huang Ching
論文名稱:GPS/GIS應用於南台灣軟岩公路邊坡潛在災害評估分析模式之建立與應用
論文名稱(外文):GPS/GIS Appli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Potential Disaster Model for Tai-3 Highway in Sou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蔡光榮蔡光榮引用關係王弘祐王弘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Kuang-JungWang, Hung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系碩士班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台三線地理資訊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多變量不安定指數資料庫系統
外文關鍵詞:Tai-3 HighwayGISGPSMultivariate AnalysisDatabase Syste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3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台三線南部路段北起嘉義縣梅山鄉,南迄屏東縣屏東市,全長約165公里,為南台灣重要路網之一。行政區域涵括梅山鄉、玉井鄉、南化鄉、旗山鎮、九如鄉等12個鄉鎮。由於台三線穿越之地層包括臺地堆積、北寮頁岩、中崙層、顗嵙山層香山相等南部特殊軟岩地層,其抗風化力低、岩層易因風化後抗剪強度驟降;加上夏季颱風暴雨挾帶密集降雨量,致使該路段產生嚴重坡面沖蝕,導致邊坡崩塌滑落,危及行車安全。因此,本研究乃引進GPS/GIS科技從事南部軟岩區之台三線邊坡破壞特性及其潛在災害區段調查分析,並針對該道路沿線護坡工程破壞、受損誘因及各類護坡工法之成效進行評估與檢討。
本研究經現地調查結果得知,台三線(九如-梅山段)沿線共配置有370處護坡工程,其中有203處受損,約佔總調查處數之54.86%。受損工程大多集中在坡度大於45°之北寮頁岩層上;其受損原因多以邊坡滑動變形、土層抗剪力驟減與坡面逕流沖蝕所致。據此推斷其受損多導因於坡長過長(>10m)、坡度過陡(≧45°)與植生覆蓋不良(≦30%),以及坡面逕流沖蝕與排水不良等因素。其次,本研究亦將現地調查成果進行統計分析,並運用多變量不安定指數分析與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等方法,推導出台三線之邊坡崩塌潛在風險評估模式及其在不同岩性之不安定指數曲線圖,且經由此曲線圖予以研判邊坡與護坡工程之不安定性後,再據以劃定邊坡崩塌潛感路段,進而完成台三線九如-梅山段軟岩區之護坡工程資料庫系統,以提供相關工程單位作為未來對該公路邊坡之規劃設計與維護管理方案研擬之參考依據。
The southern Tai-3 highway with 180 kilometers in length starts from PingTung City and runs north to the Meishan Xian in Jiayi county.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ffic network in southern Taiwan. The studied section passes Meishanxian, Yujingxian, Nanhuaxian, Chishanxian, and Jiuzuxian where cover 12 township. The total length in the investigated section is approximately 165 kilometers. It runs through Terrace Deposits, Gutingkeng, Beiliao shale, Zhonglun, Toukoshan Hsiangshan Sandstone stratum and some other soft rock region in southern Taiwan. Weathering process of the soft rock related to typhoon rainstorm season always carry heavy rainfall intensity. This caused slope failures and seriously endanger the traffic safety of Tai-3 highway. This study was also focu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slope protection facilities and evaluating the slope stabilization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treatments by integrat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203 damaged slopes were found approximately 74.86% of the total 370 slope failures being investigated in the Southern Tai-3 highway. Most of the sliding or slumping slopes occurred at the slope steepness greater than 45°of Beiliao shale and induced by slope sliding deformation of slopes and surface runoff erosion. Slop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were damaged with slope length greater than 10m and steepness larger than 45°, under the recovery of vegetation less than 30%. However,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using both multivariate analysis, and linear regression. Which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slope failure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 and locations of slide slope along the highway. The risk assess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instability index calculated by statistic inference. Based on the curves of instability index related to soil erosion and vegetation recovery. The slope instability can be evaluated and recalculated directly from the risk model. The weighing factors contributed to the slope instability were used to create the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the potential hazard of slope failures along Tai-3 highway. It is also expect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system for the slope failures occurred at soft rock region in southern Tai-3 highway can be fully structuralized and be applied on evaluating the risk of slope stabilization or landslide hazard mitigation in southern Taiwan.
目錄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誌謝 Ⅲ
目錄 Ⅳ
圖目錄 Ⅷ
表目錄 XII
照片目錄 XIV
壹、緒論 1
1.1研究動機 1
1.2研究目的 2
1.3文獻回顧 2
1.3.1軟岩特性與邊坡災害類型 2
1.3.2災害潛感評估模式 9
1.3.3 GPS/GIS/RS科技之整合 10
貳、區域環境概況 12
2.1地理地形 12
2.2氣象水文 14
2.3流域水系 18
2.4地質土壤 20
2.5道路交通 27
2.6土地利用 30
參、調查研究方法 32
3.1研究流程 32
3.2研究內容 34
3.2.1基本資料蒐集 34
3.2.2調查表格製作 34
3.2.3基本圖層製作 35
3.2.4工法基本資料建立 35
3.2.5評估模式建立及潛感路段劃定 35
3.2.6資料庫系統建立 36
肆、基礎理論說明 39
4.1 GPS/GIS/RS基本理論 39
4.1.1 GPS理論 39
4.1.2 GIS理論 43
4.1.3 RS基本理論 46
4.2邊坡破壞理論 53
4.2.1潛在崩塌破壞行為 54
4.2.2漸進式破壞理論 56
4.2.3土壤沖蝕力學理論 57
4.3統計分析原理 60
4.3.1多變量不安定指數分析 60
4.3.2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61
4.4資料庫系統理論 64
4.4.1資料庫系統 64
4.4.2網路資料伺服器技術 68
伍、邊坡災害調查分析 73
5.1 GPS定位與現況調查 73
5.2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76
5.2.1岩層分佈 76
5.2.2地形坡度 86
5.2.3地形坡長 87
5.2.4土壤沖蝕 88
5.2.5岩層構造 90
5.2.6地形坡向 91
5.2.7土壤有效深度 92
5.2.8護坡工法 92
陸、護坡災害潛在風險評估模式建立 98
6.1邊坡受損誘因探討 98
6.2影響因子選定 109
6.2.1地形因子 109
6.2.2地質因子 109
6.2.3土壤因子 110
6.2.4植生因子 110
6.2.5雨量因子 111
6.3影響因子之統計檢定 114
6.3.1 相關性檢定 114
6.3.2 獨立性檢定 115
6.3.3 因子交互性檢定 118
6.4護坡工程潛在風險評估模式建立 119
6.4.1 多變量不安定指數模式建立 119
6.4.2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模式建立 125
6.5風險評估模式比較分析 130
6.6邊坡崩塌潛感路段劃定 136
柒、資料庫系統應用 140
7.1系統功能與目的 140
7.2系統環境規劃與資料結構說明 141
7.3系統架構整合與應用 145
捌、結果與討論 165
玖、結論與建議 172
9.1結論 172
9.2建議 173
參考文獻 175
附錄 182
作者簡介 195
參考文獻
1. 水土保持局,1992,「水土保持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2-15~2-143。
2. 水土保持局,2002,「水土保持技術規範/水土保持法暨相關法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502~517。
3. 王凱玄,2003,「GPS/GIS/RS應用於南化水庫集水區治山防災工程管理資料庫系統之建置與應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11~134。
4. 王智仁,2001,「以現場調查方式分析影響公路岩石邊坡穩定之工程地值因數-以南橫公路梅山至啞口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時祖,pp.1~175。
5. 台灣省山地農牧局,1975,「台南縣山坡地區域調查規劃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6~24。
6. 台灣省山地農牧局,1975,「高雄縣山坡地區域調查規劃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21~35。
7. 台灣省山地農牧局,1975,「嘉義縣山坡地區域調查規劃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19~25。
8. 台灣省公路局,1990,「台灣地區擋土牆構造物之研究」,pp.3~30。
9. 朱文彬,2003,「高雄市捷運路網潛在地層液化環境災害資料庫系統之建置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60~197。
10. 何春蓀,1994,「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所出版,pp.71~107。
11. 吳明隆,1999,「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pp.1-2~11-37。
12. 李林少華,1987,「泥岩表面防水層材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金永斌,pp.1~37。
13. 李勁,2002,「精通ASP資料庫程式設計」,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pp.1-1~13-53。
14. 李咸亨等,1989,「山坡地雜項工程技術及施工計劃指導準則」,內政部營建署,pp.16~45。
15. 李德河,1998,「邊坡災害之調查與防治處理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pp.13~61。
16. 李德河、紀雲曜、田坤國,1994,「泥岩之基本特性及泥岩邊坡之保護措施」,地工技術第48期,pp.35~47。
17. 李德河、紀雲曜,2003,「台南縣泥岩地區道路護坡工程」,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大地工程困難案例,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pp.8-25~8-29。
18. 李錫堤,1996,「數值地形的彩繪明暗製圖及應用」,地工技術,第56期,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pp.69~84。
19. 周天穎、周學政,2000,「ArcView 透視3.X」,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pp.1-1~15-22。
20. 林昆賢,2001,「GPS/GIS應用於南橫公路邊坡地工環境災害調查分析與資料庫系統之建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143。
21. 林信亨、林美聆,2002,「地理資訊系統及類神經網路應用於土石流危險溪流危險度判定」,地工技術雜誌第90期,pp.73~84。
22. 林信輝,2004,「水土保持植生工程」,高立圖書有限公司,pp.65~274。
23. 林祥偉、孫志鴻、許巖璨,2002,「ArcView 8.X 進階篇」,崧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pp.1-1~6-47。
24. 邱德夫,1987,「風化泥岩的力學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德河,pp.1~175。
25. 邱晧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p.6-3~13-25。
26. 金永斌,1984,「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表面防治穩定處理(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3-13號,pp.1~7。
27. 施保旭,2001,「地理資訊系統」,儒林圖書公司,pp.1~557。
28. 施威銘,2001,「Access 2000使用手冊」,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p.13-2~18-42。
29. 洪智勇,1997,「泥岩地區工程棄土之力學特性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209。
30. 胡邵敏,1979,「砂岩與頁岩之邊坡穩定問題」,六十八年邊坡穩定與坍方研討會,pp.117~144。
31. 張石角,1993,「山坡地調查規劃、評估及其崩坍預測與治理」,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pp.67~70。
32. 許瑞文,2003,「地理資訊系統─類神經網路土石流潛勢判定方法」,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單信瑜, pp.8-25~8-29。
33. 連香如,2003,「南台灣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九如-梅山段)邊坡災害潛感分析模式之建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177。
34. 陳文福、林佳樞、陳禮仁、王俊哲,2000,「台灣西部地區集水區氣象水文資料庫之建立」,集水區土砂災害防治與資料庫技術應用推廣研討會,pp.17~31。
35. 陳志豪,2002,「變質岩公路邊坡之破壞潛勢分析-以南橫公路啞口至新武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時祖,pp.1~109。
36. 陳韋成,1998,「GPS/GIS科技應用於高雄地區山坡地地工環境災害資料庫系統之建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117。
37. 陳景文,1997,「泥流及土石流之災害調查與防治處理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pp.60~74。
38. 陳景堂,2004,「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第五版」儒林圖書公司,格致圖書公司,pp.2-2~213-178。
39. 黃士昌,1998,「高雄旗山與楠梓地區公路邊坡之特性調查與崩滑破壞潛感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德河。pp.1~90。
40. 楊智堯,1999,「類神經網路於邊坡破壞潛能分析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德河,pp.1~175。
41. 楊舜行,洪奕星,1994,「臺灣西南部麓山帶六雙─菜寮地區上新世至更新世之古沉積環境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八號,pp.41~63。
42. 楊龍士、周天穎,2000,「遙感探測理論與分析實論」,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pp.1-1~3-23。
43.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臺灣活動斷層分佈圖說明書-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行。
44. 廖信彥,1999a,「Active Server Pages 應用大全-ASP與資料庫之整合」,博碩文化,pp.1-2~10-47。
45. 廖信彥,1999b,「Active Server Pages 應用大全-Web進階技巧」,博碩文化,pp.1-1~7-46。
46. 劉長齡、呂珍謀、李宗仰、傅兆書、許國慧,1988,「西南部泥岩坡地排水方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7-24號,pp.96~129。
47. 潘國樑,1991,「坡地開發與調查」,詹氏書局,pp.19~275。
48. 蔡光榮,1988a,「邊坡淺基礎設計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23期,pp.5~15。
49. 蔡光榮,1988b,「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根系力學特性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研究報告76-36號,pp.1~23。
50. 蔡光榮,1989,「泥岩地區保育技術之調查評估(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七十八年度山坡地保育利用工作報告,pp.2~11。
51. 蔡光榮,1996,「阿里山公路邊坡崩塌之特性及預測研究-阿里山公路邊坡崩塌之特性及預測研究-(5)高海拔公路邊坡段塌之特性」,國立屏東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pp.1~22。
52. 蔡光榮,2002,「重建區坡地及稜線上大地裂縫治理方法研究及評估報告」,國立屏東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pp.50~77。
53. 蔡光榮、林金炳、陳旺志,1990,「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根系力學特性之研究(三)」,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研究報告78-71號,NSC-78-0414 P020-01B,pp.1~51。
54. 蔡光榮、龔旭陽、顧浩翔、林美賢、吳哲一,2002,「無線通訊系統應用於土石流災區之即時性災情預防與通報」,第三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境保育研究彙刊,第三卷,pp.500~508。
55. 蔡博文、許巖燦,2002,「新一代地理資訊系統Arcview 8.X剖析」,崧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pp.1-1~8-39。
56. 顏富士,1992,「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自然岩坡穩定過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0-44號,計劃編號:NSC 80-0414-P006-13B,pp.1~37。
57. 顏富士,1993,「台灣西南泥岩區起始裸坡發育過程之研究(台灣西南部泥坡地地貌與風化侵蝕之關係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1-57號,計劃編號:NSC 81-0414-P006-11B,pp.1~33。
58. 羅佳明,2003,「GPS/GIS/RS應用於地震災區坡地災害防治工程調查及其風險評估模式之建置與應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209。
59. Abramson, L.W. , Lee, T. S. , Sharma, S. & Boyce, G., 2002, 「Slope Sta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Methods」, John Wiley & Sons, Inc., pp.14~669.
60. Bowles, J. E. , 1979, 「 Physical &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Soils」,McGraw-Hill Book co., pp. 238~302.
61. Cheng, L. & Jack, B. E., 2001, 「Soils and Foundations」, 5th ed., Prentice Hall, pp.391~465.
62. Das, B. M., 2002, 「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WS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pp.447~495.
63. ERDAS, 1997, 「Erdas Field Guide」, ERDAS, pp.1~19.
64. Gilabert, M.A. , Gonza´lez-Piqueras, J. , Garcý´a-Haro, F.J. & Melia, J.´, 2002,「A generalized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Vol(82), pp.303~310.
65. Harmon, R. S. & Doe, W. W. III, 2001, 「Landscape Erosion and Evolution Modeling」, Kluwer Academic, New York. , pp.16~84.
66. Kirkby, M. J. & Morgan, R. P. C., 1980, 「Soil Erosion」, John Wiley & Sons, Ltd. New York, pp. 1~216.
67. Lindholm, R. C., 1994,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Soil Maps: Areal Distribution of Bedrock Landslide Distribution and Slope Steepness」, Environmental Geology 23(4): 271~275.
68. Mitchell, J. K., 1993, 「Fundamentals of Soil Behavior」, Second Edition, pp.4~60.
69. Souza, F. T. & Ebecken, N. F. F., 2003, 「A Data Mining Approach for Landslide Analysis Caused by Rainfall in Rio de Janeir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lope Engineering, Volume2,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p.611~628.
70. West, T. R., 1995, 「Geology Applied to Engineering」, Prentice Hall,Inc., pp.81~16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