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文、中文
丁錦昌。《台語之日語借詞研究》(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王力。〈關于漢語有無詞類的問題〉,《王力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435-448
王順隆。〈台語中日語外來語之聲調與日語音節結構的對應關係〉(語文教育國際研討會,南台科技大學,2005)。
山口要。《台灣閩南語的日語借詞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08)。元秋蘭。《客語的程度副詞及國台客語的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與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史有為。《呼喚柔性—漢語語法探異》(海口市:海南出版社,1992)。
史金生。《現代漢語副詞連用順序和同現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李泉。《漢語語法考察與分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
李明懿。〈論連詞與副詞的區分標準以引出目的之「好」與「以便」為例〉,花蓮慈濟大學:2008年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2008年11月1-2日。
李南衡。《台灣小說中e外來語演變-以賴和kap王禎和e作品作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8)李淑鳳。〈台、華語接觸所引起的台語語音的變化趨勢〉,收tī《台語研究》,Vol2,No.1,(2010):56-71。李淑鳳。〈台語三音節同義並列式副詞〉,收tī《台語研究》,Vol5,No.2,(2013):4-37。
忻愛莉、湯廷池。〈閩南語情態 副詞 ---種類、詞序、與認可原則〉,《台灣語文研究》,(2004):1-19。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1999)。
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
何永清。〈現代漢語副詞分類的探究〉,收tī《應用語文學報》,第6期,(2004):71-89。吳守禮。《福客方言綜誌》(台北:吳守禮,1997)。
林敏靜。《台語副詞TOH和CHIAH的言談功能》(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1996)。林雙萍。〈現代漢語副詞研究簡述〉收tī《欽州學院學報》第22卷,1期,(2007):89-91。
段德森。《實用古漢語虛詞》(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席嘉。《近代漢語連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許極燉。《台灣語概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
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原著出版年:1898年)
邱湘雲。〈客家話和閩南語的三音詞〉,收tī《第六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23-1~23-30。
邱藍萍。《賴仁聲兩個時代台語小說中的借詞比較》(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倪福月。《台語 ma, a, koh 的章法功能》(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1996)。郭銳。《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姚榮松。〈台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收tī《師大學報》,第37期,(1992):329-362。高名凱。《漢語語法論》(台北:開明書店,1985)。
袁毓林。〈詞類範疇的家族性〉,收tī《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1995):
袁毓林。〈基于原型的漢語詞類分析〉,《語言認知研究和計算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周剛。《連詞與相關問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張寶林。〈關聯副詞的範圍及其與連詞的區分〉,《詞類問題考察》,胡明揚編(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391-402。
張寶林。《漢語教學參考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張誼生。《現代漢語副詞分析》(上海:三聯書店,2010)。
張裕宏、張光裕。〈台灣福建話外來語概觀〉,《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曹逢甫、蔡美慧編 (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5),625-663。
張學謙。〈Ho-lo台語虛詞的語層及語用〉,《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黃宣範主編 (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8),451-463。
張淑敏、廖元平。〈國語和閩南語的「反義並列式複合詞」:分類、結構語意分析〉,收tī「第六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1~13。
張淑敏、廖元平、黃莉婷。〈國語與閩南語副詞的對比分析:以「否定副詞」、「程度副詞」為例〉,發表tī「第一屆台灣語文暨文化研討會」,台中:中山醫學大學台灣語文學,2006。
張丹。《基於仲介語語料庫的聯合關係連詞偏誤分析》,(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碩士論文,2010)。
梁淑慧。《台語新約聖經三種版本的台灣社會實況化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陳鄭弘堯.。〈計算台語功能詞ê頻率─「台語網」白話字文獻語料庫ê應用
之一〉,「2002台灣羅馬字教學kap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師院
語教系。
陳雅玫。〈閩南語的副詞變調音韻中的介面現象〉(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系碩士論文,1996)。陳麗君。〈台灣語言的日語借詞〉,發表tī「文化研究學會2010 年會『文化生意:重探符號/ 資本/ 權力的新關係』,台南:成功大學,2010。
陳麗君。〈台灣日語借用語之意義與使用的考察〉,收tī《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第2期(2002):39-65。
黃盛璋。〈論連詞跟副詞的劃分〉,收tī《語文教學》,第8期,(1957)。
黃敏雯。《台灣閩南語範圍副詞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黄伯榮、廖旭東主编.。《現代漢語》增訂本(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曾霜煙。《台語副詞的類義佮構詞研》(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台文系碩博士在職專班,2011)湯廷池。《國語語法研究論叢》(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湯廷池。〈閩南語―連、含、參的意義與用法兼談閩南語詞彙與語法教學〉,收tī《國科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5卷第1期(1995):1-15。
湯廷池。〈閩南語連詞「及」、「抑(是)」、「(猶)閣」、「那…那」的意義與用法〉,收tī《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黃宣範主編,(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8),305-328。
臧汀生。〈從台灣地區國臺語融合詞彙談鄉土文學的困境〉,收tī《第十一屆古典文學研討會論文》,(1992),楊秀芳。《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市:大安出版社,1991)
楊秀芳。〈論「故」的虛化及其在閩方言中的表現〉,《台大文史哲學報》,第60期,(2004):199-242)
楊秀芳。〈論閩南語「若」的用法及其來源〉,《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355-388。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楊允言。〈從語域及借詞觀點探討台語文寫作風格〉,收tī《第十五屆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73-86。
楊永龍。〈從緊穩義形容詞道持續體助詞〉,《中國語文》,第5期,(2005):208-417。
楊伯峻、何樂士。《古代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6)。
劉丹青。〈粵語句法的類型學特點〉,《亞太語文教育學報》,第3卷第2期,(2000):1-29。
詹益綾、柯華葳。〈從眼動資料探討連接詞與閱讀歷程之關係〉,收tī《教育心理學報》,第42卷2期,(2010):297-316。
鄭良偉。〈華語與台語中「就」和「才」之間的邏輯關係〉(1984),收tī《台、華語的代詞、焦點與範圍》鄭良偉,(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85-109。
鄭良偉。〈台灣話、台灣華語和北京語的語法比較〉(1985a),收tī《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鄭良偉,(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3-26。
鄭良偉。《國語常用虛詞及其台語對應詞釋例》鄭良偉,(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2)。
鄭良偉。〈同義語現象在台華對譯詞庫裡的處理問題:條件和促成結構〉(1995),收tī《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黃宣範主編,(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8),529-564。
鄭良偉。〈台語虛詞語意變化和動力間的互動〉,收tī《清華學報》清華學報,第29卷,(1999):551-88。鄭縈、游孟庭。〈從方言接觸看同義並列式的詞彙化〉,發表tī”1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ACL-18)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22nd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 (NACCL-22). U.S.A: May 19-22, 2010”.edited by Lauren Eby Clemens and Chi-Ming Louis Liu,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ge Ma,1-16
鄭縈、游孟庭。〈閩南語重複義時間副詞的詞彙重整與方言的平整化〉,《台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1期,(2011):165-187
趙元任著 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初版1980)。
蔡愛玲、蔡愛芬。〈日語借詞之借用調查與研究〉收tī《掌握學術新趨勢接軌國際化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應用語文組論文集》,(2003),253-268。
蔡承佑。《談台灣閩南語兩種疑問 副詞 的句法---語意介面》,第七屆台灣語文與教學國際研討會,2008/9/6-7。
潘科元。〈蔡培火《十項管見》ê語詞運用-對現時台語文ê 啟示〉,《母語文學tī母語教學ê地位》(台灣國家文學館,2006),
陸儉明。〈漢語中的主從連詞〉,收tī《北京大學學報》(1983):3-31
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合編。《現代漢語虛詞綜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出版社,1992年1版)。
黎錦熙,2001,〈關於“劃分連詞的幾個問題”的討論——答黃盛璋同志〉,收tī季羨林主編,《20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黎錦熙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24-226。(原文1959年發表)
盧廣誠。《台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南天書局,2003)
賴巽匯。《從台灣地區使用的日語借詞看「台語」的發展歷程─檢討台灣的台灣閩南語教育政策─》(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蕭素英。《台灣閩南語關聯句式lu...lu之研究》(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蕭素英。〈台灣閩南語關連句式lu2...lu2...之研究〉,收tī《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曹逢甫、蔡美慧編 (台北市: 文鶴出版社,1995):253-281。
蕭素英。〈閩南語對等關連詞「kah4」、「a7-si7」、「koh4」、「na2」的語意與語法〉,收tī《台灣閩南語論文集》,曹逢甫、蔡美慧編 (台北市:文鶴出版社,1995),141-165。
戴秀娟(釋如圓)。《摩維詰所說經虛詞研究》(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2010)。
羅耀華。《現代漢語副詞性非主謂句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謝昌運。《台語加強詞的研究-語料庫語言學的分析》(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二、外文
(1)日文
小川尚義、中堂謙吉、前田孟雄。《台語類篇》(不詳:台灣日日新報社,1903)。
小野真盛。〈日本語法(其拾四)〉,《語宛》,Vol.5/No.11,(1912):89-96。
小野真盛。〈日本語法(其拾五)〉,《語宛》,Vol.5/No.12,(1912):97-104。
中嶋幹起。《福建漢語方言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1979)。
王育德。〈中國五大方言の分裂年代の言語年代學的試探〉,《言語研究》,第38號 (1960):33-105
台南師範学校校友会。《師範学校台湾語科用台湾語教え本》(台南:台南師範学校校友会,1927)
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專賣局台灣語典第一篇 語法》(不詳,台灣總督府專賣局,1922)。
台湾総督府警察官及び司獄官練習所。《台湾語教科書》(台北:無名會出版部,1922)。
台湾総督府警察官及び司獄官練習所。《台湾語教科書》(台北:無名會出版部,1932)。
台湾総督府警察官司及び獄官練習所。《台湾語教科書》(台北:無名會出版部,1940)。
台湾総督府警察官司及び獄官練習所。《台湾語教科書》(台北:無名會出版部,1944)。
宇井英。〈北京官話と台湾語 其の六 副詞に就いて〉,《語宛》,Vol.9/No.5,(1916):97-104。
杉房之助。《日台會話大全》(台北:博文堂,1972)。
東方孝義。〈日台会話の研究〉,《台灣警察時報》,第1期,(1930):42-43。
東方孝義。〈日台会話の研究〉,《台灣警察時報》,7期,(1930):37。
東方孝義。〈日台会話の研究〉,《台灣警察時報》,第8期,(1930):34-35。
李獻璋。《福建語法序說》(台北:南風書局,1950)。
岩崎敬太郎。《新撰日台言語集》(台北:日台言語集,1913)。
岩崎敬太郎。《台灣語典》(台北:新高堂書店,1922)。
真田信治、簡月真。〈台湾における日本語クレオールについて〉,《日本語の研究》,4(2),(2008):69-76。
陳輝龍。《台湾語法附台湾語助数詞》(台北:台灣語研究會,1934)。
陳麗君。〈台湾閩南語における日本語からの借用語〉,《南台応用日語学報》,第4期,(2004):73-90。
張耀堂。《新撰台湾語教科書(上巻)》(台北:新高堂書店,1935)。
湯璧綺。《台湾語の中の日本語ー日本語学習者を中心に》(台語中的日語-以日語學習者為中心-)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劉克明。《(国語対訳)台語大全》(台北:台語大成發行所,1916)。
熊谷良正。《台湾語之研究(上、下卷)》(台北:台灣日日新報出版社,1931)。
(2)英文
Cheng, Robert L.(鄭良偉). “Group interest in treating words borrowed ín-tō Mandarin and Taiwanese”(1985b), 收tī《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ê互動》,鄭良偉,(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63-75。
Cheng, Robert L.(鄭良偉). “Borrowing and Internal Development in Lexical Change—A Comparison of Taiwanese Words and Their Mandarin Equibalents”(1987),收tī《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ê互動》,鄭良偉,(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83-103。
Edward Sapir. Languag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1).
Hymes, Dell. Pidginization and Creolization of Langu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Huang, SH(黃馨慧). 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Some Syntactic Variations in Taiwan Mandarin (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看台灣國語裡的一些句法變化)(碩士論文,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1995)Hsu,Hui-ju(許慧如)。Some Aspects of Phonological Leveling in Taiwan Mandarin(《台灣華語的幾個等化現象》)(博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2005)Hsu,Hui-ju, & John Kwock-ping Tse. “The Tonal Leveling of Taiwan MandarinA study in Taipei” Concentric: Studies in Linguistics(35.2)(2009):225-244.
Hsieh Shelly Ching-yi and Hui Li Hsu.”Japan mania and Japanese loanwords in Taiwan Manderin: Lexical struction and Social discourse” Journal of Chianes Linguistics,34(1)(2006):44-79.
Li,.Chin-An (李勤岸). Lexical Change and Variation in Taiwanese(台南:金安出版社,2005再版)。
Millis, K. K.,Just, M. A.”The influence of connectives on sentenc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33,(1994):128-147.
Siegel, Jeff. “Koines and Koineization”,, Language in Society, (14)(1985)357-378.
Siegel, Jeff. “Koine formation and creole genesis”. Creolization and Contact In N. Smith and T. Veenstra (eds.)(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1)175-197.
Trudgill, Peter. Dialects in contact.(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1986)
Thomason and Kaufman. Language contact, creolization, and genetic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1988).
Tsai, Sophia(蔡淑儀). Language Competition -- A Case Study on Taiwanese and Mandarin (競爭中的語言-以台語和國語為個案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1997)。Wang, Chao-hui(王昭慧) . Conditionals and Hypotheticality in Taiwanese: Interface between Form and Meaning (從形式與語意的介面看台語假設語氣與假設度)(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2006)。三、辭典
《廈英大辭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巴克禮增補。(London: TRUBNER & CO.,1873)。
《日台新辭書》,杉房之助。(台北:新高堂,1904)。
《台日大辭典》,小川尚義。(台北:台灣總督府,1931)。
《台灣語常用語彙》,王育德。(東京:永和語學社,1957)。
《台灣話大辭典》,陳修。(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普通話閩南語詞典》,厦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研究室。(台北:台笠出版社,1993)。
《廈門方言字典》,李榮。(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國台語對照活用辭典》,吳守禮。(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TJ台語白話字小辭典》,張裕宏 (台南:亞細亞國際文化出版社,2009)。
四、網路資源
李勤岸。「台灣白話字文獻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http://www.tcll.ntnu.edu.tw/pojbh/script/index.htm
楊允言、張學謙。「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字詞頻統計」,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kip.humanistic.org/bang-cham/thau-iah.php?gigian=hoa
楊允言、張學謙。「台語文語料庫蒐集及語料庫為本台語書面語音節詞頻統計」,國科會。
http://210.240.194.97/giankiu/keoe/kkh/guliau-supin/guliau-supin.asp
楊允言。「台文華文線頂辭典」。
http://ip194097.ntcu.edu.tw/q/q.asp
施炳華。「台灣民間文學歌仔冊資料庫」,國立台灣文學館。
http://koaachheh.nmtl.gov.tw/bang-cham/thau-iah.php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線頂辭典),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台灣閩南語常用辭典〉(線頂辭典),中華民國教育部。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台文世界」。http://weekly-pctpress.org/2010/3049/3049_21.pdf
「花埕照日」。「http://blog.roodo.com/cit_lui_hoe」
「食春閣」。「http://tsiahtshun.info/tag/tau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