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編譯(2009)。五輪書(宮本武藏著)。武漢。武漢出版社。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Jonathan A. Smith主編)。臺北:遠流。
于曉等譯(2001)。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著)。臺北:左岸文化。
方東美(198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王天麟(1991)。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戒律經典研究-西元二至六世紀天師道經系仙道教團宗教倫理的考察。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宗道等合譯(1993)。巴氏神經解剖學(Murray L. Barr,John A. Kiernan原著)。臺北:藝軒。
王秋桂等編(1994)。神話、信仰與儀式。臺北:稻香。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
皮卡羅譯(2006)。心靈魔法書系列。寫給下一世代的魔法師寶典(希薇.瑞文爾芙著)。臺北:尖端。
石明宗(2007)。登山客與博士—山難運動與宗教之體驗。臺北:頂點文化。
石明宗(2009)。運動哲學—愉悅+智慧之旅。臺北:師大書苑。
石明宗、呂潔如主編(2006)。運動書寫。臺北:師大書苑。
成中英講蔡詩萍整理。方法概念與本體詮釋學。一個方法論的新建構。中國論壇,第217期,頁49~54。
朱侃如譯(1995)。神話(Joseph Campbell, Bill Moyers著)。臺北:立緒。
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喬瑟夫‧坎伯著)。臺北:立緒。
朱侃如譯(2003)。哭喊神話(羅洛‧梅著)。臺北:立緒。
何欣譯(1991)。存在主義導論(噶林著)。臺北:水牛。
何峻譯(2004)。武士的精神—五輪書與兵法家傳書(宮本武藏、柳生宗矩著)。臺北:遠流。
呂大吉(1994)。西方宗教學說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李子寧譯(1996)。神話的智慧(喬瑟夫‧坎伯著)。臺北:立緒。
李亦園(1983)。師徒神話及其他。臺北:正中書局。
李淑珺譯(2008)。說故事的魔力—兒童與敘事治療 (麥克‧懷特、艾莉絲‧摩根合著)。臺北:心靈工坊。
李豐楙(1994)。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
李豐楙(1995)。抱朴子—不死的探求(上、下)。臺北:時報文化。
李豐楙(1996a)。誤入與謫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豐楙(1996b)。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豐楙(1997)。許遜與薩守堅。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豐楙(1998a)。東港東隆宮醮志—丁丑年九朝慶成謝恩水火祈安清醮•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豐楙(1998b)。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李豐楙、謝聰輝(2001)。臺灣齋醮。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沈清松(1994)。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
汪培基譯(1991)。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弗雷澤著)。臺北:久大、桂冠。
卓立譯(2009)。勢—中國的效力觀(余蓮著)。北京:北京大學。
周伯戡(2000)。韋伯的「天職」觀。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89學年度「研究方法與實習指導(一)」課程讀本。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吉兒‧佛瑞德門、金恩‧康姆斯合著)。臺北:張老師。
易之新譯(2003)。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羅傑‧渥許、法蘭西絲‧方恩合著)。臺北:心靈工坊。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基金會。
林安梧(2006)。新道家與治療學。臺北:臺灣商務。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8)。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涂爾幹著)。臺北:桂冠。
俞建章、葉舒憲(1990)。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久大文化。
洪蘭譯(2010)。心智拼圖—從神經造影看大腦的成長、學習與改變(Miriam Boleyn-Fitzgerald著)。臺北:遠流。
若水譯(1992)。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 (李安德著)。臺北:桂冠。
唐薇譯(2009)。狐狸與白兔道晚安之處—在德國老磨坊中習禪與射藝之道(庫特‧約斯特勒著)。臺北:橡樹林。
奚成祺(2001)。《黃帝陰符經》的道教詮釋研究-對道的信仰所建構聖典詮釋策略的省察。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奚成祺(2002)。仙道的生命之學研究-死生‧救度與道療。中華道教學院研究班畢業論文。
奚成祺(2007)。以「拳經卅二勢」為軍事技擊訓練核心之可行性分析。國防部軍事學術期刊,航空兵暨特戰部隊半年刊,第44期。
奚成祺(2008 a)。競技運動現象的聖化與俗化:以電影「烈火戰車」為分析對象。臺北:身體文化學報第六輯。奚成祺(2008 b)。運動修行探索:心靈「歸根」運動的道療詮釋。臺南:2008臺灣運動哲學研討會:超越身體極限論文集。
容世誠(2003)。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元民(2003)。中國古代體育。臺北:品度。
徐元民(2005)。體育史。臺北:品度。
根瑟‧馬庫斯譯(2001)。宗教學概論(Fritz Stolz史托爾茲著)。臺北:國立編譯館。
納日碧力戈譯(2000)。社會如何記憶(保羅•康納頓著)。上海:上海人民。
高名凱譯(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索緒爾著)。臺北:商務。
高師寧譯(1991)。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彼得‧貝格爾著)。上海:上海人民。
高師寧譯(2003)。天使的傳言—現代社會與超自然再發現(彼得‧貝格爾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康樂等譯(1993)。宗教社會學(馬克斯‧韋伯著)。臺北:遠流。
張榮明(1992)。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臺北:桂冠。
張肇平(1981)。論太極拳。臺北:楊先英發行。
張肇平(1988)。論太極拳—續篇。臺北:楊先英發行。
張肇平(1992)。太極拳十三勢。臺北: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臺北縣支會。
張肇平(1997)。太極拳譜圖解六十四式釋義。臺北:臺北縣太極拳協會。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John Fiske著)。臺北:遠流。
許立宏等譯(2004)。解讀奧林匹亞運動會(Vassil Girginov, Jim Parry著)臺北:中華奧會。
許桂綿譯(2006)。印加靈痕復元療法—跨越時間之河修復生命、改造未來(阿貝托•維洛多著)。臺北:生命潛能。
許桂綿譯(2008)。印加能量療法—一位心理學家的薩滿學習之旅(阿貝托•維洛多著)。臺北:生命潛能。
許麗玲(2008)。老鷹的羽毛-現代女巫的生命探索之旅。臺北:時報文化。
郭維夏等著(1988)。宗教與人生(上冊)。臺北:空大。
陳阿月譯(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艾莉絲‧摩根著)。臺北:心靈工坊。
陳國鈞(1977)。文化人類學。臺北:三民。
陳鼓應(1966a)。莊子哲學。臺北:臺灣商務。
陳鼓應(1966b)。悲劇哲學家‧尼采。臺北:臺灣商務。陳鼓應(1967)。存在主義。臺北:臺灣商務。
陳鼓應(1993)。老莊新論。臺北:五南。
陳鼓應(1994)。易學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
陳鼓應(2003)。道家易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
陳增穎譯(2008)。敘事治療入門(馬丁‧佩尼著)。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耀庭主編(2000)。道教儀禮。香港:青松觀香港道教學院。
傅佩榮譯(1986)。人的宗教向度(路易斯‧杜浦瑞著)。臺北:幼獅。
傅偉勳(1986)。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哲學與宗教(二)。臺北:東大。
傅偉勳(1986)。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教(一)。臺北:東大。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臺北:東大。
曾西霸(2008)。電影劇本的敘事功能。臺中:2008語言、符號、敘事與故事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游恆山譯(1991)。生存的理由(弗蘭克著)。臺北:遠流。
游添燈(2011)。勢與式:論述太極拳形氣勢化的轉變。大專體育學刊,第13卷第1期,頁1~9。
黃宗仁譯(1992)。從存在主義到精神分析(弗蘭克著)。臺北:杏文。
黃金柱等合譯(2009)。體育研究法(Jerry R. Thomas等著)。臺北:師大書苑。
黃劍波、柳博贇譯(2006)。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維克多‧特納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伊利亞德著)臺北;桂冠。
楊德睿譯(2001)。神話與意義(李維斯陀著)。臺北:麥田。
楊儒賓主編(2009)。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
楊儒賓譯(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Mircea Eliade著)。臺北:聯經。
楊儒賓譯(2001)。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榮格著)。臺北:商鼎。
楊儒賓譯(2002)。黃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榮格著)。臺北:商鼎。
葉玄譯(1970)。存在主義與心理分析(雷登.貝克等著)。臺北:巨流。
鄒理民譯(1991)。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彼得‧貝格爾、湯姆斯‧樂格曼合著)。臺北:巨流。
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麥克‧懷特、大衛‧艾普斯頓合著)。臺北:心靈工坊。
賓靜蓀譯(2003)。黑糜鹿如是說(Nicholas Biack Elk口述;John G. Neihardt記述)。臺北:立緒。
趙可式,沈錦惠合譯(1983)。活出意義來(弗蘭克著)。臺北:光啟。
趙沛霖(1998)。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五南。
趙避塵(1996)。仙宗性命法訣。臺北:武陵。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臺北:師大書苑。
劉一民、周育萍主編(2005)。運動哲學心靈饗宴。臺北:師大書苑。
劉苑如(2002)。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
劉培中(1992)。道功拳法真解。臺北:中華民國太極拳協會臺北縣支會。蔣 勳(2006)。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臺北:遠流。
蔣 勳(2007a)。孤獨九講。臺北:聯合文學。
蔣 勳(2007b)。舞動九歌。臺北:遠流。
蔣 勳(2008)。身體美學—讓你的身心永遠從容自得。臺北:遠流。
蔣 勳(2009)。漢字書法之美—舞動行草。臺北:遠流。
蔡坤鴻譯(1995)。宗教的創生(懷德海著)。臺北:桂冠。
蔡彥仁(1996b)。尋找宗教—宗教與宗教研究(上)。香光莊嚴,第四十七期,專輯。蔡彥仁(1996a)。尋找宗教—宗教與宗教研究(下)。香光莊嚴,第四十八期,專輯。蔡敏玲、余曉雯合譯(2003)。敘說研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D. Jean Clandinin、F. Michael Connelly合著)。臺北:心理。
鄭振煌譯(1985)。武藝中的禪(漢喬伊著)。臺北:慧炬。
鄭素春(2002)。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
鄭納無譯(2002)。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維克多.法蘭可著)。臺北:心靈工坊。
鄭清榮譯(2003)。超覺玄秘體驗(安德魯•紐伯格、尤金•達基里合著)。臺北:時報文化。
鄧伯宸譯(2010)。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安德魯•紐伯格、馬克•瓦德門合著)。臺北:心靈工坊。
魯宓譯(1997)。巫士唐望的世界(卡羅斯.卡斯塔尼達著)。臺北:張老師。
魯宓譯(1998)。巫士唐望的教誨(卡羅斯.卡斯塔尼達著)。臺北:張老師。
魯宓譯(2007)。箭術與禪心(奧根‧赫立格爾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賴妙淨譯(2000)。宗教學導論(崔默著)。臺北:桂冠。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
韓良憶譯(2006)。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丹•米爾曼著)。臺北:心靈工坊。
顧法嚴譯(1979)。射藝中的禪(奧根‧赫立格爾著)。臺北:慧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