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水土保持局,1992,「水土保持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2-15~2-143。
2. 水土保持局,2002,「水土保持技術規範/水土保持法暨相關法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502~517。
3. 王凱玄,2003,「GPS/GIS/RS應用於南化水庫集水區治山防災工程管理資料庫系統之建置與應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11~134。4. 王智仁,2001,「以現場調查方式分析影響公路岩石邊坡穩定之工程地值因數-以南橫公路梅山至啞口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時祖,pp.1~175。5. 台灣省山地農牧局,1975,「台南縣山坡地區域調查規劃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6~24。
6. 台灣省山地農牧局,1975,「高雄縣山坡地區域調查規劃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21~35。
7. 台灣省山地農牧局,1975,「嘉義縣山坡地區域調查規劃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pp.19~25。
8. 台灣省公路局,1990,「台灣地區擋土牆構造物之研究」,pp.3~30。
9. 朱文彬,2003,「高雄市捷運路網潛在地層液化環境災害資料庫系統之建置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60~197。10. 何春蓀,1994,「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所出版,pp.71~107。
11. 吳明隆,1999,「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pp.1-2~11-37。
12. 李林少華,1987,「泥岩表面防水層材料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金永斌,pp.1~37。13. 李勁,2002,「精通ASP資料庫程式設計」,文魁資訊股份有限公司,pp.1-1~13-53。
14. 李咸亨等,1989,「山坡地雜項工程技術及施工計劃指導準則」,內政部營建署,pp.16~45。
15. 李德河,1998,「邊坡災害之調查與防治處理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pp.13~61。
16. 李德河、紀雲曜、田坤國,1994,「泥岩之基本特性及泥岩邊坡之保護措施」,地工技術第48期,pp.35~47。17. 李德河、紀雲曜,2003,「台南縣泥岩地區道路護坡工程」,中華民國大地工程學會-大地工程困難案例,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pp.8-25~8-29。
18. 李錫堤,1996,「數值地形的彩繪明暗製圖及應用」,地工技術,第56期,財團法人地工技術研究發展基金會,pp.69~84。19. 周天穎、周學政,2000,「ArcView 透視3.X」,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pp.1-1~15-22。
20. 林昆賢,2001,「GPS/GIS應用於南橫公路邊坡地工環境災害調查分析與資料庫系統之建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143。21. 林信亨、林美聆,2002,「地理資訊系統及類神經網路應用於土石流危險溪流危險度判定」,地工技術雜誌第90期,pp.73~84。22. 林信輝,2004,「水土保持植生工程」,高立圖書有限公司,pp.65~274。
23. 林祥偉、孫志鴻、許巖璨,2002,「ArcView 8.X 進階篇」,崧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pp.1-1~6-47。
24. 邱德夫,1987,「風化泥岩的力學特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德河,pp.1~175。25. 邱晧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p.6-3~13-25。
26. 金永斌,1984,「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表面防治穩定處理(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3-13號,pp.1~7。
27. 施保旭,2001,「地理資訊系統」,儒林圖書公司,pp.1~557。
28. 施威銘,2001,「Access 2000使用手冊」,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p.13-2~18-42。
29. 洪智勇,1997,「泥岩地區工程棄土之力學特性分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209。30. 胡邵敏,1979,「砂岩與頁岩之邊坡穩定問題」,六十八年邊坡穩定與坍方研討會,pp.117~144。
31. 張石角,1993,「山坡地調查規劃、評估及其崩坍預測與治理」,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系,pp.67~70。
32. 許瑞文,2003,「地理資訊系統─類神經網路土石流潛勢判定方法」,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單信瑜, pp.8-25~8-29。33. 連香如,2003,「南台灣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九如-梅山段)邊坡災害潛感分析模式之建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177。34. 陳文福、林佳樞、陳禮仁、王俊哲,2000,「台灣西部地區集水區氣象水文資料庫之建立」,集水區土砂災害防治與資料庫技術應用推廣研討會,pp.17~31。
35. 陳志豪,2002,「變質岩公路邊坡之破壞潛勢分析-以南橫公路啞口至新武段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陳時祖,pp.1~109。36. 陳韋成,1998,「GPS/GIS科技應用於高雄地區山坡地地工環境災害資料庫系統之建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117。37. 陳景文,1997,「泥流及土石流之災害調查與防治處理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pp.60~74。
38. 陳景堂,2004,「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第五版」儒林圖書公司,格致圖書公司,pp.2-2~213-178。
39. 黃士昌,1998,「高雄旗山與楠梓地區公路邊坡之特性調查與崩滑破壞潛感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德河。pp.1~90。40. 楊智堯,1999,「類神經網路於邊坡破壞潛能分析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德河,pp.1~175。41. 楊舜行,洪奕星,1994,「臺灣西南部麓山帶六雙─菜寮地區上新世至更新世之古沉積環境究」,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八號,pp.41~63。
42. 楊龍士、周天穎,2000,「遙感探測理論與分析實論」,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pp.1-1~3-23。
43.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0,「臺灣活動斷層分佈圖說明書-五十萬分之一」,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行。
44. 廖信彥,1999a,「Active Server Pages 應用大全-ASP與資料庫之整合」,博碩文化,pp.1-2~10-47。
45. 廖信彥,1999b,「Active Server Pages 應用大全-Web進階技巧」,博碩文化,pp.1-1~7-46。
46. 劉長齡、呂珍謀、李宗仰、傅兆書、許國慧,1988,「西南部泥岩坡地排水方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7-24號,pp.96~129。
47. 潘國樑,1991,「坡地開發與調查」,詹氏書局,pp.19~275。
48. 蔡光榮,1988a,「邊坡淺基礎設計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第23期,pp.5~15。49. 蔡光榮,1988b,「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根系力學特性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研究報告76-36號,pp.1~23。
50. 蔡光榮,1989,「泥岩地區保育技術之調查評估(三)」,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七十八年度山坡地保育利用工作報告,pp.2~11。
51. 蔡光榮,1996,「阿里山公路邊坡崩塌之特性及預測研究-阿里山公路邊坡崩塌之特性及預測研究-(5)高海拔公路邊坡段塌之特性」,國立屏東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pp.1~22。
52. 蔡光榮,2002,「重建區坡地及稜線上大地裂縫治理方法研究及評估報告」,國立屏東技術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pp.50~77。
53. 蔡光榮、林金炳、陳旺志,1990,「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根系力學特性之研究(三)」,行政院國科會防災科研究報告78-71號,NSC-78-0414 P020-01B,pp.1~51。
54. 蔡光榮、龔旭陽、顧浩翔、林美賢、吳哲一,2002,「無線通訊系統應用於土石流災區之即時性災情預防與通報」,第三屆海峽兩岸山地災害與環境保育研究彙刊,第三卷,pp.500~508。
55. 蔡博文、許巖燦,2002,「新一代地理資訊系統Arcview 8.X剖析」,崧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pp.1-1~8-39。
56. 顏富士,1992,「台灣西南部泥岩坡地自然岩坡穩定過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0-44號,計劃編號:NSC 80-0414-P006-13B,pp.1~37。
57. 顏富士,1993,「台灣西南泥岩區起始裸坡發育過程之研究(台灣西南部泥坡地地貌與風化侵蝕之關係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防災科技研究報告81-57號,計劃編號:NSC 81-0414-P006-11B,pp.1~33。
58. 羅佳明,2003,「GPS/GIS/RS應用於地震災區坡地災害防治工程調查及其風險評估模式之建置與應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蔡光榮,pp.1~209。59. Abramson, L.W. , Lee, T. S. , Sharma, S. & Boyce, G., 2002, 「Slope Sta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Methods」, John Wiley & Sons, Inc., pp.14~669.
60. Bowles, J. E. , 1979, 「 Physical &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Soils」,McGraw-Hill Book co., pp. 238~302.
61. Cheng, L. & Jack, B. E., 2001, 「Soils and Foundations」, 5th ed., Prentice Hall, pp.391~465.
62. Das, B. M., 2002, 「Principle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WS Publishing Company Boston, pp.447~495.
63. ERDAS, 1997, 「Erdas Field Guide」, ERDAS, pp.1~19.
64. Gilabert, M.A. , Gonza´lez-Piqueras, J. , Garcý´a-Haro, F.J. & Melia, J.´, 2002,「A generalized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Vol(82), pp.303~310.
65. Harmon, R. S. & Doe, W. W. III, 2001, 「Landscape Erosion and Evolution Modeling」, Kluwer Academic, New York. , pp.16~84.
66. Kirkby, M. J. & Morgan, R. P. C., 1980, 「Soil Erosion」, John Wiley & Sons, Ltd. New York, pp. 1~216.
67. Lindholm, R. C., 1994,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Soil Maps: Areal Distribution of Bedrock Landslide Distribution and Slope Steepness」, Environmental Geology 23(4): 271~275.
68. Mitchell, J. K., 1993, 「Fundamentals of Soil Behavior」, Second Edition, pp.4~60.
69. Souza, F. T. & Ebecken, N. F. F., 2003, 「A Data Mining Approach for Landslide Analysis Caused by Rainfall in Rio de Janeir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lope Engineering, Volume2,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p.611~628.
70. West, T. R., 1995, 「Geology Applied to Engineering」, Prentice Hall,Inc., pp.8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