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怡萍、林受銓、黃漢章、鄭富元(2003)。日本之美容藝術論。美容科技學刊 1:2,23-36。
王欣宜(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特教育季刊,98,9-16。
吳孟芯與戴裕蒨 (2013)。虛擬偶像紅翻天!初音未來的流行產製。犢:傳播與
科技(5),4-15。
曾于娟(2009)。運用多感官教學策略進行中重度這名及自閉症學生之加減法
教學──「以觸學數學為例」。特殊教育季刊,110,33-40。
王文科(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欣宜(2006)。高職特教班社交技巧教學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王淑珍(2010)。美顏I。臺北市:龍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王淑珍(2010)。美顏II。臺北市:龍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王惠嬿(2016)。探討多感官教學介入智能障礙幼兒認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憶菁(2005)。多感官教學活動。線上檢索日期2017 年 1 月 12 日。
取自http://psn.syinlu.org.tw/archives/000691.html
王明泉、吳永怡、楊麗香(2003)。花東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融
合態度差異分析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5,97-130。
王瓊敏(2015)。國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王瓊珠(2000)。和孩子談特殊教育。國小特殊教育,29,41-47。
朱怡珊(2008)。刺激褪除策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識字學習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朱敏倫(2015)。國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 - 以花蓮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李依玲(2014)。提供一位智能障礙兒童情緒與人際關係支持服務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嘉玲(2014)。多感官教學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效應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宛倫(2006)。多元感官教學方案對於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童歌唱學習表現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
李翠瑚、李翠珊(2010)。美容概論I。臺北市:龍騰文化有限公司。
李翠瑚、李翠珊(2010)。美容概論II。臺北市:龍騰文化有限公司。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書局。
何華國(2000)。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第三版)。臺北市:五南書局。
吳婉君(2008)。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圖片情境式量表
調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曉玲(2009)。高職美容科學生對美容美髮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之
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吳晨萍(2015)。彩妝人生:影響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吳勝儒(2000)。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中學教育學報,11,
25-53。
吳素倩(1987)。青少年次文化之研究:臺北市青少年之價值觀類型之實證分析。
輔仁學誌,19,291-332。
吳勁誼(2009)。多感官刺激對國小特教生問題行為及生理反應影響效果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邱莉婷(2013)。多感官教學對注音符號學習困難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臺東。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美和(1994)。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純惠(2009)。社會技能教學方案對增進國中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能與同儕接納度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
教育通論(頁 137-162)。臺北市:五南。
林寶貴(2001)。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欣儒(2016)。社會技巧教學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人際互動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林坤燦、莊臆鈴、郭又方(2000)。普通學生同儕教導對增進國小這名學生生活
技能及同儕接納之成效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5,89-120。
林朱彥、陳靜雯、崔梓渝(2007)。崑山科技大學學報,4,81-96。
胡菁萍(2003)。合作學習對增進智能障礙學生同儕社會互動之教學效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立勳(2013)。單字盒教學法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英語字彙拼讀字能力成
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玟瑜(2006)。多元感官教學方案對於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童歌唱學習表現之影
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富廷(1996)。國小學生對這名同儕態度內外一致性之研究。
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67-85。
黃翠琴(2005)。臺中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2016)。106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臺北市。
教育部(2013)。高中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市。
陳柏旬、王雅珊(2010)。多感官教學在智能障礙學生的應用。雲嘉特教,99,
25-32。
陳榮華(2001)。智能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麗如(2010)。多感官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寫作效應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許天威(1991)。智能障礙者職業教育。臺北市:五南書局。
張曉楨、施光訓、吳冠宏(2013)。美容藝術產業人才核心能力之分析。績效與
策略研究,10(2),87-114。
張君如、鄭政宗、陳國濱(2008)。園藝活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影
響。朝陽學報,13,205-224。
郭美貝(2012)。美容系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
嘉義某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四版)。臺北市:文景書局。
郭淑玲(2003)。臺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未
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市。
梁偉岳(1995)。國小學生對不同回歸方式智能障礙同儕接納課程之教學成效(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梅錦榮(1991)。神經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唐淑惠(2017)。入班宣導活動對於國小普通班學生接納特教班智能障礙兒童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勞動力發展署(1985)。中華民國技術士美容丙級檢定。臺北市。
傅秀媚(2005)。特殊幼兒教育診斷。臺北市:五南書局。
楊孟真(2006)。國民小學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學生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廖淑伶(2006)。以多感官教學法進行寫作研究 - 以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今馨(2007)。青少年化妝文化之研究—以一所臺北市私立高中為例(未出版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賴曉莉(2008)。合作學習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同儕互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謝鈺濠(2016)。臺北市國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蔡佳蓉(2012)。國小普通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蔡維仁(2014)。高雄市高中職智能障礙學生對自身外表之觀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佳靜&張志向(2005)。難道美麗也是一種錯誤?-模特兒膚色與男女性市
場之差異。輔仁管理評論,12(3),129-146。
謝協君、汪姿玲、張育菁(2011)。融入教具改造之多感官課程在多重障礙學生
課堂專注成效。特教論壇,11。59-73。
謝鈺濠(2016)。臺北市國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鍾榮祥(2006)。國小學童在融合式體育教學中對智能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簡瑄鍰(2014)。同儕接納課程對改善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同儕接納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丰苓、盧臺華(2013)。臺中市國中普通班特教生遭受同儕霸凌現況之
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9。73-102。
蘇郁涵(2011)。女性大學生化妝文化研究 - 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二、 英文部分
Abraugh, J. B. “How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ffecting in
Internet-based MBA course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 (2000): 9-26.
Armstrong, B., Johnson, D. W., & Balow, B. (1981) .Effect of cooperative vs.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xperiences o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rmal-progres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 102-109.
Burns, L. H., 1987. Infertility and the sexual health of the family, Jour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 (13), 30-34.
Bauminger, N. (2002). The facilitation of social-emo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Intervention outcome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2(4), 283-298.
Bunch, G., Lupart, J., & Brown, M. (1997). Resistance and Acceptance: Educator
Attitudes to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0713)
Collins, B. C., & Hall, M. (1995). Teaching generalized reading of cooking product
Labels to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through the use of key words taught
By peer tutor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30(1), 65-75.
Davis, S. W. (1994). Full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
How to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feel about it?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1994),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Fulk, B. J. M. &Hirth, M. A. (1994). Perceptions of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effectiveness and attitudes toward inclu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 595)
Fernald, G. M. (1943). Remedial techniques in basic school subjects.
New York: McCraw-Hill.
Gresham, F. M. (1983). Social skills assessment as a component of mainstreaming
Placement decisions. Exceptional Children, 49(4), 331-336.
Hatfeild, E. & Sprecher, S. (1986). Mirror, Mirror: The Importance of Looks in
Everyday Life. Albany, N. 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Johnson, K. K. P., Schofield, N. A., &; Yurchisin, J. (2002). Appearance and dress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data collection. Clothing and
Textiles Research Journal, 20(3), 125-137.
Katai, Z., & Toth, L. (2010). Technologically and artistically enhanced multi-sensory computer-programming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6,244-251.
Lifshitz, H. & Rand, Y. (1999). “Cognitive modifiability in adult and older people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Mental Retardation, 37(2), pp. 125-138.
Landy, D., &; Sigal, H. (1974). Beauty is talent: Task evaluat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Performer’s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9, 299-304.
Ladd, G., W. & Asher, S. R.,(1985). Social skill training and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In L. L. Abate & M. A. Milan (Eds.), Handbook of Social Skills,
Training and Research, pp 219-244. NY: John Wiley & Sons.
Maras, P., &; Brown, R. (1996). Effects of contact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Disability: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6,
2113-2134.
Ma, X., & MacMillan, R. B. (1999). Influences of workplace conditions on
Teachers’job satisfaction.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3(1), 39-47.
Mcarthur, L. Z. (1982). Physical distinctiveness and self-attribu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8, 460-467.
Montessori, M. (1989)。發現兒童。(許惠珠、邱淑雅譯)。台南:光華女
中。(原著出版年:1948)
Nunes, T., &; Pretzlik, U. (2001). Deaf children’s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Mainstream schools. Deafness an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3(3), 123-136.
Olivier, C. & Bowler, R. F.(1998)。多感官學習—克服學習困難的教學原則與
應用(丁凡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Slavin, R.E.(1978).Student teams and comparison among equals:effect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tudent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 532-538.