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22: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昱文
研究生(外文):Chang, Yu-Wen
論文名稱:桌球男子選手馬龍之慣性技術分析-以2017年世界桌球錦標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Inertial Technology of Table Tennis Outstanding Male Athlete Ma Long-The Case Study of 2017 Wor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
指導教授:陳奕良陳奕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Yi-Liang
口試日期:2019-06-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競技運動訓練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1
中文關鍵詞:馬龍桌球慣性技術發球與接發球得分與失分
外文關鍵詞:Ma Longfrequently used techniquesserve and receivepoint-gaining and los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83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馬龍在2017年世界桌球錦標賽的5場比賽中,發球與接發球慣性技術與落點,以及分析得失分之間的關係。方法:馬龍在5場比賽中,分別對戰瑞典選手Anton Kallberg、我國選手莊智淵、德國選手Timo Boll、中國選手許昕、中國選手樊振東,影片來源由https://www.youtube.com/取得,統計方法為次數百分比,計算馬龍在發球與接發球及得失分之間的慣性技術與落點位置百分比。結果:馬龍發球時以發左側下旋佔48.6%為主,落點則以2、5號位置居多。接發球時正手擺短佔35.9%為最多,落點平均在1、2、4、5號位置。發球、接發球後的回擊得分技術,皆以正、反拉上旋為主,落點分佈7、8、9號位置。失分時使用的發球與接發球技術,發球以發左側下旋為最多,接發球則是以正手擺短為最多。結論:馬龍發球以發左側上、左側下的旋轉變化為主,而接發球則是以正、反手擺短為主,利用高質量的發球及接發球的控制,搭配下一板銜接搶攻,加上穩定的正、反手兩面上旋拉的相持能力為主要得分手段,但運用犀利的技術,製造對手回擊的壓迫背後也伴隨著高失誤的風險,若未來提升了進球率與成功率,馬龍在世界桌壇將會更無人能及。
Purpose: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serve and receive techniques of Ma Long in his five matches at 2017 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s frequently used techniques and point-gaining and losing were analyzed. Methods: MA Long had five matches with Anton Kallberg (Sweden), Chuang Chih-Yuan (Chinese Taipei), Timo Boll (Germany), XU Xin (China), and FAN Zhendong (China) respectively.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 and analyzed with percentage counts statistics. Results: Ma Long tended to serve left side-backspin to spot 2 and 5 which accounted for 48.6% of his serves. He mostly received with forehand short which accounted for 35.9% of his total receives and the placements were at spot 1, 2, 4, and 5. His winning strategies is mainly forehand or backhand topspin loop to spot 7, 8, and 9 after serving or receiving. He tended to lose point when he served left side- backspin and received with forehand short. Conclusions: Ma Long’s serve focused on left-side topspin and left-side backspin and receive with mostly forehand and backhand drop shot. His mastery on serving and receiving allowed him to proceed with following smash. His balanced forehand and backhand spins were his main scoring skills. However, the point-gaining techniques he used were high risks. If the success rate of his tactics increases, he would be unparalleled in the world of Table Tennis.
碩士論文原創聲明書 ........................................Ⅱ
碩士學位考試審定書 ........................................Ⅲ
中文摘要 ................................................Ⅳ
英文摘要 ................................................Ⅴ
謝誌 ...................................................Ⅵ
目錄 ...................................................Ⅶ
表目錄 .................................................Ⅸ
圖目錄 .................................................Ⅹ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世界桌球錦標賽 ................................7
  第二節 桌球發球與接發球之剖析 ..........................9
  第三節 馬龍之相關技術探討 ............................10
  第四節 慣性動作分析 .................................12
  第五節 文獻總結 ....................................1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4
  第二節 資料來源 ....................................16
  第三節 紀錄表格 ....................................16
  第四節 資料分析處理 .................................1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19
  第一節 結果 ........................................19
  第二節 討論 ........................................38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45
  第一節 結論 ........................................45
  第二節 建議 ........................................47

參考文獻 ................................................48
  中文部分 ............................................48
  英文部分 ............................................51

表目錄

表1 馬龍近五年單打成績 .................................14
表2 馬龍分別與5位對手之比數結果 ..........................15
表3 慣性記錄表格 ......................................18
表4 馬龍發球之慣性技術與落點位置 .........................20
表5 馬龍接發球之慣性技術與落點位置 ........................22
表6 馬龍得分之發球後回擊技術與落點位置 .....................26
表7 馬龍得分之發球後回擊落點位置 .........................27
表8 馬龍得分之接發球後回擊技術與落點位置 ..................30
表9 馬龍得分之接發球後回擊落點位置 .......................31
表10 馬龍失分時之發球慣性技術與落點位置 ....................33
表11 馬龍失分時之發球慣性落點位置 .........................34
表12 馬龍失分時之接發球慣性技術與落點位置 ..................36
表13 馬龍失分時之接發球慣性落點位置 .......................37

圖目錄

圖1 擊球位置圖 ........................................17
圖2 馬龍發球之慣性位置分佈圖 .............................39
圖3 馬龍接發球之慣性位置分佈圖 ...........................40
圖4 短球、半出檯與長球位置圖 .............................42
圖5 馬龍失分時的發球慣性落點位置圖 ........................44
一、中文部分
劉羿德、江勁彥(2016)。台灣大專桌球選手擊球速度與桌球專項體能之相關性研究。成大體育學刊,48(1),49-63。
陳全壽(2001)。二十一世紀運動教練的哲學與科學:蓬勃競技運動發展運動科學。「2001年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臺中市,臺灣。
周資眾、許銘華(2015)。論中國桌球金牌教練的培育之道。中華體育季刊,29(1),73~80。
馬龍桌球運動員(2018)。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馬龍桌球運動員。
蘇丕仁(2003)。現代乒乓球運動教學與訓練。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瑛秋(2010)。現代乒乓球訓練方法。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鄭先知、劉昱昕、陳思羽、陳金海、張富貴(2018)。不同接發球方式對比賽勝負結果影響之探討-以105年度第二次青少年桌球國手選拔賽為例。長榮運動休閒學刊,12,35-43。
陳建和(2006)。乒乓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世界桌球錦標賽(2018)。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世界桌球錦標賽。
2017年世界桌球錦標賽(2018)。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7世界桌球錦標賽。
沈竹雅(2012)。對乒乓球發球與接發球技術訓練的研究。科學大眾.科學教育,3,158-159。
張凡(2009)。世界優秀乒乓球男子進攻型選手台内球技戰術運用分析。北京體育大學,2009。
蘇濟海(2014)。簡析乒乓球發球訓練。運動,4,37-38。
米江(2015)。簡析乒乓球接發球技術。運動,1,18-19。
陳光紫、曾瑞成(2005)。44毫米桌球運動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9(4),92-99。
裴偉民、成波錦、呂永強(2006)。近20年來乒乓球競賽規則的演變規律初探。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6(2),89-92。
房巍、邢繼慶、黃愛慶(2010)。無機時代乒乓競技特徵及對策探析。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6(2),55-56。
乒乓球(2018)。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乒乓球。
白帆(2010)。中國優秀乒乓球運動員馬龍的技戰術分析。運動,2,8-11。

楊磊(2010)。我國優秀乒乓球運動員馬龍的技戰術分析。運動,6,30-31。
劉杰、魏然(2013)。第33屆世界杯乒乓球男單冠軍馬龍在決賽中技戰術分析。中州體育·少林與太極,6,52-56。
王錐鑫(2017)。2016年里約奧運會乒乓球男單冠軍馬龍技戰術分析。成都體育學院學報,43(6),85-91。
劉朝猛、朱歡、董必凱、周慧敏、陳欽英(2017)。中國乒乓球運動員馬龍技戰術評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46(1),139-142。
李天健(2018)。基於數據分析下乒乓球運動員馬龍、樊振東技戰術特徵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系統。(分類號G846)
孫國富(2018)。乒乓球接發球技術的探討。運動,2,20-21。
朱曉睿(2016)。第53屆世乒賽男單決賽技戰術分析。青少年體育,36(4),36-38。
錢家吉(2016)。中國優秀男子乒乓球運動員馬龍得失分轉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系統。(分類號G846)
秦帥江(2017)。世界優秀橫拍進攻型選手馬龍、樊振東的技戰術特徵對比分析(碩士論文)。取自中國知網系統。(分類號G846)
張佳平、胡明靜、胡慶蓮(2018)。第54屆世乒賽男單決賽馬龍、樊振東技戰術對比分析。遼寧體育科技,40(4),102-106。
二、英文部分
Fitts, P. M., & Posner, M. I. (1967). Human performance. Belmont, CA: Brook/Cole.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